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馆共展300件精品!纪念陆俨少诞辰110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穆如·晚晴”纪念陆俨少诞辰110周年专题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10-24 - 2019-12-23
展览机构:龙美术馆西岸馆
开放时间:
夏令时:4月1日至10月31日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17:00停止售票)
冬令时: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周二至周日 10:00-17:30(16:30停止售票)
☆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每月的第一个周二为公众免费开放日(特展除外;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址: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近瑞宁路)
最全、最精的陆俨少展览来了!
恰逢陆俨少诞辰的110周年,陆俨少艺术院与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三馆共同推出“穆如?晚晴——纪念陆俨少诞辰110周年专题展”,展出陆俨少作品300余件(套),题材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等,以及与师友之间的诗画往来,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陆俨少书画篆刻艺术的成就,其中,“自刻印”、“杜甫诗意百开册中散失的部分”、“60年代人物画册页”、“峡江系列”、“现实题材”等精品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亮相。
陆俨少
关于展览的缘起,陆俨少艺术馆馆长王漪介绍,与十年前先生诞辰百周年时,覆盖全国的展览不同,2019年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纪念展览则集中在上海这座城市,共同推出三场不同的展览,讲述陆俨少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上海中国画院展览现场
陆俨少艺术院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展览展品主要来自国内重要机构和私人藏家,私人收藏作品鲜少露面,有些之前从未向公众露面,有些作品此次可能是唯一一次公开亮相,实为难得。龙美术馆的展品中的大部分未曾在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时展出,展览全方位立体再现了陆俨少的艺术人生面貌。山水、人物、花鸟等绘画题材均有涉及,早中晚年作品也实现了全面覆盖。”
“上海中国画院的展览则侧重馆藏作品的展示,不仅展出了陆俨少捐给画院的大批人物画,还展出了其在70年代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展陈作品门类非常集中。”
“陆俨少艺术馆则突出其书法和杂件作品,展厅二楼陈列书法均为首次公开亮相,一楼陈列其花卉和小品,其中几张很震撼的手卷非常值得一看。”
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虽未到展览现场,却特意为展览发来贺信:“陆俨少是20世纪杰出的画家,是浙江画坛,也是中国画的骄傲。”
关于陆俨少的重要性,郎绍君曾经在评论文章中这样总结:“陆俨少的山水画,一方面,继承与发扬传统山水画,坚持它的超世俗诗性——这在他的古代诗意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亲近世俗的作品。为了赋予世俗题材作品以超世俗的诗性,他有时采取“以古为今”“以古喻今”的方式。也许可以说,这是以传统的超世俗诗性抵制非诗性的世俗现代性,即反现代化方式的现代性探索。陆俨少经历的这种两难和超越方法,也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傅抱石、李可染的身上。正是这种两难中的超越,使他们成为20世纪山水画承前启后的大家。”
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作为陆俨少先生的学生,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谈及展览时说:“自我拜师陆老以来,这次我第一次看到作品数量、种类这么多的展览。私人收藏的作品中有两三件极为精品。陆俨少百年诞辰纪念展大多是官方出面,这次是民营美术馆、私人藏家纷纷献力,相信这对传播陆俨少艺术成就是一个更好的开始。”
的确,关于20世纪的中国画坛,“南陆北李”总是被提及。在1978年晚年变法之前,除了江浙沪皖个别小圈子外,中国画坛知道“南陆”陆俨少的人,少之又少。
“四分读书,三分画画,三分书法”
1909年,陆俨少出生在现今的嘉定南翔镇,一家经营米行生意的家庭。
儿时的陆俨少,还不识字便喜欢涂抹写画,凸显除了艺术天分。后来在小学时,邻居赠送了一本《芥子园画谱》,陆俨少开始自临学习中国画,因此这本画谱也成为了他的书画启蒙书。
1927年之前,陆俨少学习书画主要靠自学,中学考入上海澄衷中学,与其他学校不同,澄衷中学开设“读经复古”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每年自学一部古代经典。这让陆俨少对诗文、书画及刻印产生了兴趣,将读书、绘画、书法视为同等重要的事情,齐头并进,这也成为他后来提出“四分读书,三分画画,三分书法”治学思想的苗头。
陆俨少 《永州八记》之小石城山
在郎绍君的研究中,他将陆俨少的艺术从1927年开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约为 1927-1950年,19-42岁间;中期约为1951-1974年,43-66岁;晚期则是1975-1993年,67岁-85岁。
介绍陆俨少的早期艺术风格,总会提到一个人:王同愈,一位晚清翰林。
王同愈在诗词古文上造诣很深,画宗董思翁、四王一路,上溯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尚,画面精工绝俗,明净雅洁。其书法在清末推崇膜拜北碑的风尚中,他独尊初唐楷书,名闻书林。在隐退期间,前来求书画的人络绎不绝。
1926年,陆俨少考上无锡美术专科学院学习中国画,聪颖的他对学校师资力量水平失望而选择辍学。为了不荒废学习,他希望能拜师一位学时渊厚的老师。巧合的是,因为表兄李维城和晚清翰林王同愈的儿子王仲来在东北共事过,而王同愈也在民国之后便退隐上海,以书画为生。于是,陆俨少经找到李维城,经介绍在1927年结识了王同愈。
初次登门,陆俨少携带了几幅自己的山水作品,王同愈看后觉得“可教”,但王同愈生平不为人师,婉拒后与陆俨少成为忘年交,并决定侨居在嘉定南翔。后来王同愈回苏州,有人问他在南翔是否有朋友,他率先说出的也是“能诗能画”的陆俨少。
他从学习方式、艺术眼界和引荐友人上不遗余力,将陆俨少正式带入书画艺术道路,因此王同愈是陆俨少艺术生涯初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
《永州八记》之至小丘西小石潭
在亦师亦友的交往中,为了帮助陆俨少更好学习书画,王同愈将他引荐至嵩山草堂门下,跟随有“三吴一冯”之誉的海上大家冯超然学画,这举措指引陆俨少走向专业画家道路。而私底下,王同愈在持续指导陆俨少学习诗文书画的过程中,更将自己的古画收藏借给陆俨少临摹。在陆俨少的《自叙》中,他曾回忆:王同愈将一些收藏,如王石谷、王原祁等真迹都借给他临,还有一卷王烟客长卷真迹…临好之后,王同愈给陆俨少题跋,这件作品一直保留至今。而王同愈给陆俨少在古文诗词的学习上也是给了颇多指导,最大影响是让他养成了“白天作画、晚上读书”的习惯。
2019年8月,陆俨少艺术馆举办了“一丘藏曲折 缓步有跻攀”陆俨少杜甫诗意画专题展,里面提到了让陆俨少一生钟爱“杜诗”。而钟爱杜诗的起源,便是王同愈的鼓励。
当时陆俨少就仿照杜甫《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做了《游王氏园林十首》,请乡里秀才修改后给王同愈看。王同愈看后表示,相比修改,还是原作好,这鼓励了陆俨少,并养成了坚持学诗做诗的习惯。
陆俨少 《梅石图》
细看陆俨少这一时期的作品,笔法虽出自传统, 但从师广泛, 画法夹南夹北, 吸众家所长, 这也为后期风格转变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早期陆俨少游遍了北方的 山川和名胜古迹,他总结了北方的山川树木,山河走向和山峦位置,回到家后便将现实中的山水与古代山水画中的山水相比较,推断古人观察自然创作的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笔墨创造出新的规律。
他笔下描绘的多是高远或者高远及深远的意境,崇山峻岭,万木峥嵘,蜿蜒盘旋,这与宋元时期全景山水画的风格如出一辙。
总结这一时期,陆俨少的学习以摹古为主,他把传统文人画的“天然去雕饰”视为创作的最高准则,十分注重笔墨。也正是如此,陆俨少早期十分着重笔墨的细微变化,其作品呈缜密娟丽、神韵流动之感,较多留有古人笔意。虽然在章法上力求出新,但在营造整幅气势方面,尚未达到左右逢源的境界。
入蜀的深切感触 一生心中深爱杜甫
这一时期,是陆俨少艺术的成熟期。虽然在政治上饱受打击,但他始终奋求精进,又处于成熟时期,创作屡屡进入高峰状态。其间,他没有放弃对传统的钻研,但独立的创作已成主流,作品题材兼容古、今,形式风格有传统式、旧瓶新酒式、新探索式;画法则涵括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水墨、青绿等。早期缜密娟秀和奔放纵逸两类风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陆俨少 《装满红心在背篓》中国画
陆俨少 《新建工业区安亭》
陆俨少《兴修水利 挖塘养鱼》
50-70年代,大多数老国画家都顺应时代,选取新题材,改造旧形式,向连环画、年画靠拢,努力贴近大众的“喜闻乐见”。郎绍君认为,这一时期的陆俨少则采取了兼顾的态度,“在大多数同道’改造旧国画’也’改造自己’的境遇中,他没有停止对传统的学习与研究。这一点,他和潘天寿颇有相象之处。其时,他正处于中国画创作的“壮年”,精力旺盛,有对新事物的热情与追求,也有继续磨砺传统、并以创造的态度推进传统发展的意志。”
陆俨少 《彝族青年男女自由的歌声》中国画
陆俨少 《托儿站》中国画
陆俨少 《拖拉机》 中国画
陆俨少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这一时期,陆俨少的书画风格从娟丽向浑厚苍润、犷放简约转变,糅南北二宗画风,个性鲜明,风格独具。而这时期最明显的代表,便是创作大量的《杜甫诗意图》。
陆俨少之子陆亨曾经告诉艺术网,父亲能创作大量杜甫诗意画,入蜀后对风景身临其境的深切感触成为主要原因。
陆俨少 《杜甫诗意图》 (杜甫诗意百开册早年散佚作品)43.5x27.5cm x10
对此,我们可以从一组对比来看:
早年的杜甫过着十分优游的生活;青年时仕途极其不顺而陷入生活困境,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来到成都;隐居建立“杜甫草堂”,创作出大批流传于世的千古名诗;后思乡心切,乘舟出峡。
早年的陆俨少衣食无忧;青年时因躲避战争,陆俨少辗转浙江、山西、天津、烟台、宜昌,最终在重庆生活;在重庆7年间,陆俨少从真实的风景中体会杜诗,并创作一系列诗意作品;后回到上海中国画院。
陆俨少与杜甫同样的入川经历,同样被哮喘折磨的痛苦,同样的战火纷飞与颠沛流离,使陆俨少对杜甫惺惺相惜。但真正使陆俨少将杜甫视为知己与师长的,还是两人相同的家国情怀。
陆俨少在杜甫的诗歌中找到了共鸣,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战乱时民间苍生疾苦的担忧,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守,仿佛都在千年前借杜甫的笔说尽了。他被杜甫的诗文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一生心中深爱着杜甫。他与杜甫,在诗与画的交流中,实现了跨越时间的沟通。
1959 年,陆俨少完成了《杜甫诗意百开册》。70年代末遗失了30 多幅,1989 年陆俨少又予以补全。而在1991年6至7月间,陆俨少重画《杜甫诗意图百开册》中的16开,目的是取代1989年所补之“纸笔不佳者”。该册完整集合了陆俨少早中晚年的山水面貌,从中可见陆俨少中年的工致缜密、灵气 流溢的风格与晚年变法后的雄健豪放、简约浑厚之气象。但他并没有用新作替换旧作,如今所见百开册仍是1989年补足之册,而1991年新作,捐给了陆俨少艺术院。如今陆俨少艺术院藏有《陆俨少杜甫诗意图》30件。
此次在龙美术馆展出的19件杜甫诗意图,其中,《陆俨少杜甫诗意册》十开为早年散失的三十五开中10件,它们历经周折,从海外流转回来,十分珍贵;7件是陆俨少艺术院馆藏,另外2件是陆俨少生前挚友收藏,“云山兴发”便承载了陆俨少先生与杜甫诗意的聚散离合。
晚年的绘画“拐点”
陆俨少晚年的山水画可谓人书俱老,熟练的运笔能力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墨浑厚古拙的表现方法发挥至极,呈现出一番天真烂漫 。
郎绍君认为,1975年是陆俨少艺术创作的“拐点”,这与他经历的磨难,带来的心理和人生体验有深刻变化有关,同时也是其画风自然发展与不断探索的结果。
陆俨少《峡江胜概大图》作文培训机构加盟www.sehyzw.com
从这一时期开始,陆俨少的创作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笔势由细密、灵秀转向宽博、深厚、老到;书写的意味与动感更强,并且更加讲究墨法,浑沦的湿笔勾点大大增多,整个作品的笔墨由缜密精致变为松厚丰润,成为风格转化的一大来源;“留白法”逐渐成熟。此外,陆俨少还探求了泼彩,泼墨加施青绿,大泼与细勾结合,增加抽象因素等。
三大展览 立体呈现陆俨少的艺术人生
▼龙美术馆重点展品解读
陆俨少《古今人物山水册》(12开)29×34cm×12
龙美术馆所藏《古今人物山水册》,是陆俨少1961年所画。这套册页共十二开,可以说对传统山水画法的总结,而且不拘于门派,南北二宗具有涉猎。既有学习宋人燕文贵、郭熙的图式皴法,又有拟写元人王蒙、倪瓒的笔意;既有唐伯虎坚硬爽朗的树石,又有石涛灵动活泼的笔墨。这套册页显然不是对临,而是陆俨少基于30年代在南京看到的故宫藏画。由此看见,陆俨少过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理解能力。
陆俨少《古今人物山水册》(12开)29×34cm×12
有意思的是,此套册页虽为仿古,其中两开出现了今天的事物,一为水文站,一为夜诊。尤其是夜诊中的自行车让整幅画既滑稽又活泼。然而,这新元素的注入却与传统画面融合地恰到好处,毫无违和感。
陆俨少《古今人物山水册》(12开)29×34cm×12
为何陆俨少这么画,也许他在第十二开的题跋中,接着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阐述了原因:
“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此一句是顶门棒喝。因思予以前自谓学古人,实则仅仅得其糟粕而已。一千年来,山水画中颓废出世思想与今时代精神宁有些子凑合否乎?此犹水火不能相容,而予恬然自安,不思其过,又复侈言笔墨,夫所谓笔墨者,充其极不过优孟衣冠,今时亦何用此古人之翻板?离开思想内容,不反求诸本,孤立以言笔墨,未见其有当也。学古人要为今用,故必有所创,创而后能合,往者已矣,迷途知返请自今始。”
陆俨少《三峡图》 纸本设色 91.5×354.5cm 1987年 陆俨少艺术院
在“峡江系列”中,陆俨少艺术院藏的这件《三峡图》称得上是陆俨少先生晚年峡江系列的代表作。此作画于1987年,时闻国家在筹建三峡水电站,这便勾起了陆俨少对早年游历三峡的记忆。凭着记忆,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此画。画作完成时,陆俨少让摄影家蔡斯民拍下了他与《三峡图》的合影,可见陆俨少对于此画的满意程度。
此画尺幅巨大,留白、勾云、墨块、勾水等技法运用自如,奔腾的江水,流动的朝云,动态的山脉走势,使读者观之如有一副动态的画面呈在眼前。在笔墨的表现上,笔墨愈发老辣洒落,江水以陆式勾水之法写就,旋波洄洑,壮丽奇诡,两岸危岩峭壁,笔墨磊落洒脱,运笔轻重缓急,提按转承,山脉的蓄势由左上角而下,由高而缓。山石之上林木、云雾掩映,林木以中锋勾其枝干,再以点叶写就而成,布局安排错落有致,朝云则以勾云之法,由左至右,通贯全幅,与山势、流水相呼应。使观者览之,峡江之险,犹若眼前。
陆俨少《毛泽东词意图》
这幅作品创作于1953年12月,横360厘米,纵144厘米。据丰子恺1955年10月发表的《中国画剧首创者李叔同先生》一文记载,此画是他1953年秋天在杭州虎跑山定慧寺为筹建弘一法师舍利塔,请几个画家联合创作的两幅巨幅山水画中的一件。画上有丰子恺题跋。
这幅画将毛泽东词中的磅礴气势形诸于笔墨。虽说是合作画,但作品风格统一、协调,无论是布局、用笔、着墨和色调,都极其完美。它明显由陆俨少主笔完成:画中树木松动的长线条,沉着而富节奏感,是陆俨少早期的典型笔法;蜿蜒长城、涓涓流水、连绵起伏的山脉、密集的羊群、俭朴的牧羊人、风尘仆仆的骆驼旅队等的勾勒渲染,缜密不失浑厚,娟秀不失苍劲,作者深厚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表露无遗。画中景物人事均紧扣诗意,加上丰子恺的题跋,诗、书、画浑然一体。
陆俨少《巫峡高秋》47×68.5cm 1978年
此轴创作於先生“右派”得到平反的那年,属中后期作品。浑厚老辣,笔力雄健,一扫柔媚之气。高远俯视之下,湍急的江流从群峰之间横贯而过,将呈对角线屹立的两组山峰隔开。逆向的流云横亘山巅,与江水几近垂直,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势。虚实动静,两相映衬,相得益彰。山石以浓墨为骨,由浓入淡,由润至燥,笔笔生发。江水用“只行海内,为他家所无”的细密流畅的长曲线写出,一泻千里,高与云齐,有“江间波浪兼天涌”之势。山中红叶点出深秋主题,毫无杜诗所呈现的萧森阴晦。先生为人称道的勾云、留白、墨块的云水技法在画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画面群山如赴,云水奔流,极富动态之美。
陆俨少《大厂村》
本幅写于是年冬,以雪实寺上的大厂村入景,属纪游写实之作。画中所见崇山茂林荫护下,房舍数间,聚结成乡,其地前临溪、背靠岗,村民或赶牲口过桥、或洗濯于溪畔、或挑水荷锄而归,入眼一片乡野寂静,无车马之喧嚣,迹近武陵桃源,难怪画笔下所写正是“云中鸡犬感”。
岑参太白胡僧图
纯水墨的《岑参太白胡僧图》浓缩了勾云、画水、留白、墨块四种技法、且画面左下相对细腻的双钩画法与右边的大写意、加之画面上方的云山更显气度,而画中题跋似乎信手拈来,却与画面节奏融为一体。
东蒙隐居图
此画纵86cm,横50cm,纸本设色,创作于1988年,为画者晚年创作之精品。阴崖结庐而居,芝草琅玕而伴。此历代文人隐居所共同向往之境界。画家对归隐似乎有着不可名状的情结。画家一生中画过很多隐居题材的作品,甚至画家早年也曾尝试在浙江德清上柏山中隐居。此画正是写求仙访道之隐居。画中前景山石用笔简洁老辣,墨色恰如其分。远景山峰写细密繁琐一路,全师元代王叔明(王蒙)笔法,皆从牛毛、解锁皴法中出。中锋、侧锋并用,线条笔笔如碑学书法一样铿锵有力。线条之间墨块的巧妙运用,浓淡相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尤其是远景退却,与烟云交错之处,恍若真景象,别开一番境界。
峒关蒲雪
本件尺幅逾四尺整纸,画面将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风格,完美糅合,用笔紧凑,彩墨相容,画风深厚苍润且神韵流动,堪为陆俨少中晚期的代表佳作。
归樵图
《归樵图》作于1959年,当时陆俨少已被错划为右派,被迫劳动改造,正是作者一生中最低潮阶段。加之陆氏有哮喘病根,宜于山中居住,而此时“蹉跌未覆”,作此《归樵图》,正是作者最真实的心灵写照。此作品缜密娟秀,灵气外露;学古又不泥古,既注重传统笔墨,又勇于创新。
楼外汀州图
此画颇得宋之赵大年(赵令穰)意趣,画风朴拙而不生硬,物象简括而不草率。曲曲直直、跌宕起伏,疏疏密密、交错参差。平淡天真中不失阳刚之美。真文人趣也。构景也是意味深长。画面用色秀润通透,清新淡雅。柳色芦草施之以汁绿色,浓淡有秩,远景分明。淡绿色的画面气氛中点缀一些赭石色,使之画面色彩不单薄。再加上山石用以纯墨色,置于前景,与周围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有画面冲击力。
▼陆俨少艺术馆重点作品解读
陆俨少的书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博采众长;二是自出新意。他在《学画微言》中关于临池学书的一段自白:我于书法,所用功夫,不下于画画。14岁开始临帖,初临龙门二十品之中的《魏灵藏》、《杨大眼》和《始平公》。继临《张猛龙》、《朱君山》等碑。30岁后学《神龙兰亭》,如是复有年,后来放弃临帖,改为看帖,尤喜杨凝式,下及宋四家诸帖,揣摩其笔之法,以指画肚,同时默记结字之可喜者牢记在心。有一余晷,抄书不辍,如是积纸数尽。
陆俨少书法册页
陆俨少 书法《书李太白诗》18×137cm 1977 年作
满峡开帆图
陆俨少晚年最为人称道的技法创新在于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在此画中均有体现。他将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浩渺弥漫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激流险滩、旋涡飞溅;还是滔滔江河、迂回曲折,其笔墨都顿挫有力,线条变化多端,气韵生动。
林峦村居图
《林峦村居图》为陆藏字100号,是陆俨少艺术院建院二十周年征集到的第100件作品。
雁荡泉石
陆俨少论及雁荡山时说:“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为远较黄山能入画,它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雁荡之山非甚高,松桧草树之林非甚密。而泉瀑之胜,左右俯仰之间,不胜应接者何也,盖其石坚而不渗漏,又近海多雾雨而云烟结集故也。故写雁荡当写石写泉又当写云,并云泉之源也,而石泉所恃以存也。此三者具而后雁荡之胜慨全矣。”
灵峰耸秀图
雁荡山图
作为一名山水画大师,陆俨少非常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即使是重复之景,每次也都有所创新。此幅《雁荡山图》便是其深厚传统功力的绝佳体现。画面远景中,飘荡的云与流泻的泉辉映着,率意的皴纹勾勒与浓浓淡淡的墨块交错着,还有浸漾在云雾中的杂树、瓦屋。繁复的内容以笔的律动组合在一起,造成了气韵生动的画图,特别是云和水的表现显示了陆俨少的高超技艺。整个画面除了给人险、峻、急之感外,还呈现出了别样的悠闲气息。在画面的近景中,最为特别的是陆俨少成功地将传统山水画中未曾出现的事物,极为自然地融入画面中,他在山腰中穿插一片白墻红瓦的现代民居,配以蜿蜒的山道,流露出了现实生活的气息,极为难得。
▼上海中国画院重点作品解读
山田再熟图
1964年,陆俨少还画了一批以浙江、安徽风光为题的作品,《山田再熟图》即为其中之一。此图为高远构图,刻画山重水复中的梯田,把现代化的人造场景植入古典山水画境,传统山水画的那种自足的自然主体结构,就被人造场景割裂了。
伐木工人
伟大的起点
雁荡耕牧图
八路军、解放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展览】最全、最精的陆俨少大展来了!三个场馆让你看懂陆俨少
龙美术馆陆俨少110周年大展开幕
陆俨少--杜甫诗意作品欣赏
中国书画我的最爱2
陆俨少把杜甫诗意用山水画出来,真是神入诗境
中国美术馆在展之——陆俨少《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