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明代文学之四:《三国演义》

中国明代文学之四:《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即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  
有关三国的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晋朝史学家陈寿曾把三国鼎立的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叙事清楚,但人物形象不生动,终究不是文学作品。隋朝就有杂戏表演,以三国人物为内容,剧目如:曹操淮水去蛟,刘备檀溪越马(杜宝《大业拾遗记》)。唐代诗人写诸葛亮的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说明对三国故事内容有很深的感触。而且在宋元戏文中也有许多蜀汉人物,拥刘反曹的倾向鲜明。因为三国故事斗争冲突,矛盾集中而激烈,适合入戏,所以一直在戏曲中流传。而且三国故事也是历代说书艺人的主要内容,元至治年间(1321-1323 年)建安虞氏刊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以及在此前后刊刻的《三分事略》,就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大致保存了流传的三国故事的全貌。重要情节如桃园结义,三国分立,诸葛北伐,晋灭三国等都已具备,书中张飞的形象也很生动,但也有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而且语言未经润色,有文词不通、脱漏之处。但它作为一本有价值的资料,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基础。 

 
对三国故事进行艺术加工," 据正史、采小说,正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文文,去瞽传恢谐之气,除叙百年,该括万事" 的是罗贯中(高儒:《百川书志》)。  
罗贯中(1300 -1400 年)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录鬼簿续编》记载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 尽管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于世,为历代分析研究。传说他一度参加反元斗争,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有所接触,后来明朝建立,他就专门从事小说创作。他的作品很多,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他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三国演义》的最初版本今已不见。现在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朝弘治甲寅作序(1494年),嘉靖壬午(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分为240 则,共75万字。署名为"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此后,《三国演义》的新刊本很多,内容大致没变,只做了些插图,考证,点评等工作,作了卷数和回目的整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首先把240则合并为120 回。  
清康熙年间,毛伦(字德音,号声山)、毛宗岗(字序始,号子庵)父子在李卓吾评本基础上整理回目,辨正史事,改换诗词,增删润色,使书中人物性格更加生动丰满,结构紧凑,而且删去旧评,加上自己的评语,但仍托名为" 圣叹外书" ,并改称为《第一才子书》。毛本一出,代替所有旧本,流行300 年未变。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乱世末世兵家争斗的情景,写他们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不仅写出时势怎样产生英雄人物和奸雄性格,也写了在这种混战下人民的苦难。在描写现实的同时,还通过人物的行为,展示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蜀汉的刘备,是作者推崇的人物,是一种理想的圣明君主的代表。在当时的皇室宗亲中,刘备势单力孤,其他人似乎更有资格继承汉室,但作者" 拥刘" 的思想基础为刘备的" 仁厚"。如刘备败走江陵,不忍抛弃跟随的百姓,作者论道:" 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迫事危,而言不失道。" 刘备同关、张的关系是兄弟而又君臣,义重如山。关羽在荆州死难,他当即昏绝,以后一日哭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决心与东吴拼个死活。他与诸葛亮是君臣但也是师友的关系,三顾茅庐就表现得极为谦恭、尊重,后来又全权委托,言听计从,而白帝城托孤更表现了刘备的坦诚、真挚,在心中并没有那种把自己当成" 真命天子" 传之子孙的自私,这在封建社会中是极难能可贵的: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孔明曰:" 有何圣谕。" 先主泣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心中始终有对人的信任和情义,他宁愿丢掉官职,也不干搜刮民财,贿赂上司的事。而且,在任何事件的选择上,曹操看见的是利益,而刘备看见的是信义,两者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曹操用困禁徐庶之母的办法,迫使徐庶归附,徐庶无奈,孙乾对刘备说:徐庶" 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直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 刘备当即说" 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去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刘备重义必然轻礼,这种善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赞美的,因为他代表一种美好的人性。即使这种善良不会成为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直接力量,即使恶在乱世会因其残酷而成功,象曹操的性格和命运,但仁厚忠义始终是人们的理想。而作者赋予一个封建君主这样的理想性格,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君主至高无上、为所欲为的现实里,这样的希望,这样的人物是极有进步意义的。  
蜀相诸葛亮,作者突出他的足智多谋,而且羽扇纶巾,风神俱备。从" 空城计" " 六出祁山" " 七擒孟获" " 八阵图" " 三气周瑜"等情节都说明他真是天下奇才,而同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对刘备的事业极为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中写他病逝的一段极为动人: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是另一种极为完美的人格,对后世有极深的影响。  
而被称为一代奸雄的曹操,性格也十分复杂、独特,他多谋善断,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在"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一节中,他认为英雄是" 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看来这是他作人的信条。他识人,用人,网罗人材,但又伪善的表现,作为一个政治家,从其政治目的来看,是杰出的,但作为一个人是狠毒阴险的。因为他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为此,他可以牺牲任何人," 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 是他的名言。他多疑狡诈,而且总要在凶残之后,做出种种掩饰,如逼死袁绍、徐母之后,又祭坟哭墓,性格更为复杂。  作者此外还写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如关羽、张飞,他们都成为文学上某一种性格的典型,说明作者功力之深。  
但在三国的故事里,理想人物并无理想环境,刘备一身坎坷,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及白帝城托孤之义,辅佐后来" 乐不思蜀" 的后主,也有一种挣扎和悲苦。而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手段残忍,却没有用,表现了作者高度的现实感。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极为出色,全书共写大小40多次战役,具体的战斗场面上百个,但每场战争都有其独特性,战战不同。而且主要人物对战争都有深刻的理解,性格和命运都围绕战争展开。书中战争场面很精采,变化无穷,写尽了战争的复杂多样,实为描写我国古代战争的经典。  
《三国演义》虽然主要写政治、军事斗争,但也有细节和戏笔穿插其中,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如写曹操的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等。另外在写紧张严重场面的同时,又写出群英会,横槊赋诗,庞统挑灯夜读的情节,使本书不缺少诗情画意。  
《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法极为丰富,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都能展现事物人物不同风貌,笔法富于变化,避免重复和单调,而历史和许多事件本来就有重复和单调的特点,对此作者匠心独运,全书结构精巧,详略得当,多姿多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人和日本人最爱的三国人物,没有一点相同,反映了其国民性格
文学考研重点小说梳理之《三国演义》(二)
【小说专题复习】——三国演义
三国人物外貌?性格?评价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6讲:《三国演义》的欣赏品鉴)
【文史走笔】三国多豪杰,为何最敬诸葛亮,最爱是曹操 |徐景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