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中国制造成为“廉价制造”的代名词

提起中国制造,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骄傲,觉得自己国家生产出来的东西发往全世界,无愧于“世界工厂”的称呼。

在我们眼中,国外的东西大部分全摆上了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制造。

我们看来,国外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各大商业区,看起来实惠和便宜的东西,基本上背面都会写着中国制造,不少中国人也深深对此感到自豪。

再看看各档的综艺节目,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只要外国人面前出现几块玻璃制造的东西,又不巧摔烂了,我们也会兴奋地评论道:这玻璃肯定不是中国造的!

总之,中国享受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之下,世界工厂这个词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诠释,但是我们真的应该自豪,应该骄傲吗?

中国作为全球化的赢家,收益很多,可以说全球化改变了中国的演变历程,这是事实!

回看我们走过的历史,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不是在困境中突破,就是在困境中崛起。

比如新中国被外界封锁,很多人以为是“闭关锁国”,其实他们不知道,作为当时世界上头号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积极拉拢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欧美、印度,让他们先不要承认新中国的地位,还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进行管制,对新中国从航运、资金、物资等方面进行全面封锁。

但好在随着我们老一辈的努力,信奉着“独立自主”的四字箴言,在外交上寸步不让,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还通过封锁实现了自己的尖端科技。

比如“两弹一星”就是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制造的,从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

这些成就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打破了美国的全面封锁,奠定了我们的大国地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国崛起。

但是在今天我们的全球化热潮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我们也实实在在看到了好处,但如果只看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显然是片面和天真之见。

我们也为此产生了疑问:中国制造到底缺少什么?

一些人对此抱有质疑,比如中国制造大部分都是低端产品,也就是所谓的组装货,只不过是产业链开设在中国,而实际上尖端科技我们都没有掌握。

类似的说法还有,中国制造只能赚一笔微薄的加工费,而大部分的利润都被海外厂家赚走了。

实际上我们不应该否认这类说法,因为事实可能真的如此,比如有号称血汗工厂的富士康企业,就以微薄的薪水,招收一大批工人去产业链上进行生产国外的科技产品,有苹果手机、苹果电脑、亚马逊的Echo音箱、Kindle电子书等。

在产业链上的工人们每天日夜工作,日复一日,消耗着自己的青春,通过体力获得劳动报酬,海外企业却转手卖出十几倍的价钱,利润可想而知。

当然我们不是说这样做并没有意义,确实因此养活了一大批就业难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但这背后的辛酸,却是为别人做了嫁衣,我们真的不能以此为荣。

对于海外企业和买家来看,中国制造还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廉价的贴牌货。

无论在世界哪个市场上,我们都会轻易发现大量的中国货,但是这类商品属于中国的特性并不多,因为它们的品牌大都是美、欧、日、韩以及港台跨国公司商标。

如果是由小作坊自己生产的,别人经过检验和审查,又被冠名为:电子垃圾。

作为劳工生产的商品,我们都会称之为物美价廉,但是别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只会认为:便宜没好货。

对于别人看来,一个在质量性和安全性都没有保障的商品,只会使得这些来自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深了廉价的印象。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你想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送一个小礼物,或者当你收到了别人送来的礼物,你看到大品牌生产的商品,还是一件“三无产品”,到底哪件礼物你会仔细珍藏呢?

随着中国全球化的布局,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术语:responsible stakeholder。

这个名词术语背后的意思是,希望中国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但是其根本核心在于服务谁。

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究竟是应该发展一些所谓的低端产品,还是应该走向世界,抱着进军高端生产,去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呢?

我们也对此正在一步步改变,比如近几年在高端制造业的领域内,中国的高铁行业发展有目共睹,早在2019年底,中国高铁总行程就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放在全世界,都已经是极为成熟的。

但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筹码,去参与,去争夺,而不是固步自封,守着自己的三亩地,却抛弃走入高端精细行业的门票。

总而言之,我们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而高兴,但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背后,该如何从低端进军高端,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工匠精神。

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逐步发展,最后跨入高端制造业的大门,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只有独立自主,才能让我们不再被别人掐着脖子,才能让我们真正走向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系列3
制造业转移是大势所趋,留给我们的机会也就10-20年时间
制造业转移是大势所趋,留给我们的机会只有10-20年
中国机床巅峰时期,曾做到世界第一,中国机床为何却被反超了?
1亿美元的利润,中国仅能拿到1.8%,“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订单骤减,工厂关停,机械工程师会失业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