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規》《名贤集》原文及讲解



君 子 规


 

君子规  圣贤训  十义理  出于经  敬天地  尊孔孟  依于道  修身心

 


    卷一  

“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列于“五常”之首。仁爱是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向外关系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名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孔子明确指出“仁”之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从爱亲人推向爱人民,爱天地万物。

仁之道  爱利人  爱是苗  仁是根  仁为性  爱是情  涵其性  正其情

天地德  乃生生  禀于人  即为仁  覌物生  覌我生  以此见  天地心

有佳肴  若弗食  则不知  其味美  有至道  若弗修  则不知  其道善

种树者  培其根  种德者  养其身  圣贤道  存乎心  成于德  见于行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德不修  是吾忧  富不义  如浮云

知义理  是道心  觉声色  是人心  道心立  人心从  灵觉处  存天理

恻隐心  仁之端  自尊爱  推及人  老吾老  及人老  幼吾幼  及人幼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四海内  皆兄弟  天地我  为一体

交相利  勿相害  怜众生  爱万物  恤人苦  救人难  喜人福  恶人祸

己欲立  而立人  己欲达  而达人  己不欲  勿施人  己所好  勿强人

将此身  观彼身  将此心  比他心  己之温  思人寒  己之安  思人难

安仁宅  行义路  文会友  友辅仁  存好心  说好话  行好事  做好人

良知者  仁义心  纯至善  吾固有  得其养  即滋长  失其养  则泯灭

心不安  良知萌  心不忍  善心生  在邦家  无所怨  内不疚  何所惧

仇怨重  道心消  恶欲生  良知泯  善念起  心光明  私欲蔽  灯乃灭

动于欲  蔽于私  怒相激  万物毁  克其欲  去其蔽  复其性  天理明

仁无智  爱不别  智不仁  知不为  智者动  仁者静  乐智者  仁者寿

责人心  以责己  恕己心  以恕人  身有主  树有根  心若坏  行必恶

言之者  无罪过  闻之者  足以戒  见善迁  有过改  善日长  恶日消

鱼离水  则鳞枯  心离书  则神索  山林间  尘心息  经籍上  俗气消

一念恶  魔相随  一念善  祥瑞生  正道立  邪道去  雅风正  俗风退

论语者  立人极  群弟子  记圣言  孟子者  义薄云  若失道  则缺德

 


    卷二  

“义”即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义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只有在正义的前提下,才能讲个人利益。

君子行  合于道  行而宜  乃为义  正其义  制其利  明其道  计其功

仁爱者  义之本  义养心  利养身  弃仁义  交征利  人相害  国危

君子学  进于道  小人学  专于利  善虽微  勿不为  恶虽小  勿为之

资聪慧  用于正  立功德  为豪杰  质聪明  用于邪  助恶业  身名裂

义生利  为善利  私欲重  则昏蔽  贫为盗  富为暴  财色祸  唯自招

义与利  若兼得  则所取  必由义  义与利  不兼得  取其义  舍其利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好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嫉毁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贤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之人  先问己  己不愿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

上待下  身贵端  公而和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至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尚掩饰  增一过

见人困  言指引  见人恶  言谏止  见人斗  言劝解  见人冤  言明辨

君子穷  固守道  小人穷  斯滥  人禽别  在仁义  操守存  舍则亡

事有经  必有权  离于经  返于道  顺乎天  应乎人  因其势  利导之

直报怨  德报德  行不义  必自毙  毁人者  自毁之  誉人者  自誉之

善救人  无弃人  善救物  无弃物  善人誉  恶人毁  有毁誉  方为贤

君子达  行其道  小人达  济其私  不仁者  若在位  播其恶  于众人

人见利  不见害  鱼见食  不见钩  为君子  行正气  为小人  行邪气

正人来  说邪法  则邪法  趋于正  邪人来  说正法  则正法  流于邪

后其身  而身先  外其身  而身存  善若水  利万物  无私己  有何患

富与贵  人所欲  非正道  不处也  贫与贱  人所恶  非正道  不弃也

种善因  得善果  天网张  恢而广  入虚室  如有人  无人处  天眼明

 

卷三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礼”的内在精神是“仁”,“礼”又是良好的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之用  和为贵  礼之质  仁敬诚  礼养德  禁未然  定社稷  序民人

克己身  复归礼  礼适中  宜简易  容貌庄  体态正  颜色悦  辞令顺

行于道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人不仁  如礼何  人不仁  如乐何

贫无谄  富无骄  贫而乐  富好礼  若非礼  勿视听  若非礼  勿言动

同事务  勿避劳  同饮食  勿多贪  同路行  勿抢道  同取物  勿多占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傲凌  路与长  疾趋揖  长还礼  退恭立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公共场  勿喧闹  尊长前  声要低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是父  事诸兄  如是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钮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物品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偱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禁烟毒  勿酗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挡道  勿斜立  合膝坐  勿摇腿  缓关门  声宜轻  肃静地  步轻盈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怠慢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穿越路  左右顾  放缓步  勿急窜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物品乱  心不宁  字不敬  心先病

 
 

卷四  

“智”包括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坚实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朱熹讲“智则为明辨”。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仁智勇  三达德  明人伦  通事理

君子学  就正道  正人心  息邪说  君子才  德为帅  小人才  流为害

是非心  智之端  知人智  自知明  爱非道  适害人  恶非理  适害己

名不正  言不顺  言不顺  事不成  知及之  仁守之  庄莅之  礼成之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知与行  常相须  行之笃  知之明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念发处  即是行  动念正  行乃正  知奉养  致奉养  知与行  合为一

心外求  物之理  心内求  人之伦  萌良知  于人事  人事中  现天理

经所以  载道也  使先知  觉后知  行不知  是冥行  知不行  是虚知

圣人教  因其材  定志向  博且专  见小利  业难成  如欲速  则不达

无字书  详品读  敏好学  时习之  口同味  心同理  无创见  则虚浮

尊师道  敬贤能  籍辞章  通义理  思不学  难长进  学不思  迷且乱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学有疑  则有进  两论辨  是非明  蔽于曲  暗于理  当局迷  旁观清

言之是  虽异己  勿强辩  谦受之  言之非  虽同己  勿伪饰  谨去之

人有心  各有见  毋我固  毋臆必  重一物  惑一物  差毫厘  谬千里

论有据  名有实  立新论  须参验  入于心  见于行  纸上作  身上过

行礼乐  传正道  多贤友  三益乐  乐骄奢  乐游玩  乐宴饮  三损乐

尊德性  广见闻  公则明  偏则昏  私情行  公法毁  偏信暗  兼听明

逆势衰  顺势昌  顺天存  逆天亡  天降灾  尤可为  自作孽  祸难避

意专一  听以耳  悟以心  感以气  官知止  神欲行  书画妙  以神会

辞章富  饰其伪  名利关  须透过  去浸染  心中正  正则静  静则明

物止极  则必反  事恒变  偕时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敞则新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养不教  滞于愚  爱不诲  陷于恶  严则忌  不敢肆  宽则纵  长恣情

教以义  导其性  蒙以正  绝其邪  学有阶  循序进  积细微  大有成

暴戾者  矫以仁  迟疑者  矫以敏  轻浮者  矫以重  褊狭者  矫以宏

逆吾者  是吾师  谀吾者  是吾贼  面有垢  日日洗  心有秽  时时净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三人行  有我师  取人长  补己短  长其善  救其失  身藏器  待时动

聪明多  守以朴  功德高  守以让  勇力壮  守以法  财富多  守以慈

学离事  乃空泛  理离身  即虚玄  与天地  合其德  与四时  合其序

非益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勤修致

 

卷五  

“信”即真诚、诚信、守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二程在《粹言》中讲:“诚无不动者,修身而身正,治事则事理,治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以仁立诚,以义立信。诚信又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

成之者  择善执  处醇厚  去轻薄  是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言必信  行必果  若违义  乃可移  诚则形  形而著  著则明  明则动

惟至诚  能动人  无诈伪  取信人  诚成己  又成物  若不诚  则无物

尽忠行  至于信  诚行义  理则明  修文辞  立其诚  慎其独  随处真

 诚其意  勿自欺  诚于中  行于外  口能言  身能行  言与行  必相应 

敏于事  慎于言  听其言  观其行  口言善  身形善  耻其言  过其行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明  勿轻传

花巧语  鲜矣仁  悦媚色  过于恭  人无信  不能立  国无信  民散离

良善语  福之路  恶毒口  祸之门  言伤人  利于斧  术害人  毒于狼

友正直  友诚信  友多闻  三益友  友虚伪  友献媚  友巧言  三损友

无验证  乃虚妄  必去除  言空假  不唯上  须唯实  不唯书  须唯理

主于一  持天理  勿逐物  勿心迷  求真于  动念处  戒惧乎  隐微处

 

 卷六  
 

“忠”包括尽心尽力、忠贞不二、坚守正道、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等含义。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而不是有权势的人。爱国精神是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
 

天无私  四时行  地无私  万物生  尽己力  尽己心  行正道  忠道立

爱国民  卫国土  弘国学  传道统  苟利国  生死以  思利民  难不避

忧国家  忧民生  忧天下  忧道义  志于道  不流俗  出污泥  而不染

敬于业  亲劳为  谨于事  忧始终  人弘道  身殉道  临大难  见节操

君子周  而不比  上不谄  下不欺  顺于道  可违上  当于仁  不可让

专其情  一其心  夫妇贞  勿离弃  朋友忠  诚其意  守正道  勿偏离

友之道  相责善  成人美  止人恶  君子交  淡若水  同于道  非同利

以财交  尽则离  以势交  倾则绝  以利交  穷则散  以色交  衰则渝

为人谋  必以忠  负恩义  忠道绝  智不忠  饰其诈  勇不忠  易其乱

忠而仁  国德彰  忠而义  国风正  忠而智  国政举  忠而勇  国难清

国危难  出忠臣  文谏死  武战死  文天祥  义不降  留丹心  照汗青

 

卷七  
 

“孝”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包括:赡养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
 

孝为本  百善先  地之义  天之经  感恩心  恭敬心  皆出于  孝子心

不爱亲  爱他人  此悖德  无根基  不敬亲  敬他人  此悖礼  多至伪

瞻尽责  称其财  以诚敬  致其愉  至犬马  皆有养  不敬亲  何以别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名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游有方

凶很斗  危父母  祸乱事  切没为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疾  就医诊  尽心侍  不离身

亲有过  谏使更  从正道  可违亲  怡吾色  柔吾声  和吾气  恭敬真

孝事亲  必以礼  丧事简  当哀戚  祭祖先  致其诚  常思礼  念亲恩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继父志  传祖德  树门风  家道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为民族  尽大孝  奉己力  忠孝全

 


   卷八
  
 

“廉”包括朴素精神、节俭精神、廉洁精神、律己精神、羞耻之心等。

欲太甚  邪心生  贪成奸  贪心酷  蝎子多  树木朽  欲望多  身体枯

嗜欲深  慧根浅  屈于欲  则不刚  鸟巢林  止一枝  欲比下  德比上

食无节  乃致病  贪婪甚  至亡身  崇奢侈  败德本  去邪欲  德归正

取用节  则常足  求无度  势必争  怒气盛  能按息  嗜欲浓  能斩断

寡于欲  免物役  顺自然  戒人伪  简则约  奢则肆  唯淡泊  可明志

存仁心  常惺惺  圣贤语  多思虑  持善念  勿放逸  致其用  随事移

遵礼仪  身庄敬  鄙诈心  不能进  善念发  知充之  恶念发  知遏之

满招损  谦受益  若江河  纳细流  羞耻心  义之端  人知耻  方改过

不迁怒  不贰过  行不得  求诸己  心中贼  当剿灭  临大利  不易节

勤补拙  简养廉  公生明  廉生威  持正念  心自净  浩然气  配道义

贪欲多  人自缚  心有病  须剥落  恶欲退  天理明  真心现  妄心尽

衣食陋  未可恶  心性劣  方可耻  廉耻心  君子节  利欲性  则难守

精气神  躁日耗  久则伤  多则劳  从自然  养己身  贵养气  贵养心

省一分  益一分  俭于食  养脾胃  俭交游  养精神  俭于欲  安心神

养生道  慈俭和  道窒欲  心自清  俭安心  俭无求  俭济贫  俭常足

俭寡欲  真道行  奢多欲  枉致祸  成由俭  败由奢  留清白  在人家

 


   卷九
  
 

“毅”的本意是意志坚强,“毅”的精神包括了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还有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屈、勇敢顽强等精神。
 

天行健  士弘毅  行道远  立志高  和不流  柔不屈  贫不移  富不骄

猪狗勇  争食利  小人勇  逞意气  君子勇  弘正气  圣贤勇  担道义

路漫漫  苦求索  心所善  死未悔  世风变  欲横流  根底浅  立不住

匹夫志  不可夺  老益壮  穷益坚  有志者  事竟成  自小者  难有为

发宏愿  脱习气  忍所失  纷忧去  志向定  心力专  勇精进  不退转

志恶欲  走禽路  志道义  趋圣途  处污下  当自拔  志不立  如野马

安弱愚  终弱愚  不奋起  何所为  人谋事  天成之  尽其道  受正命

心为主  令所出  自行业  自取与  当自尊  且自重  须自信  又自强

天降任  苦心志  劳筋骨  增己能  学不厌  诲不倦  奋忘食  乐忘忧

刚易折  柔易靡  刚柔济  进退适  强凌弱  众暴寡  坚毅立  足敌之

劳则思  思向善  逸则妄  妄致恶  常游戏  光阴逝  玩物多  丧心志

嬉游多  耗精神  废正业  滋是非  精于勤  毁于惰  成于劳  荒于嬉

有正气  实而勇  无正气  虚而怯  重名节  如泰山  轻私利  如鸿毛

持甚大  志甚远  临大难  处泰然  若得志  济天下  不得志  善其身

勿毁节  勿苟活  宁玉碎  不瓦全  无求生  以害仁  有杀身  以成仁

只好静  遇事乱  事上磨  乃有益  尽人性  尽物性  赞化育  参天地
 

 

卷十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倡导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是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和”包括以下原则: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
 

天地感  万物生  和生物  同不继  调阴阳  制五行  安其位  正其性

损有余  补不足  穷则变  变则通  道并行  而不悖  君子和  而不同

致中和  无偏倚  须避免  过不及  直不肆  欲不贪  泰不骄  威不猛

温而厉  恭而安  弱而强  柔而刚  乐不淫  哀不伤  文与质  相益彰

仇必解  竞当和  勿乘势  勿凌弱  弘正道  行光明  俯不怍  仰不愧

善心长  恶念消  仇宜去  怨当了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存心善  善类应  存心恶  恶类应  感于善  则趋善  感于恶  则趋恶

水激荡  则不清  心动荡  则不明  心如镜  拂尘净  应万物  不留印

遇祸难  心不动  如清潭  扰自退  方寸心  和悦净  城门闭  患不入

嫉创己  后创人  怨伤己  再伤人  守正念  离妄想  去贪欲  生喜乐

戒欲念  无时息  稍有息  入昏聩  心纷扰  须虚静  空而妙  虚而灵

衣食简  清贫日  孔颜乐  乐于道  为君子  坦荡荡  做小人  常戚戚

诗三百  思无邪  诵诗文  冶性情  德之音  谓之乐  尽善矣  又尽美

道制欲  乐不乱  欲忘道  惑失乐  主于道  艺可进  主于艺  道艺衰

景生情  情生景  意成象  心造境  心不同  境则异  人品高  气韵高

格物事  致良知  诚其意  正其心  修其身  齐其家  治其国  天下平

待下宽  事上敬  人不知  而不愠  君子争  敬而和  小人争  狂而恶

躬自厚  薄责人  德不孤  必有邻  己身正  方正人  修文德  服远人

身垂范  言垂教  家之道  勤俭和  骨肉亲  枝连理  家和顺  有余欢

父子亲  夫妇义  长有序  朋友信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善迎人  谓之顺  恶逢人  谓之谀  爱人者  人爱之  敬人者  人敬之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自然  巧诈多  蔽真性  归于朴  现天性

顺天时  依地利  行正道  得人和  与人和  谓人乐  与天和  谓天乐

心宽广  百物通  心私狭  百物病  大人者  赤子心  圣人心  天地镜

能好人  能恶人  不怨天  不尤人  有容物  无去物  有爱物  勿践物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尽其心  知其性  知其性  则知天

天生之  地养之  人成之  合为一  去小我  立大我  视万物  如四肢

以己观  有差等  以道观  无贵贱  寡私欲  不伤物  天地位  万物育

鸭胫短  续之忧  鹤胫长  断之悲  勿以人  而入天  辅自然  不妄为

立天道  曰阴阳  立地道  曰刚柔  立人道  曰仁义  吾心正  天地正

 

《 千字文》原文及讲解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海水咸,河水淡;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事。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屈服贤君。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恭蒙父母亲生养爱护,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毁坏损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女子要思慕那些为人称道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因此有「羔羊」篇传扬。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让父母冬暖夏凉。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能这样去做,德行就同兰花一样馨香,同青松一样茂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仪态举止要庄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无论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认真去做,有好的结果更为重要。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有德能孝是事业显耀的基础,这样的人声誉盛大,传扬不已。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学习出色并有余力,就可走上仕道〈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的政事。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选择乐曲要根据人的身份贵贱有所不同;采用礼节要按照人的地位高低有所区别。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长辈和小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兄弟之间要非常相爱,因为同受父母血气,犹如树枝相连。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结交朋友要意相投,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最仓促、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能抛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品性沉静淡泊,情绪就安逸自在;内心浮躁好动,精神就疲惫困倦。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保持纯洁的天性,就会感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天性就会转移改变。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坚持高尚铁情操,好的职位自然会为你所有。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东京洛阳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西京长安左跨渭河,右依泾水。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阁高耸如飞,触目惊心。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宫殿上绘着各种飞禽走兽,描画出五彩的天仙神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账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宫殿中大摆宴席,乐人吹笙鼓瑟,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登上台阶进入殿堂的文武百官,帽子团团转,像满天的星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书殿中有杜度的草书、钟繇的隶书,还有漆写的古籍和孔壁中的经典。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宫廷内将想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他们每户有八县之广的封地,配备成千以上的士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他们戴着高高的官帽,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出兵援助势单力薄和面临危亡的诸侯小国。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传说。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能人治政勤勉努力,全靠许多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富强安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晋、楚两国在齐之后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推为盟主。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萧何遵循简约刑法的精神制订九律,韩非却受困于自己所主张的严酷刑法。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带兵打仗最为高明。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他们的声威远传到沙漠边地,美誉和画像一起流芳后代。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九州处处有留有大禹治水的足迹,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五岳中人们最尊崇东岳泰山,历代帝王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禅礼。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名关有北疆雁门,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边地鸡田,奇山有天台赤城。
昆池碣石 钜野洞庭: 赏池赴昆明滇池,观海临河北碣石,看泽去山东钜野,望湖上湖南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江河源远流长,湖海宽广无边。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治国的根本在发展农业,要努力做好播种收获这些农活。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一年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我种上小米,又种上高粱。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收获季节,用刚熟的新谷交纳税粮,官府应按农户的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或处罚。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孟轲夫子崇尚纯洁,史官子鱼秉性刚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勤奋、谦逊、谨慎,懂得规劝告诫自己。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听别人说话,要仔细审察是否合理;看别人面孔,要小心辨析他的脸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还不如归隐山林为好。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疏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才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离群独居,悠闲度日,整天不用多费唇舌,清静无为岂不是好事。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想想古人的话,翻翻古人的书,消往日的忧虑,乐得逍遥舒服。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轻松的事凑到一起,费力的事丢在一边,消除不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池里的荷花开得光润鲜艳,园中的草木抽出条条嫩枝。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枇杷到了岁晚还是苍翠欲滴,梧桐刚刚交秋就早早地凋谢了。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陈根老树枯倒伏,落叶在秋风里四处飘荡。
游鵾独运 凌摩绛霄: 寒秋之中,鲲鹏独自高飞,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汉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都是书袋和书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说话最怕旁若无人,毫无禁忌;要留心隔着墙壁有人在贴耳偷听。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让大家吃饱。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亲属、朋友会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应和自己不同。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务,尽心恭敬地服待好主人。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绢制的团扇像满月一样又白又圆,银色的烛台上烛火辉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白日小憩,晚上就寝,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奏着乐,唱着歌,摆酒开宴;接过酒杯,开怀畅饮。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乐又安康。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子孙继承了祖先的基业,一年四季的祭祀大礼不能疏忘。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跪着磕头,拜了又拜;礼仪要周全恭敬,心情要悲痛虔诚。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给别人写信要简明扼要,回答别人问题要详细周全。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身上有了污垢,就想洗澡,好比手上拿着烫的东西就希望有风把它吹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家里有了灾祸,连牲畜都会受惊,狂蹦乱跳,东奔西跑。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对抢劫、偷窃、反叛、逃亡的人要严厉惩罚,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吕布擅长射箭,宜僚有弄丸的绝活,嵇康善于弹琴,阮籍能撮口长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蒙恬造出毛笔,蔡伦发明造纸,马钧巧制水车,任公子垂钓大鱼。
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他们的技艺有的解人纠纷,有的方便群众,都高明巧妙,为人称道。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毛嫱、西施年轻美貌,哪怕皱着眉头,也像美美的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可惜青春易逝,岁月匆匆催人渐老,只有太阳的光辉永远朗照。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高悬的北斗随着四季变换转动,明晦的月光洒遍人间每个角落。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行善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长存,子孙安康全靠你留下吉祥的忠告。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头迈步,应付朝廷委以的重任。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如此无愧人生,尽可以整束衣冠,庄重从容地高瞻远望。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这些道理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只能和愚味无知的人一样空活一世,让人耻笑。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编完「千字文」乌发皆白,最后剩下 “焉、哉、乎、也”这几个语气助词。



《三字经》原文及讲解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5、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6、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7、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8、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9、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0、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1、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2、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3、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4、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5、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6、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7、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8、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39、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0、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41、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2、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3、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4、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5、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6、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7、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8、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49、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0、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1、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2、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3、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4、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5、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6、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7、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8、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59、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60、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1、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2、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3、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4、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5、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6、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7、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68、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69、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70、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71、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2、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3、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74、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75、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76、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77、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78、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79、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80、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81、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82、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83、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84、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85、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86、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87、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88、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89、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90、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1、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92、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93、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94、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95、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96、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97、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98、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99、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100、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101、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102、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103、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104、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105、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106、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107、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108、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109、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110、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释】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111、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112、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113、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114、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115、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
116、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117、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118、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弟 子 規》原文及解說
 
  〈總敘〉原文: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解 說: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 * * * * * * * * * * * * * * * * * * * 
  〈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說: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于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么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 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后,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 * * * * * * * * * * * * * * * * * * 
  〈出則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說: 
  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么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已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后,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 * * * * * * * * * * * * * * * * * * * 
  〈謹〉原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解 說:
  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后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凈,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 。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 ,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著 ,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對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 ,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丑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 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與棱角要遠一點 ,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棱角傷了身體;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里,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 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斗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于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于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圣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出美玉來。 
       * * * * * * * * * * * * * * * * * * * * 
  〈信〉原文: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解 說: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 ,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臟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于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 ,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 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 
  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 ,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聽見 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 ,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里卻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于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于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 了。 
     * * * * * * * * * * * * * * * * * * * *

  〈泛愛眾〉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解 說: 
  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 ,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 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 ,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 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于自己作惡,如果過份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 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 ,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 ,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親仁〉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解 說:
  同樣都是人,類別卻不一定整齊,就一般說,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卻顯得稀少。對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說話不會故意隱諱 扭曲事實,臉色態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求好。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者,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 ,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涂地。
     * * * * * * * * * * * * * * * * * * * * 
  〈余力學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圣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解 說:
  對于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份,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 ,如果只重力行,對于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圣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后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 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步就班的讀完。讀書時要有規范 ,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 ,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墻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干凈,所用的筆和硯臺要擺放端正 ,在硯臺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經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后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齊以后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獲。
  如果不是傳輸圣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里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我們 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圣賢的境界的雖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處在蒙昧年幼之時,若采要正正當當的教材,配合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學習,就能造就圣賢。《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圣人的 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復讀誦 ,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針。
     * * * * * * * * * * * * * * * * * * * * 
        为什么要学《弟子规》?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应该先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在中国的教授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了,从宋朝开始推行的。他的前身是朱熹的《童蒙养正》,《五种遗规》里面有,后人照这个扩充改编,成为《弟子规》。历代都有修改,增补,所以才有现在这样一个完美的本子。在中国,差不多推行了一千多年,无论小孩子读书、不读书都学。也就是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风气,都有这样好的基础,所以才有那样好的社会,淳朴的风俗习惯。因此,儒学礼不难,很容易做到。
  而现在,对传统的伦理的教学逐渐疏忽了。从《弟子规》改成《修身》,再改成《公民》,最后改成《社会》。这样改了之后越来越远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渐渐就没有了。
  如果能在全民、全社会推动《弟子规》的学习,尤其是学校的教学,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学习,各个都知道做好人。各个都懂得礼,都守法,国家才会有太平盛世。所以这种基础的教育,是不能忽视的。
  现在社会上,也有开办国学班的。用心推动儿童读古书。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依照古人的程序,所以效果自然不明显。小朋友记忆力好,读的很多,超过了老师,超过了父母,在学校瞧不起同学,这自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弟子规》很重要。
  《弟子规》教什么?教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有孝、有敬,再充实那就对了。就好像盖房子,孝敬就是钢筋,那柱子是栋梁,先把基础打好,再造墙装饰。这是骨架,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自古传承的小学,跟我们现在的小学不一样。小学里面所学习的,都是扎根,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小教你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在家是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是以这个为教学目标。所以古时候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赚钱。
  著名教育家汤恩比说,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的只有孔孟学说。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弟子规》开始,为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努力。


《名贤集》全文及解释
 
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译文】要和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要跟不讲义气的人断绝来往。

常怀克己心,法度要谨守。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译文】德行高尚的人心地纯正,光明磊落,胸怀宽畅;心术不正的人,往往患得患失,心神不宁。

见事知长短,人面识高低。

【译文】看事做得如何就知道谁好谁坏,看人的面色就知道谁善谁恶。

心高遮甚事,地高偃水流。

【译文】心志高并不妨碍什么事,地势高却使水很容易流失。

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话迟。

【译文】深水流动的速度很缓慢,贵人说话时节奏很舒缓。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译文】道行高超,道法广大可使龙虎俯首贴耳,品行纯正,德高望重连鬼神也钦佩。

人高谈今古,物高价出头。

【译文】文化修养和情操高雅的人谈古论今。珍贵,质量好的物品价格就高。

休倚时来势,提防时去年。

【译文】不要认为走运的时候可以凭借而放弃主观努力,应该防备不走运的时候。

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

【译文】藤萝不能独立生长,只能依俯攀援树木,一旦树倒,它便因失去支撑而枯死。

官满如花卸,势败奴欺主。

【译文】官期满的时候就像花凋谢一样,失去权势奴仆就会欺负主人。

命强人欺鬼,时衰鬼欺人。

【译文】命运好的人可以欺负鬼,但命运不好时鬼就会欺负人。

但得一步地,何须不为人。

【译文】只要得到一点立脚的地方,能让人就让人,为什么不这样做人呢?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译文】人们之间不能长久相好,就像花不可能常久开放一样。

人有十年壮,鬼神不敢傍。

【译文】人的一生中有十年时间是身强力壮的,连鬼神都不敢来靠近。

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

【译文】有的人家,饭菜吃不完,在厨房里剩着,有的人饿着肚子在路边啼饥号寒。

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

【译文】宽恕别人不是傻瓜,以后自然会知道这样做的好处。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译文】气量狭小,不是德行高迈者的胸襟,度量不宽,不是大丈夫的所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行程遥远,才能辨识出好马,还是劣马,天长日久,才能观察出人心的好歹。

长存君子道,须有称心时。

【译文】经常保存君子的品德,必然会有心满意足的时候。

雁飞不到处,人被名利牵。

【译文】大雁飞不到的地方,如有名利,人也会到那里去。

地有三江水,人无四海心。

【译文】大地上流奔着无数条江河,人却没有包容四海的心胸。

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

【译文】有钱就花掉,不然死后什么都是空的

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

【译文】慈爱宽厚,乐于助人者富裕不起来,做富人的对人不宽宽厚仁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德行超迈的人懂得大义,心地卑下的人只知私利。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生活贫困时不要埋怨度日的艰辛,以免丧失信心,生活富裕了不要以此骄矜,把什么事情都看的很容易。

百年还在命,半点不由人。

【译文】长寿与否都由命运安排,半点也不由人。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译文】与其到处烧香敬神,不如孝敬家中父母,把虔诚之心落在实处。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译文】家庭和睦,即使穷一点也是幸福的;不讲仁义道德,即使生活富裕又有什么好处?

晴干开水道,须防暴雨时。

【译文】在天晴和干燥的时候,应预防暴雨造成水灾,及早开辟排泄洪水的渠道,不要毫无准备,致使手足无措。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译文】贫寒家庭也能培养显贵的人,贫苦人家也能出大官。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译文】做将为相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那块料,人皆可为将相,所以男儿应自我奋发,争担重任。

欲要夫子行,无可一日清。

【译文】要想成为孔子那样的人,就不能放松一天。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译文】孔子弟子满天下,光贤人就有七十二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译文】要想成为有用之材,放任自流,不下苦功是不行的,只图安适自在,就不可能成材。

国正天必顺,官清民自安。

【译文】国策正确,治国有方,一切工作都很顺利。吏治清明,官吏廉洁,人民自然安乐。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译文】妻子贤惠,常规劝丈夫,丈夫则少遇祸事。子女孝敬,父母就不致为子女的行为操心,担忧。

白云朝朝过,青天日日闲。

【译文】白云每天都匆匆而过,青天每天都很清闲。

自家无驼至,却怨世界难。

【译文】自己没有遇上好运气,就埋怨社会刁难自己。

有钱能解语,无钱语不听。

【译文】有钱了,别人就能了解你说话的意思;没钱了,即使说话别人也不听。

时间风火性,烧了岁寒衣。

【译文】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一年年末。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译文】人的一生连百岁都活不到,却常常为将来而担心。

常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译文】常来说别人坏话的人,他便是拨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人。

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译文】经常做善事会得到好的报答,经常做坏事将受到恶的报应。

报应有早晚,祸福自不错。

【译文】报应或早或迟,但积善获福,积恶获殃,一点不会错。

花无重开日,人无长少年。

【译文】花儿凋谢了,今年不会再开。人青春年少的好时光一去不返。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译文】你本来没有伤害老虎的心意,而老虎却有伤害你的心思。对待坏人也一样,不能不警惕。

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译文】进山里去捉老虎比向人张口求他办事要容易。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译文】忠臣一心为国,置个人生死与度外。计较个人得失,趋利保命保官的人当不了忠臣。

从前多少事,过去一场空。

【译文】无论过去做过多少事情,现在不努力就变成无用的了。

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译文】一肚子的心事,不知从何说起,只好不说。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译文】既然处于低矮的屋檐之下,只能忍气吞生,想要堂堂正正做人是困难的。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译文】家境贫困时才能看出谁是孝子,国家危难时才能识别谁是忠臣。

但是登途者,都是福薄人。

【译文】凡是在外漂泊谋生的人,都是没有福气的人。

命贫君子拙,时来小儿强。

【译文】命运不好即使是君子也无所作为;时运来了,即使是小人也比君子强。

命好心也好,富贵直到老。

【译文】命好心肠也好,一生都可享受富贵。

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

【译文】命好心肠不好,中途也会衰败。

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译文】命和心肠都不好,一辈子都穷苦。

年老心未老,人穷志不穷。

【译文】人的年龄会随着时光而衰老,但心志不应衰微。人即使处于贫困之中,但心志不应泯灭。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死是从古就有的。没有诚信,人民是不会听你的。

 

六言集

长将好事于人,祸不侵于自己。

【译文】总把好事让给别人,灾祸一定不会侵害自己。

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

【译文】既然读了孔子孟子的书,必然通达周公规定的礼仪。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讲求恭敬而不失礼,他以谦和待人而讲求礼让。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服侍的君主多了就是耻辱,交往的朋友多了就是朋友关系疏远了。

人无酬天之力,天有养人之心。

【译文】人们没有酬谢上天的力量,但上天有养育人的恩情。

一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

【译文】一匹马不套两个鞍,忠臣不服侍两个君主。

长想有力之奴,不念无为之子。

【译文】能替主人效力的仆人,主人常常思念,不能为家庭出力的子女,父母不看重他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务员必读《官智经》:为官不可无智,莫求一步登天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
国学经典5
《官场五经全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