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川忆事:忆苦方知甜,以往回娘家过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过年”,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从古延续至今。

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是回家“过年”的真实写照。回家的心情正如古诗云:归奔万里共团圆,斟酒烹肴换旧联。一度忧欢挥袖去,心花意果到新年。

整理照片,发现了几张1983年大年初二回娘家“过年”的老照片,很有时代特色,那是岁月的留痕。

大年初二,按习俗是女儿回娘家“过年”的日子,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

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我的娘家并不远,住在北塔西南的"李家庄",出了银川西城门往北,骑自行车一刻钟就到。

那时我每个星期天都回娘家,跟母亲拉个家常,再帮母亲洗洗衣服,进入腊月帮助母亲拆洗被褥,做点针线活,扫房尘,准备年货。

但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意义就不同了。

七十年代初,母亲所在的生产队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只在初一放了一天假,初二就让社员拿上铁锹、背斗出工,去平田整地,一律不准请假,否则给你扣上一顶对抗“抓革命、促生产”的帽子。

年初二我们回去后,娘家门锁着,一问,母亲在田里干活。

到田里去找母亲,只见田埂上彩旗飘飘,农田里热火朝天,一幅"战天斗地"的景象。

我看见身材矮小的母亲背着个大背斗,满头满脸的土,母亲递给了我家门的钥匙,说"锅里有肉,你们先吃,别等我",那情景让人心中不是个滋味。

改革开放初期,母亲所在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再也不用听着敲钟声出工了。

因母亲一人的户口在农村,田不多,母亲就搭建了一个小的蔬菜温棚,那成了我们的鲜菜供应基地。  

过年,母亲可以从腊月二十三休到正月十五,也可以休上一个冬天,那才叫真正的“过年”。

80年代,娘家的房子还是土坯房,烟熏火燎已经变黑,窗户也是纸糊窗。

年初二,我和妹妹带着孩子围坐在母亲家的土炕上,炕桌上放着一碗条子肉和一盘油饼子,我们和孩子吃的那叫一个香啊!

1988年,娘家盖起了"水磨石"的砖房三间,阳光透过大玻璃窗户照在床铺上,土炕没了,生活上了一个台阶。

年初二回娘家,一家人围着"八仙桌"而坐,过年的菜肴鸡鸭鱼肉摆满了桌。

2003年,"李家庄"的老房整体拆迁了,土地都开发成房地产了,老母亲搬进了上海路凤凰街路口的"北宝苑" ,住进了98平方米的楼房,母亲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天然气接在了家,象做梦一样" 。 

大年初二,一家老小在温暖如春的楼房里,围着圆桌,吃着海鲜大虾,喝着"老银川"美酒,其乐融融。

近几年,除初一外,我们已基本不在家做饭"过年"了,再也不用为了一顿饭,锅碗瓢盆, 煎炸烹煮, 七碟八碗,忙活一整天,我也从厨房里解放了出来。

从初二到初五,我们姐弟3人,轮流"坐东",改在酒店聚餐,亲情的小酒天天醉。

去年大年初二,我已无娘家可回,90岁的老母亲去世了,娘家已是人去楼空,常言道 "娘在家在,娘不在家散"。

我告诉弟妹,娘不在了,但家不能散,我们姐弟3人,要相互关照,将聚餐分散在每年的春节,清明,国庆节各一次,既欢度了节日,又怀念了父母,也有利于家人身体健康。

感谢改革开放四十年带给我们好日子,老百姓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天天都象在"过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娘家的感觉,真好!
清代奇案:和尚为色设计赚善妻,丈夫一怒休良妻,善心招致的恶报
古人讲“女顾娘,顾不长;娘顾女,顾不起”,老祖宗一语道破现实
麦上场,女看娘
正月初二
诗歌:回娘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