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形的铁幕:柏林墙是怎么形成的?


气球》海报

最近看了一部德国电影《气球》,电影讲述了1979年两个东德家庭自制热气球、飞跃柏林墙奔向自由的故事。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一同看电影的朋友,对两个家庭拼命逃离东德的行为很不理解——他们都有正式的工作,有私人汽车,有宽敞的独栋房子,有漂亮的妻子,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也没有给父母养老或为孩子上学发愁的压力。

人生如此,还要啥自行车?从中年油腻坐等平安退休,在偶尔的满足和不停的骚动中了却一生,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家庭幸福,《气球》剧照

事实上,这两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在东德只是普通水平。拥有1800万人口的东德,是苏东集团中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

以1984年为例,东德42%的家庭拥有汽车,90%的家庭拥有电视机,84% 的家庭拥有洗衣机,冰箱已100%普及。

抽烟喝酒,《气球》剧照

在社会福利房方面,东德也是做的比较好。到1984年政府已为民众改建、新建了200万套住房,并承诺1990年前为民众彻底解决房子问题;物价几十年不涨,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过上小康生活;政府每年还拿出15%国民收入,也就是330亿马克,用来补贴民众,相当于一个四口之家每月可领500马克。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政府,民众并不买账。

70年代的东德年轻人

《气球》中所呈现的东德社会很扭曲。影片开头,企图翻越柏林墙的青年,被巡逻士兵击毙,平行交织画面却是:学生们在礼堂歌德,并接受校长的洗礼——为主义效忠。

朝夕相对的邻居,是刺探阴私的秘密警察。幼儿园的老师,时常打探小孩子的家庭情况。商店里售货员见有人要购买大量的布,立即上报给了政府。

没有自由,没有隐私。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无孔不入地监视着所有人,当时平均每50个东德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和斯塔西相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子女夫妻之间都不能完全信任,说不定就被举报了,然后被消失了。

70年代的东德美发师
这也是两个家庭为什么要逃离东德的原因:没有自由,再美的房子、再好的物质生活,也不过是精致牢房。残破的房子终是房子,精致的牢房不过是牢房。
气球只是一种逃离方式,为了穿过柏林墙,东德人有开卡车撞墙而过的,有伪装成苏联军官混过界的,有挖地道的,有自制潜水艇的,有偷扒在卡车底部混过的,有在楼顶用蹦床弹飞、然后伞降西柏林的,可谓上天入地、各显神通。
被击毙的逃离者,《气球》剧照
自由不是无代价的,一旦逃离行为被发现,基本都是死,就看敢不敢为了自由而拼一把。
无自由,毋宁死,亦或“人都死了,还要什么自由”?不同的价值观,驱动着不同的人类行为。
《勇敢的心》剧照
 

01
之前在《1948柏林危机:沦为“人质”的250万西柏林居民是如何获救的?》这篇文章中,曾简单说过战后德国的情况。
战败后,德国被一分为四,分别由美苏英法占领,德国首都柏林,也被四国分区占领。柏林在东德境内,这意味着美、英、法三国占领的西柏林是一块飞地,只能依靠几条固定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线,与西方世界保持联系。
东、西柏林地图
第一次柏林危机,就是1948年苏联为逼迫西方在对德问题上让步,切断了通往西柏林的水陆交通而引起的,这次危机持续了一年多,以苏联解除封锁而结束。事后,西方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苏联占领区成立了民主德国。
然而,关于德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西方主张以西德代表全德政府,在东西德举行自由选举统一德国,然后四大国与德国签订和约。苏联反对德国统一,主张相互承认东德和西德政府,然后分别与东德西德签订和约——从法律上讲,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时,与德国仍处于战争状态,所以需要签订和约。
不同的对德政策,源自不同的利益考量,西方想把统一后德国纳入自己的阵营,对抗苏联;苏联则想从法律上分裂德国,把东德留在自己阵营,防止德国重新崛起威胁苏联。
东德军队
到了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也想通过合法的分裂德国,改变美苏在欧洲的战略地位对比,实现战略平衡——西方不承认东德政府,东德政府没有完整的主权,其内政外交政策,不能触犯美、英、法三国根据战时协定所规定的权利。
这也意味着东德没有合法的疆界,无法理直气壮地阻止民众逃到西德。而大量民众西逃,加剧了东德的政治经济危机。
西德1955年就获得了苏联的承认,东德却一直不被西方承认,这导致苏联在欧洲与西方的对峙中,处于不利地位。
赫鲁晓夫曾为这个问题,多次与西方谈判协商,但都无果而终。眼看可打的牌越来越少,赫鲁晓夫决定铤而走险,在西柏林上做点文章,逼迫西方坐下来与苏联谈判并屈服。
赫鲁晓夫
 

02
与苏联相比,东德在拿西柏林搞事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更为迫切。
作为孤悬于东方阵营的西方城市,西柏林自然而然成了冷战双方交锋的最前沿,也是间谍最集中的城市。根据后来东德最高领导人昂纳克的估计,西柏林至少活跃着80个间谍机构和恐怖组织,而苏联领导人葛罗米柯则认为有100多个。
这些间谍组织,对东德的国家政治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
1953年,东柏林爆发大规模工人游行示威,反对苏联“占领军”,要求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遭到东德政府残酷镇压。事后,东德政府认为这是敌对势力和西方间谍煽动的,目的是颠覆东德政权。
柏林隧道
此后,柏林又发生了“柏林隧道”事件——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西柏林边境上挖了一条隧道,隧道通往东柏林,可以通过特殊技术连上苏军地下电缆,截听苏军加密电话,美国中情局由此获取了大量苏联和东德的情报。
除了间谍活动之外,西柏林在经济上也对东柏林构成强烈的压迫感。
东西柏林的边界是开放的,这意味着人员和物资可以自由往来,但两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都不同,西柏林经济发达,工资高物价也高,所以很多西柏林人前往东柏林购买低价商品,尤其是各种食品,这造成了东柏林商品短缺。
相反,很多东柏林人羡慕西柏林的高工资,纷纷前往西柏林工作,这加剧了东柏林劳动力短缺。
这些薅羊毛活动,每年让东德损失几百万马克。东德政府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乌布利希
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感叹:为什么我们不提高工资呢?首先,我们没有这样的打算;其次,就算我们提高他们的工资,我们所拥有的商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购买力,而且他们会用这些钱去西柏林买东西——西柏林商品种类更丰富。
生活水平的差距,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促使大量东德民众出逃。自1949年到1961年,从东德出逃的人数超过320万人,其中,通过西柏林出逃的总数约有165万人次,几乎占了一半,这也意味着西柏林是东德民众出逃的最大中转站。
从1952年开始,东德政府不断强化边境管制,民众出逃的路线急剧减少,1955年之后,西柏林成了唯一的出逃通道。
大量人员出逃,尤其是知识阶层和熟练技工的出逃,严重影响了东德经济的发展,也威胁到了东德政府的统治——人都没了,统治谁?
逃离东德
东德政府称出逃者为叛国者,但在一个不到两千万人口的国家,出现了几百万叛国者,这意味着什么?
所以,东德政府很想掌握西柏林通道的管理权,关闭柏林市区边界,阻断西方影响东柏林,阻止民众逃亡西方。
要干成这个事,没有苏联的支持不行。此前,东德政府曾要求苏联关闭边界,但苏联认为此举会刺激西方,使局势复杂化,所以没有支持东德政府。
在朝鲜战争和苏联战略导弹迅速发展的刺激下,美国将西德纳入了北约,并重新武装了西德,还打算在西德部署战术核武器,这让赫鲁晓夫坐立不安。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在对德问题上迟迟打不开局面,只能自己动手,创造一个和西方坐下来谈判的“话题”。
1960年代西德汽车旅馆门前的甲壳虫汽车
 

03
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列宁体育场发表了讲话,宣称:苏联不久将把管理西柏林通的管理权移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如果还想留在西柏林,只能与民主德国谈判,如果英、美、法以武力阻止民主德国行使合法权利,那就必须承担触发全面战争的风险。
赫鲁晓夫的讲话,震惊了世界,一场风波即将来临。
11月27日,苏联正式照会美、英、法政府,指出三国对西柏林的占领没有实际意义,但西柏林却成了西方对民主德国和社会主义阵营进行颠覆侵略的基地,要求三国在6个月内撤出在西柏林的驻军,并提议将西柏林变成一个中立的自由城市,由联合国监督。
如果三国不为所动,苏联将单独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并移交柏林通道管理权。
把西方赶出西柏林,不是赫鲁晓夫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利用柏林通道控制权,逼迫西方承认东德政府。
艾森豪威尔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非常强硬,表示不会在苏联的最后通牒之下谈判,如有必要,美国不惜一战;法国和西德也反对和苏联谈判;英国不想为了德国,而冒着与苏联发生战争的风险,主张谈判。
面对西方的强硬,苏联暗示6个月不是最后通牒,只是建议。1959年3月,苏联正式撤回6个月最后通牒,美国在英国的推动下,同意举行四国外长谈判,但是,外长谈判谈不出个所以然。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两国同意在1960年举行四国峰会,解决德国问题。然而,1960年5月苏联击落美国U-2侦察机,两国关系又紧张起来,四国峰会不了了之。赫鲁晓夫坐等艾森豪威尔退休,打算和下一届美国政府谈判。
1961年1月,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赫鲁晓夫见肯尼迪在猪湾失败,又见其在老挝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认定肯尼迪是软蛋,吃定他了。
维也纳会晤
当年6月,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在维也纳会晤,再次提出了6个月的最后期限,称柏林问题必须在今年解决。肯尼迪根本不吃这一套,拂袖而去。
回国后,赫鲁晓夫下令暂停军队复原,增加31亿卢布的国防预算,新任命了驻德苏军司令,肯尼迪不甘示弱,决定在中欧集结武装部队,追加32.47亿美元的军事预算,并下令动员预备役。
赫鲁晓夫意识到,肯尼迪并不好对付,但他已骑虎难下。
此时,随着对峙不断升级,德国局势愈加混乱,东德人心惶惶,越来越多的东德人逃往西柏林。乌布利希强烈要求赫鲁晓夫封锁柏林边界,否则东德就要被抽干了。
赫鲁晓夫打不开僵局,又担心东德政府因此倒台,最终同意乌布利希的建议。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
 

04
8月11日,东德政府启动了“玫瑰”行动,开始着手关闭西柏林边境。13日凌晨,东德政府调集了2万多名士兵和警察,沿东、西柏林长达43公里的分界线,用铁丝网构筑了一道临时封锁线,并切断了东、西柏林之间的所有交通。
之所以选在13日凌晨干这事,是因为半夜大部分居民都还在睡梦中,阻力小,而且13日是个周末,西方很多政要都在度周末,来不及做出应对,等他们反应过来时,铁丝网已经修好了,只得承认既成事实。
从8月15日开始,铁丝网被混凝土砖墙替代,这才是初代柏林墙,此后30年里,柏林墙经过数次升级,墙越修越高,越修越坚固,警报、地雷、探照灯、瞭望塔、路障、电网等设施不断完善。
柏林墙
柏林墙是一般人的叫法,在东德它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
一道墙肯定挡不住法西斯,但却可以阻挡绝大部分普通民众。柏林墙建立后,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相比修墙之前数以万计的出逃人数,区区5000多人足以证明柏林墙的作用。
对于东德修建柏林墙,美国没有做出实质上的反应,这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但肯尼迪认为:这不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一堵墙比战争好的多。
柏林墙上的哨兵
修建柏林墙是为了阻挡东德民众,自己把自己的民众关起来,谁能管得着?这并没有损害西方的根本利益,美国认为不值得冒战争的风险而出手。
西方在柏林墙问题上的克制,给赫鲁晓夫造成了一种错觉:美国也会认怂。这又一次刺激了赫鲁晓夫的冒险心理,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赫鲁晓夫在第二年挑起了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在柏林墙下演讲
1963年6月,肯尼迪来到西柏林,在柏林墙前发表演说,其中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参考资料】
《论第二次柏林危机》
《冷战国际历二十四讲》
《论苏联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史揭密:关于“柏林墙”的一段秘闻
越南战争之47:柏林之墙
关于柏林墙的五大误解
1961年,东德为何会突然建立柏林墙?竟然与世界第一美女有关!
西欧」为啥很多东德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翻越柏林墙?
柏林墙的真相:1961 年,肯尼迪真的搞砸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