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义 观后感

三国演义 观后感

三国演义 观后感

2008-05-11 06:23:30|  分类: 谈天说地 |  标签: |字号 订阅

   一、为人之道难尽言、智谋策略悟之甚善
   “三国演义”名人勇士何止数百,尤值得推崇者莫过于诸葛亮也。其不仅智谋过人,且为人厚德。
以吾观之,诸葛亮非神人也,唯学识渊博,做事谨慎,善于用人,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及客观规律耳。诸葛亮乃厚德之人,然有人言其严刑峻法,以之为酷,吾不以为然。其非酷也,此乃其深知国不法则不治,军无纪则不强也,故赏罚分明。马谡违反军令,损失惨重,诸葛亮毅然斩之,实为正法也。君不见其
悲痛之状,岂为酷乎?
   “三国演义”示人以颇多道理:一是当善于用人,爱惜人才,人尽其才。刘备三顾茅庐以请亮,遂成大业。用人之道非仅识人用人也,其中尚有机妙。诸葛亮用将,每出战时必激之,后得其勇武。二是要善待他人,得人心者得天下。张飞好酒,酒后常鞭挞士卒,终自取杀身之祸。三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下同心,方可成大事也。上下猜忌,而使敌离间之计得逞者,比比皆是。四是须广开言路,善纳忠言。一人之计易失,众人之策为善。三国中礼贤下士而成大业,刚愎自用而取祸患者甚多。曹操多听谋士之计,遂成大业;袁绍不顾众人之意,终得其败。五是宜自修德行,厚德者万人景仰,劣行者众人唾弃。关羽忠义、诸葛亮厚德,故世人仰慕;吕布劣行,虽有万夫不挡之勇,终无容身之地。六是须理性从事,忌意气用事。刘备天下枭雄,为关羽报仇,不顾时势,不纳众人之言,非但没有报仇,反损兵折将,命丧白帝。七是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三国之后吾方知此二者非仅为美德而已也。实为行事所需。谦虚者方肯进人言,谨慎者方不易失,骄傲者易大意而予敌可乘之机,急噪者不知其为诈也而自投之。诸葛亮用计,常以诈败而骄人之兵,然后可胜。急噪者如张飞之辈,虽有万夫不挡之勇,若非刘备和关羽时时告戒,难成大器。骄非本性,吾观之,成就大功者易骄,骄而疏忽,祸患无穷。关羽之死,源于以功而骄,无视后辈,即轻视“陆逊小儿”也。三国中似此骄者甚多,终取祸患。八是成大事者,
山河翻覆于胸中,略也。审时度势,侍机而行。诸多道理,难以尽言,悟之甚善。
   “三国演义”之精彩,计也。每观好计,常令人叹为观止。三国之计,数不胜数。周瑜设计蒋干,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皆令人叫绝。用计需严密思之,方可得逞。火烧赤壁非一火之事也
。需以前事辅之。先设计除掉了曹操之水军大将,又计献连环,后苦肉计诈降方才成功。
   
   
二、谋之所出、未能尽言;悟之甚善、鉴之益佳
   十常侍专权,豪杰皆欲诛之,然何进犹豫不决,终死于贼手。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董卓弄权,骄横跋扈,残暴至极,虽一时气盛,然众矢之的,岂可久哉?智者兴兵,必举义论道,
乃深知其势虽盛,犹不敌天下人也。
   曹操持刀欲刺董卓,事将暴露之时,千钧一发,操转而献刀,此勇而有谋之士也。曹操逃难,宿于其父结义兄弟之家。操多疑,误杀八人,后又恐追究,再杀老者。谓曰:“宁教我
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真奸雄也。
   天下群雄,聚讨董卓,声势浩大,然各怀鬼胎,其心不一,终得其败。故成大事者,必齐心协力,
先公后私。
   袁术小肚鸡肠,忌才妒能,难成大事。成大事者,心胸开阔,唯才是举。
   张飞暴躁,独守徐州。饮酒误事,无理责打将士,终失徐州。真鲁莽之辈也。
   孤寡之人,虽有智勇,难成大事。成大事者,皆有诸多智士勇将也。礼贤下士,士皆趋之;傲慢无理,士则弃之。厚士者,莫过于曹操,故众士为之用,纵横千里。刘备、孙权亦待士甚厚,故各有其地

   事非静也,须察其动,观其势。势之所在,犹星火之燎原也。孙策借兵三千,其力甚微,然势不可
挡,纵横江东。
   管理之道,宜法治,非为人治。法治则法必明也,法不可违,执法必严。马谡多才,诸葛亮甚爱之
,然街亭失守,亮挥泪斩之,此为法治也。
   刘备暂投曹操之时,种菜于园,此韬晦之计也。
   关羽忠义,不肯降操。操先置之于进退绝境,后说之方成。后诸葛收姜维亦从此计。关羽忠义,说之不易,张辽之言颇值一提。关羽问曰:“文远莫非说关某乎?”辽曰:“不然。”此迂回之计也。此计适用于顽固之人。后辽又述关羽之不义三罪,重在忠义,此乃因人而说也。后诸葛
说孙权、周瑜抗曹,不用多言,不激之,亦因人而说也。
   文丑为颜良报仇,势不可挡。操令军士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军士抢物而乱,操遂破之
。此饵敌之计也。
   关羽杀颜良文丑二将,袁绍再欲以此斩刘备,刘备皆以巧言解之。此机变也,亦彰舌辩之功。
   官渡之战,袁绍兵七十万,曹操兵七万,以十当一,绍败而操胜,何也?此遇士之异也。袁绍不纳田丰、沮授、许攸之言,终得其败。忌丰才而斩之,大失众望。曹操迎许攸而拜于地,言:“公乃操旧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收张郃、高览而不疑,谓:“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获暗通之书而焚之,云:“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如此遇士,焉能不胜?曹操曾叹曰:“
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郭嘉名士,谓操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
争;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此高见也。实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
   刘备多得伊籍之言,方不为害,此友之利也。人行天地间,不可无友。何以为友?必以质相吸,以
诚相待也。
   刘备三顾茅庐以请亮,何其恭也!此下士至极也,故亮方出。再顾而不遇,盖亮之避也。此非傲也
,实乃择主而事。岂不知,主不明则士难为。
   张飞布疑兵于树林,而独立于长坂桥,此去勇而从智也。曹操百万之众而止于桥,正中虚实之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此虚实之本也。后诸葛之空城,亦同其妙。虚实之计,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者,乃假天时地利以惑敌。因人者,需因己因彼。岂不知诸葛谨慎,司马多疑,其计方成。虚实之计,虚而有势,张飞怒目勇立桥头,诸葛宽心以出琴音,不可或缺。虚实之计,其要在奇,不
可多用。
   蒋干说降,反为周瑜所用,此顺水推舟之计也,妙极!后蔡中、蔡和诈降,反为周瑜所用,亦从此
计。是故知陷阱于前,投之为下策,避之为中策,用之为上策也。
   诸葛亮借东风,众皆叹其神力,岂知人安能逆天乎?东风至,必非诸葛所借,实乃其料定之事,而
借以脱身耳!
   赤壁大胜,周瑜只顾攻曹,而诸葛亮独遣将收其残兵,以壮其力,此避虚而就实也!
   刘备一向从谏如流,然强力伐吴,屯兵山林七百里,却不入一言,终得惨败。三国中不纳忠言而失
者,比比皆是。如官渡之袁绍,街亭之马谡,岂可忘哉?
   诸葛亮六出祁山而终不得成,魏延曾献计取道子午谷,亮未从其计,以为不慎。愚以为,诚初进子
午为不慎,然六有其一,岂非奇谋矣?
   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百般辱之。至于计献红妆,仍无济于事。此非司马懿怯懦,深明时势,避
害取利耳,为将者岂可因小而失大乎?
   司马昭被困铁笼山,有倒悬之危。然昭不自丧其气,持至最后,终获重生,此将之志也。
   邓艾偷渡阴平,出奇兵以取川。然入川时方二千余人,且多疲惫创伤。巍巍蜀国,岂不能拒二千之众乎?岂不让人叹乎?究其根本,何以为胜?盖蜀之疾深矣,众皆无心死战耳。且彼虽止二千,其势趋
上,屡战屡胜,屡胜屡壮也。
   刘禅昏庸,终得灭国之祸,惜哉仁人志士矣!主之不明,虽士谋将勇,何足为事矣?
  
   
三、百看不厌、久观弥新;每每观之、必有所感
   刘备勇武不及关张,反为关张之首,何也?盖有帝胄之名,然其通文武,高心志,广仁德,不可不
察也。
   黄巾之起,本官逼民反,谓之暴民,征而讨之,谓以义兵。何暴何义,安有定论?盖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各为己见耳!
   董卓暴行,众欲弑之,然十八路诸侯反不若一女子,何也?此谋之利也。是故为事者不可无谋,故
尚谋而崇智也。
   吕布投刘备,备言让徐州,陈宫急阻之,何也?此乃强宾不压主也。备岂肯真让之,故试之耳。吕布虽勇,投于他人帐下,岂可造次?宾主之例,又如卧龙方出,其如空降之兵,投他人之所,众皆不服
,何可独高。刘备间于文武,好不尴尬。
   得意勿忘形,欺人勿太甚。张绣降曹操,曹操不独辱张绣,更加辱其婶娘,何其不恭,致有绣之反
叛,操损子折将。
   曹操割发代首,颇有可观,思之有二得。一者统人将兵,条令律法,雷厉风行,必上行而下效之。二者,曹操自刑,岂真意耶?惟矫情造作耳。幸得将兵拜免,故有割发。此等独御他人以效命,而退以
自保者,何独曹操一人也。
   人非圣贤,世无完人。刘备仁义布于天下,然意气用事,为一人而兴万兵;诸葛德智兼备,然独断大事,致后继无人,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可独断;关羽忠义勇武,然傲而轻敌,终取祸患;曹操通文武、善御人,然奸险狡诈,终得奸雄之名;孙策胸怀壮志,兼有勇武,然心浮气躁,死于非命。此等
高士不可胜数,故推之人皆凡物,高明之士,仍不失常情。
   君子不夺人所爱。刘备得的卢,刘表欲夺之,此等夺爱之事甚为不妥。君不见备之帐下咬牙切齿乎
?因一物而结愁怨,纵夺之未有所得矣!
   从业者多弃小而归大,然何大何小,宜慎思之。孙策借兵三千,其力甚微,然终有江东,此为大也;袁绍四世三公,将兵百万,而早取祸患,此为小也。是故诸葛之投刘备,非弃大而归小也。刘备怀天
下之志,仁德宽厚,礼贤下士,又有世之虎将,虽一时羁绊,终将龙腾鱼跃,此实为大者,不可不察。
   为事者何为根本?人也。得贤人而事可济,聚庸才而事必败也。故明主求贤之若渴,得贤才犹久旱
之遇甘霖也。
   人有百态,何为主?何为将?何为臣?为主者,御人之人也;为将者,敌人之人也;为臣者,辅人之人也。胸怀大志,博学而多才,通文武之道,海纳百川,广开言路者,世之明主也;勇武过人,万人不敌,勇而有谋者,世之良将也;运筹帷幄,忠而有德,鞠躬尽粹者,世之贤臣也。人各有擅长,不可
易位,吕布万人不敌,可为良将,然其安有明主之才,焉可领大事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卧龙或架小舟于江湖之上,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中,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
理琴棋于洞府之内,故世之大事人情,皆了然于心,岂独迂腐之读书者可共论矣?
   徐庶母因曹操而亡,徐庶誓不为曹操献一计、设一谋,然栖身曹操帐下,恐不相宜。后曹操令徐庶说刘备,庶本可借以脱身,但恐人笑,复回许都。此实为智者之失,贻笑后人矣!为大事者不拘小节,
焉可因小而失大乎?是故披红妆之司马,乃真丈夫矣!
   刘备败走新野,率十万百姓,日行十里,终溃于曹军。此诚玄德仁德之至也,然扶老携幼,必有一败,何如独走。若留百姓于城内,曹操与之无怨无仇,未必加害;若间之于军旅之间,不仅延误军机,
曹军必挞之也。
   当阳长坂坡中,赵云冒死拼杀,救得阿斗。然刘备扔阿斗,谓险些因此损一员大将。此主待将最大
之恩遇也。然刘备岂肯自亡其后,岂不见之低掷而投于赵云乎?此其励将之法耳。
   诸葛过江东,舌战群儒,彰其辩才。然高明之士,竟如小儿斗嘴,于事无益,不足赞也。
   决策之难,何可从之?虽明主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然众人之意,必不一也。众皆忠义,孰对孰错何可裁之?因己之见,与己同者则赞为知己,与己异者则以为无谋,此非明主所为也。盖当集众人之意
,辩而析之,合而为一。
   鲁肃忠厚之至,近于愚鲁,此人之至友者也,然谋不及诸葛,智不及周渝,非任大事者也。
   周渝点兵,程普轻而不至。渝正思法度必明,忽想普乃老将,且正用人之时,急相机以退。又兼亲
慰普心,以得其服,实为事之高明者也。
   三国之事,安有千年,三国之士,历历目前。玄德宽厚仁德,卧龙举重若轻,云长意气深重,翼德勇而急噪,子龙万人不敌,孟德遇士甚厚,公谨风流雅致,本初高而自傲,董卓茹毛饮血,吕布勇而少德。忆之思之,快意之至也。

 

    四、智者千虑、也有一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剧之中,最使人敬佩的便是诸葛亮,可惜他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佐的蜀汉在阿斗当上汗主二十
九年后被灭。
   评论家说,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稍有欠缺,没有留下百年基业给阿斗,这应是孔明之错。亦有反论
说,在阿斗的冶理之下,诸葛亮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断削弱敌国的力量。
   在我看来,诸葛亮是相信命运的人,在赤壁大破曹操,派关公守华容道,明知关公一定放曹操,亦派关公,因为他曾夜观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派关公做个顺水人情。在上方谷围剿司马懿三父子,本以为可以一网打尽,但一场天雨,救了司马父子,诸葛亮只能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
也。”
   论相貌与智慧,诸葛亮都胜司马懿一筹。诸葛亮被捧为“伏龙”,有“降龙伏虎”之力也,可以说
是天之骄子。但可终究无法笑到最后……
   

   五、精辟语句、耐人寻味;集锦如此、以慰心灵之约
   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
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2、“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
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
词。
   4、“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
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5、“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
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6、“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
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7、“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
乎完美。
   8、“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
,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9、“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余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
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10、“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乱弹戏说]曹操、刘备、诸葛亮谁最黑
《三国演义》—白话版
孙权眼中没有什么奸臣
三国 各位名将 死因大全
《三国演义》100位名将、名士、美女是怎么死的
盘点三国史上的十大军事统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