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禹锡被贬和州,却在途中写下一首绝美唐诗,成千古名篇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云梦泽,现在只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各种古籍中。

因为它千百年来,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逐渐南移,最后与南边的一个小湖合并,变成了“八百里洞庭”的模样。

虽然只是“八百里洞庭”,但是它作为国内第二大淡水湖,至今那烟波浩渺的壮观湖景,却仍是天下之最,足以令人神往。

再加上洞庭湖畔还有“天下第一楼”之称的岳阳楼交相辉映,让此地堪称名胜与古迹兼得,山水与人文俱美,依旧吸引南来北往之人的目光,令人流连忘返。

登上岳阳楼,游目骋怀,那浩渺无垠、如诗如画的洞庭湖,让无数文人墨客逸兴遄飞,挥毫洒墨,从而描写洞庭湖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佳作名句更是信手拈来。

它给孟浩然带来的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震撼;带给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荡;带给张孝祥的是“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豪放陶醉。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而常年贬逐南荒的刘禹锡,从夔州赶往和州仁刺史。

刘禹锡走的是水路,从岷行江至长江,再顺流而下,途中经过湖南岳阳,他再次来到洞庭湖上赏景。一天正值清秋月夜,明河在天,星月皎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他泛舟游于洞庭之上,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平静秀美,分外怡人,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刘禹锡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绝美唐诗《望洞庭》,来歌咏眼前的山河之景,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美到令人心醉。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文大意:

时值秋天,洞庭湖上的月光和水色交相辉映,湖面平静无风,犹如一面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

放眼望去,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湖与老君山山水浑然一体,苍翠如墨,就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诗的首句刘禹锡是用“两相和”三个字,来形容眼前洞庭湖上那恰到好处的月光与水色。

一个“和”字,就让我们知道了当时月光如何?水色如何?那便月色皎洁,湖水澄澈,才能达到“月光如水水如天”这般和谐融合的结果。

由此,从首句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秋夜下那空灵宁静的境界,水天一色的美妙画面。“潭面无风镜未磨”,诗的第二句,作者着重的描绘眼前风平浪静的湖面,这里他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

他将眼前的迷迷蒙蒙的湖面,比喻成那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未磨是形容其光,镜面是显其形,这个比喻可谓是非常巧妙。

当然“无风”是水面如镜未这个比喻的前提,也是前面“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前提。

要是起风了,浪不平,就不会呈现眼前这安宁温柔的朦胧美,那可能又是另一番“半江瑟瑟半江白”的景象了,当然那月色和湖光也不会相和了。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后两句作者是远景描写,把目光视线对准了远一点洞庭湖上的君山,这里他同样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只见月光下,君山在浩瀚澄清的湖面环抱之下,显得特别小,就像是洁白的银盘镶嵌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湖面澄澈明净,君山青翠欲滴,二者相得益彰,十分惹人喜爱。

而银盘、青螺贴切的比喻,让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洞庭秋夜景色,仿佛浓缩成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观《望洞庭》整首诗,作者刘禹锡以清新的笔调,丰富的想象以及巧妙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再现了洞庭湖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绘画出了一幅绝美的秋月洞庭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优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命理类公众号,希望你能通过看他人真实的命运,给自己的人生以参考,建立正确的命理观。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望洞庭》今韵
刘禹锡《望洞庭》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与新唱
月下何来山水翠 ——刘禹锡《望洞庭》献疑
谢老师说诗词:望洞庭
若虹妈妈讲古诗:望洞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