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家老谱到底都怎么记载始祖的?(下)

原创 2018-02-24 道扬 宝树道扬


(链接上)

   《临海张廷壁序》“按谢氏之先,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后以国为姓。秦季隐显莫考,汉文仪者治春秋,为世名儒讳夷吾字尧卿者,永嘉间拜巨鹿守第五伦,另班固为文以荐之曰:才兼四科……”▲

   《四门八世祖楚序》“谢姓,古姜姓也。自申伯以周宣王母舅封于谢,子孙以国为氏,居会稽则有安石幼度……”

  显然的一书两说。

   8、峒岐谢氏宗谱 民国三年(1914)为谢鲲立传,明始迁祖 峒岐;▼

   9、盖东谢氏族谱 民国十四年(1925) 海门公原谱(嘉靖乙亥1575)世系始祖衡公,前谱(道光乙酉1825)世系始祖衡公;始迁祖为曾五公▼,该谱引用下列旧序:

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南宋绍兴五年彭龟年序▼“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於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

 与上序显然是针锋相对。

 宋代彭龟年在为《谢氏家谱序》▲时就说:“惟谢姓自受姓以来,历世相传,无所倚讬而乱之者。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为始宁东山统宗系图:

  据资料,余姚图书馆藏有一部《东山世系图谱》,其吊线式、一世祖谢缵均与始宁东山谱相同,难怪彭龟年序说“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

 下列原序《海门公族谱总序》、《海门公谢氏族谱序》、《海门公盖东谢氏族谱序》未提申伯▼“谢氏族谱二前以衡公为始祖

  10、东山谢氏四修支谱(民国18年)“东山始祖 智”;▼“我祖自申伯公受姓以来历数十传而至夷吾公,东汉时为钜鹿太守

上湘谢氏续修族谱 丙辰年(1916)“我族始祖荣仲公生元至治二年,距前清咸同授受之际五百四十有四年,而明嘉靖老谱又于崇祯季年叠遭兵燹,散失几尽,为时既久,文不足证,先辈乃于所凭籍之中编辑成谱……▼

  《凡例》写到:神农炎帝之后,为姜姓,姜太岳之裔,即尧典四岳也。至周宣王以元舅申伯藩翰王室,加地进爵,出封于谢。居谢者,以地为姓,此谢人得姓之始也,至东汉……▼

   12、谢氏五道续修族谱 光绪癸卯(1903) 世系始祖 夷吾公;

   13、湖南沩宁谢氏五修族谱 咸丰十年1856,世系始祖 深甫公;▼该谱集有谢諤公序(前有叙述)

     下序(康熙58年)含有引用苏老泉序“涂人之叹”▼

   14、古塘谢氏族谱 清道光16年[1836] 序云“自德芳祖以上槩无传焉” ,一世系始祖 德芳;

   15、毗陵谢氏宗谱(民国三十八年),始祖衡公(赵汝愚序),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6、江苏无锡谢氏宗谱二十二卷(同源于毗陵) 清光绪六年(1880)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7、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18.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民国38年序

谢肇公881年《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 ▼

四 谱牒记录之小结

   1、以上谱牒、序等资料显示,唐朝《元和姓纂》之前,史料记载的“谢源于黄帝”,这一点毋庸置疑。

   2、所有的清朝及其之前的谱牒显示,血缘始祖世系表只能够延伸夷吾公或者谭公(缵公之祖),而有史有碑有谱同时记载最早的只有谢缵公。

  缵公(234—282年),字伯登。任三国魏典农中郎将,缵公亡故,其子衡公扶柩归葬陈郡阳夏(今太康)谢家堂村,是陈郡谢氏开基祖,是当今谢氏公认有谱以来的谢氏一世祖,“宝树”的典故出自其四世孙安公。缵公墓碑于1997年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360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士谢文璜重刻,熙宁丁巳年(1077年)清和月。”配孔氏,生二子:衡、澄。衡公为陈郡阳夏支系的南迁始祖。

  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官至荆州刺史,汉章帝(57-88年)时出任巨鹿太守,因“行春乘柴车,从两吏”而被冀州刺史上其“仪序失中,有损国典”,被贬为下邳令,系山阴会稽派谢氏始祖。

   3、申伯的序述起于“不靠谱”的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812年成书),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沿袭此说为谢序曰“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和谢肇公881年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都是受其影响而导致(前提是传抄无误)。

   4、《元和姓纂》(812年成书)以后到清末前的谱牒,申伯的名号仅仅出现在谱序里。将世系延伸到申伯为起点的或许是谢諤公《新喻谢氏谱序》(南宋绍兴27年即1157年),但也只是存在在谱序里。完整的炎—申—缵公世系表,目前的资料显示,1938年时已经完善,现在流传几个版本,不仅能按每二十余年一代,而且妻儿子女一应俱全,真太神奇!

   5、《元和姓纂》以来,“谢氏源于黄帝”并未稍有中断:

   1)北宋的史谱大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或与谢氏较厚,或与谢氏是师生,或与谢氏是亲戚,他们为谢氏诸多人等的碑铭、神道碑、行状都有明确记载,相信黄帝说的记载不仅仅来自这些史谱大家,更是自于谢涛家族,否则范、欧、王的这些文字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谢涛家族?

   2)南宋绍兴五年的“彭龟年序”和 《四门谢氏二房谱序说卷第一》全文引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入谱序,都是旗帜鲜明,而且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被誉为“无一字无来源”而收入《四库全书》,以之作为《元和姓纂》的补缺

   3)清乾隆大文豪郝懿行(户部主事、《四库全书》校注人、经学家、训诂学家)为谢氏作《丽水堂谢氏族谱序》“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

   7、黄帝说的文字多可以在史书、个人文集可以查得到,相反许多文稿则见于家谱,故而无法排除传抄的错漏甚至于伪作之嫌。

   8、从上述文字的比较中,涉及申伯源流的叙述,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如《录八修序》(光绪二十九年)“粤稽炎帝之裔任姓,以后分为十国,我姓其一也。……” 显然,我们的老前辈们都在想方设法搞清楚谢氏源流,但是碍于交通、通讯、资料、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尽善尽美。

   9、千年之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对《诗经》的不同解读。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谢氏通谱序》(民国37年11月)“吾族受氏申伯,周宣王时以谢加封,《嵩高》之畸美矣,其后子姓蕃衍,散处四方,自赵宋……”解读不同,结果大相庭径。

    10、笔者认为,谢以国为氏,谢氏的人文始祖自然是十国之一的谢国的建立者或最相关的知名人士,目前知道的就是禹阳。不排除“谢氏有炎帝的后裔”,随着《水书易》的进一步追查,或有更具体的结果。但依照《诗经》的记载,申伯与谢没有血缘关系,故谈不上“血缘始祖”,从时间上,申伯远远晚于谢国,所以申伯绝不可能列为谢氏的人文始祖。血缘始祖自然依从于各家家谱能够追寻到的那一个始祖。

   11、《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没有“申伯公”的痕迹。《谢氏始宁东山谱》被誉为纯洁的原始谢氏谱,始祖就是谢缵公,其它谱在序言或多或少多会提到“申伯封于谢”,《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已经有了“较完整炎申世系表”,《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似乎更加“完善”。所以,“谢氏谱的申伯文化现象”将会与谢氏谱长期存在。

  12、按上述史实资料,设想谢夷吾40岁出任巨鹿太守,则缵公和夷吾公历6世相差217年,至少平均36年一代,与平均25年一代的自然繁衍规律相去甚远。不靠谱的世系表会误导谢氏族人。

    此为个人管见,愿意与谢氏文化爱好者共同探讨。

2018戊戌年大年初六于花溪

只要不是谩骂,你的留言和讨论将会随这个平台而同时存在

原创 2018-02-24 道扬 宝树道扬

谢家老谱到底都怎么记载始祖的?

  道扬按:随着信息网络的大开放,各种各样的资料纷至沓来,“谢氏始祖”的认同问题走上前台,谢家人由此争论不休。有的说“申伯”为老谱所记,毋庸置疑,否定申伯就是叛祖逆宗;有的说《世本》说得一清二楚,谢来源于黄帝少子禹阳所建的谢国,《诗经》说得很清楚,申伯“于邑于谢”、“既入于谢”之前就有了谢,申伯与谢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把申伯作为谢氏始祖之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嚷嚷纷纷,莫衷一是。以史为据、以老谱为据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看看史志,有相关记载说法主要集中在《世本》、《汉书·艺文志》、《史记》、《国语卷十·晋语四》、东汉王符《潜夫论·卷第九·志氏姓第三十五》、《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纪》、《路史·国名纪》、《古今姓氏书辨证》、《南阳县地名志》(1990年版)等,除《元和姓纂》外,多是持“谢出于黄帝”的说法。可以百度搜索查看。

咱们来清理一下,谢家老谱又是怎么说的?经过这么几年的收集,希望对澄清祖源问题有所帮助。

一 《世说新语》的记载及其辑录的“谢氏谱”没有涉及源流方面的记载

  1、查阅《世说新语》,书中共出现谢氏男女老幼71人,辈分最高的谢鲲、谢裒。所引用的谢氏书目还有:《谢车骑家传》(《谢车骑传》)、《谢鲲别传》。此外,《隋书·经籍志》著录《谢氏谱》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谢氏家谱》一卷,可惜均亡佚。

   2、《世说新语》中有《谢氏谱》的8处引文:

  1/36 谢氏谱曰:“安娶沛国刘耽女”;

   2/100 谢女谱曰:“重女月镜,适王恭子愔之”;

        【校文】注:“谢女谱” 当是“谢氏谱”之误;

   4/39 谢氏谱曰:“朗父据,娶太康王韬女”;

   5/25 谢氏谱曰:“裒子石,娶恢小女,名文熊”

   6/33 谢氏谱曰:“奉祖端,散骑常侍。父凤,丞相主簿。奉历安南将军、广州刺史、礼部尚书”;

   9/40 谢氏谱曰:“奉弟骋,字宏远。历侍中、廷尉卿”;

   24/10 谢氏谱曰:“万娶太原王述女,名荃”;

   26/27 谢氏谱曰:“尚长女僧要适庾龢”

二 很多宗长能看到的十八部谱牒记录的始祖都是谁?

   1、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吾族老谱有会稽、金陵、吴西、楚南四大派系,会稽以夷吾为始祖,金陵以仲庸为始祖,吴西以宣远为始祖,楚南以惟兴为始祖”;▼

   2、洪山谢氏五修族谱-民国18-19年[1929-1930]“会稽派衍,始祖智,一名夷吾”;▼

   3、南江谢氏寿房续修支谱(9修)“金陵分派豫章迁居楚南,金陵鼻祖深甫—方叔—元升”;▼

       4、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太祖奕据安万石铁兄弟六人之子孙”;▼该谱已经完整地将炎帝世系表、申伯世系表录入谱牒

记住这个时间节点—民国27年[1938];炎-申▲,申-缵公▼

   5、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一世 缵”;▼

   6、四门谢氏二房谱 光绪丁未年 黄帝序言 始祖 缵;▼

   7、四门谢氏再续谱+民国四年(1915)余姚四门谢氏十二房 文靖公29世孙惠正之五世孙长二公。世系始祖缵公;▼

   8、盖东谢氏族谱 民国十四年(1925) 海门公原谱(嘉靖乙亥1575)世系始祖衡公,前谱(道光乙酉1825)世系始祖衡公;始迁祖为曾五公▼

     9、峒岐谢氏宗谱 民国三年(1914)为谢鲲立传,明始迁祖 峒岐;▼

     10、东山谢氏四修支谱(民国18年)“东山始祖 智”;▼

   11、上湘谢氏续修族谱 丙辰年(1916)始祖 夷吾;▼谱序为荣仲公。

   12、谢氏五道续修族谱 光绪癸卯(1903) 世系始祖 夷吾公;▼

   13、湖南沩宁谢氏五修族谱 咸丰十年1856,世系始祖 深甫公;▼

   14、古塘谢氏族谱 清道光16年[1836] 序云“自德芳祖以上槩无传焉” ,一世系始祖 德芳;

   15、毗陵谢氏宗谱(民国三十八年),始祖衡公(赵汝愚序),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6、江苏无锡谢氏宗谱二十二卷(同源于毗陵) 清光绪六年(1880)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7、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18.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上述谱牒怎么叙述“申伯”的?

   1、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吾族老谱有会稽、金陵、吴西、楚南四大派系,会稽以夷吾为始祖,金陵以仲庸为始祖,吴西以宣远为始祖,楚南以惟兴为始祖”;▼

   1) 新序一(弼缠公十四世忠杰1999年):吾族出自,受姓申伯,历二千八百年。

      2) 新序二、三(1999年):未提祖源的问题▼

   3) 《谢氏族谱序》(光绪十年十一代圣熙)“吾族自弼缠公于前明正德间由豫章来楚”▼

   4) 《续谱序》(民国19年13代德炎)“吾谢氏系出申伯,其子孙蕃育于中原者”

   5) 《谢氏通谱序》(民国37年11月)“吾族受氏申伯,周宣王时以谢加封,《嵩高》之畸美矣,其后子姓蕃衍,散处四方,自赵宋……”

   6) 到目前为止,道扬收集到的资料中,谢諤公《新喻谢氏谱序》(绍兴27年1157年)出现了申伯世系表的雏形。

该谱(1999年)录入的《源流世系表》及《申伯考》▼

    2、洪山谢氏五修族谱-民国18-19年[1929-1930]“会稽派衍,始祖智,一名夷吾”;

    《序》言:鼻祖显通公来自江右卜居,蕃衍为巨族。▼

     《康熙九年旧谱序》“我祖乃炎帝之胤,申伯之裔,列土陈留,始游吴省,人文蔚起,后先济美,復派衍楚湘之南,代分四房,差纳二里,迄今三百余年”▼

       《康熙五十八年旧谱序》“粤稽我姓,始为炎帝之胤,华于申伯之封,显于两晋,盛于江南。传至鸣岐公,因官而徙信州……”。▲

   3、南江谢氏寿房续修支谱(9修)“金陵分派豫章迁居楚南,金陵鼻祖深甫—方叔—元升”;▼《录八修序》(光绪二十九年)“粤稽炎帝之裔任姓,以后分为十国,我姓其一也。原国南阳宛。周宣王时,命申伯为卿士,于邑于谢,因地赐姓,此氏族之本也!汉有讳泓者乃其裔,尝与四皓隐于南山……

      《家谱修续原委》——艮斋公始修于宋绍兴三年;宇春公义历新里分派宁乡旧谱修于洪武洪武十四年辛酉;《义历旧谱》(时太公、庭赞公等)修于万历三十年壬寅;《谢氏宗支便览》(庭赞公、启庭公等)崇祯十二年己卯,国朝顺治二年重印;《屯民两藉老谱》,倡侯、长年两公合修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民籍分房续谱-福房子贵公派下支谱》添锡公等修于乾隆五十八年;《子良公派下支谱》克从公等修于嘉庆十三年……▼

    4、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太祖奕据安万石铁兄弟六人之子孙”;▼该谱已经有了较完整炎申世系表

该谱《新序》▼概述明清时期由粤而赣而湘的历程,不涉及源的问题

该谱收集的谱序有:

苏东坡序▼

       洪武21年李绾《源流总序》▼“谨按谢氏始祖出自神农,派衍尧封以至道公之子太公隐于渭水,原本姜姓,传孙申伯之姊联姻周宣王为后,封舅申伯于谢川,因以地为姓,总出陈留郡……”

     《福建族谱旧序》(康熙18年嗣孙痒生质生)▼“予族谢氏始于炎帝,至周则有申伯为周宣王之舅辅佐王室,大有功勋,宣王封于谢,遂以邑为氏,而号陈留,此谢氏之所由名也。及汉晋而夷吾、安、元辈人文蔚起,号为望族。”

     《福建重修族谱序》(康熙41年嗣孙光邦)▲“予谢氏由来久矣,代有闻人,不能誊录。遥忆我祖赞孚公……”

   5、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一世 缵”;通篇无“申伯公”▼

   6、四门谢氏二房谱 光绪丁未年 黄帝序言 始祖 缵;▼

   7、四门谢氏再续谱+民国四年(1915)余姚四门谢氏十二房 文靖公29世孙惠正之五世孙长二公。世系始祖缵公;

   《四门谢氏二房谱序说卷第一》▼“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崧髙》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鲁有成大夫谢息。至晋宋间,出陈郡者始为大族。受封阳夏及康乐者,各以其封著望云。陈郡阳夏谢氏,典农中郎将纉,生衡,国子祭酒。二子:鲲、裒。鲲字幼兴,太常、咸亭康侯,生尚,字仁祖,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咸亭简侯。裒字幼儒,吏部尚书,六子:奕、据、安、万、石、铁。……唐贞观三年闰十二月丁未,东谢酋长谢元深、南谢酋长谢强来朝,诸谢皆南蛮别种,在黔州之西。诏以东谢为应州,南谢为庄州。隶黔州都督。”

   《临海张廷壁序》“按谢氏之先,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后以国为姓。秦季隐显莫考,汉文仪者治春秋,为世名儒讳夷吾字尧卿者,永嘉间拜巨鹿守第五伦,另班固为文以荐之曰:才兼四科……”▲

   《四门八世祖楚序》“谢姓,古姜姓也。自申伯以周宣王母舅封于谢,子孙以国为氏,居会稽则有安石幼度……”

  显然的一书两说。

   8、峒岐谢氏宗谱 民国三年(1914)为谢鲲立传,明始迁祖 峒岐;▼

   9、盖东谢氏族谱 民国十四年(1925) 海门公原谱(嘉靖乙亥1575)世系始祖衡公,前谱(道光乙酉1825)世系始祖衡公;始迁祖为曾五公▼,该谱引用下列旧序:

   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南宋绍兴五年彭龟年序▼“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於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

      与上序显然是针锋相对。

      宋代彭龟年在为《谢氏家谱序》▲时就说:“惟谢姓自受姓以来,历世相传,无所倚讬而乱之者。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为始宁东山统宗系图:

   据资料,余姚图书馆藏有一部《东山世系图谱》,其吊线式、一世祖谢缵均与始宁东山谱相同,难怪彭龟年序说“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

    下列原序《海门公族谱总序》、《海门公谢氏族谱序》、《海门公盖东谢氏族谱序》未提申伯▼“谢氏族谱二前以衡公为始祖

    10、东山谢氏四修支谱(民国18年)“东山始祖 智”;▼“我祖自申伯公受姓以来历数十传而至夷吾公,东汉时为钜鹿太守

   11、上湘谢氏续修族谱 丙辰年(1916)“我族始祖荣仲公生元至治二年,距前清咸同授受之际五百四十有四年,而明嘉靖老谱又于崇祯季年叠遭兵燹,散失几尽,为时既久,文不足证,先辈乃于所凭籍之中编辑成谱……▼

       《凡例》写到:神农炎帝之后,为姜姓,姜太岳之裔,即尧典四岳也。至周宣王以元舅申伯藩翰王室,加地进爵,出封于谢。居谢者,以地为姓,此谢人得姓之始也,至东汉……▼

   12、谢氏五道续修族谱 光绪癸卯(1903) 世系始祖 夷吾公;

   13、湖南沩宁谢氏五修族谱 咸丰十年1856,世系始祖 深甫公;▼该谱集有谢諤公序(前有叙述)

     下序(康熙58年)含有引用苏老泉序“涂人之叹”▼

   14、古塘谢氏族谱 清道光16年[1836] 序云“自德芳祖以上槩无传焉” ,一世系始祖 德芳;

   15、毗陵谢氏宗谱(民国三十八年),始祖衡公(赵汝愚序),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6、江苏无锡谢氏宗谱二十二卷(同源于毗陵) 清光绪六年(1880)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7、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18.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民国38年序

谢肇公881年《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 ▼

四 谱牒记录之小结

   1、以上谱牒、序等资料显示,唐朝《元和姓纂》之前,史料记载的“谢源于黄帝”,这一点毋庸置疑。

   2、所有的清朝及其之前的谱牒显示,血缘始祖世系表只能够延伸夷吾公或者谭公(缵公之祖),而有史有碑有谱同时记载最早的只有谢缵公。

  缵公(234—282年),字伯登。任三国魏典农中郎将,缵公亡故,其子衡公扶柩归葬陈郡阳夏(今太康)谢家堂村,是陈郡谢氏开基祖,是当今谢氏公认有谱以来的谢氏一世祖,“宝树”的典故出自其四世孙安公。缵公墓碑于1997年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360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士谢文璜重刻,熙宁丁巳年(1077年)清和月。”配孔氏,生二子:衡、澄。衡公为陈郡阳夏支系的南迁始祖。

  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官至荆州刺史,汉章帝(57-88年)时出任巨鹿太守,因“行春乘柴车,从两吏”而被冀州刺史上其“仪序失中,有损国典”,被贬为下邳令,系山阴会稽派谢氏始祖。

   3、申伯的序述起于“不靠谱”的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812年成书),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沿袭此说为谢序曰“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和谢肇公881年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都是受其影响而导致(前提是传抄无误)。

   4、《元和姓纂》(812年成书)以后到清末前的谱牒,申伯的名号仅仅出现在谱序里。将世系延伸到申伯为起点的或许是谢諤公《新喻谢氏谱序》(南宋绍兴27年即1157年),但也只是存在在谱序里。完整的炎—申—缵公世系表,目前的资料显示,1938年时已经完善,现在流传几个版本,不仅能按每二十余年一代,而且妻儿子女一应俱全,真太神奇!

   5、《元和姓纂》以来,“谢氏源于黄帝”并未稍有中断:

   1)北宋的史谱大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或与谢氏较厚,或与谢氏是师生,或与谢氏是亲戚,他们为谢氏诸多人等的碑铭、神道碑、行状都有明确记载,相信黄帝说的记载不仅仅来自这些史谱大家,更是自于谢涛家族,否则范、欧、王的这些文字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谢涛家族?

2)南宋绍兴五年的“彭龟年序”和 《四门谢氏二房谱序说卷第一》全文引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入谱序,都是旗帜鲜明,而且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被誉为“无一字无来源”而收入《四库全书》,以之作为《元和姓纂》的补缺;

   3)清乾隆大文豪郝懿行(户部主事、《四库全书》校注人、经学家、训诂学家)为谢氏作《丽水堂谢氏族谱序》“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

   7、黄帝说的文字多可以在史书、个人文集可以查得到,相反许多文稿则见于家谱,故而无法排除传抄的错漏甚至于伪作之嫌。

   8、从上述文字的比较中,涉及申伯源流的叙述,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如《录八修序》(光绪二十九年)“粤稽炎帝之裔任姓,以后分为十国,我姓其一也。……” 显然,我们的老前辈们都在想方设法搞清楚谢氏源流,但是碍于交通、通讯、资料、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尽善尽美。

   9、千年之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对《诗经》的不同解读。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谢氏通谱序》(民国37年11月)“吾族受氏申伯,周宣王时以谢加封,《嵩高》之畸美矣,其后子姓蕃衍,散处四方,自赵宋……”解读不同,结果大相庭径。

    10、笔者认为,谢以国为氏,谢氏的人文始祖自然是十国之一的谢国的建立者或最相关的知名人士,目前知道的就是禹阳。不排除“谢氏有炎帝的后裔”,随着《水书易》的进一步追查,或有更具体的结果。但依照《诗经》的记载,申伯与谢没有血缘关系,故谈不上“血缘始祖”,从时间上,申伯远远晚于谢国,所以申伯绝不可能列为谢氏的人文始祖。血缘始祖自然依从于各家家谱能够追寻到的那一个始祖。

   11、《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没有“申伯公”的痕迹。《谢氏始宁东山谱》被誉为纯洁的原始谢氏谱,始祖就是谢缵公,其它谱在序言或多或少多会提到“申伯封于谢”,《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已经有了“较完整炎申世系表”,《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似乎更加“完善”。所以,“谢氏谱的申伯文化现象”将会与谢氏谱长期存在。

  12、按上述史实资料,设想谢夷吾40岁出任巨鹿太守,则缵公和夷吾公历6世相差217年,至少平均36年一代,与平均25年一代的自然繁衍规律相去甚远。不靠谱的世系表会误导谢氏族人。

    此为个人管见,愿意与谢氏文化爱好者共同探讨。

2018戊戌年大年初六于花溪

只要不是谩骂,你的留言和讨论将会随这个平台而同时存在

阅读 958

7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谢家老谱到底都怎么记载始祖的?

原创 2018-02-24 道扬 宝树道扬

(链接上)

   《临海张廷壁序》“按谢氏之先,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后以国为姓。秦季隐显莫考,汉文仪者治春秋,为世名儒讳夷吾字尧卿者,永嘉间拜巨鹿守第五伦,另班固为文以荐之曰:才兼四科……”▲

   《四门八世祖楚序》“谢姓,古姜姓也。自申伯以周宣王母舅封于谢,子孙以国为氏,居会稽则有安石幼度……”

  显然的一书两说。

   8、峒岐谢氏宗谱 民国三年(1914)为谢鲲立传,明始迁祖 峒岐;▼

   9、盖东谢氏族谱 民国十四年(1925) 海门公原谱(嘉靖乙亥1575)世系始祖衡公,前谱(道光乙酉1825)世系始祖衡公;始迁祖为曾五公▼,该谱引用下列旧序:

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南宋绍兴五年彭龟年序▼“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於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

 与上序显然是针锋相对。

 宋代彭龟年在为《谢氏家谱序》▲时就说:“惟谢姓自受姓以来,历世相传,无所倚讬而乱之者。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为始宁东山统宗系图:

  据资料,余姚图书馆藏有一部《东山世系图谱》,其吊线式、一世祖谢缵均与始宁东山谱相同,难怪彭龟年序说“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

 下列原序《海门公族谱总序》、《海门公谢氏族谱序》、《海门公盖东谢氏族谱序》未提申伯▼“谢氏族谱二前以衡公为始祖

  10、东山谢氏四修支谱(民国18年)“东山始祖 智”;▼“我祖自申伯公受姓以来历数十传而至夷吾公,东汉时为钜鹿太守

上湘谢氏续修族谱 丙辰年(1916)“我族始祖荣仲公生元至治二年,距前清咸同授受之际五百四十有四年,而明嘉靖老谱又于崇祯季年叠遭兵燹,散失几尽,为时既久,文不足证,先辈乃于所凭籍之中编辑成谱……▼

  《凡例》写到:神农炎帝之后,为姜姓,姜太岳之裔,即尧典四岳也。至周宣王以元舅申伯藩翰王室,加地进爵,出封于谢。居谢者,以地为姓,此谢人得姓之始也,至东汉……▼

   12、谢氏五道续修族谱 光绪癸卯(1903) 世系始祖 夷吾公;

   13、湖南沩宁谢氏五修族谱 咸丰十年1856,世系始祖 深甫公;▼该谱集有谢諤公序(前有叙述)

     下序(康熙58年)含有引用苏老泉序“涂人之叹”▼

   14、古塘谢氏族谱 清道光16年[1836] 序云“自德芳祖以上槩无传焉” ,一世系始祖 德芳;

   15、毗陵谢氏宗谱(民国三十八年),始祖衡公(赵汝愚序),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6、江苏无锡谢氏宗谱二十二卷(同源于毗陵) 清光绪六年(1880)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7、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18.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民国38年序

谢肇公881年《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 ▼

四 谱牒记录之小结

   1、以上谱牒、序等资料显示,唐朝《元和姓纂》之前,史料记载的“谢源于黄帝”,这一点毋庸置疑。

   2、所有的清朝及其之前的谱牒显示,血缘始祖世系表只能够延伸夷吾公或者谭公(缵公之祖),而有史有碑有谱同时记载最早的只有谢缵公。

  缵公(234—282年),字伯登。任三国魏典农中郎将,缵公亡故,其子衡公扶柩归葬陈郡阳夏(今太康)谢家堂村,是陈郡谢氏开基祖,是当今谢氏公认有谱以来的谢氏一世祖,“宝树”的典故出自其四世孙安公。缵公墓碑于1997年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360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士谢文璜重刻,熙宁丁巳年(1077年)清和月。”配孔氏,生二子:衡、澄。衡公为陈郡阳夏支系的南迁始祖。

  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官至荆州刺史,汉章帝(57-88年)时出任巨鹿太守,因“行春乘柴车,从两吏”而被冀州刺史上其“仪序失中,有损国典”,被贬为下邳令,系山阴会稽派谢氏始祖。

   3、申伯的序述起于“不靠谱”的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812年成书),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沿袭此说为谢序曰“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和谢肇公881年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都是受其影响而导致(前提是传抄无误)。

   4、《元和姓纂》(812年成书)以后到清末前的谱牒,申伯的名号仅仅出现在谱序里。将世系延伸到申伯为起点的或许是谢諤公《新喻谢氏谱序》(南宋绍兴27年即1157年),但也只是存在在谱序里。完整的炎—申—缵公世系表,目前的资料显示,1938年时已经完善,现在流传几个版本,不仅能按每二十余年一代,而且妻儿子女一应俱全,真太神奇!

   5、《元和姓纂》以来,“谢氏源于黄帝”并未稍有中断:

   1)北宋的史谱大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或与谢氏较厚,或与谢氏是师生,或与谢氏是亲戚,他们为谢氏诸多人等的碑铭、神道碑、行状都有明确记载,相信黄帝说的记载不仅仅来自这些史谱大家,更是自于谢涛家族,否则范、欧、王的这些文字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谢涛家族?

   2)南宋绍兴五年的“彭龟年序”和 《四门谢氏二房谱序说卷第一》全文引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入谱序,都是旗帜鲜明,而且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被誉为“无一字无来源”而收入《四库全书》,以之作为《元和姓纂》的补缺

   3)清乾隆大文豪郝懿行(户部主事、《四库全书》校注人、经学家、训诂学家)为谢氏作《丽水堂谢氏族谱序》“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

   7、黄帝说的文字多可以在史书、个人文集可以查得到,相反许多文稿则见于家谱,故而无法排除传抄的错漏甚至于伪作之嫌。

   8、从上述文字的比较中,涉及申伯源流的叙述,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如《录八修序》(光绪二十九年)“粤稽炎帝之裔任姓,以后分为十国,我姓其一也。……” 显然,我们的老前辈们都在想方设法搞清楚谢氏源流,但是碍于交通、通讯、资料、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尽善尽美。

   9、千年之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对《诗经》的不同解读。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谢氏通谱序》(民国37年11月)“吾族受氏申伯,周宣王时以谢加封,《嵩高》之畸美矣,其后子姓蕃衍,散处四方,自赵宋……”解读不同,结果大相庭径。

    10、笔者认为,谢以国为氏,谢氏的人文始祖自然是十国之一的谢国的建立者或最相关的知名人士,目前知道的就是禹阳。不排除“谢氏有炎帝的后裔”,随着《水书易》的进一步追查,或有更具体的结果。但依照《诗经》的记载,申伯与谢没有血缘关系,故谈不上“血缘始祖”,从时间上,申伯远远晚于谢国,所以申伯绝不可能列为谢氏的人文始祖。血缘始祖自然依从于各家家谱能够追寻到的那一个始祖。

   11、《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没有“申伯公”的痕迹。《谢氏始宁东山谱》被誉为纯洁的原始谢氏谱,始祖就是谢缵公,其它谱在序言或多或少多会提到“申伯封于谢”,《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已经有了“较完整炎申世系表”,《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似乎更加“完善”。所以,“谢氏谱的申伯文化现象”将会与谢氏谱长期存在。

  12、按上述史实资料,设想谢夷吾40岁出任巨鹿太守,则缵公和夷吾公历6世相差217年,至少平均36年一代,与平均25年一代的自然繁衍规律相去甚远。不靠谱的世系表会误导谢氏族人。

    此为个人管见,愿意与谢氏文化爱好者共同探讨。

2018戊戌年大年初六于花溪

只要不是谩骂,你的留言和讨论将会随这个平台而同时存在

原创 2018-02-24 道扬 宝树道扬

谢家老谱到底都怎么记载始祖的?

  道扬按:随着信息网络的大开放,各种各样的资料纷至沓来,“谢氏始祖”的认同问题走上前台,谢家人由此争论不休。有的说“申伯”为老谱所记,毋庸置疑,否定申伯就是叛祖逆宗;有的说《世本》说得一清二楚,谢来源于黄帝少子禹阳所建的谢国,《诗经》说得很清楚,申伯“于邑于谢”、“既入于谢”之前就有了谢,申伯与谢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把申伯作为谢氏始祖之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嚷嚷纷纷,莫衷一是。以史为据、以老谱为据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看看史志,有相关记载说法主要集中在《世本》、《汉书·艺文志》、《史记》、《国语卷十·晋语四》、东汉王符《潜夫论·卷第九·志氏姓第三十五》、《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纪》、《路史·国名纪》、《古今姓氏书辨证》、《南阳县地名志》(1990年版)等,除《元和姓纂》外,多是持“谢出于黄帝”的说法。可以百度搜索查看。

咱们来清理一下,谢家老谱又是怎么说的?经过这么几年的收集,希望对澄清祖源问题有所帮助。

一 《世说新语》的记载及其辑录的“谢氏谱”没有涉及源流方面的记载

  1、查阅《世说新语》,书中共出现谢氏男女老幼71人,辈分最高的谢鲲、谢裒。所引用的谢氏书目还有:《谢车骑家传》(《谢车骑传》)、《谢鲲别传》。此外,《隋书·经籍志》著录《谢氏谱》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谢氏家谱》一卷,可惜均亡佚。

   2、《世说新语》中有《谢氏谱》的8处引文:

  1/36 谢氏谱曰:“安娶沛国刘耽女”;

   2/100 谢女谱曰:“重女月镜,适王恭子愔之”;

        【校文】注:“谢女谱” 当是“谢氏谱”之误;

   4/39 谢氏谱曰:“朗父据,娶太康王韬女”;

   5/25 谢氏谱曰:“裒子石,娶恢小女,名文熊”

   6/33 谢氏谱曰:“奉祖端,散骑常侍。父凤,丞相主簿。奉历安南将军、广州刺史、礼部尚书”;

   9/40 谢氏谱曰:“奉弟骋,字宏远。历侍中、廷尉卿”;

   24/10 谢氏谱曰:“万娶太原王述女,名荃”;

   26/27 谢氏谱曰:“尚长女僧要适庾龢”

二 很多宗长能看到的十八部谱牒记录的始祖都是谁?

   1、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吾族老谱有会稽、金陵、吴西、楚南四大派系,会稽以夷吾为始祖,金陵以仲庸为始祖,吴西以宣远为始祖,楚南以惟兴为始祖”;▼

   2、洪山谢氏五修族谱-民国18-19年[1929-1930]“会稽派衍,始祖智,一名夷吾”;▼

   3、南江谢氏寿房续修支谱(9修)“金陵分派豫章迁居楚南,金陵鼻祖深甫—方叔—元升”;▼

       4、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太祖奕据安万石铁兄弟六人之子孙”;▼该谱已经完整地将炎帝世系表、申伯世系表录入谱牒

记住这个时间节点—民国27年[1938];炎-申▲,申-缵公▼

   5、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一世 缵”;▼

   6、四门谢氏二房谱 光绪丁未年 黄帝序言 始祖 缵;▼

   7、四门谢氏再续谱+民国四年(1915)余姚四门谢氏十二房 文靖公29世孙惠正之五世孙长二公。世系始祖缵公;▼

   8、盖东谢氏族谱 民国十四年(1925) 海门公原谱(嘉靖乙亥1575)世系始祖衡公,前谱(道光乙酉1825)世系始祖衡公;始迁祖为曾五公▼

     9、峒岐谢氏宗谱 民国三年(1914)为谢鲲立传,明始迁祖 峒岐;▼

     10、东山谢氏四修支谱(民国18年)“东山始祖 智”;▼

   11、上湘谢氏续修族谱 丙辰年(1916)始祖 夷吾;▼谱序为荣仲公。

   12、谢氏五道续修族谱 光绪癸卯(1903) 世系始祖 夷吾公;▼

   13、湖南沩宁谢氏五修族谱 咸丰十年1856,世系始祖 深甫公;▼

   14、古塘谢氏族谱 清道光16年[1836] 序云“自德芳祖以上槩无传焉” ,一世系始祖 德芳;

   15、毗陵谢氏宗谱(民国三十八年),始祖衡公(赵汝愚序),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6、江苏无锡谢氏宗谱二十二卷(同源于毗陵) 清光绪六年(1880)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7、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18.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上述谱牒怎么叙述“申伯”的?

   1、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吾族老谱有会稽、金陵、吴西、楚南四大派系,会稽以夷吾为始祖,金陵以仲庸为始祖,吴西以宣远为始祖,楚南以惟兴为始祖”;▼

   1) 新序一(弼缠公十四世忠杰1999年):吾族出自,受姓申伯,历二千八百年。

      2) 新序二、三(1999年):未提祖源的问题▼

   3) 《谢氏族谱序》(光绪十年十一代圣熙)“吾族自弼缠公于前明正德间由豫章来楚”▼

   4) 《续谱序》(民国19年13代德炎)“吾谢氏系出申伯,其子孙蕃育于中原者”

   5) 《谢氏通谱序》(民国37年11月)“吾族受氏申伯,周宣王时以谢加封,《嵩高》之畸美矣,其后子姓蕃衍,散处四方,自赵宋……”

   6) 到目前为止,道扬收集到的资料中,谢諤公《新喻谢氏谱序》(绍兴27年1157年)出现了申伯世系表的雏形。

该谱(1999年)录入的《源流世系表》及《申伯考》▼

    2、洪山谢氏五修族谱-民国18-19年[1929-1930]“会稽派衍,始祖智,一名夷吾”;

    《序》言:鼻祖显通公来自江右卜居,蕃衍为巨族。▼

     《康熙九年旧谱序》“我祖乃炎帝之胤,申伯之裔,列土陈留,始游吴省,人文蔚起,后先济美,復派衍楚湘之南,代分四房,差纳二里,迄今三百余年”▼

       《康熙五十八年旧谱序》“粤稽我姓,始为炎帝之胤,华于申伯之封,显于两晋,盛于江南。传至鸣岐公,因官而徙信州……”。▲

   3、南江谢氏寿房续修支谱(9修)“金陵分派豫章迁居楚南,金陵鼻祖深甫—方叔—元升”;▼《录八修序》(光绪二十九年)“粤稽炎帝之裔任姓,以后分为十国,我姓其一也。原国南阳宛。周宣王时,命申伯为卿士,于邑于谢,因地赐姓,此氏族之本也!汉有讳泓者乃其裔,尝与四皓隐于南山……

      《家谱修续原委》——艮斋公始修于宋绍兴三年;宇春公义历新里分派宁乡旧谱修于洪武洪武十四年辛酉;《义历旧谱》(时太公、庭赞公等)修于万历三十年壬寅;《谢氏宗支便览》(庭赞公、启庭公等)崇祯十二年己卯,国朝顺治二年重印;《屯民两藉老谱》,倡侯、长年两公合修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民籍分房续谱-福房子贵公派下支谱》添锡公等修于乾隆五十八年;《子良公派下支谱》克从公等修于嘉庆十三年……▼

    4、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太祖奕据安万石铁兄弟六人之子孙”;▼该谱已经有了较完整炎申世系表

该谱《新序》▼概述明清时期由粤而赣而湘的历程,不涉及源的问题

该谱收集的谱序有:

苏东坡序▼

       洪武21年李绾《源流总序》▼“谨按谢氏始祖出自神农,派衍尧封以至道公之子太公隐于渭水,原本姜姓,传孙申伯之姊联姻周宣王为后,封舅申伯于谢川,因以地为姓,总出陈留郡……”

     《福建族谱旧序》(康熙18年嗣孙痒生质生)▼“予族谢氏始于炎帝,至周则有申伯为周宣王之舅辅佐王室,大有功勋,宣王封于谢,遂以邑为氏,而号陈留,此谢氏之所由名也。及汉晋而夷吾、安、元辈人文蔚起,号为望族。”

     《福建重修族谱序》(康熙41年嗣孙光邦)▲“予谢氏由来久矣,代有闻人,不能誊录。遥忆我祖赞孚公……”

   5、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一世 缵”;通篇无“申伯公”▼

   6、四门谢氏二房谱 光绪丁未年 黄帝序言 始祖 缵;▼

   7、四门谢氏再续谱+民国四年(1915)余姚四门谢氏十二房 文靖公29世孙惠正之五世孙长二公。世系始祖缵公;

   《四门谢氏二房谱序说卷第一》▼“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崧髙》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鲁有成大夫谢息。至晋宋间,出陈郡者始为大族。受封阳夏及康乐者,各以其封著望云。陈郡阳夏谢氏,典农中郎将纉,生衡,国子祭酒。二子:鲲、裒。鲲字幼兴,太常、咸亭康侯,生尚,字仁祖,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咸亭简侯。裒字幼儒,吏部尚书,六子:奕、据、安、万、石、铁。……唐贞观三年闰十二月丁未,东谢酋长谢元深、南谢酋长谢强来朝,诸谢皆南蛮别种,在黔州之西。诏以东谢为应州,南谢为庄州。隶黔州都督。”

   《临海张廷壁序》“按谢氏之先,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后以国为姓。秦季隐显莫考,汉文仪者治春秋,为世名儒讳夷吾字尧卿者,永嘉间拜巨鹿守第五伦,另班固为文以荐之曰:才兼四科……”▲

   《四门八世祖楚序》“谢姓,古姜姓也。自申伯以周宣王母舅封于谢,子孙以国为氏,居会稽则有安石幼度……”

  显然的一书两说。

   8、峒岐谢氏宗谱 民国三年(1914)为谢鲲立传,明始迁祖 峒岐;▼

   9、盖东谢氏族谱 民国十四年(1925) 海门公原谱(嘉靖乙亥1575)世系始祖衡公,前谱(道光乙酉1825)世系始祖衡公;始迁祖为曾五公▼,该谱引用下列旧序:

   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南宋绍兴五年彭龟年序▼“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於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

      与上序显然是针锋相对。

      宋代彭龟年在为《谢氏家谱序》▲时就说:“惟谢姓自受姓以来,历世相传,无所倚讬而乱之者。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为始宁东山统宗系图:

   据资料,余姚图书馆藏有一部《东山世系图谱》,其吊线式、一世祖谢缵均与始宁东山谱相同,难怪彭龟年序说“参考始宁旧谱,足以征之矣”。▲

    下列原序《海门公族谱总序》、《海门公谢氏族谱序》、《海门公盖东谢氏族谱序》未提申伯▼“谢氏族谱二前以衡公为始祖

    10、东山谢氏四修支谱(民国18年)“东山始祖 智”;▼“我祖自申伯公受姓以来历数十传而至夷吾公,东汉时为钜鹿太守

   11、上湘谢氏续修族谱 丙辰年(1916)“我族始祖荣仲公生元至治二年,距前清咸同授受之际五百四十有四年,而明嘉靖老谱又于崇祯季年叠遭兵燹,散失几尽,为时既久,文不足证,先辈乃于所凭籍之中编辑成谱……▼

       《凡例》写到:神农炎帝之后,为姜姓,姜太岳之裔,即尧典四岳也。至周宣王以元舅申伯藩翰王室,加地进爵,出封于谢。居谢者,以地为姓,此谢人得姓之始也,至东汉……▼

   12、谢氏五道续修族谱 光绪癸卯(1903) 世系始祖 夷吾公;

   13、湖南沩宁谢氏五修族谱 咸丰十年1856,世系始祖 深甫公;▼该谱集有谢諤公序(前有叙述)

     下序(康熙58年)含有引用苏老泉序“涂人之叹”▼

   14、古塘谢氏族谱 清道光16年[1836] 序云“自德芳祖以上槩无传焉” ,一世系始祖 德芳;

   15、毗陵谢氏宗谱(民国三十八年),始祖衡公(赵汝愚序),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6、江苏无锡谢氏宗谱二十二卷(同源于毗陵) 清光绪六年(1880)世系表为“谭-衍-缵-衡-鲲”;

   17、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18.毗陵谢氏宗谱+清光戊子年(1888)江苏毗陵,世系始祖“谭-衍-缵-衡-鲲”;

民国38年序

谢肇公881年《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 ▼

四 谱牒记录之小结

   1、以上谱牒、序等资料显示,唐朝《元和姓纂》之前,史料记载的“谢源于黄帝”,这一点毋庸置疑。

   2、所有的清朝及其之前的谱牒显示,血缘始祖世系表只能够延伸夷吾公或者谭公(缵公之祖),而有史有碑有谱同时记载最早的只有谢缵公。

  缵公(234—282年),字伯登。任三国魏典农中郎将,缵公亡故,其子衡公扶柩归葬陈郡阳夏(今太康)谢家堂村,是陈郡谢氏开基祖,是当今谢氏公认有谱以来的谢氏一世祖,“宝树”的典故出自其四世孙安公。缵公墓碑于1997年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360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士谢文璜重刻,熙宁丁巳年(1077年)清和月。”配孔氏,生二子:衡、澄。衡公为陈郡阳夏支系的南迁始祖。

  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官至荆州刺史,汉章帝(57-88年)时出任巨鹿太守,因“行春乘柴车,从两吏”而被冀州刺史上其“仪序失中,有损国典”,被贬为下邳令,系山阴会稽派谢氏始祖。

   3、申伯的序述起于“不靠谱”的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812年成书),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沿袭此说为谢序曰“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和谢肇公881年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都是受其影响而导致(前提是传抄无误)。

   4、《元和姓纂》(812年成书)以后到清末前的谱牒,申伯的名号仅仅出现在谱序里。将世系延伸到申伯为起点的或许是谢諤公《新喻谢氏谱序》(南宋绍兴27年即1157年),但也只是存在在谱序里。完整的炎—申—缵公世系表,目前的资料显示,1938年时已经完善,现在流传几个版本,不仅能按每二十余年一代,而且妻儿子女一应俱全,真太神奇!

   5、《元和姓纂》以来,“谢氏源于黄帝”并未稍有中断:

   1)北宋的史谱大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或与谢氏较厚,或与谢氏是师生,或与谢氏是亲戚,他们为谢氏诸多人等的碑铭、神道碑、行状都有明确记载,相信黄帝说的记载不仅仅来自这些史谱大家,更是自于谢涛家族,否则范、欧、王的这些文字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谢涛家族?

2)南宋绍兴五年的“彭龟年序”和 《四门谢氏二房谱序说卷第一》全文引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入谱序,都是旗帜鲜明,而且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被誉为“无一字无来源”而收入《四库全书》,以之作为《元和姓纂》的补缺;

   3)清乾隆大文豪郝懿行(户部主事、《四库全书》校注人、经学家、训诂学家)为谢氏作《丽水堂谢氏族谱序》“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

   7、黄帝说的文字多可以在史书、个人文集可以查得到,相反许多文稿则见于家谱,故而无法排除传抄的错漏甚至于伪作之嫌。

   8、从上述文字的比较中,涉及申伯源流的叙述,多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如《录八修序》(光绪二十九年)“粤稽炎帝之裔任姓,以后分为十国,我姓其一也。……” 显然,我们的老前辈们都在想方设法搞清楚谢氏源流,但是碍于交通、通讯、资料、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尽善尽美。

   9、千年之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对《诗经》的不同解读。咸通三年(862)左丞相周墀“谢氏之姓,从何始乎?推阙由来炎帝之胤也。盖周申伯以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汝南谢城,诗云,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由是知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谢氏通谱序》(民国37年11月)“吾族受氏申伯,周宣王时以谢加封,《嵩高》之畸美矣,其后子姓蕃衍,散处四方,自赵宋……”解读不同,结果大相庭径。

    10、笔者认为,谢以国为氏,谢氏的人文始祖自然是十国之一的谢国的建立者或最相关的知名人士,目前知道的就是禹阳。不排除“谢氏有炎帝的后裔”,随着《水书易》的进一步追查,或有更具体的结果。但依照《诗经》的记载,申伯与谢没有血缘关系,故谈不上“血缘始祖”,从时间上,申伯远远晚于谢国,所以申伯绝不可能列为谢氏的人文始祖。血缘始祖自然依从于各家家谱能够追寻到的那一个始祖。

   11、《古虞谢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没有“申伯公”的痕迹。《谢氏始宁东山谱》被誉为纯洁的原始谢氏谱,始祖就是谢缵公,其它谱在序言或多或少多会提到“申伯封于谢”,《谢氏族谱》( 民国27年[1938]湖南平江)”已经有了“较完整炎申世系表”,《谢氏四修族谱》(湖南益阳,1999年09月)似乎更加“完善”。所以,“谢氏谱的申伯文化现象”将会与谢氏谱长期存在。

  12、按上述史实资料,设想谢夷吾40岁出任巨鹿太守,则缵公和夷吾公历6世相差217年,至少平均36年一代,与平均25年一代的自然繁衍规律相去甚远。不靠谱的世系表会误导谢氏族人。

    此为个人管见,愿意与谢氏文化爱好者共同探讨。

2018戊戌年大年初六于花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会质疑谢肇华宗长谢源论述
范氏无锡北塘支续修宗谱序
嵊州楼氏分布和源流
淳安余氏:安阳琅川(日耀公支)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
上海图书馆馆藏江苏陈氏家谱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