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系列】关于谷神不死 转载

老聃世称老子,春秋晚期道家代表人物,道学理论的创建者与实践家。“道”是我国古代先哲在探索自然奥秘中最先发现并应用于实践中的自然规律,表示这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所遵循的运动发展规律。所谓道学理论这是我国历朝历代学术界对以老聃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称谓。老聃的道学理论源于自然,开唯物论、无神论之先河,乃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杰出代表。

《老子》是老聃关于道学理论的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个人专著。道学理论实际上是一部诞生于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唯物辩证法学说,与近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是它是以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晚期的封建社会为时代背景,反映的是当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周王朝最高统治者与诸侯国地方统治者在对待以农民为主的百姓问题上的立场方针与政策分歧,主要表现为:野心勃勃的诸侯王私欲膨胀不重民生“以兵强天下”,造成周天子大权旁落政令难施,官场腐败政局不稳,战乱不已民不聊生。如何采取变法措施,重振朝纲理顺君主与侯王的上下关系,调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成为稳定封建社会的迫切要求。社会上层有识之士(如郑国执政子产)亦针对世风日下的局面,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政治主张。《老子》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部以老聃道学理论也就是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道家学说。它是一部“以民为本”、“以下为基”,理论联系实际为创建“有德”理想社会而奋斗的科学论著。作者老聃身为周王室守藏史,是在维护封建贤明君王周景王统治政体前提下,决心“以道佐人主”,针对周景王变法实践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社会“不道”现象也就是不符合事物运动规律的具体问题,通过阐明道学理论,恪守讲学老师的职业规范,提出“深根固袛”的政治主张,指导社会变革,为实现“有德”社会的理想而贡献力量。
书中在论述事物的“得一”关系时,把天、地、神、谷同侯王摆到了一起,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春秋晚期东周天子大权旁落,侯王群雄争霸给社会造成动荡不安,出现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战乱局面。这是针对当时诸侯王讲的一段话;目的是警告那些穷兵黩武、争权夺利的诸侯王们,必须懂得道学理论也就是事物运动规律,明白本身所处的重要地位,处理好国家内部与周边的“得一”关系,才能获得国泰民安,否则将会丧失政权,落得可悲下场。所谓“得一”,这是老聃从事物运动规律的角度对侯王说的,就是说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有其规律性的,有了规律性才能保证事物得到协调健康运转。为了更能说明这个问题,还特地列举了天、地、神、谷为实际例子,以增强对侯王的说服力;指出侯王的行为如果不能做到“得一”的话,必将造成政权被颠覆而垮台的严重后果。这是身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的老聃在辅佐周景王实施变法革新,对社会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后,语重心长地发自肺腑说出的一段话。这段话十分完整地表达了古代先哲基于社会实践的科学世界观。
那么眼下的侯王又为什么会不“得一”,不“得一”的严重后果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文中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他这样做就是违背了侯王所必须遵守的“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的基本原则;换句话说就是,侯王本该是个与民众一条心为大家谋福祉的领袖,可是他现在只顾自己谋取私利而不顾民众死活,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已经完全站到了民众的对立面,成了民众所痛恨的众矢之的,使得国家陷入内部矛盾尖锐、周边关系紧张面临崩溃的境地;忍受不了过分剥削欺压的民众为了生存,必将冒死进行反抗,强势邻邦的侯王穷兵黩武虎视眈眈,正准备攻城掠地发动战争,与其相邻的弱势侯王政权岌岌可危就可能被推翻。这就是侯王不“得一”政权无法稳固的具体表现。可见,所谓不“得一”,指的是事物内部关系没理顺,民众不能团结一心,国家的政治、经济都不能照正常的规律运行,这样势必将带来灾难性的严重后果。所以“得一”的意思,就是事物内部关系必须和谐理顺,外在表现才能行动一致,做到照本身的运动规律行事,这样各方面的性能就都呈现出积极、健康、协调、向上的良性循环状态就是“得一”。就是说这“一”字是表示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一致,能够充分体现每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化意志与整体运动规律的协调以保证健康运行。因为万物除了都必须遵循“道”的总体规律运行外,每一具体事物又都具有彰显各自特性的运动轨迹;这种各具特性的运动轨迹,是靠事物内部关系的和谐来维持的。因此这个“得一”与表示遵循总体规律的“得道”是不一样的,应是表示在遵循“道”的总体规律大前提下,事物自身所具备的个性化运动轨迹,必须在整体与个体之间能够协调一致,和谐共进。
既然事物都有其自身个性化的运动轨迹,那么老子为什么偏偏要把天、地、神、谷与侯王摆到一起,这天、地、神、谷又分别代表着什么,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侯王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这些问题就反映着我国远古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在思想意识上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对什么是主观世界更有着精辟的理解。我国古代先哲在长期的观察中把万物荟萃的自然界概括为天、地、人(包括动物界,人类为高等动物)三个层次,或称三大系统,简称为三才。“天”指的是天文系统,“地”指的是地理系统,“人”指的就是包括各类动物在内,以人类为主体的一个生命大系统。明确表示“天”与“地”两个系统是 “人”这个生命大系统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包括在天、地、人三大系统内的所有万物,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是在相辅相成按系统、分层次、有规律地遵循辩证法原理运动发展和变化着;深刻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自然界是个阴阳结合的矛盾统一体,宇宙万物也都在时刻不断适应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新环境中持续生存发展,形成宇宙间的客观世界。自然界天、地、人三大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是互为条件互为对象地遵循着蕴含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缓慢进行的。老聃在其著作《老子》中指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就十分明确地论述了自然界从无到有,因“道”而生,源于远古先哲《易经》的唯物观点。表明“人”与“天”、“地”的关系是自然界经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断进化在有了生物出现人类之后就先天存在的;“人”是包括着动物界在内的生命概念,其中人类是高等动物,是自然界的主要成员;自然界是“以人为本”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运动规律是由共同相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的。
我国最古老的典籍《易经》还告诉后人,华夏民族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以远古时代的伏羲画卦“一画开天”为肇端,说的是远古先民没有文字,先以结绳记事,后来部落首领伏羲氏“一画开天”首先创制了阴阳八卦,用以描述天下万象。为今后文字的创制打下了基础。“开天”的意思就是可以用人类的头脑思维描述客观物质世界,形成主观精神世界。从而营造出同一物体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两个概念的世界。“开天”的“天”就是指头脑对客观存在的“天”开始有了理性的认识并在主观意识上对“天”的品格特征产生了理性的概念。标志着历史已进入文明发展的阶段。老聃是在继承先哲所创建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发扬光大用准确到位的文字,把两个概念的关系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作了精彩的描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隐存在自然界里的“道”,是处在有规律的运动状态之中的,这种运动状态不是一点也不变化的。自然界里的客观事物,是可以被主观意识认识的,事物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化的。还没有认识各种各样事物时,万物都处于主观上不被认识的原始状态;有了对各种各样事物的认识,主观意识就成了万物客观存在的母亲。因此要永远保持没有私心杂念,这样才能客观地探究事物内部深层的微观世界;在此基础上,从主观上发挥想象力,以探究事物全面的宏观世界。两者是同一个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探究同一个事物。其中的奥妙又宏大又深邃,这里是打开整体事物所有微观世界的大门。从这段文字里不难看出,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先哲就已经对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有了明确充分的界定与探究。对人类的活动,尤其是头脑中反映客观存在的主观意识,在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关系等方面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为从哲学意义上,对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基本概念作了诠释。所谓自然属性指的是在客观世界中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说到底就是自然界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所谓社会属性则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 但人之所以为人, 不在于人的自然性, 而在于人类的社会性,所以就有了社会属性。
由于人类是高等动物又是种群繁多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各社会群体都是一定区域经济基础下的、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可缺少的性质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体,随着自然社会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形态,它所反映的东西叫做社会属性。同时社会属性也是动物与植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它是由自然属性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当然,特别低等的动物也没有社会属性。人类社会属性就是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根据该区域的经济水平、种群状况、环境水平、民族风俗等条件所制定并能够影响、促进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条例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通过这些意识形态所反映并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特点。了解社会属性对实现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对创建美好的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人类的社会属性不是先天的, 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是通过身体中构成主观世界的“神”与“谷”也就是“谷神”来实现的,因此“天”、“地”、 “神”、 “谷”都是影响“人”在自然界中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天”与“地”是以客观世界物质的力量对“人”起作用,“神”与“谷” 是以主观世界精神的力量对“人”起作用,这由两种属性造就的两股力量同时反映到“人”的身上,塑造了“人”的性格,这就是“人”的成长离不开它们的原因。
《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所阐发的就是关于天、地、人三者客观存在之间的自然属性关系;意思是说,天、地、人三者是构成自然界的成员,都属于整体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人之运行是相互关联而制约的,活动也是相辅相成的,宇宙万物都是随着本身所处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人自然属性的决定因素。不同的是,由于人类已经脱离了低等动物的自然生长状态进入自主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不同族群“王”为首领的社会群体,已经构建了以“王”为代表由理性认识掌控的群体社会,进行有组织、有纪律按本身利益和意志运动发展的群体,从而又形成在自然规律统一整合下不同风格的社会属性。正如,《老子》中特别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 “天之道”指的就是自然属性,而“人之道”指的则是社会属性;两者是处于矛盾冲突状态下有规律地在自然界中持续运转着。由于是在矛盾的磨合中协调运动的,所以运动规律性也是会缓慢变化的,这就是“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思。在社会群体的共同生活中,人类为了改变自己命运,通过社会实践与相互交流,不断开发脑力增长智慧和技能,以提高群体生活的质量。从而形成了有组织有纪律能造就集体意志力的社会性主观世界。人类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人类不断进化的产物,这就是导致人类所以能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的最根本原因。所以人类既是自然界的成员又是社会性的成员,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除了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规范外,还必须自觉地接受以不同族群“王”为首领的群体性社会规则的约束。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人类就是在两种属性的共同作用下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进化的,所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与主观世界的认识相对一致对改变人类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为了阐明主观精神世界的存在与作用,老子创造性地运用“神”与“谷” 的虚拟概念来描述,因此“神”与“谷”就以主观存在的特殊身份被摆上了议事日程。那么,何谓“神”又何谓“谷”呢?所谓“神”,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意识、知识智慧、精神意志以及所综合形成的能量或称文化力,它在人体中起到协调各组织器官正常运作的指挥部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客观事物通过人脑工作所产生的精神产品,叫做“神”。所谓“谷”, 指的就是储存这些精神产品好像深谷一样的虚拟容器,叫做“谷”。 “谷神”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储存于该物体虚拟容器“谷”中的精神。说明古代先哲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两种不同概念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把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头脑比喻成如同深谷般可以容纳不尽源泉的虚拟空间,而称之为“谷”,这“谷”中所容纳的意识形态精神产品,称之为“神”。这种“神”与“谷”连体整合的空间就构成了人的主观世界,储存于主观世界里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谷神”。从而十分形象地阐明“谷神”与“人体”的关系,指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认为这个“谷神”就像母性生殖系统之门,是认识“天下”客观存在之根。这样认识的“天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观世界。从而解决了“神”为何物,“神”自何来,以及“谷神”在人体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科学难题。阐释了物质与精神在物体中既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构成同一物体的科学道理。不能不惊叹这种以虚拟形象的“谷”与“神”相配合的概念,既形象生动又简单明了地阐明了主观精神世界的存在与作用,这是我国古代先哲的一大创造,也是对理性认识主观世界方面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的主要分歧表现在对“人”的定义上。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原始共有资源社会,尊崇“道法自然”理念,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人”中最高等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是在共同生活的生产斗争中开发智慧、积累文化创建了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主观精神世界,形成“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因此,做为自然界最主要成员的“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所以事物的运动发展都必须围绕“以人为本”的主线遵循唯物辩证规律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谋划人类的未来。关于社会属性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的角度上说, 人类的社会属性在于社会劳动, 这是整个人类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从人与人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社会属性在于社会关系,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 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所处的“天”与“地”有着区域性也是各不相同的。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清楚表明,客观物质世界的主体是“天”、“地”、“人”三大系统;而主观精神世界则是由附着于客观事物身上虚拟的“谷”与蕴涵着的“神”所构成的 “谷神”。而且这个无形的“谷神”是伴随着处于不同“天”与“地”和“人”的客观世界的存在而存在的。由于人类社会是由不同个体与群体在不同天地环境中以不同形式组织起来的,毎一个体或群体都有其个性化的和体现集体意志力的“谷神”,人与人之间的“谷神”又是可以相互沟通与感化融合的。由个体与群体构成的区域或国家里,形成彰显区域民众集体意志或国家精神的社会,也称之为“神器”。所以《老子》曰:“天下,神器也。”说明这是代表着本地方百姓的集体意志,是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正因为这里面包涵有各自地方人群风格的主观特性,所以老子在阐明人类社会“神”与“谷”的作用时,不用 “人”这一抽象的概念,而是用“侯王”这有着地域特征的名称。表示人的精神世界是与生活的地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绝对不可分割的。《老子》是十分明确地要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侯王”做为侯国人群的代表就被派上了用场,所以把“天”、“地”、 “侯王”、“神”、“谷”排列在一起。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说地方人群所形成的主观精神世界之“谷神”,是本地方人群主观意识形态精神文化之母,这里就是他们意识形态精神产品的归宿地与出发点。储存在这里面的“谷神”是造就人才的精神财富,虽然地方上的人会有死亡,但也还在繁衍生息,根据老子当时的估计:“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意思是说,生命出来就叫“生”,生命回归就叫“死”。在生命周期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占十分之三,处于老化衰亡期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样人类才生生不息繁衍下来。在死亡的人数中,不是自然衰亡,而是在活动中致死的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人类必须用性命去拼搏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这一段应该说也是人类关于人口繁殖问题的最早统计,按照这一逻辑,所以得出了“谷神不死”的结论。这不会死的结论是依托于人类繁殖生生不息基础上的。在这地方生育成长的人,就是从这里获得精神财富,再结合从实际生活中所获取积累的新鲜内容,不断地充实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继续繁衍生息,并从自然界中充分吸收所需要的营养,在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进化人类自己本身。在这里唯物论者老聃十分明确肯定地告诉人们说,“谷神”所以“不死”是因为人类不会灭亡;“谷神”是伴随着宇宙万物中以人类为代表的万物之灵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是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变化是与人类头脑的机能息息相关。故《老子》曰:“神得一以灵”,“ 神毋已灵将恐歇”;“谷得一以盈”,“谷毋已盈将恐渴”。也就是说,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随着人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一旦到了谷渴神歇的地步就没了精神世界,仅剩下来自于自然的物质结构,最后的躯壳就让自然消化回归于自然完成人生的历程。人类新的生命运动也就由下一代重新开始延续。正如《老子》中所描述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译成白话就是:既要知道发挥雄性的力量,还要能够保护雌性的作用,才能为天下的两性行为提供相互的条件。为天下的两性行为提供相互的条件,所产生的永恒效果并不在于性行为本身而是反映在繁衍的下一代身上。由于产生的永恒效果反映在所繁衍的下一代身上,新的生命就从头开始回到刚出生时的婴儿状态。这段话明确地描述了人类进化的途径。就像科学家进行动植物的品种改良一样,只能通过这样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来进行的。
人类的进化十分缓慢,在进化过程中客观条件是必要的,是随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内部主观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而改造主观世界培育影响性格品质觉悟等方面的精、气、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建设工程。由于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是人类既同时存在而又性质不同的生活天地,客观物质世界是表面看得见的实体世界,主观精神世界则是隐蔽深层见不到的虚拟世界。对于人类的进化而言客观条件是被动的而主观因素是主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精神变物质的原动力。改造客观世界可以靠武力用技术采取强制手段做到;改造主观世界就不能那么简单,由于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只能使用启发教育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进行。老子特别欣赏的是不言之教。《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这是说,天下那些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很自由地驰骋在天下那些最坚硬的地方;看不见的东西出入于看不见的间隙里。我因此知道使用无形手段的好处。不用开口的教育,不用有形手段就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天下很少有别的办法能比得上这的。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对改造主观世界来说,其效果是其他手段很少能达到的最好办法。因此针对当时在变法革新中所必然出现的保守派与革新派尖锐矛盾这一难题需要解决时,老子提出的办法就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意思是说,坚持改革创新的人是不会动摇的,愿意墨守成规的人也是十分固执的。他们的子孙也都遵守祖训,通过祭祀形式世代相传而绵绵不绝。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自身修养,这样修出的德行才会是真切的。如果全家人都这样做了,这样修出的德行就自用有余了;如果全乡人都这样做了,这样的德行就可以得到大家拥护;如果全邦人都这样做了这样的德行就丰满厚实了;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这样做了,这样的德行就显得广博无垠了。在有了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再进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思想交流,这样就能够相互了解统一看法。我所以能够知道天下大事的变化原因,就是采取这种办法。这里所说的“修身”,也就是要认识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提高思想觉悟,明白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到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这就是要将社会实践中已取得实际效果的先进典型来进行优劣对照比较,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实际状况为榜样,使人信服,做到以理服人,起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效果。这就是华夏民族伟大的哲学家、道学理论家、社会实践家老聃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面对着社会变革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精神提出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政治主张。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以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例。文中提到“子孙以祭祀不绝”就是说,他们通过祭祀的方式把头脑里的“谷神”世代相传,使之绵绵不绝。这种办法也可以解释为就是“谷神”赖以繁殖的唯一手段。这是老聃以现实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例子,对看似难以理解的“谷神不死”论断,作出了显而易见的诠释。
所以说,“神”与“谷”的状况就成为人类主观世界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江山稳固的重要保证。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先哲老子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把“天”、“地”和以“侯王”为代表的“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主角,同时又把“神”与“谷”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象征,与人类社会的首领“侯王”,摆在一起以阐明这几方面的“得一”对社会能够遵循运动规律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是,“人”是个有意识善思考的高等动物集团群体组成,又是以“侯王”为地方领袖的社会;这就給在君王统治下的大系统的整体运作带来了极端难以协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其中最大的问题当然就是地方“侯王”个人的私欲与贪婪。决不能让这些社会毒瘤及其恶习劣迹占据了主导地位,否则国家就危在旦夕。实际上,当时周王朝被单穆公、刘献公等诸侯王在朝揽政,已经大权旁落,周景王的变法革新主张屡屡遭受到单穆公等保守派权臣的掣肘,根本无法正常实施。《老子》文中的这些话,当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都是针对当时周王朝所面临的大权旁落、群雄争霸的现实情况有感而发,讲给有野心欲谋权“取天下”的侯王们听的。《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说明客观世界的“天之道”与主观世界的“人之道”是十分矛盾但又是客观存在而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侯王做为领袖人物处于统帅地位,顽固的私有观念是造成阻碍整体健康运行的关键。那么这阻碍社会整体健康运行的主观世界的私有观念又是如何存在与发挥作用的呢?老聃非常形象地用虚拟的“谷神”二字予以阐释。所谓“谷神”指的就是人类主观的精神世界,储存意识形态的地方就在人的头脑里。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的头脑和留在头脑里意识形态的文化、知识、观念、意志等等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叫做“神”。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神”也是有正面的和负面的,负面的“神”则称之为“鬼”。在《老子》中也有提到“鬼”的。如:“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这是说,遵照“道”也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规律去规范社会秩序,那么“鬼”也就是负面的“神”就没法作怪了。这不是“鬼”不会作怪,而是正面的“神”不会去伤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这一段话是道家唯物论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意思是,存在于像深谷一样载体里的精神是不会死亡的;这是个大得看不见的像母性生殖系统一样的东西,所以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是主观世界天地的根。她的生育能力绵绵不绝,是会感觉到她的存在的呵!她所发挥的作用不停不歇。这就是借用“谷”的虚拟形象,在客观物质世界里为意识形态的“神”,开辟了一个活动空间,明确了“神”的安家之所,阐释了人类主观世界意识形态精神产品的根源。回答了唯心主义二元论者对鬼神问题的疑惑。这就是唯物论的宇宙观,
总而言之,在老子的道学理论中,是不存在游离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所谓“鬼”与“神”的,主观世界是不可能摆脱客观世界而独立存在的,“鬼”与“神”只是代表着主观世界意识形态的非此即彼的正负两种精神能量。这是道家对主观世界意识形态的精神所作的科学阐释,也就是道家唯物论与道教唯心论在世界观上最本质的分歧。这决不是唯心论学者用形式上的“入世”与“出世”两种简单空洞的概念可以解释的通的。
《老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唯物辩证法的论著。作者老聃的道学理论,产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晚期,它是扎根于华夏民族特色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社会结构、生活习俗沃土中诞生的精神瑰宝;用老子的话说,是代表着华夏民族集体智慧的“谷神”。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自然,以道为尊、以民为本、以和为贵、追求“有德”理想社会的伟大民族,为华夏民族排除万难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天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学习继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定会为引领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久经考验的领导核心坚强指挥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弘扬民族精神,冲破一切阻力,顽强拼搏,为实现祖国统一人民幸福,创造社会美好未来,奉献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无为”思想探微
从“无为而无不为”到“通而无为” ——《淮南子》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传承和引申 *** 作者:余秉颐
数学既是发明也是发现
认识论原理
何为客观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