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9分钟“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文/晏凌羊 01 

前段时间的三条新闻,让我看了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4月15日,辽宁葫芦岛市民报警称一对母女欲跳海轻生。民警赶到现场发现,一年轻女子正拉着一名10岁左右的女孩往海里走。四位民警手拉手下水,将母女拉回岸边。

据民警了解,女子是因为女儿上网课期间的学习问题,一时想不开带她到海里“吓唬”孩子。

无独有偶,河南平顶山市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某小区一女子坐在5楼窗外想要跳楼,消防人员立即出动2部消防车12名消防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援。

最终经过消防人员的多次劝说,女子终于从窗台上下来。据了解,女子是因为小孩不做作业玩手机,一时气不过才产生了跳楼的念头,想吓唬一下孩子。

最终,此事以孩子认错道歉结束。

两起事件,都是母亲因为不满孩子的学习而“吓唬”孩子。

讲真,我要是小孩,定然会被这样的母亲吓出心理阴影。

作业写得不够理想,母亲就要寻死觅活或带着自己去寻死,那这种母亲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什么?是“作业比天大”“人活着就是为了写作业”“作业都写不好,你还不如去死”。

这种教育方式,真能让孩子养成自觉做作业、把作业做好的习惯?根本不会。

孩子记住的,永远只是母亲带着自己走向冰冷的海中央那一幕、母亲要走向床边跳楼的那一幕、这些事惊动了民警叔叔和消防叔叔的那一幕。

还有一条新闻,令人啼笑皆非。

安徽一个11岁小男孩带着游戏卡去派出所自首,因为他妈妈吓唬他“玩游戏是犯法的,不去自首就得坐牢”。

网友评论:这位母亲,透支了孩子对她的信任。

你还真别说,日常生活中,这种“恐吓式教育”其实蛮多的。

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

大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过就是试图通过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听话”,但说多了,孩子分不清楚你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然后TA们会当真的。

好多年前,我曾经也干过这样的蠢事。那时候,农村七大姑八大婆最喜欢跟孩子们开一些“你不是你爸妈亲生的”之类的玩笑。看到孩子们气急败坏地否认的样子,大人们像是找到了乐子似的,哈哈大笑。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我也受了影响,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十三四岁的时候,我上初中,比我小七八岁的邻居家小孩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回我就跟她开了类似的玩笑。

我跟她说:“你不是你爸妈亲生的。”

她回答:“你胡说!”

我接着说:“你爸妈结婚的时候,我参加婚礼了,但是,在婚礼上,我都没看见你。这说明你是捡来的。”

我利用自己比她多发育几年的智力,把细节说得活灵活现,说着说着我就感觉对方的情绪不对劲了,到后来,她突然哇哇大哭,越哭越伤心。

我赶紧跟她道歉,跟她说我是开玩笑的。她一边“呜呜呜”,一边说她以为是真的。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知道,孩子很多时候分布大清楚真真真假假,你恐吓她们、跟她们开一些你以为是无足轻重的玩笑,但她们会当真的。

现在,跟女儿相处,我也发现了这一点。你说的很多事情,她会当真的。

孩子爸爸有一次可能跟孩子说过“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孩子回来以后就很认真地问我:“妈妈,爸爸真的不爱我了吗?”

我说,说这种话是你爸爸不对,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语言习惯,你可以认真地跟你爸爸谈一谈,告诉他你很介意他这么说话。

我爸妈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你再这样,我们就不爱你了”“你吃饭不规矩,你爷爷奶奶会讨厌你的”。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马上制止。

我说,这两件事情,不该联系到一起。小孩子哪里做得不对,你直接指出来。“不爱你了”“会讨厌你”这种口吻,只会让他们把关注点挪到自己“不被爱”“被讨厌”这件事上来,反而关注不到自己本可以改进的“点”。 02 

上一代父母,根本没有科学育儿的观念,我感觉我们真的是被“吓大”的一代。

小时候,我们被恐吓“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你抓走”“不听话,就会被警察抓走”“你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大一点,我们被恐吓“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掏大粪”。

成年后,我们被恐吓“不结婚不生子,病了老了都没人照顾你”。

这种恐吓,本质上跟教育没有关系,它起到的只是“逼你服从”的作用。很多时候,实施“恐吓式教育”的父母,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只是想让儿女做一些“让自己看得惯”的选择。

恐吓式教育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体现在言语上,常见的就是以下这些:

“你再这样下去,会怎样怎样。”

“你再这样,我就怎样怎样。”

“不听我的话是吧?那你走着瞧!”

老把“不信你走着瞧”这话挂在嘴边的人,本质上非常的自大、掌控欲强。

我小时候不爱叠被子,我妈就把“走着瞧”这句话端出来,言下之意:你不听我的,那你一定会栽跟头……

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就是:如果我不听她的,那她说过的“不爱做家务的女人一辈子没出息”的话,就一定会应验。

结果呢?我可比她有出息多了。

对孩子说出“走着瞧”三个字的人,还真不一定真希望孩子好人家不听TA的,TA就开始诅咒,而且坚信自己的诅咒会应验。

其实,如果他们真有指导孩子、预测未来的能力,那他们说啥都会有人听,何须要靠威胁?更何况,你就是威胁了,孩子也照样不会听你说的。

所有“以关心你的名义不看好你”,本质上与说出“不信你走着瞧”的心理动机是一样的。

真关心你的人,会善意提示你风险,同时让你相信:即使你栽了败了倒了,Ta也能支持你,而不是站到“这就是当初不听我劝的下场”这样的阵营里。

前者就是展示优越感和控制欲,后者才是你的盟友。 03 

恐吓式的教育,很多时候起的是反作用。

就拿我老家一个阿姨来说,我觉得她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用恐吓的方式剪断了两个儿子高飞的翅膀。

阿姨嫁到了山上,而我们乡镇最好的学校在镇区。镇区有公路、有汽车、有水井、有湖泊,而这些东西在阿姨看来,是会吞噬孩子生命的。

她听说镇区哪个小孩出车祸死了、掉水井里死了、去湖里游泳溺毙了,就一遍遍把这些消息讲给两个儿子听。她也不允许两个儿子到镇区来读书,因为镇区意味着“危险”,而待在山区、待在她身边意味着“安全”。

就这样,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到十岁了,依然看到汽车就害怕。他们自然也没能到镇区来读书,可山村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两兄弟上完了山区的小学,根本考不上初中,后来也就辍学了。大儿子早早娶了老婆,之后就成为了“妻管严”,只顾着自己的小家,阿姨病了都不管不问;小儿子“翅膀硬了”以后就叛逆无比,把阿姨头些年禁止他做的事情都做了遍,包括吸毒。

两个儿子成长为这样,固然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觉得,阿姨之前的做法只不过是以爱为名,把自己对镇区生活的恐惧,都投射到了两个儿子身上。

骨子里,她害怕两个儿子不由自己控制的生活……可是,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只是晚了那么几年。大儿子摆脱了阿姨的控制后,臣服了另外一个控制者——自己的妻子;二儿子彻底“放飞自我”,往放浪形骸的路上狂奔而去,后来娶了个妻子又离了婚,留下一个孩子由他抚养。而两兄弟现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跟阿姨当年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

鼓励孩子探索,同时做好必要的保护,这是爱。

对儿女进行百般控制和恐吓,以巩固自己的控制地位,这是戕害。 04 

小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对周边世界的理解来自于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同时还会加上他们自己的想象。

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还不清晰,而“恐吓式的教育”则很容易使得孩子分不清楚真正的起因、结果。

“恐吓式的教育”强行把A行为和B后果划等号,却没能引导孩子去思考二者之间的因果和逻辑关系,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塑造和成长。

比如,我们恐吓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把你扔出去”,孩子出于对“被扔出去”这件事的恐惧,开始好好吃饭,但它是在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心情下做了“正确的事”,却很难去思考“好好吃饭”与“自己的身体健康”之间有怎样的因果联系。

也就是说,他们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来源于“怕”,来源于“别人的要求”,而不是“爱”,不是“我要这么做,因为这样做对我有益”。

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哪个效果好呢?

当然,如果我们跟孩子分析“不好好吃饭,就不容易长高、长壮。身体营养跟不上,以后若是跟人起了冲突,很有可能保护不了自己”或者“电线是有电的,人触电以后会死”,这不叫恐吓。

让孩子知道每一个错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相应的后果,接着让孩子自己去权衡利弊……这样反而能更好地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恐吓的本质是“让孩子听自己的”,而分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而孩子在哪种环境下更容易成才?我认为是有爱、有安全感的环境。

按照马斯诺需求层次,人都是要先满足了安全需求,才会追求自我实现。被恐吓的孩子,安全感受到威胁,如何去探寻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美国奥特本大学心理学教授诺姆·诗潘瑟曾经在以色列问一名反恐部队指挥官:你是从哪里找来那些用于反恐任务的恶狗的?

很多人以为,在街上流浪的野狗既然能在“狗咬狗”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一定能成为优良的反恐犬。

但是,教官的回答恰好相反:流浪狗是最没用的,因为它们的行为莫测,很难训练成才。只有那些受到良好照顾,得到关爱,生命有保障的狗,才适合训练成反恐犬。

诺姆认为人也是如此:伤害和混乱的生活并不会使你更强壮,也不能让你更好地迎接世上的挑战,关爱和照顾才能让你强壮,能培养出你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更好地迎接日后的艰辛。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否真实,但我真心希望孩子们都能在家庭中拥有足够多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小孩,才会成长为“有安全感的大人”,而“有安全感的大人”多了,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会”。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每次因为发广告而被骂的时候,真的很无语。

作者一发点广告,就上纲上线指责作者忘记了初心的,一般是从不打赏的那一类读者。

假设读者只有两种选择:第一、像看电影一样付费阅读文章;第二、像看电视剧一样免费看文章但接受作者广告。恐怕这些人哭着喊着要选后者吧?

前几天看一个自媒体作者因为收入不够还房贷,退出了公众号。看他临别之前发的这段话,我看了也很不是滋味。

活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很难,互相体谅吧。即使不能体谅,也别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吧。人家的地盘,当然人家说了算。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娃那些事(12):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
天价彩礼、房产证改名,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到底缺失了些什么?
我在百度「啃老吧」里,看到中国最心酸的那批父母,却养出了最心狠的白眼狼
“忙到没有时间陪孩子”是我听过的最大谎言
一个经销商爸爸对儿子说……(火了)
第131篇:老母亲的心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