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只是陪伴:对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一些思考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副系主任

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2014年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入选者。长期致力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群体的研究与服务。
写在前面的话
我是社会工作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在从事各种社会工作服务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服务对象远比我们以为的有力量。我由衷地希望社工能够作为的部分不仅仅是陪伴,更包括基于服务专业化带来的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成长。而作为社工的初心和勇敢,也期待能在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坚持中磨砺得更加明亮。

加盟“伴你成长”公益计划,面向天津市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四所小学的社会工作服务已经开展一个月了。经历了前期紧凑而忙碌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课程集体备课、服务过程非参与式观察和跟进、专业督导,以及志愿者们之间若干次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之后,服务开展逐步迈入有序运行的阶段。我想应该沉静下来,认真记录服务过程中的心得,让思考再深入、再延伸一些,也让我们的服务更加流畅、更加有效一些。
基于此
我们将持续分享自2016年3月启动的
面向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分享心得与感受
以及对专业化服务的若干思考
敬请大家关注
▼▼
内容
版块
一、背景
二、理念的碰撞
三、弱势标签与积极关注
四、服务介入的关键原则
五、督导制度
以下进入正文
一、背景
旨在推动流动儿童能力发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两个服务课程
我们面向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依托两个服务课程展开,一是聚焦于防范流动儿童易发风险的《彩虹桥》服务课程;另一个是聚焦提升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让我们做朋友》(Let’s be Friends)服务课程。

《彩虹桥》是在国务院妇儿工委和联合国儿基金会的支持下,根据7-12岁流动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等发展需求开发的服务课程。课程内容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安全篇、健康篇、学习篇和交往篇。各篇分别将流动儿童在每一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和易发风险汇编为若干讲,每讲设有若干课,每一课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服务课程根据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了易于操作的主题活动,活动设计有趣、简洁且内容精炼。

《让我们做朋友》则源自美国北卡大学马克·弗雷泽(Mark Fraser)教授的一项针对提升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服务项目,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指导,专门为促进8-10岁小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提升社会能力而设计。课程内容涉及从情绪认知到实施个人选择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引导儿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分别为:1.识别人际交往和环境线索;2.解释这些线索;3.建立自己行动的人际交往目标;4.思考实现目标的多种方法路径;5.选择为达到目标将要采取的行动;6.实施选择的行动。

开展方式
上述两个服务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有所区别,但都是依托小组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技巧设计易于操作的活动,将识提供、能力发展、社会交往训练和家长课堂融入整个活动过程。通过儿童们参与式的互动方式上课,兼用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剧、音响资料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帮助儿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增加抵御风险的抗逆力,增强社会交往技能,旨在提升儿童个人的发展能力。

服务介入
按照服务课程的目标人群设定,我们在四所学校中分别从3年级至5年级的学生们中随机选取了60名孩子,并组合成两个班。每个班由4个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展开为期16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的服务。
其中,每个班的志愿者团队中均有来自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1-2名高年级本科生或专业硕士,所有志愿者都接受了服务课程内容,以及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并通过服务前的集体备课,服务过程中的专业督导保障服务传输的质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其中两个学校开展《彩虹桥》服务课程,另两个学校开展《让我们做朋友》服务课程。   

二、理念的碰撞
不忘服务初衷

当满心期待遇上焦灼质疑
志愿者们满怀期待,也略带忐忑地启动了第一周服务。然而,在第一周的服务活动结束后,学校和志愿者们却集体进入了焦灼状态。虽然基于经验和服务介入本身的运行逻辑,我在思想上对第一次服务会引起的震荡有所准备,但校方、公益计划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的质疑和沮丧程度仍令我颇感意外。大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的纪律失控:如果课堂不足够安静,怎么可能有效的传输服务?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如果回到服务课程的初衷,核心问题是:我们的服务究竟要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影响?换言之,结束服务课程后,我们期待他们有什么变化?
▲ 志愿者们在课前排练

当气氛欢快遇上课堂无序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具体科目的学习导向,这两个服务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在平等、信任、尊重和积极关注的氛围中,促进孩子们自我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志愿者要在孩子们参与服务活动的过程中, 创造出一个温暖和无条件关怀的环境,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自我、悦纳自我,促进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建设,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明显区别于学校的课堂教育。在以破冰和建立专业关系为主要目的的第一次服务中,孩子们欣喜于突如其来的放松情境,因为摆脱了平日里的课堂束缚,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既无比欢快,又显得嘈杂,甚至在一些环节有些无序。
▲ 第一次课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制定课堂规则

我们更关注孩子在过程中的体验
通过非参与式观察进入课堂的校方老师和工作人员,对这种课堂形式产生了质疑,也有志愿者出现了挫败感。基于服务目标,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情况,比如秩序是否足够好,比如孩子们是否注意倾听并按规则做出行为反应。

但是,我们更要关注孩子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比如是否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机会, 是否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接纳,每个孩子身上的积极要素是否被志愿者充分关注,以及孩子内在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基于社会工作的服务课程并非不要求纪律,以及志愿者们对孩子们的驾驭能力,而是不能简单地从强硬控制课堂的纪律来达成服务目的。

▲ 小组分享
▲ 活动分享

让成长再多一点点时间
经过对志愿者们及时督导和压力缓解介入,与服务开展学校的校长与老师多次深入沟通,以及“伴你成长”公益计划发起人林铁的全力支持,志愿者们逐渐从挫败感中缓冲过来,开始将焦点转向如何理解和平衡不同的理念和诉求上。随着服务的继续开展,志愿者们不断运用各种技巧增加孩子们理解规则和自我遵守的能力,并辅以代币制来加强行为训练。而且,这种行为训练和能力提升体现在服务课程开展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是在游戏等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志愿者结合服务活动的内容不断向孩子们渗透对规则的理解、运用、遵守和承诺,让孩子们逐渐理解并接受这些规则,并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实现孩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娴熟的社会工作技巧和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更需要理念的支撑和足够的耐心。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多一些时间,悦纳这种符合行为逻辑的成长过程。在志愿者们不断努力下,孩子们慢慢开始理解这种服务课程的理念和形式,志愿者在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助人自助”的内涵。
志愿者引导小朋友完成任务

进入第三周和第四周,服务课程的现场纪律有了好转,但是课程秩序依旧无法达成各方的满意度,也并没有呈现出一如学校课堂教育的安静局面。

实际上,即使到服务开展的后期,基于小组工作游戏活动环节的设计,这样的理念冲突始终会存在。只是在如何平衡学校教育理念和社会工作服务理念中,在如何平衡学校诉求和社会工作服务目标中,我们仍需更多的智慧和耐心。不忘服务初衷,是社会工作服务志愿者们都应秉坚守的理念。

三、弱势标签与积极关注
不要对他们的潜能视而不见
流动儿童社会服务中
存在哪些明显缺陷?
学界的研究和调查显示,流动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比非流动儿童更大的风险与困境。缺乏充分的制度支持、足够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匮乏的家庭教育,这些都使得这个群体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然而在诸多面向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社会服务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强调构建系统的外部支持,孩子们个人内部的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二是在服务传输的过程中,服务参与者往往带着极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
小朋友正在认真地填写情绪盒子

在服务开展前与校方的沟通过程中 ,我们获得有关孩子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极度缺乏家庭教育和陪伴、缺失并极度渴望爱与关怀,很多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差强人意。一些家长为了打理生意,早上7点前就将孩子们送到学校门外,让孩子自己等待开门。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志愿者们也能明确感受到这些情况:一些孩子很少使用礼貌用语,不良的生活习惯随处可见,有些孩子身上甚至会有一些明显的行为偏差,比如针对同学的欺凌行为。

面对被社会定位的“弱势群体”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弱势”的含义?
小朋友们在组内完成小组任务

这些孩子并非生来弱势,这种弱势是城镇化进程中制度性缺失造成的客观结果。同时,由于其成长环境中的保护性要素(家庭和社会)的缺失、面临的特殊风险和问题往往更大,更需要社会支持。
然而
即使最恶劣的环境也并不必然会导致消极结果
也极有可能呈现出积极的效果
这是抗逆力理论告诉我们的
这些孩子身上
有我们无法想象的能量
只要给予足够温暖和无条件关怀的环境
这些能量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
这是人本主义告诉我们的。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他们都是孩子,有着所有孩子都具备的天真、需求和行为特点。如果我们仅用一些“负性标签”来理解这些孩子,就会使我们忽略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也会影响我们的服务效果。
告诉大家
“我可以”

积极举手

参与活动

对情意满满观察日记的思考
一些加入课程进行非参与观察的人员写出了情意满满的观察日记,令人感动。然而在这些文字中,一些同情和怜悯的话语时有出现。毋庸置疑,这些孩子更需要爱与关怀,同情和怜悯是我们面对这些孩子时非常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反应。但是,当我们仅用怜悯的眼光去对待他们时,会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也会造成服务效果的偏差。可喜的是,直接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们已经一次次被强化,确立了正确的理念和对孩子的理解:这些孩子们并非不足够礼貌,而是成长过程中缺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的环境;这些孩子并非不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是在不断受挫的过程中可能形成了不当的防御机制。在服务过程中,如何真正地实现“去标签化”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你下周还会来吗?我还想再见到你!
表现各异的孩子们对爱的需要是一致的。孩子渴望爱,渴望被关注,一个拥抱、一句肯定也能令孩子欣喜许久。有孩子在第一次课结束后,悄悄和志愿者说:“你下周还会来吗?我还想见到你!”我们的爱、温暖、积极关注和无条件关怀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核心要素。
孩子需要我们,我们要更加用心地做好服务
经历了前四周的服务活动之后,一些志愿者的思考和分享令人感动:“孩子们需要我们,我们要更加用心地做好服务”。但是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志愿者,我们更要谨记,孩子们自身的潜能是他们成长的持久动力,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发现、积极关注和用心开发孩子们的这些能量。

四、服务介入的关键原则
接纳孩子们的多元化与差别化应对
孩子们正在画情绪脸谱,桌子上的小乌龟“拉乌尔”,是孩子们的形象代言

孩子们的构成是多元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异,行为表现差别大。比如,有孩子总举手想回答问题但无法次次获得机会因而表现出的沮丧;有孩子总是呈现出参与意愿很低的安静和孤单;有孩子在服务开展中执拗地和志愿者唱着反调;也有孩子总是调皮地违反各项活动规则,影响着其他小朋友,甚至有明显的行为偏差等等。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社会工作服务课程内容是一样的,这就需要志愿者不仅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差异,也要更为深入地思考如何给予差别化的应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辅导技巧对于提升基于差别化对待的服务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代币制”的进阶
在游戏、分组讨论和分享等环节中,服务课程都设置了代币制环节,来鼓励积极参与、肯定进步和展现成长的孩子们。然而,代币的强化刺激并不总是有效,应该注意适度运用,更要注意覆盖不同的孩子,对不同孩子应有差别化的应对。

志愿者鼓励小朋友积极参与

比如,多次对总是踊跃分享的孩子实施代币制激励,效果不一定总是明显,要在掌握规则一致和公平的原则下,让这个孩子明白把机会让给其他小朋友也是一种正向行为,对他(她)愿意分享机会的行为表现加以强化。
比如,一个在游戏环节中从来不主动参与的孩子,在志愿者的鼓励下,鼓起勇气参与并回答问题,即使答案不完全正确,但仍需对他(她)敢于分享的行为本身进行激励;比如,在活动总结和反馈环节,不能简单地以“做得好”“你很棒”等来回应孩子,而是要针对孩子具体的行为表现进行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回应,有效激励不同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进步。
再如,特别活跃或特别不活跃的孩子,都需要引起注意。往往不活跃的孩子更能引起我们的积极关注和关心,而过于活跃的孩子往往会破坏活动规则影响活动开展,容易被我们定位为不听话的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过于活跃的孩子的表现也是一种不当的保护机制,可能在用“调皮捣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关心,因此在处理时需更谨慎。不能简单地以冷处理来回应,而可以用行为引导等方式来帮助他/她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过度关注或漠视都不是一个有效且有用的方式,将孩子行为表现视为一个合理化现象,并作出差别化的应对是提升服务效果的重要环节。 

破解“捣乱者”的“暗号”
小朋友在分享自己的活动感受
在服务对象中,有一个小男孩始终无法进入服务课程情境,而且常常扰乱整个服务开展的秩序,令志愿者们有些无措。
因此,在第二周和第三周服务开展时,我以非参与式观察跟进了他所在的课堂。据我观察,他不参与活动,不时离开位子走动,辗转于教室的每一个空间,翻看着志愿者们带来用于活动的小奖品,而且常常干扰正专心参与活动的其他孩子。在第三周课堂服务开始20分钟后,他依然游离在服务活动之外,于是我把他叫出课堂并问他:“我看到你一直都没有参与志愿者哥哥姐姐组织的游戏,是不是不喜欢这个活动?”他微低着头,没有回应我。我接着说,“其实这个活动是自愿参加的,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告诉我。”他说,“不是”,又低下头去。我继续问,“那你能不能和我说说你的心里话?”经过一番共情和等待,孩子终于对我说:“我觉得不公平。第一次上课时,我旁边的xxx捣蛋说话,可老师没有看到,还给他小奖品,我没有捣乱,也回答了问题,可是没有得到小礼品。”
通过短时的个案辅导,我和小男孩达成了共识,我们一起决定原谅那个志愿者哥哥所犯的错,因为大人也有不小心出错的时候。返回班级后,小男孩并没有明显的改观,但至少可以坐下来听志愿者的活动指令与分享。随后的活动进行中,经过与志愿者的沟通,积极鼓励他的参与,状况开始慢慢好转起来。
其实,这个孩子是在用这种消极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委屈和抗议。小男孩非常敏感且容易有挫败感,对挫折的应对与防御机制也稍有偏差。但是,如果不深究他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表象上看,这个孩子就容易被我们定位成一般意义上的“坏孩子”。然而,从他背后的行为逻辑来看,他的行为表现至少应该被理解。

总之,虽然整个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依托小组工作的方法展开,但仍需要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及时发现这些细节,深入探究孩子们差异化表现背后的行为逻辑,有效地回应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及时进行个案辅导,进一步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经过了一个月的服务,如何跟进个案也成为我们下一步服务的重点。

五、督导制度
我们能给予志愿者什么?

两个服务课程对志愿者在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化能力要求很高。基于这种考虑,每个团队里都有来自社会工作专业的志愿者,以此来确保服务理念贯穿始终,不偏离服务目标。同时,服务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诸如培训、集体备课、线上线下讨论、非参与式观察后的讨论与专业督导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志愿者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巧。许多志愿者虽没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但满怀着热情和爱心,有相关志愿服务经验的积累,并且积极地学习社会工作知识与技能,表现出令人敬佩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活动带领

有效的服务,当是以受助者需求为导向的
志愿服务的高度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共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彰显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服务与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水平。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也必须依托众多志愿者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不同于商业服务,志愿服务具有“利他性”和“自愿性”,不以追求金钱利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一种基于社会责任感,选择对他人的需要采取回应行动,自愿贡献时间和劳动的服务。但是有效的服务必须立足于受助对象的服务需求,对志愿者进行适当的服务安排(岗-能匹配)、协助志愿者提前充分了解服务内容,这些既为志愿服务持续、有效的开展搭建了一个管理平台,而且对于提升志愿服务绩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服务过程中,作为服务项目的负责人和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志愿者的服务表现,更要重视以下这些环节:是否能及时与志愿者沟通,是否协助志愿者提前了解服务内容,是否充分地实现了志愿者的技能与服务岗位的匹配,以及是否及时为志愿者提供反馈与指导等等。

不计辛劳的志愿者,我们还能为你做些什么

志愿者们在活动中倾注了大量时间。我们服务的学校是流动儿童集中的小学,有的学校位于离市区较为偏远的区域,志愿者每周都要花很多时间奔波往返。而前期的各种准备不仅耗费时间,也需要花许多心思,比如准备各种生动的道具和故事(情景剧)来更好地呈现服务活动。每次90分钟的服务课程,具体分工是一个志愿者担任主讲人,其余三人担任协助者和小组带领者。主讲人把握整个服务课程的脉络,是活动开展的主持人,负责解释活动规则、掌控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和代币激励等各个环节。三个协助的志愿者在服务课程中,要不断进入小组带领孩子做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协助者既要和主讲人形成默契,互相配合推进活动的有序进行,也要在分小组活动的环节组织、协调孩子们完成各种任务,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并及时跟进个案。总之,这个服务对所有志愿者在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特别高。
任何坏天气里
谢谢你们
让我拥有能量

吹走乌云,画出风和日丽
在90分钟的服务结束后,志愿者们的状态是既兴奋又疲劳。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在同步进行非参与式观察,杜平博士和我分别会马上带领志愿者进入总结和分享阶段,希望尽快提升志愿者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许多时候,我们会直接指出志愿者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试图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提升。然而,每一次总结结束之后,我们也都会问自己:我们能够为志愿者提供哪些有效的支持?每周一次90分钟的服务时间,4个人负责一个30人左右的班级,看起来任务量似乎并不大。但实际上,这两个课程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极高,不仅提前一周就要进行集体备课和筹备,每个志愿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消化每次服务教案的内容,再加上所有内容都是通过游戏和活动展开,同步需要准备大量的道具和材料,甚至要提前对编排的角色扮演、情景剧等进行排演。整个服务过程极其考验志愿者们的体力、智慧和耐心。如果我们仅从专业化的角度要求志愿者,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支持是不是仍然不够?我们还能为志愿者做什么?

3

竭我所力
尽我所能

这始终是我在思考的问题。无论是汶川地震后我们进入灾区提供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还是平日里作为志愿者参与到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中,我深刻了解一个志愿者的心路历程,其中的欢喜、满足、心酸和艰难等各种滋味都深深地体验过。

在服务过程中,毋庸置疑,我们必须强调志愿者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但是如何能保有一个志愿者持续的热情、爱心和投入仅靠专业化的提升却无法完全达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组织者构建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培训、充分的沟通和绩效反馈,更需要覆盖志愿者的心理建设与正式支持。在他们感到挫败时,有一个可以合理宣泄情绪的途径,在他们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感受到温暖。如此以来,督导制度的建立就变得意义重大。督导不仅仅体现在专业能力的提升上,更应该对志愿者的心理给予有效的支持。目前,我们的服务在专业督导方面的效果不错,但在心理建设和外部支持方面仍然非常不足,需要我们储备更多的人力来构建完善的督导制度和志愿者支持体系。对此,我们仍需更多不懈的努力。

致谢
一些人、一些事从来都不曾忘怀
只能借机,这般郑重表达

时隔五年,又重新在天津启动了面向孩子的社会工作服务,一些人、一些事从来都不曾忘怀,满心的感激希望借机做一个正式的表达。

感谢参与活动的所有孩子!你们带给我们的快乐、惊喜和满足难以用语言表述。和你们共同成长,是我们的心愿。
感谢“伴你成长“公益计划,作为其中一位志愿者,深深地为这个公益计划的人文情怀和对专业化服务的全力倡导所打动!感谢发起人林铁的信任!


感谢正在参与服务的每一位志愿者!你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思来为每一次服务课程做精心的准备!你们的无私奉献托起了明天的太阳。志愿者分别是谭盼盼、于敏、母顺喆、李颖、金亚平、安研、孟楚涵、陈婕、王雪华、孙婵、金鑫鑫、张黛卿、张恒茜、滕明君、金莎莎、孙銘瞳、汪华凌、陈景胜、吴齐艳、袁琳琳、朱钰、张东辉、张阳、叶美麟、曹潇丹、张奕婷、王倩、张钰琪、黄逸雨、韩金良、白雪冰、赵姜丹。特别感谢我的同事杜平博士!她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无比的热忱和真诚与我共同承担这个服务的筹备、组织和督导工作。


感谢美国北卡大学的马克·弗雷泽教授。2011年我们共同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社会工作会议时,他对我说的话虽平实却极具说服力。在当时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获得美国方面资金的支持下,深深折服于他的执著与人文情怀,以及我对“让我们做朋友”项目的认可,我拿出了自己的课题经费,2011年9月在天津河西区“快乐营地”开启了面向近百个孩子为期半年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使整个项目顺利实现了本土化。
感谢时任天津河西区教育中心主任尚晓梅女士的鼎力支持。感谢已从北卡大学调往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郭申阳教授,服务开展期间多次前来中国提供培训和督导,在我们极度挫败时给予了无限力量。感谢彭华民教授,最初带我进入“让我们做朋友”服务课程的翻译和本土化工作。
感谢南开大学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的学生,他们是郭勤、韩菁、李丹、王茜、曹亚维、苗亚茹、王亚青、徐燕飞、周长蒙、周阳。2011年9月开始,我们一起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服务,患难与共和欢声笑语都难以忘怀。依然还记得,为了节省费用,学生瞒着我在寒冷的天气里竟然骑行了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前往服务项目点!在经费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前后测的评估数据显示我们服务的效果非常好,也得到了快乐营地工作人员、孩子和家长的普遍好评。深深感谢!
感谢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处和联合国儿基会的项目官员。他们极为认可社会工作专业在流动儿童服务中的独特功能,2014年委托我开发流动儿童服务手册。在深入调研、以及若干次专家的论证和指导下,南开团队顺利完成了服务手册。在编撰完成之后,他们又慷慨地授权我们在天津率先使用这个手册。《彩虹桥》课程正是在这个服务手册的基础上开发的,这种无私分享的胸怀,令人敬重。
感谢让我们开展服务的学校!你们的期待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感谢南开团队!无论是前期的服务手册开发,还是两个课程进入学校的专业服务,我的同事杜平博士,张恒茜老师,以及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全情投入、任劳任怨,以热情、爱心和专业能力支撑着服务的开展。前后参与项目和服务的学生包括:周末、李俏秾、蔡永善、潘昊、李璇、王勤政、开源、汪华凌、谭盼盼、王雪华、滕明君、金亚平、曹潇丹、朱钰、黄逸雨、邹璟怡、谭思怡、姜润良、王小娇、方若男、张世亮、杨倩倩。



“谢谢你们”


编辑/张馨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协作者童缘 | 公益宝贝:多元服务让社区儿童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
志愿者招募 | 一大波志愿者服务岗位招募,总有一个让你心动
暑假如何度过 不少“小升初”孩子要上4个培训班
陪伴天使 | 用陪伴,给你安稳的心
【志愿服务】青春心向党·志愿我先行①|让自闭症儿童不再害怕长大
【乐益行•马山】我们努力前行,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