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旨要(上)
中庸是一种做人哲学,更是一种成事的智慧。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诗人诗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高调处世,低调做人。是中国人的大智慧。
            
《中庸》要求君子“非礼不动”“戒慎乎其所不能,恐慎乎所不闻”,做到“慎独”;要“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严于责已;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博学明智之人。
         中庸之道既平庸无奇又至高无尚,既简单易行又终难企及,它“造端乎夫妇”同时又“察乎天地”,所以只要能抱至诚之心,努力修身、化人,就能达到中庸之境。
       认识多少字,不是文化。能知世又能辨理,能思考,善行动,才是文化。
             (整理于此,提供给女儿及子侄们共勉)                

                  
                  一、天命

天命,是指个人禀赋而言。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就是含有道德内容的性。人人遵守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当作什么,不当作什么,这就有了常规,这就是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这就是教化。
         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慎其独”,要求人们加强道德自觉,谨慎地修养自己,并特别提出“中和”这一范畴。
        “中和”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中”。喜怒哀乐总是要发露出来的,但发出来要有节制,无过不及,这就叫“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整个社会大家都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很和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中和,就是中庸。“以性情言之,为中和;以德言之,为中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与生自来的自然禀赋称做“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秘独知的时候,更要谨慎。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
         致用:
         1 、安身立命,反求诸已
         “安身立命,反求诸已”,就是人要把握命运,只有关注自身。处世成功者善于融入群体,但又不失个性。只有首先认识自己,把持住自己,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保证不出过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不可能不考虑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儒家主张应时而动,与时俱化,与外界合作,随机应变。把握机遇,就是“应运:而适应外界,但不迷失自我。静如中流砥柱,动似水中行船。
         中庸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时”与“中”。即运用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时调整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永远占据时空坐标中的最佳位置。在一定意义和限度内,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若对自己认识不足,就会受到种种诱惑,掉进陷阱,不可自拔或迷失自我。
         人在某种环境中容易迷失自己,尤其是积极融入群体的人,自觉不自觉地牺牲个性,以投合别人。还有对自己不了解,盲目随大流,结果丢失了自我。
    了解自己,是一种明智,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才不会迷失自我。
         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与别人比较,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他就会慢慢迷失自己,否定自己。
         一个人成天批乞讨获得别人的掌声,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虚的。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就变成了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享受。所以,人贵在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人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悦。
         人彼此都不相同,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经验也各不相同。只有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那才有真正的快乐。
         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使自己对自我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
对自己了解的越明确,所表现的行为越适合本身的情况,你的表现也会越自然,越能给人一个正确的印象。同时他人根据那些印象来与你交往时,交不致引起什么困难。
对本身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之时,也等于有了一个做人的标准;尽管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还能表现颇为一致的姿态与行为模式,别人也知道应该怎样和我们维持适当的关系,如此处世,既能与人友好相处又不迷失自己,真是恰到好处。
         2 、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君子应当谨慎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有所听不到的东西。看不见的善于隐蔽,不明显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须慎防。”
         为人处世中,不可能不表现自己,但要注意自己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如果在别人面前过于表现、夸耀自己的话,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明的人,能上能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此,就要先从做事留余地来说。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头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如果不能适时地退身,势必会走向其反面。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即使是需要表现的时候,也要把握分寸,尽量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做到“适中”‘恰到好处,不要过分表现、夸耀,否则就有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或者灾祸了。
         3 、修身正已,以得天下
         一个人的品貌是先天生成的。然而,一个人的教养却可以经后天的学习修炼得到提升。中庸之道始终强调人必须重视修养,必须养成良好的教养。
         一个人的教养,从大处说,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从小处看,体现了一个人的做人品性。孔子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诫人们,一个人是否拥有较高素养,不在于他做的事情的大小,恰恰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教养。
         曾国藩在选人时非常注重观察人的举手投足等不被人重视的细节。他总结出通过人的举手投足而观人识人的九种方法:观神识人,就是要察看一个人的神态是否平和端庄;观精识人,就是识别人的智明愚暗;观筋识人,就是察看人的胆量;观骨识人,就是看一个人的强和弱;观气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沉稳安静;观色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仁慈厚道;观信识人,就是看一个人素质好坏,修养高低;观容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心怀他念;观言识人,就是通过听其言,察其心。
这九种识人方法都是察看人是否具有教养的方法。“中和之才最为贵”,“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观人察质,先察其平淡,后求其聪明。”
“中和”既包含了中庸之意,也含有教养之意。具有这种“中和”品质的人,心性平和,为人处世稳重,不声不响,又让人信赖,有王者风范而无霸气。
一个人是否拥有较高的教养,总会从其神态形色或举手投足上表现出来。但凡成为达官显贵的人,都是极重视举手投足的细小修养,使自己逐步具有贵人的气质,站在一群人中就能凸显出尊贵与不凡。
这样有教养的人,总能给人容颜整洁、端庄稳重、举止大方、打扮适当的良好印象。
         4 、节制欲望,处世之道
         人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地满足自己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可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眼前的小利益,而对他人的内心需求去漠然不知,结果失去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能中庸处理的人,共缺点暴露无遗。
一种处世之术:你掌握了对方的弱点并进行利用,处理问题,求人办事情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
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欲望,而这个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点。只要你抓住了他的弱点,并满足了他的欲望,别人就会效力于你

二、时中

  
时中:随时而处中
“君子而时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固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
         “过犹不及”。“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中处于变动不居之中,这就需要随时处中。这就是时中。君子有此德行,而又随时处中,戒慎恐惧,所以能体现中庸。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能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合度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
         中庸,儒家思想中的最高道德境界。即包容与利用。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的使用。在具体的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就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做出恰当的抉择,把握智谋,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做出适宜的行为。
    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是知与行的统一大业。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致用:
        1 、权衡两端,取其中道
        把握“中庸的道理,权衡事理的两端,去除不及和过之的做法,取其中道而行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此为治世的诀窍。
        “执其两端,中道而行”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所不了解的事物,对于陌生的事物,如果试着从它的正反两方面入手研究,就可以避免片面的认识,探寻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2 、中庸而行,可以无忧
为人处世不偏不倚,坚持中道。这对管理者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上下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中,上下级的需要就都会得到满足。因此,上级需要下级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圆满完成任务;下级则希望上级对自己加以重用,在成绩上给予肯定,在待遇上合理分配,在生活上适度关心。
因此,管理者要适当调整情绪,增加与自己性格、爱好不同的下属的交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
         孔子说:“从恶之,必察焉;从好之,必察焉。”在日常生活中,要立正自身,着眼于事实,待人处事经过思考,理性判断。
3 、忠告直言,恰到好处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也同样得不到他人真诚的忠告。
         忠告,需要一定的技巧:态度要谦和诚恳;要选择行当的场合和时机;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相互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如此,忠告才不会“逆耳”,才可能性取得忠告的效果。
         4 、结朋交友,亲疏有度
         交友是要达到相知相悦、相帮相助的目的。
         交友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作为臣子的,如果有事没事总是与国君亲近,离自己受到羞辱的日子就不会远了;作为朋友,有事没事总要和朋友在一起,虽然看上去很亲密,但是离自己受到疏远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花末全开朋末全满”,才是是好的境界。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容得。”
大千世界,云云众生。立身处世不可太过清高,过分挑剔别人,责难别人,应“清浊并包,善恶兼容”,既可以养德远害,又可结交众多的朋友,左右蓬源,利于自己的发展。“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结交朋友,亲疏有度,是一种健康有益的交友态度。太亲近了,会使人觉得为友所累,让朋友觉得自己是个负担;太疏远了,会使朋友感到形同陌路,失去了作为朋友的本来意义。

三、鲜能


        德行就是中道,中庸就是人生至高无尚的道德境界。“中道行为使人成功”。
        正因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所以难以把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的确是件很难的事。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中庸大概是最高最好的德行了吧!但人们很少能够做到,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
         至用:
         1 、藏锋露拙,匿锐示弱
         “锋芒毕露”,比喻一个人出众的才干。一个人如果无锋无芒,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也不会取得成功。所以,锋芒是对一个人才干的肯定,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时候显露出来既有必要,也是应该的。然而,锋芒是可以刺伤别人的,当然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要多加小心。中庸思想要求为人处世过过无不及,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就很容易导致失败。
藏锋露拙,匿锐示弱,并非要人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招来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
在社会交往中,要使别人知道你,当然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单单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就难免在言语或行动中暴露锋芒。
“讷言”者,因为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会得罪别人,就会成为自己的阻碍,成为自己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会招人妒忌,就会成为自己的阻力,也必定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
         《易经》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是一个人拥有的才能。这个才能要在特定的时候表现出来,这样才不会伤人伤已。
         2 、成大事者,自律自重
         自律者,才能律人。
         3 、君子慎独,日省吾身
         人不可避免犯错,切不可一错再错。有的人成就卓著,有的人成就低下。就是有的人一错再错,没有及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延缓了前进的步伐。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一是会暴露你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
         犯同样的错误,表明思维模式出现了僵化之处。在做错事之后,也许想反省自己,却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所以还要继续错误;也许发现了问题,却因为行为习惯的束缚,还是要明知故犯。这种人,作事要失败,为人处事也会生出许多是非。
由于你何种场合出错,早被人料定,在与人竞争时,还有胜算的可能吗?
二是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
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是先看外表,再看其所做出的具体事情。事情做的好,进行得越深入,评价就越高。如果总是做错事,得到的评价就低。别人会对你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产生怀疑。即使是无心之过,是小错误,也会对你的评价大打折扣。
人应该慎重地面对犯错及其后果。首先要反省与检讨自己,彻底了解犯错的原因,是能力问题、技术问题,还是性格、观念问题。尤其是性格、观念问题,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检讨,才不会自我欺骗,逃避真正的问题。其次,要反思自己及别人错误的经验,借反思来提高自我警醒。
人会犯错,经常是国灰性格及习惯所造成的,反思错误的经验,有助于修正自己性格及习惯上的偏差。人只有每天反省自己的人,才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启示,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进步。
人们本来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很多东西,但大多数人却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总结。经常自我反省,才能加快自己的成熟。
“君子慎其独”,突出特征在于事无巨细,都谨言慎行,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思想,积沙聚塔,积水成渊,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
4 、不明中庸,难以立身
         有的人推崇强势哲学,处处用强,时时争先;有的人希冀别人的成全,一味曲从,丧失自我。
         正确的做法是既要保持应有的尊严,又要不怕丢面子。                                                                                                                                                                                                                                                                                                                                                                 
         项羽与刘邦所以一个失败一个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对待敌对意见了态度上。前者不能忍受批评,白白失去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后者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

四、行明


行是实践,明是认知。
         贤与不肖是对立的两种现象,智者做得过头,愚者做得不足,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
         根本在于认识,人们每天都在吃喝,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出滋味一样,缺乏对道的真知。
         人生的成就,就取决于对那个神秘的限度的把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走了多远的路,也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感悟到了什么。
         原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 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足,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彰显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过了头,不贤的人又做不到。就像人们每都吃东西,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味出滋味。”
至用:
         1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人与人之间能力大小不同,财富多少也不一样,这是正常的。而对人耍小聪明,是极不尊重的一种表现。耍小聪明别人不会不知道。
         一种最为简单也最容易赢得别人尊敬的处事方式,就是以诚待人;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糊涂很愚蠢的处事方式,就是耍小聪明。
         人们的心灵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已有见识和固有成见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具有一定的理性,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虚心,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只要你计划通过其它人的合作努力而实现你的明确目标,那么,你一定要在你所寻求合作的每一个人的意识中培养出一个动机,而且这个动机要强烈到足以使他们同你进行完全彻底、毫不自私的合作,而不能玩小聪明。
         2 、隐藏意图,避免失误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隐藏也是如此,关键在一个“动”字上。它不是单纯地为了藏而藏,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为了取得更大的成绩、获取更大的成功而藏。
         隐藏,作为提升生命境界的技能和手段,所追求的是和这个生命境界相应的辉煌。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熟的做法。退一步,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
人不怕被看低,怕是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的。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会渐渐地高大起来。如果被人看高了,刚开始让人觉得你多么地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结果是越来越让人看不起。
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使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失误;另一方面,也可借此迷惑你的对手和敌人,减少干扰,等到他们惊觉,你早已一骑绝尘,他们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
3 、把握自己,控制情绪
         要想把握自己,必须控制你的思想,必须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保持着警觉性,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是好是坏而接受或拒绝。
乐观会增强你的信心与弹性,而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
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一生将会因为不时的情绪冲动而受害。
情绪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结果,常常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为他人所利用。
情感离智谋本来很远,情绪更是情感最表面的部分,最浮躁的部分,以情绪做事,焉有智慧?不理智,焉有胜算?
         4 、谦而不争,深沉忠厚
         从处世的智谋来说,大德不言谢,是一种避祸的韬之计。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只准你出务,不准你邀功。
         谦而不争,可以赢得他人的敬佩。而在领导看来,对一个稳妥的下属,也会比较信任和器重。

五、不行


朱熹说:“由不明,故不行。”由于人们对道的内容和重要性不了解,所以不能实行之。
         所以,在各种色彩的旗帜下,都有一个理由,都标榜着所谓的“正义”或“道”。
其实,天地之道是存在的,也在依照固有的必然法则运行着,导引着世界的发展。它深藏在各种现象的背后,以难以察觉的方式和自然之力影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规定着前进的进程。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说: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吧。”
         至用:
         1 、贪心不足,灾祸临头
面对难填的欲壑,必须节制,应昼享受已有的。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否则,大难临头,一切都将得而复失。
无论什么人,只要进入社会,接触到物质社会的利益,都会在心里产生各种欲望。大凡“贪”字当头,就会忘乎所以,丢掉理性,走上极端。
         英国作家史密期写道:“人生追求的目的有:一是得到想要的,二是享受拥有的。可惜往往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达到第二个目的。”
人有欲望无可厚非。有的人的欲望是客观的,是有节制的,这样的欲望会是一种目标,一股动力,使人有方向性。有的人的欲望则是主观性的,无限制的,甚至自己也说不清楚需要多少才会满足。这样的欲望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引导自己走上与中庸所倡导的欲望的对立面,直至毁身损誉。
六欲不能太重,七情亦不能太多,才能不为欲望所左右。
         2 、豁达大度,宽阔胸怀
         豁达是做人的高尚境界。中庸处世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如山一样高耸,像水一样绵长。
         只有豁达处世,才能站在中正的角度,而不是用过左或过右的极端方法处理矛盾和问题。“处世中正,就是通达的道理”。
         人与人既不同,又相通相连。如果一个人不愿成人之美,道人之善,专门挑剔人、嫉妒人、算计人,会成为人人弃而远之的瘟神。而那些不责人之过,不夸已之能,乐于帮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放在哪里都会展现他的人格魅力,让人们主动接近他,帮助他,成为具有君子之风的人。
         3 、顺势而为,善于借物
         一个人有没有智慧,能否顺势而为,往往体现在他做事的方法上,借助别人的智慧取得成功,是实现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手段。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外部环境和才干同样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那么他的才干便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充分地了解环境,发现自身优势,利用工具,才能用最小的努力发挥最大的效率,是众多实现人生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
4 、自我克制,谨慎小心
一个人只懂得如何做事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做人。
高调做事者,必须同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低调做人者,也必须学会不避嫌怨,高调做事。
         在高调做事的同时,应该低调做人,在待人处世中自我克制,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能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当处于有利形势时,更要放低姿态,谨慎处事。这是一个高明的“中庸”之士应该具备的大智慧。
         人一旦兴旺发达、功成名就之后,就容易成为从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因此,就越是要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低调做人,不自满、不骄傲,融入大众之中,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之士这实质性以寂寞,是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淡泊名利,高调做事面低调做人。
         空虚者是没有理想、没有期盼的;落寞者是有理想有期盼但无法实现的;彷徨者是能实现而不能把握的。这些都是他们不懂人生所要经历的几大境界,也不能正确适度地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造成的。

六、大知


做到不偏不倚,远无不及,真正恰到好处。选择好了,还要关于应用,这是一种大智慧。
        原文:“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为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共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舜可以说是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从人们浅近平常的话语里分析其含义,不宣扬别人的恶言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嘉言善行,根据过与不及两端的情况,采纳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至用:
        1 、心态平和,宽容待人
        平和的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这种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赢得别人的尊敬,是低调做人的要义所在。
        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以“和”为要,才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求得产睦相处,如此低调做人才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2 、和颜悦色,放低姿态
        与人交往时,和颜悦色,主动放低姿态,是低调做人的表现之一,特别是对话双方地位悬殊时,高者采用适当的低姿态,会满足双方的心理需求,理所当然在会受到对方欢迎。
一个低调、谦虚、不骄不躁的人才,是团队中真正受欢迎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支持,而大家的信任与支持是一个人在团队中有所发展并有所贡献的前提。
        3 、为人处世,忍让为高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庸之道强调做人处世不能逞强好胜,特别是在受到刁难或被人欺侮时,更应有理智的头脑,不能意气用事。
忍让欺侮、刁难,忍让难以忍下的人或事,是一个件残酷的事。人们在忍耐时,内心是痛苦的,但是一旦克制了胸中的怒火,忍住了难忍之忍,就会发现,忍让,是一捉大智大勇。
        能他是大事业的人,一定要有容忍的度量。容忍小人虽然在实际上很难做到,但是一旦做到了,就会从中受益颇丰。
        4 、庸就能用,用就能通
        道德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唯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即“适中”。
        所谓中,就是本体,就是方法;所谓庸,就是实用,就是实行。《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是种权衡,使自己不被自己的的所为绊倒。获得成功的道路数不胜数,诸如难得糊涂、能屈能伸、甘心吃亏、以柔克刚等,掌握了其中一条,运用得当,都能在一些特殊场合或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处理中获得成功。而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至高无尚地位的成功法宝,只有中庸。

七、予知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 陷阱之中。而莫这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之中,却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来。”
        至用:
        1 、进退结合,做人真谛
        进退之学,隐含着做人办事之道。
人生中总有迫不得已的时候。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进,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稳。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可以求平、求淡、求退。这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哲学。
退,是因为再往前,就可能遇到大麻烦,甚至大危险。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一步。
        不善于进退者,必然是失败者。进,是基于摸清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准对方,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
        进退之道是一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稳妥的办法。
    身处弱势者,要巧妙避开对方的锋芒,从对方弱处找机会,寻找以退为进的机会。
        “好汉不吃眼前亏”,变通一下:“好汉能吃眼前亏”。能吃眼前亏,可保百年身。
        2 、屈伸之间,把握分寸
        真正的智者应当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选择和执行自己的行事准则。
        荀子说:真正的君子推崇他人的德行,赞扬他人的美德,这并非是阿谀奉承;正直地议论和指出他人的过错,这并非是出于毁谤和挑剔;客观地表现自己的优点,可以与舜、禹相比,可以与天地相参合,并非是虚夸狂妄。真正的君子能够随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蒲席,可卷可张,并非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从来不会屈服于别人,并非是出于骄傲和暴虐。
        屈,无疑是一种保全自身的智能;伸,当然也是一种光大自己的智慧。屈于当屈之时,伸于当伸之机,是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的。把握其中分寸,才能不失软弱,又不失狂傲。
         3 、难得糊涂,聪明之举
         “难得糊涂”——聪明人难得做一次糊涂事。
         4 、固步自封,勇者不为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使你有知识,又善待人,但你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固步自封,仍然不会成功。勇者大胆应对事物、环境的变化,更具有适应生存能力。
         胆小怕事,固步自封,给人一种懦弱者的形象。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心象。

八、服膺

 

      君子由于受到各种理念的约束,不愿违背良心,总是耿耿于原则。因此,从来不敢懈怠,也不敢放任一次,洁身自好,保持着人格的纯粹,做着孤独的固守。

         而小人对于中庸,总是持着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做事没有什么顾忌,为所欲为。所以他们总是显得自在而潇洒。

         原文: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处事为人是这样的,他选择中庸之道,每有所得,就牢牢切记不忘,并在行动上躬行实践,养成自己的美好品德,而不让它失去。

         至用:

          1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适应环境,随着环境而改变自己,这样才能顺应中庸之道。反之,则会受到淘汰。一味顺着自己的心思禀性去做人处世,免不了要受挫折和排斥。别人,是没有义务忍受你的个性的。

         事物发展的方向,要么有利于自己,那么示利于自己,遵循柔忍之道,既非不切实际的奋然一捕,也不永远销声匿迹,而要在貌似“不动”中寻求“变化”的契机。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年一毛耳,不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不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之短,是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曾国藩)

         只要不失去信心,处境再坏,也能够适应,并将之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是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有的人会毫不在意,认为这是生命中必然会碰到的事;有的人很快应能 挣脱沮丧的枷锁,重新出发;而有的人却被挫折击败,倒地不起。

         只有奉行中庸之道的人,才能够适应困境,并找到改变它的办法。所以,他总能占用困境,成为生活的强者。

          2 、学会接受,面对现实

         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们要明白,外界环境是客观的,心情则是主观的。不能改变外界环境,但是可以控制主观感情。

         心情的转换只在一念之间,而选择一个快乐的心情却可以影响做人的态度。无论心情怎么样,客观现实都是不可改变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很多时候,会因为这一念之间的转换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人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总是希望别人或是周围的环境适应自己,却不知道要主动去适应别人和周围的环境。

         懂得糊涂做人哲学的人才知道征服自己、改变自己,从而获得战胜一切挫折的力量。

         如果强行让外界适应自己的话,可能会花费巨大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取得成功,倒是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更容易些。

聪明的善于运用中庸的思维来调整自己,并最终完善自己。

当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要适应环境;当不能解决困难的时候,就要改变自己。

         3 、处世圆通,不可圆滑

         做人做事必须圆通,只有圆通,才有方法可言。

         人,必须建立自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世只是死守规矩与原则,无变通之心,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刻板。

         做人,要学会圆通,但不能圆滑。

         圆通,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圆滑,是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看似对人一团和气,却是丧失了立场。

         4 、自作聪明,傻子所为

         “假聪明”与“真糊涂”两者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有“假聪明”毛病的人,好像自己是最聪明的,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谋算”,玩弄心机。还有一类人,总是在小事上“聪明”,一遇大事就乱方寸,不知如何是好,自然不能把事情处理得当。

“凡小事精明,必误大事”。(左宗棠)

 

九、可均

 

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事,容易做到,可以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但很多的事,都是有着极其复杂的因果和历史背景,并与客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做出合乎天道的抉择,则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中庸,则需要大智大勇,需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毅力和勇气。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的,官爵俸禄是可以辞让的,锋利的刀刃是可以践踏而过的,但中庸却是不容易做到的。

        至用:

        1 、硬充好汉,必然吃亏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正直固然可敬,但曲径通幽地以中庸的智慧达到正义的目的,更有作用。

        许多人尽管在处理工作等事项上很才干,但在做人处世上却很没有技巧,不免使他处于劣势。

        2 、经人所难,为人禁忌

        工作、生活,难免需要他人帮助。如何让别人帮助自己,是一门学问。而强人所难,是做人做事过程中的大忌。

        做什么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在乎别人有什么困难;一旦自己有事相求,就要求别人非答应不可,完全不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是非常令人反感的。

       人与人之间交往应在自然为宜,双方都觉得没有压力,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

        3 、转化不利,变成有利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方面令人羡慕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能力,一方面也令人讨厌他们的圆滑。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在遇到左右为难的情况时,也免不了要中庸一些。

        “处世圆滑,内心中正,而为人谦和”。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依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然而内心一定要诚实忠厚,保持诚信,应该坚持的要坚持,但是是以委婉的方式来坚持。如果遇到需要妥协的事,也应该作出适当的妥协。

        如果一个人什么事情都坚持已见,会被人看作茧自缚顽固不化,情商偏低;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听别人的意见,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在柔与忍的做人哲学中,圆滑一点,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表现,有助于做人处世,而且有助于把不利的因素变得有利。

        只要我们能在处世圆滑的同时记住一个原则:内心中正,诚信为本,就能够处世灵活而心态成熟,待人处事时能保持适度的弹性,学会婉转和含糊,以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

         4 、堂堂正正,遵守道义

         中庸要求一个人不断地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因为人生中诱惑多多,只有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才能把选择的法码倾向于道义一边。

 

十、问强

 

       中道,能达到和谐、和平,但又不同流欲,不人人云亦云,能中立而不偏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守中道,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强大。

          强者的品质是在逆境中塑造的,人生的困窘向人们昭示的并不纯粹就是灾难。

          应该自信,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境况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能够代替自己。当你跌入低谷时,可能就预示着命运转机的来临。成为强者,或者沦为弱者,取决于于自己。

 原文:子路问强。子曰:“南方这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无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刚毅果敢的品质。孔子说:“你是指南方人的精明强干呢?还是指北方人的刚健强悍呢?或者是指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厚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理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枕着兵器铠甲睡觉,即使死也在所不惜,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超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能坚持操守至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至用:

         1 、保持乐观,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没有乐观的心态,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乐观者容易依赖别人,也愿意涉入险境。但他也能察觉别人的恶意或缺点,只是他不愿将之视为障碍而犹豫不前。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并努力唤醒别人的优点,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多数的时候,人们不会把乐观与成功联系起来。表面看,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两者正好具备相反的缺点和优点。往往认为乐观的人在行动虽然比较积极,但往往低估了实际上的困难,因此容易碰到意外的失误和偏差。

         这不完全正确。真正的乐观者,并不是未来的盲目狂想,也不是在困难面前毫无畏惧和不假思索地前进。可取的乐观态度,是尽管知道人生会遇到风险和意外,也相信前进的道路上会有不少的阻碍和挫折,但是他始终坚信自己最终会成功,坚定的信念促使他们不断学习、进步,从容不迫地面对意外的出现。

         乐观者看起来勇往直前,毫无畏惧,但是并非不加思考地吸纳,而是有所选择地采取行动。

         相形之下,乐观者比悲观者单纯质朴多了。他也能觉察别人的恶意或缺点,只是他不愿将之视为障碍而犹豫不前。

         乐观者也比较容易克服困难。他会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不利的条件转化成有利的条件。悲观者则会因为一下子就看到困难而心生畏惧、退缩不前。很多情况下,只需要一点想象力,再加上勇气的推动,情况就会完全改观,朝有利于成功的方向发展。

         乐观者之所以能成功,首先便是在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相信社会,并且相信无论如何都会有胜利的一天。

乐观的人面对现实的态度,是冷静、客观、主动的。他们从不不论事实,也不追求虚荣,而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走。

乐观的人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能使他们身边聚集起一大批有志之士。因而,乐观的人人缘很好,不念经什么时候,身边总有同他们一样志向远大的人们帮助他,也反过来激励他。

         2 、通过磨练,完善自己

         人生总会遇到大小的困难。如果人们不能承受一时的挫折,或者不能重整旗鼓的话,一生就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

         人生的磨练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学习过程,需要每个人都能正视每一次挫折或失败,从而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进而思考下一步怎么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人生的经验中学习、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才不会走上极端。

         磨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验,只有经过磨练出来的人才能担当重任。磨练可以使一个人成长,也可以使一个人成熟。

          3 、君子为人,和而不流

         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强交,不苟绝,不而誉以求新,不愉悦以苟合,“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即“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小事“和”,大事“不流”。

          朋友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在大是大非而前,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应做到不助之。

          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用人要宽厚不可太刻薄,否则,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由于受不了你的刻薄而离去;交友太轻率随便,那些逢迎献媚的人就会没法接近你。

          4 、自尊自强,安身立命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事情,唯有自尊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十一、素隐

 

道,如同种子,深深根植在人们天性的血脉里,在天性的汁液滋润下茁长壮大。当然,或者由于一念之差使心中的“道”有所损伤,但是“道”永远不可磨灭,深深地保留着,在适当的条件下,又恢复生机,勃然而生。

         原文:“素隐行怪,后世有术焉,吾弗为之矣。君子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探寻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称赞他,但我绝不会这样做。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中途改变,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在世间一生不被他人知道,也决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至用:

           1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是坚持。找到正确的道路,不能走到一半就停下来,应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一个人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有恒心,锲而不舍。懂得坚持的道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孟子说:“自暴的人,不必与他交谈;自弃的人,不必与他同事。”在现实生活与人交往中,对于那些自暴自弃的人,要谨慎的与这来往。这种人畏惧挫折和困难,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2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是失掉自己的信心,对什么都没有主意或主见。

         在做事时,应该认识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要保留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就容易获得成功,得到满足感,就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只有责任感产生,而是对人及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必须对人及事物产生爱与热忱,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处世中不至于产生万事不如人的自卑感与恐惧感。

         3 、发现过错,勇于改正

         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君子这过有三种:

         第一,在学习方面要仪态庄重,否则就会缺乏威信,学过的东西难以巩固。

         第二,为人处世,讲究忠诚和信誉。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是过。

         第三,处世交友,不与没有修养的人交朋友。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就找出很多理由,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 的人。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4 、遵道而行,避祸有方

         一个人的事业、功绩,发展到了相当的时期,尤其要知道怎么去妥善对待、处理,即使不激流勇退,也得避祸有方。

         “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去卧林丘。”能体会到高处的危险,自然能居安思危,溢满思退,就能知足知止,淡泊藏用。就能不骄不矜,无得无失。

 

十二、费隐

 

费,道的普遍性以及用途的广泛性。隐,道体的精微性与隐秘性。

人与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性的可适应性,可以学习,可以践行。但是,要彻底了解,进入其高深境界,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面,供人们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梟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君子坚持的道,用途广大而又深微精妙。一般来说愚夫愚妇,也是可以知道的;但到了最精微的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是可以实行君子之道的;但若是最精妙的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对天地仍有不满足的地方。因此,君子论及“大“,整个天下都无法承载其广大;君子谈论其“小”,其微小的程度就达到了不可再分解的程度。《诗经》说:“老鹰飞向天空,鱼儿跃入深渊。”这是说君子之道,和鹰飞鱼跃一样,由上到下,显明昭著。君子的道,是从普通的男女所能懂能行的地方开始;但到了最高深精妙的境界,却能够明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至用:

         1 、唠叨不休,大悖其道

        争辩时要做到“温良恭谦让”,不能讲死理。钻牛尖,抬杠子,无论说什么,都要把对方的口封死,保顾自己头头是道,是反中庸的。

        有的人喜欢唱反调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常为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一得之见而自鸣得意。这样,即使是真的见识高明,也是要不得的。

        这种习惯的人,朋友、同事多半会疏远他,没有人肯向他提建议,更不敢忠告。不幸的是他养成了抬杠唱反调的习惯,结果使人不喜欢他。

        说话的时候,即使一个很好的话题,对方感兴趣,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无休无止说个没完,否则,会令人厌倦。

        说一个题材后,应停顿一下,让人发言,若对方没有说话的意思,而整个局面由于你的发言而人心向你,你就必须另找新题材,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举并维持气氛。

        2 、刚性有余,自己败已

        孔子说:愚昧支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回复至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处世刚性有余,柔性欠缺;与人共事,别人的意见一句也不听,却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所有人都看不顺眼,只有自己好,结果常常把自己打败了都不知道。

如果自己的性格刚烈,就要克制自己,要发脾气时,不如先抽身离开,冷静下来再处理问题。对他人斥责,对方要么虽表面忍受,不反抗,但内心是恨你的。要么被你的怒气点燃,发生尖锐的冲突,事情的结果更坏。

明白自己的位置。你手上有权,并不必然就有随便骂人的权力。心里容忍不了别人,同时把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境地。

        清楚自己的状况。对方向你发火,要以柔克刚,不能对着来,等对方火发完了,再陈述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指责对方不应该发火。

         3 、两面三刀,害人害已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是反映姑息而表面掩饰的做法。巧诈乍看之下,好像是机灵的策略,但,时间一长,周围的人反抗的可能性会提高。

        “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行为或许比较愚直,但是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心。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的对待别人。

          4 、巧言令色,搬弄是非

         王安石在《致一论》中说:以小善为无益,以小恶为无伤,凡此皆非安身崇德也。”生活中不乏喜欢到处散布别人的流言蜚语,搬弄是非的人。其言辞对别人造成很大伤害。

不做搬弄是非的人,但却可能与搬弄是非的人交往。可采取以下方法对付:

第一,给予拒绝。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需要诚恳、虚心;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需要谦和、平等。而与那些搬弄是非的人交往,则需要正直、坦荡。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对方,以朋友式的姿态善意规劝对方,适当的时候还要与他合作。

第二,置之不理。不要认为那些把是非告诉你的人是信任你的表现,他很可能是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谈话材料,从你的反应中再编造故事。所以,聪明的人不与这种人推心置腹。而令他远离你的办法,就是对任何有关传闻反应冷淡、置之不理,不作回答。

        第三,不做过多交往。有时候尽管听到关于自己的是非后感到愤慨,但表面上必需努力控制情绪,保持头脑冷静、清醒。可以这样回答:“啊,是吗?人家有表示不满的权力嘛。”或者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个消息,请放心,我不会在意的。”如此,对方会感到无空子可钻,也不会再来纠缠你。

        如果对方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不利于你的是非、过错四处传播,以致对你造成巨大的影响,与此类人,不宜过多交往。

 

十三、不远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因为人人按照自己本性行事,人人皆能知能行。好比一条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行走。相反,如果不从自己的脚下走起,而是把道弄得离奇高远,道则无法实践了。所以君子只是从人身具有的本性出发,教化人,能改正错误就可以了。

         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是处世的基本姿态。任何轰轰烈烈的事业都是从隐微处着手。人们总是感叹历史在转折之机的微妙,对那些决定时刻的微妙变化扼腕不已,而试图做出假设。正是这些具体的细节,使历史走向发生着质的变化,成为无法更改的必然选择。

        那么,人道是什么呢?如“忠恕”就是。它要求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如孔子那样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大人伦方面反省自己,从日常的言行做起,符合中道,不萎缩,不极端,言行一致,就是一个很笃实的人。

        原文:“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晲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孔子说:“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树木来做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去看,还会以为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够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做到;用我所要求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孝顺父亲,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臣下侍奉君王的标准来竭尽忠诚,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对哥哥做到的敬重恭顺,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实践平常的道德,谨慎平常的言论,还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再努力;言谈要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至用:

        1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是忠厚诚实的。

        中庸智慧告诉人们,塑造真实自我是一种做人的艺术。真实带来的好处,是长远的,它会增加一个人的可信度,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

          2 、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君子应当谨慎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有所听不到的东西。看不见的善于隐蔽,不明显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须慎防。”

         为人处世,不可能不表现自己,但要注意自己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如果在别人面前过于表现、夸耀自己,必定会受到别人的嫉恨,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明的人,能上能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此,先从做事留余地来说。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头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所谓“物极必反”。

          3 、贪占便宜,得不偿失

         有人反中庸而行,孔子认为这是肆无忌惮,专走极端。人如果无所顾及,什么事都会干出来。自私有度,极端自私,就是失之于度,胡作非为,结果必然是失不偿失。

         人具有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大众而生活。与人相处,克服自私的缺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付出,付出才能得到,才会长久。

         友情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是错误的。这样的人交往,目的在于对方有什么利用价值,算计与人交往带来什么好处。对方能满足自己要求时,便心生喜色,形影不离,仿佛情深义重。一旦对方没了利用价值,或者遇到了麻烦,便推诿 责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结果,无疑是向人表明,自己是多么的无情无义,多么的无耻。以后当别人与他交往时,必然会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民族地区都很正直且严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把友谊永恒为知心的倾诉,敞开心扉,乐于为对方付出,然后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劳动成果。

        我们给予他人的,必须是爱。我们对给予的结果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又要尊重对方的付出,不要对对方的付出不屑一顾。

        4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真正有修养,称得上君子的人,不会只关心个人利益的得与失,便不会一心想去追求个人的私利。否则,就会招来怨恨和指责。

        只有用“仁道”修养自己的人,才会施“仁”于人。能以“仁道”立身的人,无疑地仁爱他人。

谋取个人利益并无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为人外世中,不能只为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小气贪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学习笔记之五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导读(三)
《论语》精读
100条孔子经典语录(附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