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失恋、发疯,他的人生比其传世之作《呐喊》更震慑人心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他听到一声呐喊与尖叫
然后用余生慢慢缓解这声呐喊带来的困扰
而他的痛苦变成永恒的表现主义艺术
挪威最伟大的画家——爱德华·蒙克
 
蒙克不同版本的《呐喊》

无论你熟不熟悉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名字,他的《呐喊》作为现代艺术的经典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一种旷世持久的焦虑从画中人的口型传出,像极了每个人崩溃的时刻

我们在现代艺术中见过不少大胆的表达,但蒙克作为表现主义先驱,第一次将负面情绪放大无数倍,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经典形象。

现在《呐喊》从遥远的挪威来到上海,就在外滩的久事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继2019英国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展品包含了《呐喊》、《麦当娜》等蒙克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生命的饰带”系列


无论是版画或油画,蒙克都传达出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人生的传奇色彩并不比作品逊色。创作《呐喊》背后的黄昏,可概括为他被反复引用的手札,“我仿佛听到天地间传来一声尖叫,那尖叫响彻寰宇,经久不息。”

我在开幕当天来到久事美术馆,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浓烈情绪。

01

黄昏时分的情绪

听到一声呐喊


 

如果将整场展览比作戏剧,《呐喊》所在的板块就是高潮迭起的部分,单独三幅作品被红色墙面紧紧包裹,瞬间攫住我们的心。

《呐喊》作为梵高的《向日葵》之后现代艺术被传诵最多的作品,油画版被蒙克反复画过4次,而久事的这件是他现存唯一手工上色的版画版本。


《呐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制作于柏林的利博曼,1895

画面里夕阳西下血红的云,和蓝黑的峡湾与城市交织在一起——即便是黑白为主的版画,扭曲的线条也渗出传遍周身的恐惧。

面朝观众的诡异颅骨是画家自己,蒙克画里的男人多多少少是自己。被异化的他形容枯槁,徒劳挡住那声焦灼的尖叫,和身后两位戴礼帽的绅士像行走在平行世界——没有旁观者能体会到蒙克所感受的东西。


但他依然精准地抓取了时代精神,尽管那可能是一小拨波西米亚者的精神,是挪威首府奥斯陆(那时叫克里斯蒂安尼亚)一群沉醉于苦艾酒、自由恋爱以及把自己的生命书写成文艺作品的人,蒙克便混迹其中。

这幅杰作还成为一个预言,蒙克的某个朋友在取景地——挪威艾克伯格的小路栏杆上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一场戏剧性的失恋。


《焦虑》双色石版印刷,制作于巴黎的克洛,1896

精神崩溃的人原本可能是蒙克自己,他的前半生笼罩在死亡和失恋的阴影下。

妈妈在他5岁时患肺结核离世,姐姐9年后因同样的病情死亡,只给予自幼病怏怏的蒙克一个孱弱的肺。家族精神紧张的基因也流传下来,父亲对宗教如痴如醉,蒙克最喜欢的妹妹某天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症” 一生未愈。

所以他的神经始终压抑,不敢在亲密关系里生活,情爱无数却一生未婚。临近崩溃时,他为摆脱情人的纠缠对着左手开枪,也住过精神病院电击治疗,最后竟奇迹般的平静过完一生。


“呐喊与回响”展览现场

联合策展人马真正认为《呐喊》是画家精神上的宣泄,也是挪威特有火烧云引起由内而外的视觉对冲,展厅的红色既惊惧又热烈。

“从他幻听到这声尖叫和呐喊,到慢慢用自己的方式缓解掉这声呐喊带来他几乎一生的困扰,我喜欢把它形容成一个热烈的过程。否则他走上梵高的道路也说不准。”

但蒙克安稳活到了80岁,还收获了至高的声誉,很难说不是因为某种热烈的情感,和深沉的爱——无论对女人还是家乡。

02

米莉、达格妮、图拉、爱娃……

残缺的爱情


 

女性题材与焦虑和死亡一样,在展厅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爱”是亮眼的板块,一幅《麦当娜》配合蒙克浪漫的散文诗——你的脸庞承载着大地之美,你的嘴唇宛若未来般猩红,描述了艺术家心中的理想女性。

麦当娜意为圣母,但画作实是表现受精的时刻,一系列精子游过,女人一侧是胚胎般的人。


《麦当娜》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于纸板,1895

很难说蒙克心里的“她”是早逝的妈妈和姐姐,还是令他一生难忘的初恋。往后他的帅气忧郁、懂得调情却无法换来完整的感情,而把女人视作破坏性力量去恋。

说回21岁的青年,从巴黎的卢浮宫和摄政咖啡馆归来家乡,籍籍无名却充满抱负。当地一个美艳的红发女人出现在他的日记。

她叫米莉,是蒙克的赏识者萨尔洛的弟媳。对于波西米亚圈子来说,婚外情并不稀奇——但这个四处红杏出墙的妇人,还是稍稍超出“道德”的底线。


蒙克被年长他4岁风情万种的米莉困扰了6年,尽管他们的秘密恋情迅速熄灭。再次听到米莉消息时,她离婚又再婚,还动了下颌手术。“我坐在那里——每个字——每次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的头都像是遭到了重重一击——她是我生命的6年中……”蒙克没能继续写下去。

然后他用1年画下《生病的女孩》。

但这个红发女子不是米莉,而是他14岁那年垂死的姐姐苏菲。展览中有三幅版画版本。画面虽未言明,却流露出这样的假设:他最终不可避免会失去她。


《生病的孩子I》三色石版印刷于宣纸,1896

红发女人的意象在蒙克画作里频频出现,米莉带来的情绪风暴远去,35岁的蒙克遇见穷追不舍的红酒商之女图拉,她也有一头瀑布般的红色长发。

一贫如洗的蒙克靠着这位热爱文艺的资产阶级小姐资助,但热恋后他不自觉躲避图拉的狂热,她才不是什么波西米亚者,渴望“腻在一起”。蒙克的怯懦与不欲负责在这段感情展露无遗,暗示令人遗憾的事实——其实他并没那么爱她。


《红头发绿眼睛的女人:罪》彩色石版,1902

图拉是蒙克画里的主角,两人纠缠不休许多年。直到又一次小房间里的争吵,随身的左轮手枪打中了他的左手中指,穿过血肉留下撕裂的伤口。

蒙克在日记里袒露,是他在某种意念下打了自己。这就像艺术家的自我保护机制,宁可负下无法拿稳调色盘的生命之伤,也要逃离庸常而浓烈的同居生活,他的绝望让人想起13年前梵高割下了耳朵。

“我感到如果我走入婚姻,那将是一种犯罪。”这句蒙克著名的自白,不过是摆脱图拉的众多借口之一。


《吸血鬼II》五色石版及木刻,1895/1902

这期间蒙克与另一个已婚妇人达格妮有过一段私情,画下易懂的《嫉妒》——她最终被某个疯狂的情人杀害了,给画家带来不小的震动。

他还为同样陷入三角关系的朋友贾普画了《忧郁》,线条收束于立着一男一女的码头,旁边泊着一艘黄色的小船。


《嫉妒I》黑色石版印刷,制作于柏林,1896

《忧虑IV》四色木刻印刷,制作于柏林,1902

蒙克最后一段热烈的感情是与小提琴演奏家爱娃,她总带着女伴而给人留下性向不明的印象。但画家对精神之爱的渴望首次盘旋在心头,他郑重地决定为两人画一幅画。

没想到画的标题惹怒了爱娃——《莎乐美》,她被比作邪恶地将施洗者约翰的首级放在盘中的女人。蒙克无法辩解,他不受控地画下一个强势的女人和软弱的男人。两人分道扬镳。


《女人头发中的男人头部》三色木刻印刷,1896

在他的潜意识里,女人像吸血鬼,可能会变成活生生的莎乐美或是杀害马拉的凶手。但他又无法抑制地迷恋她们,早年间就下惊世骇俗的《吻》(比克林姆特早10年),只是他没有亲密无间的能力。

也许米莉的影响延续了蒙克的整个生命,他晚年依然惦记初见米莉那难以忘怀的月光。他恨过的女人,却无法不爱着。


《吻IV》双色木刻印刷于浅棕色纸板,1902

03

孤独的漫游者

放不下的故乡



展厅最后是关于“故乡”的风景油画,蒙克为了摆脱图拉打了自己一枪后,陷入酒精和神经的泥潭里挣扎,直到住进哥本哈根的私人诊所,治愈后的他在后半生慢慢走上回乡之路。

他的名气也在欧洲大陆水涨船高,足以在经济上自由度过晚年——虽然健康状况时常困扰。家乡艾可利成为他最后的定居之处,常在漆成黄色的别墅与茂盛的苹果树间作画,身边只有一个女管家。

蒙克去世时是孤独的,并无女人或家人陪伴。但他终究实现了被艺术围绕的夙愿,“我的画就是我的孩子”


“呐喊与回响”展览现场

晚年的油画与早年的作品相比不再尖锐、饱含激情,显得松散而平平无奇。画家不为经济发愁,也不复“生命的饰带”的黄金时期。

他曾为《呐喊》写下手记:只有疯子才画得出来。原来艺术从苦难里来,却消逝于安逸。


《雪地中扭曲的树干》布面油画,1923

在解释策展的布局时,马真正说最后一件作品描绘了两个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是“新生生命的体现”,与开头带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形成了循环结构。

蒙克对生命的感悟从死亡伊始,最后落叶归根,说出自己死亡之后尸体上会盛开鲜花,既而得到永恒的名言,已然走入新的境界。他因亲人不断离去的恐惧转化为非常淡然的感觉。

而他去世前把几乎一生的作品(过万件)捐给家乡奥斯陆,足以证明内心深处对家乡深厚的爱。


《海滩上的两个男孩》布面油画,1911

19年后(1963年),挪威蒙克博物馆开馆。如今蒙克的作品大多收藏于蒙克博物馆与挪威国家艺术馆。

这里曾在欧洲大陆人看来是一片自由广袤的世外之地,但挪威内部的新旧纷争格外激烈。年轻的蒙克“出格”的作品屡次被主流保守派报纸嘲笑,好在他生性是个不拘一格的漫游者——游走于巴黎、柏林等新艺术运动的发生地和各个北欧城市。

但他骨子里的斯堪的纳维亚血统难以改变。德国赋予他难以逾越的国际知名度和财富,直到在家乡赢得属于他的荣光,载誉而归。


《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黑色石版印刷于白色陶瓷纸,1895

有趣的是,1912年科隆举办的大型“独立联盟”展览,是年近50的蒙克的艺术巅峰。他一改从前在柏林堪称丑闻展览的境遇,和梵高、塞尚和高更平起平坐,他们的名字共同划入艺术史的浩瀚星空。

但更加疯狂的毕加索也闯入此处,举着先锋大旗的蒙克成了古典主义者,他略感失落但阻碍不了新艺术潮水的方向。


《桥上的女孩》四色木刻,1918

现代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断将前浪拍打在沙滩上,而先驱的名字将不断被铭记。蒙克所有未完成的习作,《呐喊》里的头骨,扭曲的海岸线,身着白裙或披着瀑布般红发的女子,都穿越时空向我们无限趋近。

当艺术剥去神秘滤镜,只应直击人内心最脆弱的情感。蒙克没有亲笔自传,或许他的艺术才是最好的回忆录,向世人赤诚而热烈地展示了整个人生。



福利:
说说你对蒙克和他的艺术的感受,在评论区将会抽取幸运读者获得“呐喊与回响”展览门票哦

展览信息见下图:



文/Margaret
部分资料参考「挪」阿特勒·奈斯《蒙克传》
图片来自久事美术馆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今秋亮相外滩
谁也说不清压抑与痛苦之情,所以我们呐喊
蒙克《呐喊》1.19亿美元成交
画展纪念册与收藏之外的故事——纸制品收藏鉴赏系列(019)
《呐喊》:艺术从人生中来
那色彩仿佛在呐喊:爱德华·蒙克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