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导读(三)

第十章

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rèn)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2)抑而强与:“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

3)报:报复。

4)居:处。

5)衽金革:“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原文】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1)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2)矫:坚强的样子。

3)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

本章的核心还是论“中庸”。“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说的是以宽和、柔顺的态度来教人,横逆之来,接受它,而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南方风气柔弱,以含忍之力胜人,如老子所主张的,这当然是君子行为。北方风气刚烈强劲,以强力胜人,勇而好斗,这是强悍者行为。前者似不及,后者似过。而孔子最贵的是中道,讲中道能达到和谐、和平,但又不同流俗,不人云亦云,能中立而不偏倚。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持守中道,这种人才能称得上强大。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本章总结结论:行乎中庸,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有道而不变塞,无道而持守有道,为矫强之道。故能中和庸之则强也。

第十一章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而不悔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1)素隐行怪:“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

2)述:记述。

3)弗:不。

4)已:止,停止。

5)见知:被知。“见”,被。

【译文】

孔子说:“探寻隐僻的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

“庸“义有:一,常也;二,周也、遍也、全也、备也;三,用也。中和之道,广大博施,弥伦天地;常行常在,不离不背;其体大用,用而致功也。本章提出“中庸”之为用也。

把道理讲得玄而又玄,做出各种怪诞行为,这次欺世盗名的做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遵照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下来,这是不及的行为,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只有持守中庸之道,不为名利所困扰,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首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

第三部分(12-20)行孝立德,道不可离: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注释】

1费而隐:“费”,广大。“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3)与:动词,参与。

4)至:极至,最精妙处。

5)憾:遗憾,不满。

6)破:分开。

【译文】

君子坚守的道,用途广大而又体现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的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对天地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原文】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1)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

2)察:昭著,明显。

3)造端:开始。

【译文】

《诗经》说:“老鹰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君子之道和鹰飞鱼跃一样,由上到下,显明昭著。君子的道,是从普通的男女能懂能行的地方开始;但到了最高深的境界,却能够明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读解】

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不可离”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用朱熹的话来说,即“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这里首先提出“用“之性:“费而隐”。“费”,指道的普遍性以及用途的广泛性。正因为人与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无法用大小衡量它,因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连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从知道到实践,彻底了解而进入其高深境界,则是另一回事了。供人们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地实践。“隐”,指道体的精微性与隐秘性。所以圣人也有所不知不能。所以道是从普遍男女间最基本人伦开始的,直到弥贯天地。如此两方面的性质结合起来,使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

2)睨:斜视。

3)以人治人:以人固有之道来治理人。

4)违道:离道。“违”,离。

【译文】

孔子说:“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树木来做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去看,还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原文】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zào)慥慥尔!”

【注释】

1)庸德:平常的道德。庸:平常。言:平常的言语。

2胡不慥慥:“胡”,何、怎么。“慥慥”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孝顺父亲,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臣下服事君王的标准来竭尽忠诚,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对哥哥做到的敬重恭顺,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继续努力;言谈要留有余地,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读解】

本章论道不远人在乎日常生活之用也。

一、道在于人生自然之中,使道远离自己不是为道之方法、正途。

二、引证:道就在自己旁边、行为之中。所以君子治人理政,就要改正不知而远道之错误,使至于正也。止于一(天也,道也,善也,德也)而正也,所谓止于至善也。圣人教化人止于中正也。

三、道常用常形,表现为“忠、恕、孝、悌、友”等人伦之中。中者,成己也;忠者,成君诚于君也;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孝以事亲也;悌以和兄弟也;友以待同志也。先成乎己,推己及人,感也(同心相应,声气相求也,和也)。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因为人人按照自己本性行事,人人皆能知能行。就好比一条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走。相反,如果不从自己脚下走起,而是把道弄得离奇高远,道则无法实践了。所以君子只是从人身具有的本性出发,教化人,能改正错误就可以了。

那么人道是什么呢?“忠恕”就是。推行道的另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我们既不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像孔子那样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大人伦方面反省自己,从日常身边的言行做起,符合中道,不萎缩,不极端,言行一致,这就是一个很笃实的人啊。要“言顾行,行顾言”,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庸”的原则,这就是中庸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原文和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
中庸第三十一
礼记·中庸
《中庸》导读(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