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卷?被替代?带了10多年金融业战略转型项目的我,来谈谈就业趋势

我是Ling,80 后,现居荷兰,育有二娃的心大职场妈妈。十多年一直在欧洲大型金融集团管理岗位摸爬滚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梦想帮助更多人加速成长。


 

“Head in the clouds, 

feet on the ground!”

上次那篇关于30岁左右职业规划的文章(1)30岁前后的职业规划,看这一篇就够了(必收藏深度干货)和12月6日的直播受到了读者很大的反响。

有些人感谢我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有的人开始积极思考盘点资源,还有不少人的焦虑更加重了。 

焦虑会影响你,但不会决定你。

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L.莱希博士指出: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在早期社会中,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各种危险之中——饥荒、洪涝、疾病、野兽、有毒的植物、其它部落的攻击等。面对这些危险,他们不断进化,直到获得躲避和应对的能力。与此同时,焦虑也随之产生。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焦虑也意味着对自身有高要求。

因为想要进步,想要有财富有成就,想过更好的生活,所以会逼自己一把,去做一些不愿意、不擅长的事情,焦虑反倒是一种进化的必然。

现在做战略项目管理,变革管理,已经在金融业工作十多年了。伦敦,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都呆过,参与了业界最大的4次兼并后整合项目,也经常和最前沿的管理咨询公司打交道,所以视角相对大部分专业人士要高一些,对最业界顶层管理者的焦虑也比较了解。 


这篇文章我就来聊聊金融业最高管理层的焦虑在哪里,也来解读这些对那些想进入金融业,和已经在金融业想寻求发展的职场人意味着什么。 

注明一下,这篇里涉及的金融业是指就业人数占多数的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就业人数少的私募,一级投行等另开一篇说。

请大家在文末留言区留下你的问题,下次写的时候会尽量解答。 

1
金融业的CEO在焦虑什么?


无论是银行 ,保险,投行,投资服务,金融业的CEO们最焦虑的简单来说三件事: 

1. 如何数字化转型,维持市场竞争力,应对来自科技金融的冲击;
2. 如何应对商业模式升级对劳动力技能更新的需求;
3. 应对越来越严格的监管需求。 

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我听到他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就是,“转型”,“数字化”,“客户体验”, "成本“。 

数字化转型一直是全球金融业的重要议题,而新冠疫情就像一剂催化剂,加速了客户的线上化进程,让数字化经营成为事关金融机构生存的必答题。

行业趋势是同业兼并、混业融合、市场退出。你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公司处于哪种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金融业的天然堡垒早就被打破了。

以前,金融业是个非常神秘的行业,凭借多条”护城河“建立强大的行业帝国,知识堡垒高,市场愿意花费很高的”溢价“来购买我们的服务。门槛高,大家一起吃肉狂欢,不需要做太多改变也能获得高比例的利润。 

但有些事情已经变了。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削弱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

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剧变。如今,”千禧一代”是数字化的一代,他们比互联网泡沫时成年的“X世代”开放得多,会考虑更换新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固守父母存钱的银行。 

消费者更青睐个性化,并能在给予基础产品服务之余,无缝按需提供附加值服务的销售型企业(如Uber优步、Airbnb、Booking.com等)。

所以,传统金融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需要转型获得生存发展空间,最难搞其实是员工的配置和升级换代。 

近5年我做的大部分项目有一些创新市场拓展,但最多的还是提升自动化数字化,升级模式,裁了不少部门和员工。

我发现一个现象,砍了一个部门几十个人,然后会招几个人回来干同领域,更高级别的工作,这些人的薪水也不低,还挺难找到。 

比如,把财务外包到共享中心降低成本,整个部门砍掉。再花大价钱招一个即对业务熟悉,沟通谈判能力又强的人,来看着共享中心。

传统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保险,有许多老员工,有些excel都用不好,更别提复杂的系统操作来完成业务。而且,变革的时候大都会遇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所以,CEO们深知要生存就要朝数字化,自动化变革,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但他们面临的难题就是,老员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不好培养更不好裁;更符合变革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又很难吸引到,很难不被竞争对手挖走。

有点类似国有企业的情境,身上的担子特别重。我们在业界把这些老的产品和人员叫做“dead book"(死的账本), 又不产生利润,必须还得维持运转下去(付工资,为客户交付服务等)。 


有的公司直接另外成立创新公司,招不同技能的员工和打造新的公司文化,希望在新的领域突破来补给死账本。 

我遇到的一位金融服务公司CEO甚至提议把非核心员工的薪酬降低,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员工涨薪水。马太效益无处不在。 

在金融行业,模块化的工作以后都会被机器人或者外包取代,只有能解决高度复杂问题的人才能存活。 

优秀的CEO们,他们会看到10年以后的发展趋势,然后现在就开始做改变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就像下棋一样,别人出一步棋,他在脑子里可以推演出接下来十几步的走法,然后气定神闲的等别人落子,因为无论对方怎么走,接下来的走向他都熟练于心,棋局就在心中。 

我建议作为个人,也需要有前瞻性,有格局的敏锐度,不要只埋头苦干,要不然,子弹朝你飞过来时,你都察觉不到。所谓 “格局”就是站在更高维度去分析事物。

重点说三遍:未来的金融公司就是IT公司,数据公司。


2
对员工意味着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你这不是制造焦虑嘛?” 那么我再来谈谈可以给大家借鉴的解决思路吧。 

1. 要充分意识到未来金融的趋势

3. 识别岗位陷阱,尽早脱离模块式工作

2. 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前几年,我公司刚引进了机器人程序,一个普通员工花10个小时做的excel报表, 机器人程序只需要3分钟。咨询师在给管理人员做展示的时候,大家都是惊呼,好棒啊! 

这个时候,那个以前做excel表的同事心里是怎么想的?可能有两种心态: 

- 我的工作都被这些机器人抢走了,我该怎么办啊? 

- 太好了,我终于不用再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我可以去学习和解决组织中更复杂的问题。 

果不其然,这个机器人的引入只是一个开始,那些担心失业的人果然失业了,而那些积极升级自己技能适应变化的人留了下来,进入了不同的岗位。 

在金融行业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人工智能自动化的影响: 裁员,提高效率和创造工作机会。

在这三个领域中,裁员和提高效率将影响现有职位,而创造就业机会则反映出AI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增加。

裁员与提高效率之间的进一步区别是基于以下判断:被AI代替的手动工作,是否可以视为该职位的核心创造价值活动。

就是说,如果一个职位的核心价值可以由AI创造,而不是通过手工创造,那么该职位就可以由于AI而被淘汰。

如果AI不能代替职位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换句话说,它仍然依赖于手工工作,而AI仅在完成非核心任务中扮演辅助角色-那么这被认为是效率的提高。

管理咨询公司预计,到2027年,中国金融部门23%的工作将被AI裁员或将转变为新职位。

剩余的77%的工作将不会被取代,但是这些职位的效率将会提高,同时,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会更高。

就像我一位业界资深的风险专家说,现在他们部门都不招初级员工,因为那些数据分析的活已经自动化,只招有行业经验,能建立复杂模型的高级分析师。 

AI将取代的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和重复性任务,所以金融业这几个岗位大家要特别注意: 

1.保险理赔业务员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保险业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用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医疗保险理赔代表,可以“更好、更快地分析和解释所有数据,包括非结构化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而且能够“极大减少”计算赔付额的时间。

2.银行柜员和业务员

在西欧,银行网点已经消失了70%。中国的已经开始。 网络银行,电子支付。这个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3.中初级金融分析师

金融分析师职位看上去高大上,压准一只股票可以帮助投资者赚取数十亿美元。然而人类金融分析师已经无法和人工智能金融分析软件相抗衡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读取和识别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向。

一点也不用奇怪,中初级金融分析工作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内,遭遇人工智能冲击最大岗位。

还有会计,运营这些非核心业务都很难逃脱被外包的命运。 

哪些岗位未来需求会持续性增加呢? 我简单讲几个:有金融行业背景的数据科学家,法务,有与监管机构打交道能力的核规人员,数字化人才,用户体验师, 具备技术背景的大客户销售等。 

所以请你好好地,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岗位选择:它是否具备重复性的性质,它是否有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公司搞信息科技那帮人现在和明年在忙什么。

优质人才永远都是稀缺资源。打工人只有把自己变成硬通货,才能在围城内外自由流动,寻找合适的位置。

这些人,多是行业经验丰富,可以同时驾驭「互联网或信息科技」和「垂直行业」的人才,还懂人性。

技术可让其适应甚至超越科技竞争,人性让其可以了解客户需求,促进合作,调动资源处理复杂性问题。人性是AI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的。

上个月我的项目组一下招了三个分析师救急(因为现有的组员能力不足),和他们沟通起来就特别顺畅舒服,不但把我想要的信息都整理汇报,还积极发现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分享他们的行业背景信息,为我的下一年战略方案提供思路。

但和那些能力不足的分析师工作,你问他一个yes或no问题,他从来不会直接回答,说了一大堆,不能提炼做决策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安排一个任务他可以给你提供10个阻碍他完成的理由。 

谁更有竞争力,谁更容易被取代,答案显而易见。 

那我们作为个体要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新环境,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必须改革。有三个基本方面:

提高技术能力:了解机器的运转原理,知道如何与机器互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变得愈发强大,机器将进入人类所有工作中。

我所带领的每个项目所接触的技术不同,但我能很快上手,与专家讨论,就是因为经过十多年的行业沉淀,了解它们的运转原理。 

一些员工要被机器取代,另一些员工要与机器合作,并且效率会因此大大提升。有编程和工程原理基础技能的人们,更容易在这种新的工作中取得成功。

掌握数据运用:在这些机器生成的数据里工作。人们需要具备数据知识,才能看懂、分析和利用庞大的信息库。这些数据逐渐开始指导一切,不管是重大商业决策、投资股票,还是日常采购。

增强人类特有优势:只有人类能够做到,未来机器也无法模仿的事情,这也就是人类的创造力、灵活性和同理心,以及在一种情景下获取信息,并将其运用到另一情景中去的能力。就教育而言,课堂传授知识性的教育不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体验式学习。

说了这么多,接开头谈到的焦虑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会转化为动力,持续地暴露在压力或者焦虑的环境中不仅无助于成长,更有损身体健康。 

与其日日焦虑,不如看清现实趋势,想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盘点资源,拓展视野,维持学习的好奇心,养成系统性思考的习惯,才能在变化中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强东突然出手,人工智能又一声巨响!
未来50%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 高考这些专业要慎报
金融领域中的机器学习—现在和未来
智能金融会打碎多少人的饭碗?
2025年,金融业23万人类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
一周之内AI火遍金融圈,能帮金融业登上浪潮之巅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