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36-40课)
36.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

永字八法第四笔「趯」的继续,讲述横竖撇捺四大笔画如果也要加上一个趯,应该怎样写。这些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我们来看看,大书法家如王羲之、智永以及褚遂良写趯时怎样用笔。


点击?播看

 

 

       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

       6.横笔加趯

       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松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

 

       6.1向下趯

       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

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

       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

 

       6.2向上趯

       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

 

       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


 

       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



       
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
 

       7.竖笔加趯

       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

       竖笔收尾处加向左的趯,这在前面讲过了。就是“永”字中间的一竖加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向右方加趯。

       7.1向左趯

       竖笔向左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里不重复了。今天我讲一个比较特殊的趯。看起来有脚跟,有脚掌,还有一个向上翘起的脚趾。

       这种趯,见于王羲之《兰亭序》的“殊”字。平常的趯只有一个动作,这个趯却有 两个动作,它踆锋以后先向四号位横出,然后向一号位收锋。因为它下面是一条横线,可称为平托趯。

       王羲之有很多追随者,跟今天的歌迷差不多,凡是王羲之的动作,尤其是特别的动作,王迷都会学习,加以发扬光大。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两个动作的趯。

 

       这个也是。


 

 

       平托趯有两个好处:一是趯出实际上是一横,所以不会纤细无力,也不会飘忽。二是因为他比较长,可以起到补空的作用。你看这个“子”字,左下有个很大的空间,用了平托趯以后,这个白位就不大显眼了。

     

 这个“羽”字,左右都用了这一招。两个白位都补了空,显见是特意所为。

 

       智永《真草千字文》不但在 竖笔上用这种写法,横笔向上趯也用了。


 

       宋代米芾也精于这种方法。拿米芾代表作《蜀素贴》为例。平托趯出现了好几次。

 

       放大点看,这些字都是使用了平托趯。

 

 


      这是清代康熙皇帝写的,他这个向左趯,没有做踆锋的动作 
,只是蹲了一下,就用偏锋扫出。所以实际上只是一个偏锋钩,不是趯。
 

        6.2向右趯

       现在讲讲竖笔加向右趯。方法和向左趯是一样的,仅仅

是改变了踆锋的方向而已。

       王羲之这个“怀”字,箭头所指处,可以看到明显的踆锋足跟,

 

       在褚遂良《阴符经》中,如这个“根”字,这个踆锋有些特别,竖笔采用了大幅度的弧线,这是隶书的写法,在结尾处踆锋用顺时针的小圈。然后反时针趯出。

       这个“能”字,也是同一方法。所不同处是踆锋转小圈之前,已经改为尖锋行笔。用尖锋顺时针转小圈,当然容易多了。

 

       8.撇加趯

       所谓撇,就是向左下方的斜线。我们先来看看,哪一个是钩,哪一个是趯?左面应该是趯,它有很明显的踆锋小圈。右面是钩,笔锋只做了转的动作。

       一撇尾部加趯,和一竖加趯写法是

一样的。你只要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一竖怎么写,一撇就用同样的方法。



       同样道理,如果一撇加向右趯,也跟竖笔向右趯写法相同。要提醒的是,这两笔本来没有趯,最多只有一个带笔,但有时候为了调锋,利用踆锋这个小圈收集尖锋,效果相当好。



       
竖笔有平托趯,如果把竖笔斜过来一点,那就等于撇加上了平托趯。

       你看王羲之这个“有”字一撇,就是这样的。


       
9.捺加趯

       捺笔是向右下方的斜线。捺笔加向下趯,一望而知,写法和横笔一样。只要会写横笔加趯,就没有困难。

 

     如果是右斜线结尾加向上趯,如“戈”字这一笔,那动作就等于竖笔向右趯。

       《兰亭序》中的“咸”字,王羲之趯得很长。


 

       智永的趯,往往是短而实。张旭说唐代的书法家,深受智永的影响,看来是真。

       清代笪[dá]重光在《书筏》中说:“气之舒展在撇捺,趣之呈露在钩点。”

       撇和捺,一向左,一向右,写得长一点,可以使字势舒展;钩和点,对于增加作品的趣味,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要点:

       横竖撇捺怎样加上趯

       撇捺加趯可参考横竖

       趯本身形状的变化:平托趯。

 

   

要点解读:

   

   

思考题:

       

颜真卿晚年的这种趯,是用什么方法写的?试练习之。

 

 

 

       宋徽宗瘦金书竖笔下是钩呢?还是一个趯?研究一下他的代表作《秾芳诗》。

 

 37.永字八法6﹝两种撇﹞

永字八法里面有两种撇,一种短撇称之为「啄」,一种长撇称之为「掠」。这两种撇究竟有什么不同,写起来各有什么特点,这堂课就讲解这问题,而且每一种都有示范。


点击?播看



    1.
两种撇

    “永”字八法有两个撇:第七笔是短撇,第六笔是长撇,
短撇称之为“啄”,长撇称之为“掠”。这是“永”字八法的特定术语。这堂课就来研究一下这两个撇的写法。

    2.啄的写法

    2.1啄的来源

    “永”字八法是讲真书的点画,篆书没有啄这样的笔画,篆书用弧线,起笔弯曲的那一小段,后来往往变成一个短撇,如“手”字,这是一个象形字,篆书就是一个手臂上五个手指。到隶书和真书,中指头上那一段,变成了一个短撇。

    拿“永”来说,真书中这一个啄,也就是篆书弧线上的那 一小段。

 

   还有一种情况,篆书中一些零碎的小笔画,在隶变过程中也形成了短撇,短撇不是主要笔画。

    2.2啄的写法

    怎样写啄?从它的命名就可以知道大概。《说文解字·口部》:“啄,鸟食也”。就是“啄”的本义,形容鸟类进食之状。如小鸡啄米,或者啄木鸟啄食,都用“啄”。“啄”的动作,就是快速、短促。直来直去不打弯。

    所以宋人《“永”字八法详说》这样讲:“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这就是“啄”名字的来源。写这一笔就要快速。注意这“立笔下罨”错了一字,在唐人《玉堂禁经》中,写的是“啄须卧笔疾罨”。这里是“卧笔”,不是“立笔”。“卧”是睡倒,“立”是站立,这个字可不能错,读古籍要小心查出处。

    “卧笔疾罨”,这个“罨”字是什么意思呢?它上面看起来像“四”字,其实是“网”字,下面的“奄”表示读音,合起来“罨”就是捕鱼捉鸟用的工具。长柄小口的网。“罨”也可以当动词用。徐锴说:“网从上掩之也”。我们现在还用“掩盖”这个词。

    《康熙字典》说“乘其不备而覆之曰掩”。

    回头来看《玉堂禁经》说“啄须卧笔疾罨”,意思就明白了。你就把毛笔当做一个网,来体会这个动作。“卧笔”当然是笔管倾侧,“疾罨”就是做掩盖的动作,如果你会打乒乓,这和抽球的的动作差不多。写啄就

是这样一个动作。这里的要点,一是笔管卧倒,二是快速。唐朝柳宗元《“永”字八法颂》形容说,“啄仓皇而疾罨”。“仓皇”就是形容快速的样子。静心一想,因为笔管卧倒,这个啄,必定是用侧锋拖出来的。

    这里没有说怎样起笔,我以前讲过的那些

,如两面换、三面换、蚕头起笔等等,都可以用。但起笔以后,就要卧管疾行。

    2.3啄之举例

  

  我们来看一看王羲之怎样写一啄。《兰亭序》“有”字,两面起笔,97

    “作”字,三面换起笔,697

 

 

    这一啄,两圈起笔,有一个明显的节点。王羲之这种起笔,看起来很像一个鸟头。

   

两圈起笔用得很普遍,《阴符经》中也有大量例子。如这个“静”字,右旁写了两啄,都是两圈起笔的

    啄还是横?如果把起笔这两个圈拉长点,甚至长过本身,那会发生什么情况?看起来好像一横收尾加上了带笔。也就是说啄有两面性:有时候起笔两圈为一个圆点,啄比较长;有时候起笔两圈很长,尾巴却较短,往往当作一横。

    这种两圈起笔,以前讲过来之于隶书蚕头起笔法。是从隶书中遗留下来的方法。你看这个“和”字,第一笔是一个啄,它的起笔拉得很长,几乎是一个短横。

    智永的写法也是,以后讲笔势会讲到。左边的取势,不是撇横,而是当作横横来取势的。

    你看智永这个重,第一笔究竟是啄,还是横呢?这种写法是有意所为,因为在笔势中,啄和横在一起,我们是把它当作横横看待的。

    《阴符经》中的“动”字,也是这样处理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文”字,手法一样,这里请大家先留心一下:啄既可以当作撇,又可以当作横。

 
 

    啄的练习有三个:第一个是最简单的。两面换9797,拖下来就是,没有其他动作。加粗点,97

    那么《玉堂禁经》说要写得快,但是写得快究竟是多少快呢?你如果太快的话,那个尾巴就会飘,这个尾巴,你看太快的话,这个尾巴不实。所以,在你接近于结尾的时候,不要太快。

    第二个练习,是两圈起笔。两圈起笔就是右—左—右—左,两个圈。加粗点,右—左—右—左,这是两圈。

    第三个,把这两圈拉长,好像写一横。右—左—右—左。加粗点,右—左—右—左。有时候我们把它当作一横。

    3.掠的写法

    接下来,讲讲长撇掠的写法。

    3.1掠的来源

    掠的来源,出之于篆字弧线较长的那一段,如“永”字,弧线短的成为策或啄,长的就演变为掠或磔(就是捺)。

    小篆下引的笔画,比金文拉得长,影响到后世的隶书、真书,出现了长撇和长捺。

    篆字中有一些本来就是斜线,如这个“令”字,很容易就演化为后来的撇捺。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3.2掠的写法

    怎么写掠,也和它的命名有关。《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掠,夺取也”。不是有一个词叫“抢掠”吗?把人家的东西用暴力拉到自己这边来。这就是“掠”。

    我们来看看《玉堂禁经》怎样说:“掠须笔锋”,原来有一个注:(左出而利)。有些古籍这句话是连读的:“掠须笔锋左出而利”。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一点。这里的关键,就是掠结尾处要见到锐利的笔锋,也就是收尾要尖。

    收尾怎样才能保证尖锐呢?我以前讲过,用侧锋写线条,那就是笔腰在前,尖锋在后,行笔动作称为挫笔,写出来的线条称为断笔。如果继续用侧锋收尾,那就是保持笔腰在前,尖锋在后,整枝毛笔在这样的状态下上升,尖锋是最后离开纸面的。尖锋对纸面没有压力,所以这个尖尾巴是不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挫笔写完,准备收尾时,把尖锋拉到最前面,然后用尖锋有力的推出,这就是揭笔。

    揭笔在27课中讲过,为“九用”之九: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结尾“鸟爪形”,就是形容尖利。

    揭笔有两个动作,原来用侧锋行笔,笔心弯曲,这是挫。第一个动作是倾侧笔锋,将笔心扭向新的方向,这时候笔尖就会移到前面来。然后第二个动作,揭腕把尖锋沿着新的方 向推到尾,“平发”收笔。这样线条尾巴就会十分尖利。

    27课中我举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菜”字为例,这撇捺两笔就是用揭笔写的,很像鸟爪形。

    智永“菜”字侧的动作很大,看起来有点怪,你可以比较王羲之的动作,如《兰亭序》中的“今”字,他的动作比较和顺。尖锋到尾也是用了揭笔。

    什么时候做侧的动作比较好呢?没有规定,有些书法家晚点,差不多要收尾才侧,有些书法家早点,行笔到一半就侧了。

    以王羲之来说,相当随意,你看这两个字的长撇收尾,左边的侧锋点很低,右面的就很高。
 

    揭笔在《阴符经》长撇中非常明显,你看这个“天”字长撇,两面换起笔,一分笔写下来,到“A”点的时候,手腕右侧换方向,然后沿着新的方向推出尖锋,就是红颜色这一段。

    唐太宗《笔法诀》说:合掠即掠,“户”字是也。意思是说应该掠的地方,就要用掠的方法写。好像“户”字有一个长撇,左出收笔见到锐利的尖锋,这就是掠了。

    上海博物馆所藏传为张即之《杜甫诗》,第一个字就是“户”字,收尾使用揭笔非常成功。当然难度大。

    其实不止“户”字,唐太宗只是举一个例子,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人”字一撇收尾,和刚才那个“户”字是一样的。

    看清楚了,这个长撇,到最后也是尖锋收尾的。用了揭笔的动作,这就是“九用”的威力。

    4.啄和掠的比较

    现在,我把这两个撇,做一个比较。

    最容易见到的就是,啄通常短而直,掠往往长而曲。这是表面的形状,所以会有这样的形状,是因为它们用笔方法不同。

    《玉堂禁经》规定了它们的用笔方法:“啄卧笔疾罨”,这是使用侧锋拖。“掠须笔锋左出而利”,这是使用尖锋。

    “永”字八法一大优点,就是有重复的笔画,如两个横,两个撇,但技法是不同的。侧锋、尖锋都用到,对初学者非常有益。

    啄本身是短撇,但有时却当横笔用。

    这样一来,“永”字八法就有三种横,对今后取笔势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方式。

   

    
掠的练习也是三个。

    第一个是侧的位置比较低,到差不多收尾的时候才侧。

中线就是这样子,差不多收尾了,侧,然后揭腕。加粗点就是这样子,加粗点,来到差不多这位置了,侧,然后揭腕。

    第二个,把位置提高,就好像《阴符经》那一个(天字的长撇),一分笔写下来,到差不多(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就开始侧,它这个侧的位置比较高。两面换起笔,来到这儿侧,然后揭腕。

    第三种把这个侧的动作尽量减小,几乎感觉不到,就是左—右,看起来好像是直线,实际上你看我中间动了一下。加粗点,左—右,这一种,普通人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书法里边有特殊的形态。请大家都练习一下。

 

 

 

本节要点:

   “永”字两个撇的来源和命名

   《玉堂禁经》规定啄和掠的写法

   啄怎样变形,掠怎样用揭笔收尾

 

   

要点解读:

   

   

    思考题:

   

褚遂良《阴符经》中的“能”字第一笔,用什么方法起笔?

 

 

 

《兰亭序》这个“为”字中间一撇,很长又很直,究竟是啄还是掠?



 
38.永字八法 7 ﹝捺為磔﹞

這堂課講永字八法最後一筆「磔」,「磔」就是捺筆。寫「永」字,最難大約就是這個捺筆了;而捺筆最難,就是最後怎樣收筆。解了「磔」字的意義,為什麼稱之為「磔」,總有一個理由。其次,解釋「一波三折」的意義,究竟是哪三折?唐宋人和明清人理解不同。最後根據《玉堂禁經》的規定寫法,做示範。



点击?播看





    1.
磔的意义

    “永”字八法最后一笔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有关一般的捺笔写法,我已经在28课和29课中讲过了,今天我来讲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点。

    什么是“磔”呢?“磔”的本义是一种酷刑,颜师古说“谓张其尸”,怎么个“张”法,至今还不大清楚,学术界有各种讲法,但结果就产生了引申义,“磔”就是张开、裂开、放开。

    “磔”也用于祭祀杀牲,《周礼》郑玄注:“披磔牲以祭”,祭祀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来祭祀。

    《说文解字·磔》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

令其干枯不收。”就是把祭祀用的牺牲如鸡鸭等,去其内脏,张开风干,干枯以后不会收合起来。好象我们现在常见的腊鸭那样,这就是磔。

   

再举个例子,看过斗鸡吗?两鸡相斗,颈上的毛都张开,称为“磔毛”。唐代韩愈和孟郊有《斗鸡联句》,就写到“磔毛”。

    第三个例子,东晋有个大臣恒温,他是王羲之的密友,两人书信来往很多,《淳化阁贴》中收入恒温《大事贴》,可以看到恒温的书法也很好。恒温是什么模样呢?《晋书·恒温列传》引刘惔的话说:

恒温“眼如紫石稜,须作猬毛磔”。刘惔从小就是恒温的朋友,他说恒温一脸胡子,好象刺猬那样张开,这就是磔须。想象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简言之

    明白了“磔”的字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永”字八法:掠是拉过来,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关系

    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耳。”张绅认为,直一点的捺叫“磔”,横放的就是“波”。

    清代书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说:“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这里王澍所说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张绅和王澍的说法,左面这一个是磔,因为它是斜放的;右面这一个是波,大致是平放的。但“平捺为波,斜捺为磔”,把波和磔分开讲了,这只是明清人的讲法,唐宋人认识不一样。

    我在28课中讲到,大约晚唐至北宋时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这篇文章说一捺的写法是:“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有一句话:“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唐人认为波磔是并用的,有波就要磔,波势收尾必定要“磔”一下,也就是放出一段。而且这个“磔”的方向和“波”不同,所有的侧面不同,换了笔心方向。所以叫“一波三折”。

    唐宋时,无论是平捺还是斜捺,都有波有磔,都可以分成两段,前面为波,也就是一捺的身体称为“波”,收尾为“磔”,收尾要撑开一段,放开一点。

   

那问题来了,“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称之为“磔”,究竟是指整个捺笔,还是只指捺笔的收尾呢?就“永”字八法各点画命名来看,每个笔画都用一个字,“磔”很明显指整个捺笔。但重点是提醒你要有放开的磔尾。写过的人都知道,真书这一捺难就难在这个磔尾上。

    《“永”八法详说》有这样一段话:“右送之波皆名磔”。可见当时“磔”的意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仅指波势的最后收尾动作;广义已经扩大到整个向右的波势。这可能是因为右送之波,最后都要有磔的缘故。所以,“永”字八法把最后一笔称为“磔”。这是广义的称法。

    简言之

    “永”字八法,是经过张旭改造的。

    “永”字八法的捺笔,指真书的捺。

    这一捺笔称为“磔”,是强调收尾要放出。

    3.什么是一波三折

    好,第三,讲讲什么是“一波三折”。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具体在书法中,是哪三折呢?

    捺笔产生于隶字,但最早的是无波无折的。我给大家看过西汉《莱子候刻石》,上面的“支”字和“使”字两个捺,就是直挺挺的。

 

   很直的捺,在真书里还有遗留。智永《真草千字文》里就有不少。

    你看他写的“深”字这一捺,用挫笔写,写得很直。

 

    仔细看看,这一捺也很直。但起笔是转了弯的,也可以说有一个折。

 

    又像这个传为张即之写的“贤”字一捺,行笔部份很直,但起笔有明显的波形。

     智永《真草千字文》字数达一千,他的用笔有很多变化,但我们要单独选出一个字作为样板,如这个“咏”,这种只有一折的捺笔不大好看。不适宜当学书法的样板。

  

  在早期的草书作品中,如皇象《急就章》,短捺往往也只有一折,但长捺就有两折了。

    一波两折在行书中明显多了起来,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放”字一捺,其实就是画波形。

    我在28课中讲过什么是楷法。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 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隶草”就是章草,王次仲采用章草的方法,创造了波势,这就是楷法。

    所以王羲之这个“放”字一捺有波势,就是运用了楷法。但我们注意到,这尾巴是断笔。

  

  这种情况,在王羲之《兰亭序》中很常见。可能是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省略了最后“磔”的动作。

 

    如果慢一点,写得完整一点,捺笔最后就会多一个尖,这就是“磔”。

   

 
你拿“迹”字的一捺,和“迁”字的一捺相比,就会发现“迁”字一捺多了一个收锋动作。

 这就是波势之后,有了一个“磔”。

    清代有个进士沈道宽,写了一本《八法筌蹄》。“筌”就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抓兔子的网,这里指工具。这本书对一波三折,讲得很明白:“唯磔法须明一波三折之义,落笔一折,随按下力送至右住处,突止如剪截势(就是挫笔下来写完断笔);随将笔尖提起,收入画中(这是第二折);从字之上界拂出,是谓三折。”

    我用一张图来说明“永”字最后这捺笔的写法。我们现在看到,

这捺笔的中线是这样的。起笔后一折往下挫,第二折是“随将笔尖提起,收入画中”,这就是回到五号位,回到正锋位置。在任何时候,回到正锋就取得了主动权。不要忘记。然后第三折出锋。沈道宽说“拂”出,力量小了点,应该是揭出。

 

   王羲之《兰亭序》第十四行最后有个“欣”字,第十五行最后有个“不”字,这两个字的一捺都很奇怪,这两个捺究竟是怎样收尾的呢?
好像缺了一块,有人说是纸张不平造成的,原件我们见不到了,但这两笔还是可以写出来的。而历史上确实有人写出来。放大点看,收笔就是刚才说的写法。回收笔锋到五号位,重新向九号位出锋就可以。

 

   如果你仔细看古碑好拓本,如颜真卿《多宝塔碑》,就会发现古人写一波三折的奥秘。这下面缺了一块的地方,其实就是第二折把笔锋收回到五号位留下的痕迹

    最明显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使”字,这个字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磔的收笔法。

 

   4.战行

        《玉堂禁经》规定了“磔”的用笔,他说:“磔须 【走歷】笔。”(原注:战行右出)。这个“【走歷】笔”是什么意思呢?还好有一个注:“战行右出”。

   什么是“战行”?

   “战”有一个意思就是振动,现在写作“颤”,如颤抖、打冷颤、打牙战……等等。“【走歷】”就是战行。《集韵》说是“盗行”,走路时忽左忽右。

   我在21课中介绍过一个动作。行笔中有意连续左右摇动手腕,称为振,画家画水波,就是运用振。手腕一左一右 行笔,波浪就画出来了。

   《玉堂禁经》说写“磔”,行笔要“战行”,那就是振,手腕一左一右画波势,为什么要这样用笔呢?

 

   你看这一捺,开始是尖锋入纸,然后用一分笔、二分笔逐渐到三分,用振的方法,有利于铺锋。如果你硬压,笔心毫毛突然受力,很可能分叉太开,结果就收不起来。顺便提醒大家,最后揭笔收,也是一左一右的。

    在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行笔的一左一右相当明显,通常是来回两次。

   

小字如王羲之《兰亭序》,也有这样的用笔,但小字波势不显著。毕竟笔画太小。

   所以,练习战行,我建议各位用大楷字帖,如

《阴符经》。像这个“天”字,就要留心捺笔两次来回战行。如果加上最后的揭笔,那就是三个来回了。

 

  




 
平捺如“之”字,道理也是一样的。

    《阴符经》中“发”字的一捺,来回幅度就比较大了,练习的时候,可以先写中线。

 

   凡是了解“永”字八法的书法家,写捺都会战行。你看赵孟頫《膽巴碑》这个“火”字,捺笔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就是战行的结果。

    文征明《游虎丘诗》这两个字,捺笔振动很明显,但是他最后没有用揭笔,只是平出。







   
一捺的基本走势,是696,如果你写得很细,或者你写小楷写得很小,那用摇腕的方法就可以,比如说楷696,这就写出来了。但是你大了以后,毛笔铺在纸上部分就很在,这个时候,你要换96就很不容易换了。如果你这样一出,那就是偏锋。所以“永”字八法所规定的动作,是很科学的方法。它就在里边加了一个五号位,右—左—右—左,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回到五号位,然后重新出锋。这样子,因为有了一个五号位,那毛笔笔心直了一下,就很容易成功了。我们来加粗点,右—左—右—左,来到这儿,把毛笔回一下,然后重新按下去,揭笔。这就比较容易成功。你也可以把动作做得很小,那就接近于直线。右—左—右—左,然后揭笔。你动作越小,越接近于直线。右—左—右—左,好,右—左。

 

 

 

本节要点:

   “磔”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解释波磔和一波三折的意思。

    《玉堂禁经》规定的“磔”的写法。

  

要点解读:

 

    思考题:

  

  褚遂良《阴符经》中这个“之”字捺笔收尾,为什么会这样高起来了?

 

 

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念”字捺笔,是有波无揭呢,还是做了揭笔的动作?

 

 

39.完整的永字

永字八法八个点画都讲过了,这堂课讲解怎样把这八个点画连接成一个「永」字。书法写一个字,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先把点画联为笔势,第二步把笔势连成字。 最后指出,「永」字八法,其实是「九用」的一个范例,这个字就是为了练习九种用笔法的,是张旭系统的重要设计。


点击?播看








    永字八法,八个点画怎样写,已经讲完了,但这个八个点画是分散的单一点画,怎样把它们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永”字呢?

   1.点画的连接

   点画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形式:相接和相承。

   1.1相接用踆锋

    所谓“相接”就是两个点画头尾连接,譬如先写一横,接着要连接一竖,我们知道,它们是用踆锋来连接的,我把中线动作图画在旁边,横画写完,驻锋小小停顿,然后下衄转圈,就可以连接到下一个竖。

    《玉堂禁经》对踆锋的定义是:五曰踆锋,驻笔下衄是也。踆锋有两个动作,驻笔和下衄。具体怎么做,30课中讲过了。

   在永字八法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踆锋这种方式呢?“永”字的中间,那个勾努势,就是勒++趯,用了两次踆锋。

    竖加趯中线图是这样的,

    

还有就是策加掠,我说过策本身是向上写的横,策加掠就是一横加一长撇,它们也是用踆锋连接的。
 

   “永”字八法中,踆锋一共用了三次。

    这种用踆锋连接两个点画的方法,好像我们生活中用螺丝钉连接两根材料一样,是很实际,用力的,连接是紧密的。

   1.2相承用飞度

    还有一种情况是笔画相承,连接的方式是飞度。譬如说写一个

很简单的“二”字。写完一横,下面还有一横,这两笔是离开的。所以笔锋要从第一横的收笔处,飞到第二横的起笔处。这时笔锋就做了一个“飞度”的动作,承前启后。

    在行草书中,飞度往往变成一根牵丝,是看得见的,在真书中,飞度动作经常不写在纸面上,因为它可写可不写,有时露,有时藏,所以我们称它为“虚笔”。

   以前我介绍过挫笔结束,收笔可以加一个抢的动作,横笔往往是向七号位抢,竖笔经常向三号位,“抢”也是飞,但“飞度”的意思和“抢”不同,“抢”飞出来就结束了,所以古人叫它“空抢”。“飞度”是要连接下一笔,所以称为“度”。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说:“藏:首尾,蹲抢”。这是单独一笔的写法,头尾那些动作称为“藏”。而点画中间的虚笔连接称之为“度”,他说:“度:中间,空中飞度。”这里说的中间,不是一画的中间,而是两画之间。两个点画之间的联系,这就用“飞度”。

   表现笔锋的运动轨迹,就是字的“筋”,他说:“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你要断,就要做“藏”的动作。你要连,就要做“度”的动作。

   所以《翰林要诀》说:“解“藏”“度”二字,则无死笔,活处在筋也。”有了筋,点画之间气脉不断,字就写活了。

    在永字八法中,第七笔“啄”和第八笔“磔”,就是由“飞度”来承接的。这两笔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关系,构成了一个部件。在书法中称为一个笔势。

   

现在我们知道了,“永”字八个点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在书法中称为四个笔势。点是单一笔势,其他三个是复合笔势。复合笔势只是单一笔势的连接,或踆锋或飞度。所以其实还是“笔笔断而后起”,这个根本原则是不变的。如果这四个笔势你很熟练,写出整个“永”字就很简单了。

   2.笔势的联接

   大家熟悉的是写字的方法,我们从小学写字,就是按照笔顺,一点一画加上去,整个字就出来了。

    书法和写字不同,它是“两步成字”。第一步,把点画组成笔势,然后用笔势构成完整的字。这就是裹束,有些人称为结字。

    拿“永”来说,我们有了这四个笔势,按照它们的位置裹束起来,整个“永”字就出来了。

   东汉蔡邕《九势》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在裹束时,要照顾到各笔势的映带关系。使它们看起来自然顺畅,气脉贯通。

    “永”字这四个笔势之间,有三个映带:第一势到第二势,从侧到勒,有一个映带关系。第二势和第三势之间,从趯到策,笔势将会这样走。第三是从掠到啄,就是从第三势到第四势。这次笔锋长途飞行,从左到右,从西到东。

   要注意,这种联系,只是蔡邕说的映带关系。并非组织新的笔势,这只是一种意会,一种感觉,一种安排。所以笔势内部的连接,如相接,相承是实在的联系,和笔势外的映带,还是不同的。

    不同书法家裹束的结果,总体效果也会不同。每个

笔势的高低、远近,是根据个人的审美来决定的。一种米养百种人,笔势相同,裹束结果往往各异。你看左边这个字紧密,右面就比较宽舒。等整个字出现了,你的审美观就表现出来了。

   字如其人,这个字,就是你的心。

 

你看《兰亭序》中王羲之这个“永”字,是左紧右疏,第二第三两个笔势之间,没有空隙。传为虞世南所摹的《兰亭序》,写出了这个特点。但传为褚遂良所摹的《兰亭序》,以及赵孟頫、俞和所摹,这两个笔势是脱离的。这些,要等到三级课程“裹束”中再详细讨论了。

   3.永字八法和九用的关系

   九用我们讲过了,这九种用笔法,是张旭教弟子秘密的笔法,而“永”字八法是公开的,“九用”和“八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在31课“九用”小结中讲过,“九用”分配在一根线条上,起笔、行笔和收笔三部分都考虑到了。起笔有尖锋直下,有侧锋蹲下取分数,行笔可以用尖锋趯,也可以用侧锋挫。收笔有用尖锋的顿笔圆尾,有用侧锋的挫笔断尾,还有揭笔尖尾,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如果要改变线条的方向,那就要扭动笔心,这是衄锋,如果要连接其他点画,两笔在一起转个弯,那就要做一个踆锋的动作。这些“九用”的动作,学生怎样练习呢?古人非常聪明,他们用一个字例,把“九用”分配在这个字的笔画上,只要写这个字,就等于练习“九用”。这个字,就是“永”字。

   3.1起笔

    用侧锋起笔,必然要蹲下,这就是蹲锋。蹲锋是弯曲笔心的动作,《玉堂禁经》说,“缓毫蹲节,轻重有准”,第一笔那个侧点,就是用蹲锋起笔的。具体分析“永”字中的侧锋起笔,又分两种。一种入纸手在右,如侧点,最后一笔磔都是。我称之为横起笔。

   另一种手在左,如策,我称为竖起笔。

   用尖锋起笔是“驭锋”,只有第二笔“勒”用。驭锋是笔心直下纸面,如果你入纸时笔心不垂直,譬如说用了侧锋竖起笔,也可以入纸后加一个扶直的动作。不过,这就不是驭锋了。

   3.2行笔

   行笔,我们知道,书法线条有两种,尖锋线和侧锋线。“永”字八法有七个点画是用铡锋写的,但它特意规定了一条尖锋线,就是第二笔“勒”。

   “永”字有两个横,“勒”用尖锋趯,“策”用侧锋拖,这样就很全面,两个笔锋横向行笔都有了。

   至于侧锋线的方向,有些是向右行笔的,如侧、磔是九号位,策偏向于三号位。有些是向左行的,如掠、啄和趯。向下行笔也有,那就是八号位的努。所以写“永”字八法,右行、左行、下行都有体验。

   3.3收笔

   讲到收笔,“九用”有挫笔、顿笔和揭笔三种。它们是怎样分配在“永”字中的呢?

   挫笔收断尾,最明显就是努,这是侧锋同样粗细一直写到底。

   顿笔:收圆尾,可以侧点为例。侧点当然也可以写成尖尾、断尾。但“永”字八法中,只有这一处可有明显的圆尾,所以,通常就用顿笔写这一点。

   揭笔:收尖尾

   有左揭、有右揭。“永”字八法中都有,这就是掠和磔的收尾。如果你写大字,右揭可和按锋同用。

   3.4转折

   在行笔中扭动笔心,这是衄锋。“永”字八法的努,看起来是一根弧线,这是因为中间扭动了笔心。而最后因为要连接趯,用了踆锋,形成了一个折。

   简言之

   “永”字八法不是写普通的“永”字。

   它是“九用”的应用的实例。

   所有“九用”的动作,“永”字八法都有了。

 

 

本节要点:

   点画的相接和相承,踆锋和飞度。

   点画→笔势→整字,两步成字。

    “永”字是九用的应用实例。

要点解读:

   

    思考题:

    陈绎曾《翰林要诀》所说的“筋”,是否等于我经常说的“中线”?

    真想学书法吗?听我的忠告:每天写一百个“永”字,连写十天。


 

40.什么是骨肉筋节

每个学科都是自己专门的名词术语。书法虽然历史很长,但一些基本的术语还没有统一,古人著作中说法不一样。这堂课解释四个基本术语的意思,就是骨肉筋节,帮助你理解古人的思想。无论学什么,概念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对你怎样用笔做到心中有数。


点击?播看


 
41

   书法用笔,九用和八法都讲过了,现在还有一些补充内容。譬如上一堂课讲到筋,究竟什么是筋?书法中的骨和肉又是什么呢?这要从王羲之《十七贴》讲起。

   王羲之《十七贴》最后一贴,名叫《虞安吉贴》,这贴是一封推荐信,为虞安吉求职。贴中说:“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之”。可见这位虞安吉是王羲之关系很好的朋友。

   唐太宗《指意》和虞世南《笔髓论》,都引述过虞安吉论书法的话,可见对虞安吉的重视。虞安吉既是王羲之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当然会谈论书法。虞世南是王羲之的传人,唐太宗又是王羲之的崇拜者,他们引述虞安吉的话,当然是赞同和欣赏的。

   虞安吉说了什么话呢?这段话比较长,我摘引几句如下。

   虞安吉云:“太缓而无,太急而无。横毫侧管则钝慢而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请注意这段话我用红色标出三个字,就是筋、骨、肉。可见晋唐人心目中,书法有这三个概念。

   1.什么是骨,什么是肉。

   先说说什么是“骨”,什么是“肉”。

   虞安吉是这样说的:“横毫侧管则钝慢而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这两句话实在太重要了。

    东晋时代,虞安吉已经认识到“一支毛笔两个锋”,“横毫侧管”就是用侧锋,侧锋线要防止“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就是用尖锋,尖锋线要当心“干枯而露骨”。这样一讲,我们就明白了。尖锋是线条的骨,侧锋写出来是肉。虞安吉接下来说“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等到一个人悟到用笔的诀窍,他写的侧锋粗线条虽然多肉,也能锐利挺拔,写尖锋细线条,多骨也做到壮实不枯。

   拿王羲之的作品来看,有时候他的线条很细,尖锋划过的地方,虽细却也遒劲。有时候线条用足三分笔,非常粗,但没有肥胖的感觉。
 

   

有时候极粗的线条和非常细的线条放在一起,骨肉相济,不感觉到粗就是肥,细就是枯,真正做到了“粗而能锐,细而能壮。”

 

  
唐太宗《指意》说:“以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你看,唐太宗也懂得两个笔锋。“心毫”就是笔心,这是筋骨,“副毛”就是副毫,写出来就是皮肤。

   要注意古文中“肤”,也可以指祭祀用的肉。“皮肤”就是皮肉,和现在的意义不同。

   这样一来,古籍中的一些论述就容易懂了。如传为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有这样一句话:“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这是能用尖锋就多骨,因为尖锋可以锥画石,那就笔力大。如果只能用侧锋,笔力小,肉多。

   梁武帝《答陶隐居论书》说“纯骨无媚”,只用尖锋,一堆骨头,就如虞安吉所说“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纯肉无力”,只用侧锋,咬不住纸,没法做到以锥画石、力透纸背,当然是无力了。所以,善书法者,必须两个笔锋并用。

   2.什么是筋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筋”。

   虞安吉有这一句话:“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这句话不大容易懂。注意唐太宗《指意》的引文,比虞世南多两个字:“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这个“滞”,《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凝也”。现在还有一些词叫“停滞”、“呆滞”、“凝滞”。意思差不多,冻住了,动不了,滞留。笔锋运行,那就有走势,太慢这个势就没有了。太急为什么无骨?《玉堂禁经》说尖锋是“以锥画石”,尖锋要咬住纸,力透纸背,这就快不得,一快就飘。

   所谓“筋”,就是表达笔锋走势的,你要动才有势,你 看这张图表,炒股票的朋友大约很熟悉,股价动才能表现走势。如果股价不动,好听点叫做静势,其实就是没有势。

   回过头来看虞安吉这一句,意思就是太慢无法表达走势,太快就飘。

   上一堂课讲到元代陈绎曾,他说:“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陈绎曾认为“筋”表现笔锋的运动轨迹,这个说法很好。但他的“筋”,包括“藏”和“度”两种动作。调锋和行笔都有,也就是大圈和小圈都在内。

   到清代张庭相、鲁一贞著《玉燕楼书法》谈“筋”,那条“筋”更长了:“筋法有三:生也,度也,留也。生者何?如一幅中行行相生,一行中字字相生,一字中笔笔相生,则顾盼有情,气脉流通矣。”照这样说法,整幅字都连上了,这根筋未免太长。这解释本身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称为“筋”。我认为他最后那一句“气脉流通”比较适当。

    回想《玉堂禁经》的论述:“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这就是书法的三大要素,第六课讲过。这三大要素,也就是书法写字的三个步骤。

    拿“永”字来说,所谓用笔,就是用不同的笔法把八个点画写好。所谓“识势”,就是懂得笔势,把点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笔势。最后“裹束”,把这四个笔势放到特定的位置上,裹束起来,就得到了整个“永”字。这也就是我上一堂课讲到的书法两步成字。

    简言之:照《玉堂禁经》的意思去理解,在书法中,写“字”实质是写“笔势”。所谓“筋”,就是笔势的表现。大圈就是“筋”,是对一个笔势而言的。“筋”不能解释得太长,如果整篇作品是一根“筋”,就没有意义了。

    3.什么是筋节

    除了大圈,还有小圈。小圈古代另有一个名称,叫做“筋节”。“筋节”的名称很早就出现了。东汉蔡邕《九势》说:“转笔,左旋右顾,无使筋节孤露”。我用的是元代刘有定的版本,其他版本“筋节”又作“节目”。古人所称的“节目”就是一个树节,如《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好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做容易的部分,然后来对付那些树节。在书法中,“节目”和“筋节”意思相同。就是指小圈。

    有些古籍上把“筋节”简称为“节”。如《玉堂禁经》:“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这个“节”就是筋上的一个枢纽点。也就是换笔心,调锋的地方。

    “筋节”有时候又叫“角节”,如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角节,将古合道,理亦可明。”,折线的筋节好象一个角,弧线没有“角节”,他说“篆籀”那些古文字,因为是用弧线写的,所以没有角节。又有人称“筋节”为“骨节”,如清代徐用锡说:“又思学书亦苦骨节大,不特点画要细处小处学,即结字亦是愈熟愈不相礙。”假如你去买肉,骨头倒是有骨节的。但书法只有一种节,“骨节”就是“筋节”。

    简言之:

    古籍中筋节、骨节、角节等,都是指小圈。

    小圈用于调锋,必然是动手腕的地方。

    简单称法就是一个节点。

    我以开车做为例子,来说明筋和节点的关系。一个人开车出门,我以一个红点来表示,你想他应该做什么事呢?首先,他心中要有路线图,这是大圈;如果不知道路怎样走,那就没法开了。而他上了路之后,就要不断地调节驾驶盘,这是小圈,我以蓝色的点来表示。小圈是无法事前决定的,是根据路况临时变换的。同样道理,笔锋的运行也一样,我以红点来表示笔锋,写一个勾努势。笔锋的走势,或者说笔锋的轨迹就是一条筋。笔锋不是平拖的,它时时在调节之中,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筋节,也就是小圈。

    筋是可以下笔前先决定的,如果没有这条筋,你下笔怎么动呢?往哪儿走呢?

    所以《玉堂禁经》一开始就说:“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这个“夫”只是一个发语词,没有具体的意思。他说一个人要学书法,必须有老师,老师教什么呢?必先识势,懂得笔势的走法,乃可加功,功力是加在笔势上的。

    简单地说,先知道路线,然后表达功力。你可以用尖锋写,可以用侧锋写。当然也可以尖锋、侧锋并用。但这是“加功”,“加功”之前要“识势”。你要知道勾努势的筋,知道它的走势。这是下笔前先要明白的。

    张旭的弟子徐浩说:“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初学书法,

两件事情最要紧,那就是筋骨。筋是懂笔势,要写某个字,一看就知道用哪向几个笔势,裹束一下就行了。第二是骨,这是练笔力,把握笔心。初学者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毛笔一上纸面就弯了,副毫躺在纸面上刷来刷去,那全是肉。

    卫夫人《笔阵图》有这两句话:“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骨多点,肉少点,那就是尖锋沿着筋走,所以称之为“筋书”,反过来就不大妙了,“多肉微骨”,毛笔趴在纸面上站不起来,不会用笔心,虽然也是跟着筋的方向走,但一大堆肉,所以叫“墨猪”。

 

本节要点:

   骨是尖锋线,肉是侧锋线。

   筋是笔锋所走的路,笔势的大圈。

   节点是调锋的地方,笔势的小圈。

 要点解读:

   

    思考题: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书记》说:“昔谢赫云:‘书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有人说骨法就是画的架构,有人说骨法就是相面的方法,有人说骨法就是下笔力量大,等等,你怎样想?

    1、写出“永”字的筋,注意分开笔势。

    2、用纯骨写一个“永”字。

    3、用纯肉写一个“永”字。

    4、在你写的“永”字上标示出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中的提与按
自编书法速成秘籍:书法入门就这几招
小楷【发笔】法
〖書法课堂〗书法中,有多少种笔法?
行书的基本笔法及用笔特点
97个书法专业术语(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