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帝国总出现幼小皇帝,外戚、宦官轮流坐庄

​(一) 东汉帝国总出现幼小皇帝

在分析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从桓、灵二帝说起吧。

汉桓帝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

因为他爹是皇帝吗?不是。是因为他爷爷是皇帝吧,也不是。他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就是因为他抓住大奖了。

汉灵帝也是一样的。

汉灵帝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因为他爹是皇帝吗?不是。是因为他爷爷是皇帝吗,也不是。他为什么能继承皇位呢?也是因为他们抓住大奖了。

桓、灵二帝的父亲,只是县级、甚至是乡级、村级的皇族成员。

汉桓帝的父亲只是一个侯;而汉灵帝的父亲才是一个亭侯。通常意义上,侯是县级贵族,乡侯、亭侯自然也就是乡级、村级贵族了。

虽然和刘备相比,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皇族成员,而且也能算贵族。但是他们与皇室的关系,也实在太远了。

所以说到汉桓帝时,史书也是这样写的,“桓帝出自刘氏宗室的远房支系,超越次序而跻身天位”(摘自《白话后汉书》)。

至于汉灵帝,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汉桓帝的父亲,好赖也是个侯,而汉灵帝的父亲,只是一个亭侯。

从桓、灵二帝继位的历史里,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东汉在选择新皇帝时,从来也不被什么狗屁礼法所拘泥。因为,桓、灵二帝都是皇帝的远房亲戚,但是因为有人支持他们,他们马上就爬上了皇位。

按理说,选择皇位继承人时,选择范围这样大,怎么也可以选一个年长的、道德才能都不错的皇族成员继承皇位。

问题是,桓帝继位时15岁,灵帝继位时12岁;关键是这两个人都成了后世昏君的代名词,总而言之,怎么看这两个人,脑袋也好像让驴踢过;因为这爷俩干的事,就不是正常人可能干出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事呢?显然是因为,拥有选举权的大佬们,大都不希望出现一个年长的皇帝,所以提议立年幼皇帝的人,总会获得最多数人的支持。否则,不拘一格的在皇族中寻找皇位继承人,怎么都是年幼的皇帝继位呢?

事实上,谁能当皇帝,通常都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东汉幼小皇帝不断出现,更显然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结果,它和老皇帝死的早不早,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八岁的汉质帝能继承皇位,是因为梁冀认为他年龄小,比较好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李固等人认为,应该让年长的、道德才能优秀的清河王刘蒜继位,却无法变成现实。不久后,年幼的汉质帝,因为公然表示对梁冀的不满,于是被毒死了。

汉质帝死后,李固等人依然想让清河王刘蒜继承皇位,但是因为梁冀、曹腾(曹操的干爷爷)都支持汉桓帝继承皇位,李固等人斗不过梁冀、曹腾,所以汉桓帝就继承了皇位。

其实,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清河王刘蒜也比汉桓帝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从皇室的关系去看,刘蒜当时是王爵,汉桓帝的父亲,当时也只是一个侯爵,刘蒜与皇室的关系,显然比汉桓帝近的多。

从年龄、才能上说,刘蒜的优势同样明显,因为刘蒜当时就是年长有德,这一点曾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因为支持清河王刘蒜的李固,实力不如支持汉桓帝的梁冀,所以刘蒜就丧失了皇位继承权。

汉灵帝继位时,虽然没有出现太明显的争斗,但是汉灵帝之所以能继承皇位,显然也是上层博弈出来的结果。因为汉灵帝继位时,只有12岁。更主要的是,汉灵帝与帝系已经很远了。

这样一个只有12岁的皇族成员,能爬上皇位,显然是上层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

因为无论从亲近、年龄、能力、实力,比他有资格当皇帝的人,都多的去了。但是因为窦太后,大将军窦武都认为他当皇帝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且其它大佬也认为符合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就一跃爬上了皇位。

事实上,汉献帝可以上位,也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结果。

最初,董卓认为汉献上位最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汉献帝就成了大汉帝国的新皇帝。

简单的去看,董卓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军阀,他一手拥立的皇帝有什么合法性可言呢?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第一个对此提出了异议,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再拥立一个新皇帝,因为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而且现在只有10岁,他懂得个屁啊?

董卓废杀年长的少帝(比汉献帝大5岁),而拥立年幼的献帝,这就是他为了专权方便。我们作为忠于大汉帝国的臣子,如果继续承认汉献帝的合法性,怎么还有脸面对天下人呢?所以,我提议让刘虞当皇帝!

简单的去看,袁绍这种提议,完全合情合理。因为,刘虞是汉室宗亲,而且他的道德、才能、威望,都是世人共睹的,这可绝不是袁绍自己说的,无论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从相关历史去看,刘虞就是一个人们理想中的统治者形象。

“刘虞身披破旧衣裳,脚穿草鞋,进餐时只吃一个肉菜,为政宽厚,劝导督促百姓从事农业、桑蚕业,开放上谷郡的胡市,与胡人交易取利,发展渔阳郡的盐、铁生产,使百姓欢悦,粮食丰收,每石谷价只有三十钱。青州、徐州的士人和百姓为了避难来投奔刘虞的达到一百余万人。刘虞将他们全部收留,加以安扶,为他们安家立业,使这些人都忘记自己是流亡在外。”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而且,刘虞的高大上形象,应该也不是袁绍一伙吹出来的,因为在二百多年以后,许多人也认为,刘虞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换而言之,刘虞虽然失败了,但并不能证明他无能,只能证明他命不好罢了。

刘虞被公孙瓒杀死后,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公孙瓒把刘虞的头颅送往京城长安,刘虞的旧部尾敦在半路上截下头颅,送回安葬。刘虞为人宽厚,广施仁义,因此深得民心。幽州的百姓,无论是当地上著,还是流亡来的外乡人,无不痛惜他的惨死。”

从这层意义上,袁绍等人提议拥立刘虞当皇帝,怎么看也有点像周勃等人拥立汉文帝吧。事实上,汉文帝在当代王时,恐怕也没有表现的这样优秀啊。

问题是,汉献帝不但是一个小屁孩,而且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刘虞是当时最主要的实力派之一,要兵有兵,要地盘有地盘,而且又有威望。那些拥兵大佬们,会喜欢谁当皇帝呢?

自然是喜欢汉献帝啊!

汉献帝是一个小屁孩,让他当皇帝,自然缺乏管他们的能力;拥立汉献帝的董卓,又是一个妖魔化的大军阀,所以自然也缺乏真正管他们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大佬们难免会觉得,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说得直白点,以后谁能当皇帝,谁敢说“安知非仆”呢?就算不敢奢望真正的皇位,但是天下没有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大家也都机会当土皇帝啊!

如果让刘虞那样的人当皇帝,一切估计就没有什么悬念可言了,因为以刘虞的实力、地位、威望,大家再一致拥戴他当皇帝,所有的拥兵大佬,估计就得都俯首称臣了;在这种背景下,董卓自然不能抗衡了,关键是,这样一折腾,刘虞作为强势皇帝,事后自然会进行一系列削藩之策,更会进行各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说这样一折腾,大家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所以,人们听到袁绍提议刘虞当皇帝时,都是群起而攻之。

总而言之,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反对汉献帝。这叫什么狗屁逻辑,董卓还吃饭呢,难道我们以后就吃屎去呀?

什么汉献帝是小屁孩,汉献帝再小,也是先帝的亲儿子,刘虞再大,他也是先帝的远房亲戚;刘虞贤能怎么了,贤能就应该当皇帝,这不纯粹就是乱臣贼子的逻辑吗?

听你这种话,一看你就心藏乱臣贼子之心。

谁能当皇帝,那得看他的血统,让你这么一说,谁年龄大、谁有威望、有实力,就能当皇帝。这样说来,你隔一段时间,是不是要说你袁绍比刘虞年龄大,比刘虞更有威望、更有实力,所以你应该当皇帝啊?

在这种背景下,刘虞面对袁绍对自己的拥戴,自然不敢接受了。因为各地大佬都拥戴汉献帝,刘虞就敢在乱臣贼子袁绍的拥戴下上位,他肯定是不想活了。

其实,从汉献帝被董卓拥立,而其合法性也可以得到天下认可,刘虞虽然名动天下,却无法上位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知道,谁能当皇帝,就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当然了,我这样说,无意认为袁绍就是一心为国为民,所以才会提议拥立刘虞上位,只是相关内容说起来比较复杂,而且我后来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 外戚、宦官轮流坐庄

东汉帝国的权力斗争,一直以一种离奇的、独特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外戚、宦官集团轮流坐庄。

说得具体点,老皇帝死后,通常总是让外戚辅政,接下来就是外戚专权;小皇帝长大后,再率领一批宦官把专权的外戚杀了,然后就是宦官专权。

如果我们把历史当童话看,那些曾权倾朝野的外戚都太傻了。因为拉出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会知道,小皇帝成年后,就会联合宦官清洗他们,但是他们却都只能眼睁睁等着自己全家死于非命,就是无法避开这种近于宿命的结局。

皇帝看梁冀不顺眼,说了一句“跋扈将军”。梁冀直接就把小皇帝弄死了,关键是以后谁当皇帝,也是由梁冀说了算;于是梁冀又拥戴了一个小皇帝。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以梁冀的实力,为什么最后竟然也会让小皇帝率领宦官灭掉呢?

要知道,在梁冀之前,已有好几波专权的外戚,被小皇帝领着宦官集团灭掉了,梁冀面对这种简单的历史事实,怎么是一点警觉性也没有呢?

小时候看东汉历史,我总觉得,如果我处于梁冀等人的位置上,我一定会在权势如日中天之时,把宦官集团清洗出局。因为皇帝随时可能依赖宦官集团翻盘,早已成为一个路人皆知的事实。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社会经验越来越多,我却没有这种自信了。因为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这种随便拉出一个小朋友都能想明白的问题,当时真有人想不明白?

如果我们把历史当童话看,东汉的皇帝也都太傻了。因为外戚专权的弊端,随便拉出一个路人也知道;关键是,东汉的皇帝,大都饱受外戚专权之苦。

汉质帝刘缵只因为说梁冀是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了。

汉顺帝刘保作为先帝唯一的儿子,而且早已立为太子,就因为他不能让外戚阎氏满意,遂无法继承皇位,直到宦官集团灭掉阎氏后才登上皇位。

汉灵帝死前,想让刘协(汉献帝)继续皇位,就因为刘辩(汉少帝)是何进的外甥,所以刘协就只能靠边站了。

从这层意义上,皇帝的命运就掌握在了外戚手上。更主要的是,西汉帝国之所以无疾而终,也是外戚王莽专权的结果。

而且从许多历史内容去看,皇帝压制外戚很简单啊。

比如,宋武帝刘裕在布置身后事时,那是直接了当的说了,“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于是,刘宋政权就从来没有外戚的权的事。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东汉的皇帝一再身受外戚之祸,控制局势之后,为什么依然重用外戚呢?简单的去看,自然是东汉的皇帝都一个比一个愚蠢,一个比一个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

小时候看东汉历史,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东汉的皇帝,当我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后,我做的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想办法压制外戚的力量;换而言之,我绝不会让这种历史悲剧继续重演。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社会经验越来越多,我却没有这种自信了。因为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这种随便拉出一个小朋友都能想明白的问题,当时真有人想不明白?

如果把历史当童话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球人人都知道,宦官专权就会危害天下,但是东汉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是毫无例外的信任宦官。

虽然表面上看,这应该也可以证明东汉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傻。

问题是,最惊人的历史事实却是,历史上沦为傀儡的皇帝多的去了,但是除了东汉皇帝,有一个傀儡皇帝曾依靠宦官翻盘的吗?显然是没有的!

东汉的小皇帝,一个接一个的,都可以利用宦官的支持,在绝境中翻盘成功,把控制自己权臣打得万劫不复;其它时代的小皇帝,似乎都无法复制类似的成功。

我相信,两晋南北朝的小皇帝们,只要看过东汉的历史,肯定会羡慕的两眼都是泪光。因为东汉帝国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弱智,但是小皇帝大都可以在绝境中翻局成功,而两晋南北朝的皇帝呢,大多数都被权臣欺负的毫无反抗之力;所以帝国就如走马灯一样;皇帝被废被杀成了家常便饭。

其实,从这个最简单的事实,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出来,东汉的宦官政治,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政治格局,否则它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皇帝对付权臣的杀手锏。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汉献帝依然拥有这种杀手锏,他与曹操博弈时,筹码就会更多了;如果曹髦拥有这种杀手锏,他与司马昭博弈时,筹码也会更多了。但是,他们都也没有这种杀手锏,所以面对曹操、司马昭只能无可奈何,甚至血溅五步了。

基于皇权政治的利益,它永远也不希望人们能看清政治博弈的真正内幕,因为人们对相关内幕了解的太多了,自然不会觉得皇权有多么神圣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内幕,自然会知道,皇帝可以高高在上,仅仅是现实利益博弈的结果。

从这层意义上,外戚、太监相互制约;外廷、内廷相互制约,就是东汉帝国的基本国策。换而言之,这种事实虽然被人们非议的一塌糊涂,却没有一个东汉皇帝会试图改变它。

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虽然在亲政前,饱受外戚专权之苦;在亲政后依然会坚定不移的继续贯彻这种政治制度;因为这种政治制度虽然充满了弊端,但是想设计出一种比这更好的政治制度,却实在不是随便拉出一个皇帝就能做到的。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外戚虽然明知道,自己全家人的生命,以后随时可能终结在宦官集团手中,却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宦官集团作为帝国最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集团,是受到制度保护的;说得具体点,就是老皇帝在临死前,会给宦官集团分配大量的军事、政治资源,而这种军事政治资源是实打实的,它并不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执政官就会消失的。

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小皇帝不服大将军梁冀,大将军梁冀马上把小皇帝谋杀了,关键是谋害杀小皇帝后还啥事也没有;而且谁当皇帝,就是由梁冀说了算。

问题是,梁冀如此不可一世,就是无法灭掉自己宿命中的克星(宦官集团);最终还让小皇帝在宦官集团的协助下逼死了。

其实呢,东汉的政治格局,就有些类似两党执政,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轮流坐庄。而皇帝处于两大利益集团的平衡点上,自然可以居中调节,让谁也无力窥视他的权力。

在通常时候,宦官集团由皇帝亲自领导;士大夫集团则由外戚代为领导。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年富力强时,宦官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强化;皇帝幼小时,宦官集团的权力就会受到削弱。但是不论怎样变化,这两大势力集团一直都是并存的。

在这种两大势集团并存的格局下,皇权自然可以高高在上,因为两大势力集团总会存在竞争,皇帝只要成年,想打击谁,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了,在皇帝眼中,宦官集团永远是值得他信任的力量,所以他们支持的天平,总会倒向宦官集团。

因为宦官集团本身,并不具备威胁皇权的实力,恰恰相反,他们永远也无法离开皇权独立存在;但是士大夫集团却不同,他们表面上都说自己忠于帝国的、忠于皇帝的,但是如果没有其它外力制约,谁会把皇帝当回事呢?

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一心清除宦官集团的袁绍、曹操,后来是怎样对待皇帝的,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也可以从魏、晋南北朝那些层不出穷的短命帝国看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外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他永远是在士大夫集团、宦官集团夹缝中存在。只是因为皇帝常常让他们处于这两大利益集团的平衡点,所以他们自然变得风光无限,好像无所不能了。但是他们显然都也无法超越这种政治格局,最后通常都会死在这种权力斗争的夹缝里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汉的历史原来这么简单
干货分享,梳理东汉十四帝(下),从汉顺帝到汉献帝
年幼的皇帝为什么会一再出现
一口气看完东汉王朝195年历史 东汉14帝
人称“跋扈将军”,执掌朝政二十余载,梁冀堪称东汉第一外戚
东汉末期最乱的一年:两大集团火并,三个皇帝在位,四个年号并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