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沿着苏轼徐州行迹去探寻(三)

沧海桑田话利国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李六如

“苏迷三人行”首次探寻安徽萧县白土镇境内的“苏轼寻石炭遗址”时得知,苏轼当时写的《石炭歌》,是我们今天研究徐州乃至江苏煤矿发展史的第一篇史料。它不仅明确了徐州地区开采利用煤炭的最早时间及地点,而且指出了徐州白土镇的煤炭质量上乘,适宜冶铁,解决了利国驿冶铁燃料问题。46日,“苏迷三人行”探寻团走进利国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陈鹏全程陪同,一起去追溯苏轼与利国的历史变迁的渊源。


一座古镇,因一个人和一次上皇帝书而知名和繁盛,一个人,因这座古镇而永恒,苏轼和利国镇就是这样结下千年不解的缘分。利国镇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北上齐鲁,南下江淮,西连微山湖,东接山东台儿庄,是江苏的北大门,也是历代兵家商家必争之地。利国自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设立传舍,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设“利国驿”,直至公元1897年被废,徐州城北“利国驿”历经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国古代驿传制度的样本。利国镇是江苏省有名的优质铁矿石生产基地,富藏铁、煤、石灰石、高铝矾土等矿产。作为历史上的冶铁重地,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冶铁,素有“山满金、水满银,行人齐称聚宝盆”之美誉。汉武帝时在此设立“铁官”,唐朝设立“秋丘冶”,北宋时代开始了以煤代木的燃料革命之后,“秋丘冶”也一跃成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并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升为“利国监”。

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览观山川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翌年十月(元丰元年)写了著名的《徐州上皇帝书》, 书中首先介绍徐州和利国地位之重要:“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要使利国监不可窥,则徐无事,徐无事,则京东无虞矣”;再用了大量篇幅向宋神宗赵顼述说徐州利国的冶铁业:形成年产生铁154万斤的冶炼中心。想到徐州的安全,进而考虑到京东之安危,苏轼心急如焚。而此时河北因“地方保护主义”又禁止利国之铁北上,利国近四千人的冶炼从业者又面临失业危险。爱民如子且忠心为国的苏轼一方面为利国的冶铁业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又从安全考虑,征“有材守而忠谨者”,“授以剑刃刀槊,教之以击刺。”以达到以冶护冶、以冶守冶的目的。是以“冶户皆悦而听命,奸猾破胆而不敢谋也。”

虽然是钢铁重镇,但是走在利国街头,苏轼公园、苏轼小学、运铁河、中国苏轼文化名镇等古朴别致的景点、街道和古迹等,为利国镇增添了一抹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利国是中国首家苏轼文化名镇,近年来,利国镇党委、政府借助“东坡效应”打好“苏轼牌”,学习苏轼《石炭并引》、《徐州上皇章书》 ,将苏学研究政治化、专业化、社会化、群众化,让苏轼文化和“东坡精神”从专家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课堂书本里解放出来,走进学校、走进机关、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苏轼文化名镇的牌坊

第一站来到运铁河南侧的苏轼主题公园,驻车参观,抬头便见门口树立的青石牌坊,四门三柱,中间大门上方的青石板上镌刻着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原会长张志烈先生题写的“中国苏轼文化名镇”八个大字。牌坊两侧小门上方青石板上,分别刻有“万古”、“风流”的主题词。穿过牌坊,

小路两侧挂满了中国驿站史、利国驿站的介绍牌,转弯走上苏轼诗词长廊,记录了苏轼的生平,在徐州的重要事迹等,漫步在公园的深处,一行人被几块圆牌子的内容吸引了“利国--中国最早的冶炼之地”,上面记载了唐置“秋丘治”,宋由冶升监,利国由此得名。

第二站来到了苏轼小学考察,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6.8米高的汉白玉苏公雕像,苏公面向东方,昂首挺立,左手后背,右手曲,手握《徐州上皇帝书》,胸怀大计,高瞻远瞩,令人肃然起敬。校园里建有苏轼文化墙,墙壁上镶刻了苏轼《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苏公徐州利国行迹图》。以黑色大理石作底,采用铐刻手法,绘制34幅苏公行迹图,每幅图下有文字简介,单幅图文高一米,宽六十厘米。依次为:三苏风流苏公浩然、苏母教子、天子门生、拜谢恩师、服阙进京、出任凤翔、初识西子、密州出猎、中秋咏月、对床夜话、彭城抗洪、黄楼盛会、石潭祈雨、醉卧石床、放鹤南天、白土寻煤、利国作兵、徐州上书、空巷相送、赤壁怀古、西林题壁、言归于好、乌台诗案、复职登州、京中岁月、苏堤春晓、颖州治水、为民请命、惠州情韵、黎服出行、万里归程、归葬郏县、平反昭雪、利国作兵、徐州上书等34幅形迹图,全长二十余米,简要介绍苏轼曲折坎坷波澜壮阔的一生,以楷模后人,传承先哲,弘扬历史文化。

自苏轼小学成立以来,老师们思考、探索、实践,将人文与教育有机结合,将开放数育伸展到学校的内外,深入到学校的各处,深化到每一项活动里,培养今天的小苏子,明天的大文豪、书法家、画家,学习苏轼,当好接班人,已成为全校师生的思想理念。为了激发学生感悟苏轼文化、学习东坡精神的热情,学校以校本读物——“您好,苏东坡”为依托,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苏轼特色活动——苏轼故事研讨课、讲故事比赛、苏轼诗词诵读比赛、硬笔书法比赛、苏轼作品绘画展等。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特色活动,启发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走近苏轼,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苏轼的人格魅力,进而感悟人生,以苏轼情怀养我心智,让苏轼穿越千年时空,从遥远的宋代秀逸洒脱地向我们走来,乐观、达世、体恤爱民、体念民生、修养高雅、才华横溢的苏轼,必将为全校师生送来成长的无穷动力。

从苏轼小学出来左转,看到一座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拱桥,横跨于古老的运铁河上,桥梁南北走向,长22米,宽8.6米,该桥为元代建筑,已有600余年历史,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白家桥又称“利国监桥”。这是一座个人捐资修建的桥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南来北往。在白家桥以东,见到了传说中的铁水牛。据说是利国一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的,现作为重要文物安放在运铁河边。宋朝在运铁沟一线设立60盘铁炉,冶铁铸剑,倾倒的炉渣形成了铁岸铜崖。苏轼知徐州时期,已发展到180余座。在冶炼时,因火候掌握不当,或因炉壁年久失修,铁水穿帮,流出炉外,凝固成铁水牛形状。根据专家鉴定,运铁河边出土之铁水牛,已有千年以上历史。

铁水牛

利国镇与大运河和微山湖相依,地处南北交通要冲,由秦汉至明清,留下众多人文景观。这是清代徐州籍状元李蟠在《七律铜山》描述的“利国八景”诗:“自古留城水西流,铁岸铜崖隐渡舟。朵朵青云拂银杏,粒粒珍珠泛铁牛。三山暗映微湖壁,二桥遥连返照收。更喜姜公残碑在,诗人写景杏花楼。”后人据此诗编成“利国八景”顺口溜:树上树,楼上楼,珍珠泉,铁水牛,透亮碑,二桥头,三山不见水倒流”。“八景”之外,白家桥、利国驿牌坊、关帝庙、奉圣寺、泰山庙、慈恩寺、姥姥庙道教彩绘等人文古迹也棋布镇区。

在利国镇的北山、盘马山、风凰山一带,有多处宋代遗留下来的采矿遗址。苏轼任职徐州时多次来此考察,在其所写《徐州上皇帝书》中有文曰“今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莺鸷忍之民也。”苏轼对采矿工人深表同情:“自铁不北行,冶户皆有失业之忧,诣臣而诉者数矣。臣欲因此以征冶户,为利国监之捍屏。”为矿工建言献策,首保平安,再图温饱。毛泽东主席1957年视察徐州时,也曾高度评价过利国铁质优良,还提到苏轼写了《石炭歌》。

古有苏轼,今有徐钢。记得去年8月份曾来过江苏徐钢钢铁集团考察过,留下深刻印象。考察时得知,该公司拥有2条全流程钢铁生产线,主要生产优特钢及建筑钢材。该公司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 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改造,秉承“环保节能,提档升级,做精做优,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发展宗旨,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号召,继续提升企业环保、节能、安全、质量水平,做好超低排放改造、节能降耗工作,同时重视产品升级改造,重点开发精品钢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高标准打造绿色工厂。

苏轼小学苏轼塑像从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到如今,沧海桑田,利国镇正是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煤炭支撑的“黑金时代”到创新产业集群兴起的一个生动缩影。








谢谢收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州利国镇 沉睡千年“铁水牛”重见天日
徐州白家桥(省保)
徐州之行(合集)
儋州名人录
趣话煤炭(六):徐州煤炭开采利用第一人——北宋大文豪苏轼
徐州苏公塔(附彭祖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