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鸡丁就好了,别吃清官那套:100个丁宝桢也救不了大清

01

最近,电视剧《丁宝桢》热播,在晚清历史剧日益稀罕的今天,这部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填补了一段空档。

我没看完整的电视剧,仅看了一些宣传短片和剪辑的高能片段,什么感觉呢,就和去年看完电影《张之洞》之后的感觉一样,对,就是那部票房连电费都没打住的《张之洞》。

虽然一个热播,一个遇冷,但两者的制作水准差不多,不同的播放平台决定了二者曝光量的不同,仅此而已。

通过《丁宝桢》这部电视剧,观众大致知道了丁宝桢这个历史人物,他是清官干吏,诛安、治黄、盐改、赈灾、惩贪、洋务,政绩卓著;更重要的是,观众知道他是贵州毕节织金人,他发明了宫保鸡丁这道菜。

尤其是后面一点,被当地宣传部门给予了厚望——打造“宝桢故里·洞天织金”文化品牌,重塑宫保鸡丁美食IP,以宫保美食带动贵州美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见,《丁宝桢》【(黔)剧审字(2021) 第001号】虽然是一部历史剧,但肩负着文旅宣传的重任,从宣传的角度讲,这部电视剧是比较成功。毕竟,在看电视剧之前,很多人不知道丁宝桢这个人,即使知道一点,也常把他和沈葆桢弄混。

这里,还是有必要讲讲丁宝桢这个人——电视剧只是讲了丁宝桢在巡抚、总督任上的政绩,人物形象完美、扁平、脸谱,在《清史稿·丁宝桢传》里,篇幅最多的内容是丁宝桢如何平叛,其次是诛杀安得海,再其次才是各种常规政绩,这些政绩在传记里只是一笔带过。

所以需要补充点内容,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一代名臣丁宝桢。

02

丁宝桢早年的经历和李鸿章类似,两人科举之路都比较顺,早早进入体制,都是书生带兵,办团练镇压农民起义,凭借战功步步高升。只是李鸿章做得更大一点、走得更远一点。

1820年,丁宝桢出生于贵州平远一个书香门第,祖上三代为官,丁宝桢继承了祖上的考试基因,24岁中举人,34岁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朝廷高级储备人才。

金榜题名固然可喜,但不久后母亲的去世,让这份喜悦戛然而止。

老规矩,丁宝桢回乡丁忧。丁忧没几天,遵义人杨隆喜响应太平天国,聚众上千人起义,很快发展到一两万人,席卷半个贵州。

丁宝桢散尽家财,招募了800乡勇保卫平远,一度与杨隆喜的部队交战,初战不利,但很快转败为胜。

可别小看这件事,啃了半辈子四书五经的人,没有军政事务的实践机会和经验积累,仓促间招800个人,并将他们编组起来训练和作战,还要解决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问题,一般人很难做到。

丁宝桢明显不是一般人,他胆识过人,鼓动和组织能力极强,天生就是干事业的人,不需要经过新手村。

1856年,丁宝桢丁忧期满,这时贵州苗民又反了,义军蜂拥而起。

贵州巡抚蒋霨远奏请将丁宝桢调到军中效力,清廷特旨授予丁宝桢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有了朝廷和巡抚大人的支持,丁宝桢将乡勇扩张到4000人,收复了平越、独山等地。

此后四五年里,丁宝桢一直在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哪里起义打哪里,堪称贵州最佳救火队。

如果用阶级史观评价这一时期的丁宝桢,绝对是反动阶级的爪牙,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

电视剧为什么不讲丁宝桢早年?没法讲,逻辑无法自洽。据说原剧36集,后来删减到了27集,被砍了1/4,不知道被砍掉的部分有没有讲丁大人过去的故事。

从丁宝桢的事迹看,他是好官清官,快赶上人民公仆了,镇压起义,也是维护社会安定,不是说稳定大于一切嘛。而用主流史观评价他,他又是妥妥的反动派,与曾剃头无异。这也是历史书评价晚清历史人物遇到的普遍困境。

那么,一分为二的看呢,前半生反动,后半生进步?

这种割裂太生硬,太牵强,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丁宝桢自幼接受正统教育,传统儒家思想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三观早就固定了,他一生的思想行为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一以贯之直到死。

后世史学家突然“咔嚓”一刀,把他的一生砍为黑白两段,丁宝桢同意吗?这样做合适吗?

说到这里,再扯一句题外话。

最近历史学家张泰苏爆料说,清史项目稿子没有通过政审,原因与“受国外新清史影响过大”有关。

受国外影响过大,反过来说,就是没有坚持国内的一些东西,不知道包不包括阶级史观。

03

1860年,石达开率军攻略湖南,全湘震动,丁宝桢奉命赶沅陵、芷江、辰溪等地招募乡勇,抵御太平军,因办事干练、业绩突出,升任岳州知府。

岳州是长江、洞庭湖交汇口,湖南的北大门,四战之地,丁宝桢到任后,将15岁以上40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入军营,连洞庭湖的渔民也不例外,他将这些民团部署在岳州各处险隘,日夜巡防,岳州防务像铁桶一样坚固,此举很快稳定了人心,稳住了局面。

湖南巡抚毛鸿宾,充分肯定了丁宝桢在岳州取得的成绩,保荐他为长沙知府。

主政岳州和长沙期间,吏部对丁宝桢考核的评语均为“卓异”。

1863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成了大清国正三品高级官员。

从七品升到三品,丁宝桢只用了6年时间,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是战争为丁宝桢飞速升迁提供了机会。

在山东,丁宝桢的主要任务之一,仍然是镇压平叛。

当时,江南的太平天国即将覆灭,华北的捻军方兴未艾,捻军驰骋于直、豫、鲁、皖、苏等省,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丁宝桢奉命协助僧格林沁镇压捻军。

1864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2年后升任山东巡抚,正式成为帝国的封疆大吏。

丁宝桢升迁之路很快,但也并非一路顺风,尤其是跻身高层之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处处都是坑:他曾因擅自招抚降兵被降级,曾被僧格林沁之死连累再次降级,也曾遭御史罗织罪名弹劾。好在有曾国藩和山东巡抚阎敬铭保他,他才顺利过关。

僧格林沁死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入山东,继续剿捻,丁宝桢与李鸿章成了友军,但两人不和,经常互撕。这期间,丁宝桢又搞经济又带兵打仗,多次重创捻军,强悍依旧。

1868年,历时18年、波及10省的捻军起义,被诸路清军联合剿灭,丁宝桢因功被加“封太子少保”。次年,丁宝桢处死了深受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安得海,名扬天下。

至此,丁宝桢的生平与电视剧接轨,之后的故事,不再赘述。

04

综合各方面资料,我们可以勾勒出丁宝桢的形象:以范仲淹为榜样,勇于任事,有强烈的济世安民情怀;杀伐果决,办事练达,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安民;在地方上能兴利除弊,办实事而不慕虚名,是爱护百姓的父母官。

对于能臣干吏,大多数人其实是无感的,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在乎这个官是不是清官。

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丁宝桢是清官,虽然不及海瑞和于成龙那样极端,但肯定算得上廉洁。

据幕僚陈夔龙记载,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时,每月收入不到2000两,支付生活、佣金、接济等一切开销后,常常入不敷出,以至于丁宝桢死后,家里连丧葬费都凑不齐,靠幕僚和下属捐赠才得以安葬。

丁宝桢搞水利工程,搞盐政改革,手里过的都是几十上百万两的大项目,搞钱对他来说太容易了,但他没搞。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棺萧然。

从个人情感上讲,我是很佩服丁宝桢的,在晚清官场这个大泥潭里,他有能力,有操守,忠于朝廷,爱民养民,公而忘私,确实难得,不愧是一代名臣。

然而,从理性角度看电视剧《丁宝桢》,它所倡导的价值已远远落后于今天这个时代。

一句话:还是在宣扬清官那套,迎合普通大众的清官情结。

清官情结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明君情结的投射。

英明的皇帝太远了,小民们够不着,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清官身上。

为什么推崇清官?因为小民们在现实中遭受了太多的不公与不义,极度渴望有一位清官出来帮自己主持公平和正义。换而言之,吏治越腐败,小民对清官的期待越殷切。

但是,清官靠得住吗?

中国几千年历史,有名有姓的清官数得过来,小民碰到的概率有多大?

明朝276年,《明史》记载了约170名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即使碰到了,清官能管你过久,他会不会调走,会不会死,会不会扛不住压力同流合污。

清官呕心沥血,忘我牺牲,敢做体制内的孤勇者,却改变不了大环境,其能量和作用,在历史的进程中非常有限。清官走了或者死了,他所建立的业绩和良政会很快人亡政息,一切会逐渐恢复成老样子。

总之,有限的几个清官,填补不了大清根本制度的漏洞,大清即使再出100个丁宝桢,也改变不了大清百姓的悲惨命运,改变不了大清日薄西山的衰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贵州织金籍晚清名臣丁宝桢
丁宝桢祖籍贵州,病逝在四川总督任上,为何要葬在数千里的济南?
【犁城文史】​捻军盘河战陈团
扬州:清官故居看家风
列传一百四十八
郑廷鹄与石湖书院 | 第三章 平平淡淡京官路 三言三论起风云(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