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度被卡脖子?印度国土,为什么差点被分割成两部分?


西里古里走廊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印度是南亚最大国家,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和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从地图上来看,印度的国土似乎被分成“毫不相干”的两部分,除了位于印度半岛的主体部分。

▲西里古里走廊

在喜马拉雅山南以及孟加拉国、缅甸之间还包裹着一块印度领土,即印度“东北六邦”。

实际上印度主体与东北六邦之间通过狭窄的西里古里走廊联通,西里古里走廊全长约200公里,最窄处仅22公里。走廊南侧是人口过亿的孟加拉国,北侧则是尼泊尔、不丹及中国西藏地区。

东北六邦面积17.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在文化和人种上与印度本土存在较大差异。这里居民是与中国傣族、泰国泰族同源的黄种人。

▲西里古里走廊与东北六邦

印度东北部在经济上极度依赖印度本土的输血,所需的大量资源均通过西里古里走廊输入。但狭窄的走廊被各国“夹击”,似乎是一条随时都能被外国切断的主动脉。

作为印度的“战略软肋”,沟通印度东北黄种人聚居区的西里古里走廊是如何形成的?切断西里古里走廊,真的会让印度一分为二吗?

▲地缘软肋



一、湿婆掌外

南亚是古代文明荟萃之地,印度河、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恒河以东,雅鲁藏布江在西藏境内经过大拐弯向南而去,出境后冠以布拉玛普特拉河的新名字,最终滚滚向南注入恒河,二者一同构成了恒河三角洲。

▲区域地形图

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向北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是云贵、缅北山地,西南则是恒河、布拉玛普特拉河共同形成的恒河三角洲(孟加拉)。

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民族众多、语言复杂,素有“民族博物馆”之称。

▲布拉玛普特拉河上游就是中国的雅鲁藏布江

达罗比荼人是印度半岛早期的原住民,公元前2000年,从西亚来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半岛,控制了富饶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北印度),达罗比荼人则被赶往南印度。

▲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是雅利安人最早建立的大型王朝,公元前2世纪,其已控制印度半岛大部。在孔雀王朝尊崇下,佛教在印度半岛蓬勃发展并传播到东亚、东南亚。

恒河三角洲有足够多的优质土地供北印度的人口开发,而再往东是布拉玛普特拉河形成的河流谷地,此地山高林密,诸多山林部落居住于此,印度半岛人口无力也无心进入这片落后之地。

此地向东是云贵高原和缅北山地,由此构成介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与印度半岛之间的一个独立政治地理单元。

▲大国之间

3世纪后,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及周遭山地出现了迦摩缕波等小型王国。他们在文化、宗教上受印度影响。

孔雀王朝之后,北印度曾出现笈多、戒日等大型王朝。但他们存续时间不长,且并未彻底统一印度,分裂仍是当地的历史主线。

8世纪后,来自西亚的强大外族不断入侵北印度,未能因时而变的佛教逐渐势微,在民间颇具影响力的印度教全面取代佛教,成为印度半岛的主流宗教。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从陆路传入印度西北部,南亚宗教版图发生变动。

▲伊斯兰教的传播

除了从西部进入南亚的穆斯林群体,一些信奉佛教的族群从云贵高原、东南亚地区进入南亚的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

13世纪初,生活在岭南、云南的傣泰民族人口不断增长,现有资源已难以满足生存所需,不断南下的蒙古人不断挤压泰傣民族的生存空间。

▲云贵高原

中国西南的傣泰民族主体南迁进入中南半岛,融合形成泰、老等民族,另有小部分西迁进入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

▲南下的傣泰民族

1215年,勐卡勐雅(今云南保山)一带的傣族头人苏卡法率领部族9000余人西迁。

1228年,苏卡法率部在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的布里迪兴河谷落脚。他们征服了周边的摩兰人、布拉希人部落,建立了名为“勐顿孙罕”的王国。

▲傣族西进

与进入中南半岛的亲戚一样,苏卡法部族保留了佛教信仰。傣族作为统治民族,其文化和语言在国家内占据主导。如君主称为“昭法”、官员等级邦勐、叨勐、录令等都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傣族王国被当地土著称为Ha-Siam,“Ha”意为“土地”,而“Siam”是对傣族人的称呼。这与其他傣泰民族分支称呼是一致的,如泰国泰族旧称“暹”也是“Siam”,缅甸掸邦的傣泰族人称为“Sham”。

此后数个世纪,傣族王国继续在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扩张,逐步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Ha-Siam经过历史演变成为Assam,即阿萨姆,这也成为民族融合后王国的主体民族的称呼,而傣族国家称为Ahoms(阿洪姆王国)。

山脉隔绝了阿洪姆与文化母体的联系,阿洪姆所处的地域也并不是中南半岛那样的佛教世界,阿洪姆只能不断融入南亚文化。

▲阿洪姆创建者

14世纪后,印度教传入阿洪姆。当地土著本就受印度文化影响,良好的文化土壤让阿洪姆很快接受了印度教。本来信奉南传佛教的阿洪姆宫廷逐渐印度化。

阿洪姆王国在文化上被纳入印度教世界,而维系阿洪姆与印度半岛文化联系的就是孟加拉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印度教“宗教通道”。

分裂的印度半岛不断遭受周边穆斯林族群的侵袭,穆斯林甚至在北印度建立多个伊斯兰政权。

1303年,伊斯兰教知名学者贾拉勒来到孟加拉地区传教。

1338年,孟加拉的穆斯林贵族脱离德里苏丹国,建立孟加拉苏丹国。

伊斯兰教在孟加拉不断向北扩展,从恒河平原到阿洪姆的印度教“宗教通道”愈发狭窄。

▲印度的伊斯兰政权



二、南亚“石头城”

阿洪姆王国与东南亚、云贵等地保持了人文联系,阿洪姆的钱币上铸刻汉文和藏文,以方便同这些地区进行贸易。

但受地理条件限制,远离母体文化的阿洪姆王国与南亚文明交流更便捷,印度教文化逐渐占据主流。

15世纪后,阿洪姆君主改用印度教仪式加冕。到16世纪干脆皈依了印度教。保留傣族“昭法”称号的同时,阿洪姆君主还使用斯瓦尔加、罗阇(意为天神、王公)等印度教称号。

傣族特色的官员称号也改为了巴尔哥哈因、哈扎利卡等印度教头衔。

印度化的阿洪姆贵族

16世纪初,蒙古-突厥裔穆斯林从阿富汗进入北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1576年,莫卧儿征服恒河平原与孟加拉地区。

在伊斯兰政权统治下,孟加拉的穆斯林数量不断增加,在孟加拉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印度教徒聚居区被不断压缩,变成了一条东西向走廊地带,这就是西里古里走廊的1.0版本。

17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达到全盛,统治了大半个印度半岛。莫卧儿帝国计划将势力范围向东延伸,首先要将印度化的阿洪姆王国纳入版图。1615-1687年,莫卧儿接连17次入侵阿洪姆。阿洪姆人拼死抵抗,迫使莫卧儿确立两国边境。

▲阿洪姆王国的地缘局势

18世纪后,莫卧儿帝国逐步衰落,印度碎裂成众多割据政权。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接连来到南亚,英国在印度殖民争夺中取得主导地位。

英国先是在南印度沿海建立孟买、马德拉斯等殖民城市,其后又在1757年击败孟加拉王公,控制了富庶的恒河三角洲,此后英国全力在南亚开展殖民扩张。

▲英国殖民印度

阿洪姆此时陷入内部宗教冲突,无力平叛的国王向英国求助。1792年,英国获得在阿洪姆的驻军权,开始频繁介入阿洪姆内政。

在北印度,英国在1814年入侵印度北方邻国尼泊尔,尼泊尔战败并割让三分之一的领土。其中一块土地位于孟加拉与喜马拉雅山之间,这里有一座名为西里古里(意为“石头众多”)的村镇,日后的西里古里走廊之名就来源于此。

▲尼泊尔割地

击败尼泊尔后,英国以西里古里为踏板向北染指曾附属于尼泊尔的锡金,进而将手伸进了喜马拉雅山区。西里古里恰好位于印度教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平原地带,英国借此对阿洪姆王国施加影响。

除了英国,想夺取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还有阿洪姆以东的缅甸。特别是缅甸加强对缅北山地的控制后,获得了向西扩张的踏板。

1813年缅甸征服阿洪姆以南的曼尼普尔王国,1817-1821年间又接连三次征伐阿洪姆,几乎控制阿洪姆全境。缅甸的扩张威胁到英国的利益,英国扶持阿洪姆流亡王族对抗缅甸。随着冲突加剧,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

▲缅甸西进(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战败的缅甸被迫割让大片领土,阿洪姆、曼尼普尔等王国沦为英国势力范围。1839年,英国废黜阿洪姆国王,将阿洪姆、曼尼普尔等地整合成印度殖民地的阿萨姆省,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首次与印度半岛被整合进同一政权下。这一点,此前的任何一个印度王朝都未能做到。

孟加拉地区与阿萨姆之间被山地隔开,要想更好的治理阿萨姆省,就必须强化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之间的沟通。

地缘形势的变化让西里古里的战略价值不断提升,其向北联通锡金,进而让英国的势力前出到西藏;向东辐射阿萨姆省,进而控制占领的缅甸领土,西里古里从一个偏远村庄发展成英国在南亚殖民体系中的重要战略支点。

▲建设西里古里

1835年,英国从锡金手中强行租借大吉岭地区,此地在西里古里城以北约30公里。英国将大量印度、尼泊尔劳工引入大吉岭促进当地茶叶、避暑旅游等产业发展。

1839年,英国首次修建了联通西里古里和大吉岭的道路。英国将这里发展成重要的军事前哨。1864年,英军从这里出发进攻北侧的不丹,弱小的不丹承认英国的宗主权,被纳入英国南亚殖民体系。

▲征服山地小国

英国在南亚的殖民地域广阔,殖民者无力也无心对英属印度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阿萨姆省经济落后、产出较少,英国不希望增加统治成本。

1873年,英属印度颁布《内线管理条例》,规定阿萨姆省除部分平原地带(茶叶种植园、工厂等)外,山地部分严禁印度人进入。阿萨姆省成为英属印度的“东北边疆”,维持着落后封闭的社会状态。

▲英属印度

1880年,铁路被引入大吉岭。互为犄角的西里古里与大吉岭成为集军事、商贸、旅游等功能于一身的区域中心,向北联通中国西藏、锡金、不丹,向南则对接当时的英属印度首府加尔各答。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全境,在此设立英属印度缅甸省。通过西里古里走廊向东连接的英属印度东部边疆更广阔了。

为加强对阿萨姆省的控制,英国不断打造西里古里一带的基础设施。西里古里-大吉岭还成为英国染指中国西藏的踏板,为了将西藏纳入势力范围,1904年英军大举入侵西藏,侵藏英军就是在大吉岭一带集结北上的。

▲英军入侵西藏

如果说孟加拉的伊斯兰化,最终在恒河平原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之间挤压形成西里古里走廊的1.0版本。

那随着英国殖民时代的到来,布拉玛普特拉河流域首次被纳入印度政治框架内。

西里古里-大吉岭发展成陆路联结节点,越过恒河将英国的影响投射到英属印度的“东北边疆”。

随着人口集聚和铁路等近代设施的出现,伊斯兰教难以继续北上,这条古代印度教东传的“宗教之路”真正从文化概念变成陆路通道,形成西里古里走廊的2.0版本,并向“西里古里走廊”的最终形态演进。

▲西里古里的火车



三、雷德克里夫之线

20世纪初,大量孟加拉劳工进入阿萨姆省从事茶叶生产。阿萨姆族在当地的人口比重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五位。

在英国的放任政策下,印度人把黄种的阿萨姆人看作印度教世界的异类,甚至产生了“阿萨姆人比印度贱民还低贱”的歧视性看法。

阿萨姆政府系统被英国人和高种姓印度人占据,例如在1930年,阿萨姆地区的273名正副校长中,只有3名阿萨姆人。至于当地的警察、卫生、农业等部门中更是一个阿萨姆人也没有。阿萨姆人多有反抗,但都被压制下去。

▲阿萨姆人被排除在种姓体系之外

阿萨姆作为英属印度的东北边疆,其地缘价值就是拱卫恒河等核心区域。以阿萨姆为基础,英国私自划设麦克马洪线,非法将部分中国领土纳入英属印度。

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教徒占英属印度总人口的70%以上,穆斯林占总人口的20%左右。进入20世纪,受民族思潮影响,归属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印度人为争取独立走到一起,印度独立运动愈演愈烈。

▲南亚宗教分布

二战后,国力衰颓的英国决定给予英属印度独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开始凸显。1947年,英国决定以宗教为划分标准,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

英国委任英国边界委员会主席西里尔·雷德克里夫负责印巴边界划分。他此前从未参与过印度事务,但印度独立领袖甘地等人恰恰看中了这一点,认为雷德克里夫不会在划界中有所偏袒。

雷德克里夫不可能跑遍印度全境去勘界,他对照一份军用地图外加一些人口普查资料,在总督府的办公桌上决定了近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亿人口的归属。划分原则简单粗暴——同一地区内穆斯林人口占多数就划给巴基斯坦,反之则划给印度。

▲雷德克里夫

阿萨姆省因印度教徒居多而被划入印度并改称阿萨姆邦,英属印度西北部和孟加拉大部(东巴基斯坦)被划入巴基斯坦。

东巴基斯坦的边界向北一直划到朗布尔地区,此地距离英属印度与尼泊尔、不丹等地的边境只有20-40公里的宽度,进而形成一个走廊地带,即西里古里走廊。

走廊的前身是印度教向东传入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宗教通道”的一部分,随着伊斯兰教在孟加拉坐大,穆斯林不断向北挤压印度教徒生活区域,最终形成这条狭窄的印度教徒、穆斯林杂居区域。

为了让印度保持与阿萨姆邦的联系,最终做出调整划入印度。西里古里走廊归印度西孟加拉邦管理,行政上不属于印度东北地区。

▲印巴分治

印度东北(阿萨姆邦)与印度本土沟通只能通过西里古里走廊,而现代意义的国境线彻底打破了这条通道原来仅有的文化意义,使其成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

与因地形形成的河西走廊、辽西走廊不同,西里古里走廊完全是人为产生的,它与周边区域并无显著地理隔绝。

东北地区是印度面向中国西藏、缅甸的门户地区, 印度自然知道其蕴含的地缘意义,这进一步抬升了西里古里走廊的战略价值。

独立之后,印度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相较于地区内的其他国家有着综合国力上的绝对优势,但西里古里走廊却是印度的“地缘软肋”。

▲地缘软肋

印度本土和东北地区之间横卧着东巴基斯坦。自印巴分治以来,两国因领土、宗教等因素而成为死敌。恶劣的关系让西里古里走廊局势更为紧张,巴军随时可能北上切断西里古里走廊,印度也可能在上游截留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河水,影响东巴基斯坦生产,两国为此在走廊两边重兵对峙。

东巴基斯坦当年作为穆斯林聚居区被划给巴基斯坦。生活在此的孟加拉族占巴国人口的50%以上,却因远离巴基斯坦政治中心,被当作二等民族对待。

▲孟加拉难民

孟加拉人不想被西巴基斯坦同化,印度将其看作肢解巴基斯坦的好机会,大力资助孟加拉独立运动。

1971年,印军配合孟加拉游击队对东巴基斯坦发动进攻,彻底击溃当地巴军,东巴基斯坦变成独立的孟加拉国。孟加拉人感念印度的帮助,西里古里走廊南侧的威胁大为缓解。

▲“肢解”巴基斯坦

解决了巴基斯坦,印度决定向北用力。走廊北侧是尼泊尔、不丹、锡金三个山地小国,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地缘战略,对三国保持着强力控制。

三国以北是中国西藏。印度试图用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强占中国领土,中国的亚东县与西里古里走廊接壤,如果不解决走廊过于狭窄的问题,印度担心中国顺势掐断走廊并占领印度东北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的担心不减反增。

▲边界战争

山地三国中的锡金面积最小,印度独立后就不断向锡金输送移民,试图改变当地藏传佛教占主流的文化。

但锡金国王不甘心做傀儡,他鼓动民众上街抗议。印度索性出兵“指导”锡金通过了亲印宪法。

▲锡金末代王室

1975年,印军包围锡金王宫,在允许当地印度移民参与的情况下以97%的支持率让锡金通过了加入印度的公投。冷战中的美苏为了拉拢印度,对此保持默许。

吞并锡金让西里古里走廊中段的南北向平均宽度从80公里提升到170公里。南下手撕巴基斯坦与北上吞并锡金,大大减少了西里古里走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的地缘压力。

▲西里古里走廊跨度(单位:公里)



四、白象的软肋

印度重视西里古里走廊的战略价值,阿萨姆地区更是被印度看作向东实现地缘突破的重要平台。阿萨姆地区的黄种人民族在印度独立后获得了法定少数民族地位,印度政府给予当地部分政策优惠。

这并不能让阿萨姆等民族满意,他们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未得到充分尊重,大量涌入的孟加拉人在肤色、语言文化上与黄种人民族存在较大差异,阿萨姆、曼尼普尔等民族要求将移民彻底逐出印度东北地区。

▲抗议的阿萨姆人

激进者更是打出了民族独立的旗号,60年代后,阿萨姆、曼尼普尔、米佐、特里普拉等民族都出现了独立派武装,与印度驻军冲突不断。

在此情况下,印度政府拒绝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当地发展陷入停滞。印度独立之初,凭借成熟的茶叶等产业,东北地区人均收入位居印度前列。因为得不到政府资源倾斜,到70年代,东北地区人均收入仅为印度本土的60%。

▲阿萨姆邦

为了分化东北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印度决定拆分阿萨姆邦。1963年最先析置那加兰邦,1972年又分出了特里普拉、曼尼普尔、梅加拉亚邦三邦,1987年设米佐拉姆邦。

阿萨姆邦仅剩原面积的43%,东北六邦格局就此形成。

▲东北6邦

各邦的名称均来自其境内的主体民族,印度政府允许当地人使用民族语言。实际上这些分化而来的弱小之邦很难抵御印度主流文化的侵扰。

印度政府没有刻意引入印度本土人口,但孟加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致使大量孟加拉人来到印度东北谋生。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外来语言在这里不断推广,严重威胁到东北地区民族语言的传承。

印度的封闭式管理让东北地区成为“地缘孤岛”,长此以往,不仅不会解决当地的民族独立力量,还会让印度背负沉重的治理负担。

▲印度东北宗教分布

90年代后,印度实行“东向政策”,旨在以东北六邦为平台,建立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借助经济发展,遏制东北地区毒品、走私以及民族冲突问题。

可现实运作中,印度东北基础设施落后,难以与临近的缅甸高效互通,且缅甸军政府长期被国际社会制裁,东向政策未能取得实效。

▲面向东南亚

2004年后,印度政府扩大了“东向政策”的覆盖范围,将东亚、南太平洋岛国纳入其中。随着缅甸加入东盟,印度东北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也有了起色。

在此背景下,西里古里走廊的地缘价值进一步凸显。印度加大对走廊地区技术设施的投入,至2021年,西里古里走廊全境有1-3级公路5.7万公里,其中通行状况较好的1级公路占31.29%。

▲西里古里火车站

从西里古里走廊进入印度东北,地形逐渐破碎,因地质构造复杂,印度希望另辟蹊径加强与东北地区的联通。过境孟加拉国是印度的首选。

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三角洲,地势平坦,且距离印度东北直线距离近。印度在2010年后向孟加拉国提出过境修建特图利亚走廊,以印度东部第一大城市加尔各答为例,经由此地进入印度东北部比走西里古里走廊节省400余公里。

▲穿越孟加拉

印度还试图穿越孟加拉国,修建联通加尔各答与特里普邦的通道,这样比走西里古里走廊节省1200公里。但印孟两国在布拉玛普特拉河河水分配等问题上存在矛盾,孟加拉也不愿出让国家主权给印度修路,印度的设想未能实现。

但印孟两国在2015年签署《土地边界协议》,交换了西里古里走廊附近的162块飞地,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此举有利于印度更顺畅的在周边地区进行管理建设。

▲交换飞地

对于印度来说,西里古里走廊始终是其无法摆脱的“地缘魔咒”。为了防止走廊被外国切断,印度一方面加强对走廊以及印度东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

印度东北部、西里古里走廊以及印度控制的西孟加拉地区均属印度东部军区管辖。该军下辖四个军,其中第33军全部部署在西里古里走廊。

▲印度东部军区(图片@1002什么)

33军下辖第17、20、27三个山地师,总兵力超过5万。而邻国在周边地区部署的兵力总和也没这么多。

此外,印度阿萨姆步枪队、边境警卫队数千人协防西里古里走廊。印度在此布置山地部队,显然不仅是为了防守,更是意图在喜马拉雅山区“有所作为”。

在印度东北部,是东部军区的第3、4两个军,印度空军东部司令部也设置于此,如此强大的配置不仅能有效震慑东北地区的民族独立武装,也能对外释放印度的“军事威慑力”。

▲驻扎在西里古里走廊的印军第33军

西里古里走廊固然狭窄,但作为一条人为因素出现的走廊,这里实际上是恒河平原的一部分。一旦西里古里走廊被切断,所谓的国境线根本无法约束印度的行动。

作为南亚霸主,印度完全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行过境孟加拉国,借此恢复与东北地区的联系。所以即便真的发生西里古里走廊被切断的情况,只要印度政府尚有余力,东北地区就难以脱离其控制。

▲印度梦想成为大国

时至今日,印度东北部仍是全印度相对落后的区域。当地的阿萨姆、曼尼普尔等民族为驱逐孟加拉等族移民而持续发动抗议,印度政府只能不断加大在此地的军事投入。

但印度东北联通东亚、东南亚的地理优势是无法忽略的。在现有基础上,印度会继续强化对西里古里走廊的建设,以期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要求民族权利的阿萨姆人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不息,“打印”不止?印度东北六邦的抗争能给中国哪些启示?
打蛇打七寸,印度的七寸在哪里?这个要害关乎着印度的国家命运
印度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出海口?
日本《外交学者》:印度地理的诅咒
小小走廊决定印度命运?为何切断西里古里走廊会让印度痛不欲生?
宽仅20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谁掐住这里,谁就能将印度拦腰斩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