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牧:善打大兵团歼灭战的百胜名将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为一位赖以支撑危局的国之良将,他是长平之战后挽救赵国的最后希望,在他身后再无胡服骑射、硬撼强秦的大赵。他曾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一手漂亮的诱敌深入、迂回包抄,干净利落地吃掉十多万草原控弦之士,让匈奴肉痛了十多年。之后,他转而防止秦军入侵,在肥之战中打得秦将桓齮有国难奔有家难回。然后又在番吾之战中南防北打教会秦军做人。即便面对老谋深算的王翦,他也照样让其不能寸进。作为一位内在内行,外战亦内行的战国名将,他唯一不在行的就是在如何让老板放心方面表现得太马虎,这也成为他被反间计玩死的最大BUG。他就是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大将军、武安君李牧。

作为中国第一大姓,多源的李姓由来已久。其最早的源头出自上古的皋陶(咎繇),也就是差点因禅让当上大禹接班人的伯益(嬴姓始祖,秦、赵共祖)的父亲。

皋陶不止一个儿子,其中一支后裔因皋陶曾经担任过帝舜的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便以理为氏,据说他们也姓嬴。到了商纣王时,世袭大理的理氏族长理徵因为直谏触怒了纣王被杀,其子理利贞带着母亲逃难,避居河南鹿邑。途中又饥又渴,只得以李子充饥。后来,得脱大难的理利贞为了感激李子,就将“理”改作“李”。李利贞因此成为中华第一大姓(当然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李姓的正经始祖。那位生下来就少年老成的道祖李耳正是李利贞的后裔。

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绝对离不开本文主角所在家族的贡献。李利贞的直系后裔李昙,字贵远,赵国人,曾一度入秦任御史大夫,后复归赵国受封柏人(在今河北隆尧)侯,死后即葬在柏人。这种跨国当官的操作在战国时期屡见不鲜。李昙育有四子,就数老大李崇和老幺李玑子孙兴旺。其中,李崇留在秦国发展,李玑随老爹回到赵国。李崇的后人衍生出陇西李氏,李玑的后人衍生出赵郡李氏。这两支李氏在战国末年分别出过一个大咖,其中陇西房出的是秦将李信,赵郡房出的即是本文主角。再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两支李氏成为著名的五姓七家之二,人丁的兴旺得不要不要的,就连大唐王朝的创始人李渊也自称是陇西李氏之后。就这样,李氏一路多福多寿多子孙,不小心就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姓。

在李姓连一个国家主宰的毛都没摸到的时候,赵郡李氏中却涌现出一位能够跻身战国四大名将的牛人,让天下为之瞩目,也让赵郡李氏在通名报号时底气倍增。他就是赵国大将军、武安君李牧。

守卫边城一战大破匈奴

生年不详的李牧是李玑的次子,自从李玑将自家大本营设定在柏人后,李牧从小便在柏人长大。在老爹的教导下,李牧不仅弓马娴熟,而且通晓兵法,其本领远超自己的哥哥李云和弟弟李齐,是老爹最中意的家族接班人。可惜,李牧对家族事务并不怎么上心,一心只想驰骋疆场,建立不世武功,在他看来,那样才是光耀门楣的最好途径。

后来,李牧听说北方的匈奴日益强大,不断深入赵境打草谷,逼得赵国前门拒狼,后门打虎,忙得不亦乐乎。就想先到北方边军历练一下,抽冷子打个匈奴热热身。哪知这一去李牧就上瘾不愿离开了,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腹有韬略且屡建战功的他,在家族背景的加持下,荣升雁门郡(在今山西宁武北)郡守。

作为边郡长官,主要的任务就是打匈奴。而要战胜日益强大的匈奴,就必须训练一支嗷嗷叫的威武之师。

为了激励士卒,李牧根据实战的需要,在治下设置专门官吏,负责将当地市租全部征入幕府充作军费。李牧对这笔钱专款专用,主要用作给士兵改善伙食,他每天都会宰杀数头牛用于犒劳三军。吃饱喝足的雁门边军则被他带着每天进行魔鬼般的骑射训练,玩命提高战力。这些在长平之战后成长起来的赵国男儿,在国仇家恨的激励下,无不慷慨好战,勇于赴死,如今又有了李牧的精心训练,战力自然大幅飙升,与当年胡服骑射后赵军的巅峰状态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常年与匈奴周旋,李牧深知面对来去如风的匈奴铁骑,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绝对不能浪战。因此,他一面故意示弱,以骄敌心,一面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以使边地少受损失。他为此挑选人员负责远探敌情,并利用烽燧传递警报,从而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突袭。在他的严令下,当地军民遇上匈奴入侵,立刻化身快递小哥,将全部人马物资打包,并在第一时间内送入堡垒之中。李牧和他治下的边军如此坚守数年,不仅从未出现任何重大伤亡,反而让匈奴白白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加马力。

匈奴人为了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刻意摆出各种姿势讥讽李牧,并热情地问候他的家人。可惜,这一套对于李牧这样军神级的人物来说,完全免疫,李牧只当笑话来听。然而,赵国人却没有李牧那样的好素质,军中亦有不少人认为李牧太怂,给咱大赵丢人了。他们的议论不时传入赵孝成王赵丹耳中,这位在长平之战后好不容易缓过劲的赵王有些受不了了,就派人责备李牧,让他出兵。哪知李牧对大老板的指示坚决不予理睬,依然我行我素地对待南下的匈奴铁骑。

这让赵孝成王气愤不已,于是,他命入将李牧召回朝中,准备当面严厉申斥。同时,他派了一位不出名的将领取代李牧。面对赵王的严旨,李牧无法拒绝,只得无奈归朝。

那位新来的赵将是一个敢战的愣头青,虽然勇气可嘉,却不能仔细分析敌我形势,一见匈奴入侵,便热血上头地率领赵军出战。结果可想而知,没有认真准备,不懂避实击虚、以长攻短,在茫茫的旷野上,带着步兵为主的赵军硬抗骑兵为主的匈奴人,损失自然无比惨重。此后,匈奴人便将雁门郡当成了自家后花园,想来就来,想抢就抢,边军躲在堡寨中还好一些,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与畜牧,实在是苦不堪言。

听到前线发来的消息,赵孝成王终于醒过味来。说老实话,赵孝成王虽然战略眼光差了些,但其实还算是个勤勉的好大王,要不长平之战后的艰难岁月可撑不下来。于是,他放下矜持派人敦请李牧再次出山。哪知李牧却以浑身上下脑袋疼为由谢绝了,甚至命人关闭大门,硬是不理赵王。

面对李牧如此作派,赵孝成王决心以国事为重,三翻五次地派朝中重臣敦请李牧。李牧只好回到朝堂,不过却咬死了一个出山条件,那就是“王必用臣,必用前,乃敢奉命”!赵孝成王见李牧终于肯出山了,也不顾此前的君臣龃龉,咬咬牙便答应了。

重回前线的李牧一如既往,继续将有备无患的“鸵鸟政策”进行到底。凭着完善的防御和及时的反应,加上他在军中的威信,匈奴人多次气势汹汹而来,两手空空而去,无可奈何地收获一脸寂寞而归。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数年,居然把赵孝成王地熬走了,也没有与匈奴见出真章。至于说这种战法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应是匈奴,他们大老远地跑一趟不废油啊,毛都带不走一个,回去吃啥?

赵国换了大老板,新君是个不太靠谱的家伙叫赵悼襄王赵偃。这货不知道是不是忘记了北边还有个李牧,他的注意力都盯在秦国身上,那边有一个自小就和他不对付的秦王政,所以一年过去了,他也没怎么顾上和李牧打招呼,对于李牧的守边战法也没过多干涉。

李牧继续厚待边军,这些整天吃饱了没仗打的棒小伙眼见匈奴瞪鼻子上脸地在城外胡言乱语,那股发自内心的燕赵豪情早就渴望一吐为快了,他们纷纷向李牧请战。李牧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决定利用匈奴的骄狂无备,好好给他们上一课,让他们再也不敢轻易南下牧马。

针对匈奴的骑兵优势,李牧决定利用强弓硬弩进行反击。为此,他练兵多年整出的防守攻击型战阵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他将军队分为五层:第一层以弓弩手为主,辅以精锐步兵护佑两边,外围再以战车为墙,用以抵挡匈奴骑兵的雷霆一击。第二层则以盾兵为主,可以抵消匈奴骑射的伤害。第三层则是钩镰兵,挥舞着长长的钩镰刀主要招呼敌人的战马。第四层再以近战步兵为主。第五层则是最具杀伤力的主力弓弩手。如此一来,即便匈奴骑兵依仗马快弓强攻破外层,也将在连绵不绝的后续杀着中深陷死地。

公元前244年,李牧一面带着精选的战车1300乘,精骑1.3万人,步卒5万人,加上射手10万人,进入预设战区,一面派出边民带着牛羊前出放牧,诱敌上钩。

听到赵人的牛羊布满原野的消息,多年来被李牧“坚壁清野”战术折磨得颗粒无收的匈奴人大喜过望,以为这次一定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于是,他们集结起十余万大军,高高兴兴地踏上了抢羊夺牛掠人之路。然而,此次南下可不是羊了个羊的通关游戏,而是一条万劫不复的送命之旅。

李牧见匈奴人兴师动众杀来,知道这些草原强盗一定是欺负自己不敢反击,所以都想多抢点,因此才如此放肆。于是,他命令牧人们带着牲畜能跑多快跑多快,一步步将匈奴引入彀中。匈奴人有恃无恐,在后面不紧不慢地吊着追赶。眼看要进入伏击圈了,赵国牧人七拐八绕地消失不见了,只留下数以万计的牛羊。本来还想人与牛羊全收的匈奴人一时有些傻眼,不过见到那么多牛羊待收也觉得此行不虚。正当匈奴人争着上前准备将牛羊围住收走的时候,突然,两边闪出了上千辆赵军战车,然后是数以万计的战兵,再然后便是如蝗的箭矢飞来。李牧大破匈奴的战斗就此打响了。

匈奴大军多年都捞不到仗打,早就将李牧看得一钱不值,哪里想到李牧如今却给他们布下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口袋。看着汉军张开的两翼向自己包抄过来,匈奴大军凶性大发,在头领们的指挥下,不顾两翼,策马就向着正面阻击的赵军杀去。可惜面对李牧以有心算无心的层层杀着,缺乏严格军纪的匈奴人很快便撞得头破血流,那点好不容易积聚的战意也消失不见了,只顾四面乱窜,这给了赵军两翼包抄围而歼之的最好机会。李牧不惜花费数年,精心准备的大餐,让包围圈中的匈奴人吃了个死去活来。对这些经年窜犯、四处烧杀抢掠的草原强盗,赵军没有丝毫怜悯。在他们看来,只有死去的强盗才是最好的强盗,到了该让他们为多年的罪恶赎罪的时候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最终,匈奴人用十余万具尸体为他们的骄狂无备埋了单。赵军打扫战场后,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牛羊尸体,以至于很多赵军此后多年都不愿再吃牛羊肉了。

李牧憋屈了许久,仅仅打败匈奴可不够,他随即指挥得胜之兵一路向北,先收拾了助纣为虐又馋又懒的襜褴(在今山西朔州北至内蒙古一带游猎的部族,经常跟着匈奴南下),打到他亡国灭种。然后,李牧又打败了东胡(中国东北古老的游牧部落联盟,因居于匈奴以东而得名。先后被燕、赵所败,最后亡于匈奴,其余部衍生出鲜卑等族),又收降了林胡(林中胡人的简称,主要活动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曾以其为偶像,后一度降赵,长平之战后又追随匈奴南下),让林胡从史书中彻底消失。

还在后方坐等前线捷报的匈奴大单于听到李牧覆军杀将、一路向北的消息后,吓得转身就逃,此后十多年间,匈奴人再也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城了。苦熬多年的李牧以步兵为主战胜了强大的匈奴骑兵集团,从此一战扬名,成为令异族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

两战破秦苦撑将倾危局

此时的赵国将星凋零,李牧正式成为朝中重臣。初登王位的赵悼襄王不得不任命李牧担任相国。李牧奉命出使秦国,与之订立盟约,换回了赵国质子。不过,耿直的李牧与赵悼襄王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好在,赵悼襄王知道李牧对于赵国的作用,对其敬而远之。李牧也知道大老板是个人渣,便不跟他计较,只是安心地做好本职工作。

公元前243年,赵悼襄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在今河北徐水西北)、方城(在今河北固安南),让燕国知道即便没有廉颇,赵国仍然不能惹,惹极了是很麻烦的。

在此后的岁月里,秦国清除内患,集聚起更强的力量,开启了统一天下的灭国大战。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急时刻,赵悼襄王却于公元前235年挂了,他与倡女所生的儿子赵迁当上了赵王,也就是史上的大赵亡国之君赵王迁。

听说那个曾让自己有过童年阴影的赵国又换了一个更不靠谱的主人,雄心勃勃的秦王政再也忍不住了,立刻于公元前234年,派有“小白起”之称的大将桓齮(yǐ )进攻赵国。桓齮攻取了赵的平阳(在今河北磁县东南)和武城(在今河北磁县西南),斩杀党附郭开的赵将扈辄和他率领前来救援的十万赵军。

第二年,再接再厉的桓齮又乘胜东出上党,然后越过太行山一路向北挺进赵国后方,攻取了赤丽和宜安(在今河北藁城西南)。然后秦军开始掉头向南,直接杀奔赵都邯郸。赵国形势万分危急,赵王迁不得不将他看着就心烦的李牧从雁门调回,拜其为大将军,命他率领边军南下,全力击退桓齮。

李牧见秦军兵锋正盛,知道不可硬撼,就率领边军与邯郸援军会合,并在宜安附近构筑营垒,与秦军主力对峙,准备俟其疲惫才发动反击。

桓齮见李牧拿出当年廉颇对付王龁的办法,不免心中捉急。要知道,秦军远来,打得就是时间差,一旦陷入持久战中,面对深恨秦国的赵人,此前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于是,桓齮决定改变战术,他留下一部防守大营,然后亲率主力南下攻取肥(在今河北晋州西)。按照桓大将军的计算,他希望以此诱使赵军出援,待其离开坚垒后,在运动中歼灭之。

李牧见敌人变招,却不为所动。部将赵葱建议迅速救援肥下,李牧却说“敌攻而我救,将战争主动权拱手让人”,是兵家大忌。李牧思考再三,决定反其道而行之,率军攻取兵力薄弱的秦军大营。

在示敌以弱这方面,那时的李牧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由于此前李牧连日示弱,坚守不出,秦军早就习以为常,认为赵军怕了自己,慢慢地放松了戒备。李牧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在他的指挥下,养精蓄锐多日的赵军一举袭占秦军大营,将桓齮留在营中的辎重抢了个精光。

听到李牧不仅没上当,反而占了自己大营,让秦军秒变流寇的消息后,桓齮终于知道那些关于李牧的传说都是真的。为了抢回大营,夺回辎重,桓齮立刻率军杀回。

早就料到桓齮会回来的李牧,此时已完成了兵力部署。他让一部分赵军依托秦军大营正面阻敌,主力赵军则展开于两翼,张网以待。

急于夺回老营的桓齮知道李牧不会轻易让出大营,一上来就发动猛攻,打算趁着赵军包围圈尚未合拢之前砸开突破口。在他看来,世上少有军队能够扛住精锐秦军的猛攻,就是个铁核桃也会被砸烂。

李牧亲自立于营中高处,一面激励士气,指挥赵军生生扛住秦军的正面猛攻。一面不失时机地调动两翼赵军,实施钳形攻势。

正面防守的赵军多是追随李牧多年的边军,他们一直对自己的大将军信心满满,同时也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无不舍生忘死地与疯狂杀来的秦军血拼。桓齮使出吃奶的劲,舍弃无数秦军的生命,依然冲不破赵军的正面防御,眼见得两翼赵军重重叠叠地杀来,知道大势不好,只得无奈地下令撤军。

然而,在赵军的铁钳攻势之下,秦军的败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数以万计的秦军倒在后撤的路上。这就是李牧将计就计攻敌必救,然后调动敌人使其落入包围圈中,最终取得大胜的肥之战(明明秦赵两军大战发生在宜安一带,笔者也不知道为啥此战不叫宜安之战,偏要叫肥之战)。

李牧因为此战受封武安君。有人说武安君不是一个好名头,因为曾经受封武安君的白起、苏秦和未来受封的项燕个个不得善终。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为大将者,能以武扬名安定社稷就知足了。谁又敢保证受封于别的爵位就不会横死呢?在笔者看来,史上屈指可数的四位武安君,无一不是令后世景仰的人物,即便是苏秦这样的纵横家照样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皆不负此生。

桓齮来的麻利,去的匆忙,一不小心坠入了一桩历史悬案中。有人说他因为战败不敢回国,逃入燕国避难,成了一位有家难回,有国难奔的寓公。秦王因其弃师远遁而震怒,命人族其家人。桓齮在燕国改名樊於期,与荆轲上演了一出慷慨悲歌的刺秦大戏。

当然这都是后人因史料缺乏而张冠李戴,将冷不丁冒出来的樊於期与桓齮混为一谈所致。真正的桓齮在此战后仍追随王翦伐赵,不幸在与李牧的战斗中被杀。

肥之战,虽然暂时缓解了秦人的进攻,但志在统一天下的秦王政岂肯轻易罢休。公元前232年,肥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尽,秦王政就再次发兵三十万,分南北两路,由王翦和杨端和率领再攻赵国。在此有一点需要说明,秦军此次攻赵的主将,史书上并没有明说,笔者只是根据一些爱好者的分析姑且言之。毕竟出动数十万大军的灭国之战,连个统兵将领都不说,也太不走心了。

王翦的北路军主力由太原取狼孟(在今山西阳曲)后,杀向战略要地番吾(在今河北平山南),直接威胁赵都邯郸的后背。与此同时,杨端和的大军由邺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抢渡漳水进迫邯郸。两路大军互为AB角,就看李牧如何应对了。

李牧认为,南线赵军有漳水及赵长城(赵国让秦人整得有些变态,南北两线皆修长城)作为屏障,秦军一时半刻很难突破。加上这一年赵国发生了严重旱灾,粮食欠收,不利久战,李牧决心采取南守北攻之策速战速决。李牧让副将司马尚打着自己的旗号,前往南线负责据守长城,自己则将打击重点放在北面的王翦大军身上。

此时,北路秦军已进至番吾,与北上反击的李牧大军迎头撞上。双方摆开阵势后,李牧才露出真容,亲自督军发起猛攻。秦军没想到赵军来得这么快,打得又这么狠,而且还有李牧这个军神坐阵,不禁心中发慌,纷纷转身败走。

李牧追杀一阵后,就立刻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共同迎击南路秦军。此时的杨端和已知北线吃憋的消息,担心自己孤军深入步了桓齮的后尘,也来了一个三十六计走为上,招呼也不打一声就溜之乎也了。

就这样,李牧再次料敌先机,打嬴了这场挽救危局的番吾之战。虽然此战没有打成歼灭战,却让秦国志在必得的第三次攻赵不得不草草收场,硬是以一己之力为赵国又多续了四年命。

此后,李牧又挥军南下,耀兵南境,让韩、魏两国不得不收起趁火打劫的小心思。

含恨身死残赵一夕而灭

番吾之战让秦王政看到了赵国绝地反击的巨大潜力,不得不暂时调整攻击方向,这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如果赵国能够抓紧时间休养生息和积聚实力的话,局势也许还不至于迅速崩坏。可惜,赵王迁是个少不更事的毛头小伙,治国无方,加上国事由郭开这样的贪婪小人操控,在地震、饥荒等天灾不断的情况下,国力已消耗殆尽。听说赵国的日子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秦王政大喜,忍不住在公元前229年,发动了对赵国的新一轮灭国大战。

此战的主帅还是王翦。王翦大军直下井陉,杨端和则率领河内之兵,合计数十万众,再次进逼邯郸。

赵王迁知道秦国来者不善,旋即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赵国之兵以抗强秦。

吃过李牧暴亏的王翦,听说对面来的又是李牧,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心知如果不除掉李牧,秦军要想轻取赵国是绝对不可能的。既然在战场上拿不下这个宿敌,那就在战场之外想想办法。于是,他一面与李牧周旋,一面派人禀告秦王,请其派奸细进入赵都邯郸,用重金收买被后戏称为“战国第五大名将”的郭开。

郭开是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连亲爹都可以出卖的主。听秦使保证一旦搞定李牧,金票大大的后就眉开眼笑地答应了。在郭开的唆使下,邯郸城中流言蜚语四起,很多歪毛淘气逢人便说李牧、司马尚居功自傲、图谋不轨,准备勾结秦军把赵王迁赶下台。本来就对自己坐稳王座没信心的赵王迁对此全然没有免疫力,也不让人调查取证,就信以为真地派出宗室赵葱与齐人颜聚前去军前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赵葱是宗室将领,而且曾在李牧麾下为将,因此李牧并没有对他有太多防备。李牧对赵王让他交出兵权回朝听命的诏旨很不理解,一向喜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拒绝交权。他郑重地请求赵葱允许自己赶走秦军后再回朝。哪知道赵王迁和郭开之流治国无能,整人却有一套。他们早就料到脾气不好的李牧会抗旨,这正好给他们杀掉李牧的借口。于是,赵王迁暗中布置的杀手突然冲出,捕获了李牧并当场将其斩杀。司马尚也随之被停职反省,赵葱和颜聚则走马上任。

听到赵王迁在处置李牧一事上做得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好,王翦都忍不住为之喝采了。于是,三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的秦军就发起了猛攻。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入东阳(在今河北邢台),赵葱倒是尽了一个宗室誓死保卫国家的职责,战死沙场。可是,此时战死,于国于家又有什么用呢?再往后,秦军攻入邯郸,赵王迁和那位弃军而逃的颜副将一起当了俘虏。只有公子嘉宁死不降,逃到代地称王,直到六年后才被秦军攻破。

李牧含恨而死,赵军将士士卒沮丧,无疑成为赵国迅速败亡的一大因素,也让“李牧死,赵国亡”这句话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历史固然是人民书写的,但不妨碍英雄能让历史更加精彩。李牧生前是秦国最后的敌人,所以在秦国统一后,关于李牧的事迹差不多都被销毁了,因此,我们对李牧辉煌的一生知之甚少。仅凭李牧指挥的三场战争,我们依然能看出这位杰出兵家的风采。

李牧的孙子、广武君李左车后来辅佐陈余对抗兵仙韩信。韩信生擒李左车后对其言听计从,一方面是李左车确为智谋之士,可一言以定燕,另一方面也是韩信出于对李牧的敬仰。李左车后来还写过一本兵书叫《广武君略》,里面有不少是传自乃祖的兵家思想。可惜,李左车死得早,否则韩信也许不会成为下一个悲剧兵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国最后的柱石,李牧不死,秦国恐难轻易灭赵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四大名将,足智多谋的军事天才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毁誉参半 王翦寿终正寝 廉颇抑郁而终……
【酱香通鉴】赵王冤杀李牧,就如去了势的公牛,只能任凭秦国宰割
《大周王朝》之五十四:横扫六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