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女子妆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了对美化自身的追求。在原始社会,一些部落在祭祀活动时,会把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使自己的肤色看起来健康而有光泽,这也算是最早的化妆行为了。由此可见,妆饰的历史几乎可以推算到自人类的存在开始。“女为悦己者容”,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古代女子的妆饰知识。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卓文君的远山眉。 
额花钿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额黄
额黄是一种我国妇女的古老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有此名。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更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有的资料上称额黄就是花钿,事实上是额黄是画的,而花钿是贴的。 
斜红以及啼妆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相传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来眼角碰伤流血,血痕使之越发美丽,后人效仿,用胭脂涂画,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又称晓霞妆。而啼妆流行于东汉,薄施脂粉于眼角下,视若啼痕,故名。历史上最有名的啼妆当属东汉权臣梁冀之妻孙寿所画的啼妆。史书上称她“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以为媚惑。” 
面靥以及点痣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 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这是中国古代妇女最普遍的化妆方式。古时所称粉有两种,一种是用米研碎制成,称米粉;另一种是用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又叫“铅华”或“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古时候最经典的傅粉故事莫过于傅粉何郎(三国时何宴长得白让人怀疑是搽了粉)、徐娘半妆(南朝梁元帝后妃徐昭佩因嫌帝是个独眼,只傅粉半脸以笑元帝)和宋玉夸人(登徒子好色赋里所称的女子著粉才太白,施朱则太赤)。 
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广义的胭指还包括唇用的口脂。 
头饰
古代的头饰有很多种,女子有插花、头油、插梳、插簪、笄、钗、华胜、擿、步摇、戴冠等,其中冠与帽是有区别的,帽是为了保暖,而冠是为了妆饰。除了这些妆饰之外,古人也有很多种好看的发式,在女子发型中,曹丕之妻甄洛所设计的灵蛇髻最有名气。 
不得不提到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是古代对缠足妇女被缠以后的足部的“美称”。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小脚的花鞋便成为古代女子的重要妆饰,这是古代一种病态的审美。在谈到中国古代女子妆饰时不能不提到缠足,因为它给古代女子造成的痛苦令人难以忘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女子是怎样化妆的?
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化妆技巧(视频教程)
芙蓉不及美人妆,古代美女是这样“妆”出来的!
唐妆口味有点重:喜欢汉服的你妆化对了么?
《妖猫传》里的唐朝妆容画对了吗?唐代女子妆容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