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海丰主讲《从肾入手治疗小儿多种病症》

泰茗医讲堂——纯正中医,医养结合

补肾,老百姓一般都认为是大人的事,小儿补肾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说没必要。即便是中医人很多也会认为治疗小孩的问题,肾这一脏没有多大的发挥余地。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从肾入手治疗小儿疾病的问题。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三不足两有余。

不足:肺、脾、肾

有余:肝、心

·五行五脏的相互关系能让我们很容易理解肺、脾、肝、心与肾的关系。

·我们逐一将肺、脾、肝、心系统的疾病和肾有什么关系以及如何治疗一些常见病症来简要地谈一谈。

肺系统疾病

·肺为气之主,主治节,司呼吸;

·肾为气之根,主纳气。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肾为母子之脏。

呼吸之气,一方面,依赖于肺主气功能的发挥以吸清呼浊,并通过肺主肃降功能将吸入之清气下潜于肾;另一方面,又有赖于肾气摄纳以引气归元。肾主纳气功能正常,才能将肺吸入的清气经肺肃降下潜于肾,使肺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从而保证体内清浊气体的正常交换。

肺肾二脏上下相济,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云:肺得命门而治节...无不借助命门之火而温养之。

咳、痰、喘与肾

·肾虚易致久咳不愈,儿童慢性咳嗽的特点,符合肾虚咳嗽的特点。

·《辨证玉函咳嗽》中所言:肺金之气,夜卧必归息于肾宫,所谓母藏子舍也。于是水化为痰,终年咳嗽而不能愈也。怎么分辨呢:若何辨之?饮食知味,可饮可食,全无相碍,惟是昼轻夜重,夜汗则淋漓,或夜热之如火,或声嘶而口不干,或喉痛而舌不燥,痰涎纯是清水,投之水中而立化,或如蟹之涎,纯是白沫,皆肾虚咳嗽之症也。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肾气阳不足,易出现水寒金寒,肺寒则易感寒而咳,在临证时常见慢性咳嗽的小儿受风、饮冷、夜间咳嗽多的特点。肾阴不足,则肺脏失润,小儿多以干咳、 少痰为主要特点。

怎么治疗呢?

·儿童慢性咳嗽之肾虚表现,不像成人表现出腰膝酸软、夜尿频、五心烦热。因此,中药主药:以平补为主,选药如五味子、山茱萸、补骨脂、胡桃肉、熟地黄等药。

·针灸主穴:董氏奇穴之水金、水通。(水金即是肾肺)

·小儿推拿主穴:二人上马。(手三焦经,与肾别通)

痰生脾动,其源在肾

·提起痰,医者每与二陈汤联系起来。痰生脾动,脾动生痰。这是脾主运化,湿不得化而成的痰。 此种认识历传千年,没有人能够突破。因此,二陈汤成为治痰之专方。但在临床上曾有病儿因痰用二陈,疗效不显著的病例。

·难治之痰,多有佝偻病、病后体虚等症情,即肾、脾、肺三虚之候。痰与此三脏关系密切。治痰治肾文献早有所论。如明代《景岳全书》提出:“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痰虽然生于脾,贮于肺。细究起来,“痰者水也,其主为肾。”可见治痰疗脾,其实是除标,临床用之取效一时,终不得愈。

·国医大师王烈有一个非常好的经验:治疗中治肾之剂一昧芡实。芡实者,一般药物学列为收剂。据《本草纲目》载:药入肾、脾。乃固肾之良剂,与山药、白术为伍,治久泻有效。痰与泻皆脾伤为先,其主皆肾,所以,芡实治久泻,脾肾兼顾。用于治痰,将芡实与陈皮、半夏为伍而治顽痰确收良效。因此,初痰治脾,久痰疗肾,脾肾兼收,标本同治,疗效才能提高。

·针灸:著名针灸专家张士杰独取太溪可以借鉴。

·小儿推拿:见痰不排痰,治咳比较难,小儿推拿对排痰有独特手法和独特优势,遇到寒痰久咳,就必须擦热命门和涌泉。

从肾论治支气管哮喘

·哮病的“宿痰伏肺”之说被历代医家广为接受,但究其根本,宿痰之根源在于肾。

·肾为五脏之根本,哮喘患者气喘咳痰是肾主纳气、主水作用在病理方面的表现,发作期虽有肺脾肾之不同,但总以肾虚为本,通过补肾可调阴阳,化痰湿,补正气。

·芪蓉定喘汤,药用:黄芪20 g,肉苁蓉30 g,党参、附子、淫羊藿、枸杞子、菟丝子各25 g,补骨脂、巴戟天、五味子、灵芝、熟地黄、黄精、炙甘草各15g,随证加减。

·哮喘急性发作,西药有优势。

·而慢性、过敏性咳喘以及哮喘的缓解期中医从肾入手有独特优势。

·临床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感冒必咳一咳必喘的体质虚弱小孩、以及有过敏体质的小孩都可以慢慢调理痊愈。

脾藏与治肾

脾与肾,主要体现于先天和后天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肾主封藏精气,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培补,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而后天之精亦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摄入和化生,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景岳全书》对此有精辟论述,指出:“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本。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可见,脾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

泄泻从肾论治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责之于脾胃,"人皆以泄为脾恙,而不知肾病有泄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小甚为洞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明代《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至明代李中梓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医宗必读.泄泻》),“肾气实,则能闭束而不泻泄,虚则闭束失职而无禁固之权矣"(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肾气实,大肠固摄,魄门固密,泄泻不作。

·《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其病机关键为肾阴亏虚,导致肾气虚弱,一则水失气化,水湿停聚,下注而泄;二则大肠不固,不能收摄而泄。

·婴幼儿以阴虚泄泻最为多见,阴虚泄泻可泄泻、口渴、呕吐、咳嗽、不得眠、舌瘦红等症并见。

·3岁之后以肾气虚弱泄泻多见,特点为脉微、睡卧露睛、肛门洞开,又见口唇、面色微红,舌质淡红,脉微而无力等阴阳两虚之证,阳虚明显则见唇淡无色、舌淡无色、舌苔水滑多津之症。

泄泻的小儿推拿从肾治疗

·上推七节骨相当于温补命门的手法。运土入水的手法就是从脾经推到肾经。还可以清膀胱,意即利小便以实大便。

·脐针可以用水土合德以及补肾三针。

小儿厌食从肾论治

·临床中调理小孩重点就在脾和肾,后背脾俞、肾俞穴很贴近,我在临床中会在这个部位多做揉法、擦法。脾肾经都经过腹部,揉腹也是治疗厌食症的主要手法。

临床中我还发现一个现象,给小孩此四缝时,手上小指肾经部位刺出水液的几率要比其他手指高。

厌食与缺锌、补锌与补肾

·锌是入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 ,素有“生命之光”之称。锌参与90多种酶的合成,与200多种酶活性有关。小儿时期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对锌的需要量增加,客观上造成相对缺锌。缺锌可导致多种疾病,普遍认为,厌食症与锌缺乏有密切关系,因为小儿的食欲和味觉主要受含锌的蛋白影响。缺锌影响味蕾细胞更新、口腔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使唾夜中碱性磷酸酶减少而至味觉减退,导致食欲下降、厌食、异食、腹泻等。又由于锌存在于许多食物,如鱼、肉、鸡蛋、动物内脏中,而绝大多数厌食患儿不爱吃或不吃这类食物,致使锌的来源减少。可以认为,由于缺锌导致厌食,又因为厌食加重了缺锌,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补肾即可以补锌:早在80年代初,就有学者从“肾精”和“肾气”两个方面探讨了“肾”与微量元素锌、锰的关系,认为微量元素锌锰在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酶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中医“肾”的功能是完全吻合的,并且对某些补肾药,如补骨脂、肉苁蓉、枸杞子。仙茅等进行了微量元素测定,发现其含锌、锰量很高。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很多补肾的药物如补骨脂、益智仁、肉豆蔻、淮山药、乌梅、五味子、肉苁蓉等均有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小儿有“肾常虚”、“脾常不足”的特点,用之既能充实肾精,又能助脾运胃纳,再配合其它健脾开胃药,可谓相得益彰。

肝、心疾患与肾

·中医肝、心的疾患包括:夜啼、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惊风、手足搐搦等病症。

夜啼

·夜啼是指婴儿如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且,而白天如常。本病多见于小婴儿,一般预后良好。如长期夜啼失治,可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

原因:

1、脾寒、心热、伤食、惊吓四类。

2、若因口疮、发热等疾病引起,应积极治疗其主要病证。

3、因尿布潮湿,或衣被过暖过寒,或因饥渴等引起者,找出原因及时处理后,啼哭可停止,不必治疗。

·“心常有余”多数见于儿童,夜啼见于婴儿,心热者很少见,

·心气不足心神失守倒是多见,民间说“青筋过鼻梁无事哭三场”。

·惊吓引起夜啼也非常多见,与心肾阳气虚有关,有一种说法我是认同的,小孩乃纯灵之体,他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我在临床中碰到过很多去扫墓以后、半夜抱出门以后、去医院以后、陌生人逗玩抱过以后哭闹不休的小孩。

·脾寒、伤食这两种原因除了因为哺乳的妈妈饮食不节还有就是在小孩添加辅食以后出现,这个原因引起的夜啼往往除非有肠痉挛,否则哭闹声不大,入睡前哭闹比较多。

·小儿推拿治疗夜啼效果明显,无需任何药物。

·首选的办法就是从肾入手。因为:

1、恐为肾之志。治肾可以治恐慌。

2、水火既济。心肾正常交融,水火协调,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心神的问题可以不从心来入手,从肾入手就能解决。

·八卦图蕴含了心肾关系的奥妙。

·脐针水火既济针法可以治疗发烧、可以安神助眠。

·小儿推拿穴位小天心是治疗夜啼的主要穴位,有些人就用这一个穴位揉300下或捣300下就解决了。

·从字面看,小就是婴幼儿,天在上,指头脑的问题,心就是心神。

·从位置看,刚好在坎位,肾的位置。

·揉小天心可以加上神门、掐精威。

·多动症:本病多见于儿童,与先天肾、脑的发育不足有关,病及心肝肾三经。本病与先天之肾、脑的功能不足有关。治疗可以针药并施,旨在平肝,抑心气之余补肾之不足。中药以地龙、白芍、郁金,当归、珍珠母、紫贝齿诸品平抑肝心有余之气;余品则重于治肾,何首乌、熟地黄、山药、牡蛎、五味子等。耳针,脐针可以配合。

·手足搐搦:多见于年长儿,因维生素D和钙失调致病。临床以手足发作性搐搦为特点,中医以血虚筋急论治而效。龙骨、牡蛎是含钙较多之剂,所以,治疗本病之效果,龙骨、牡蛎的功效不可低估。

·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属于肾亏肝旺,治疗宜清肝风又滋水涵木。

从肾入手治疗小儿疾患还可以涉及很多病种,总之,小儿久病、慢病、怪病以及发育性疾病都可从肾入手,辩证施治!



经作者周海丰授权同意后刊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诊抉微:儿科望诊虎口三关法
儿科临证概要 -
50载小儿临床治疗经验,见解独到,有小孩子不要错过哟
我对儿科病的认识——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七
裴学义儿科用药经验
中医儿科界的名医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