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其他类型孩子的教育问题。”
1、“已知的困难” vs “未知的困难”
已知的困难更简单,还是未知的困难更简单呢?
很多人说ADHD是“已知的困难”,没错,因为它被研究得多、样本量大、特征明显。但还有很多孩子面临的可能是“未知的困难”——比如智商测试显示偏低、性格极度内向、学习节奏慢,甚至合并ASD(自闭症谱系)等。每个孩子都可能在同一套教育体系下遇到不同的挑战,关键不是贴标签,而是看见真实的孩子。
有的娃是ADHD这款“高能量小马达”,有的娃是“慢热型小蜗牛”,还有的娃是“左撇子小天才”…就像花园里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晚,但每朵花都有自己最美的时刻呀!真正的育儿,不是把孩子塞进标准模具,而是读懂他那本独一无二的说明书❤️
2、别被“智商测试”框住孩子的可能性
现在测智商常用韦氏,但脑科学这些年进步飞快,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智商是多元的!运动、音乐、沟通、逻辑……这些统统算“智能”。
有的ADHD孩子测出来智商很高(120、130不少见),但也有些孩子普通甚至偏低(比如韦氏70左右)。记住:孩子的能力不是一个数字能定义的。就像有人擅长跑步有人擅长跳舞,数字从来定义不了孩子的光芒✨
3、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是宝藏的入口
很多孩子之所以被认为是“问题小孩”,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天赋没被看懂。
比如:超级有主见的孩子,容易显得“对抗违逆”;思维跳跃的ADHD娃,常被说“不专注”。爱因斯坦小时候还被说是“迟钝孩子”呢!有时候,孩子身上那些让我们头疼的特质,恰恰是未来让他发光的星星之火。
4、父母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束缚
我经常说:“担心是最差的礼物”。
你一焦虑,就容易伸手过度、保护过度,反而捆住孩子的手脚。
比如:总怕他丢三落四、总担心他上课离开座位……结果呢?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我做不到”“我不行”。
放下完美主义,放下焦虑,才能把能量还给孩子,就像把绑着孩子的橡皮筋松开,他反而能跑得更轻盈。
5、智慧父母: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这是我最想分享的一点:真正的育儿智慧,是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这也不光是育儿的智慧,更是人生的智慧。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写下了一篇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比如:左撇子不用硬改,但可以教他用好左手;ADHD容易分心,但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工具来辅助。把眼光从“纠正问题”转向“善用特点”,孩子会给你惊喜。育儿不是较劲,是借力使力的艺术。
6、教育底层逻辑:解锁束缚,唤醒自驱
不管你的孩子是A娃、B娃还是C娃,教育的核心都是相通的,底层逻辑和规律是一样的,但方法却不能统一,这就是因材施教,任何文化谈到教育都应该回归尊重个体差异。
这么多年,我在研究青少年自驱力发展中,提出先解开束缚,再唤醒内在动力。这是我多年来研究自驱力形成的一套方法论,用“解锁束缚,唤醒自驱”8个字,拆成6大版块,解决父母在自驱力教育的核心问题。
我会开一堂课,免费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支持大家在自驱力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正确的第一步。方向理清了,每一步都会有正向回报。这不仅是某个流派的技术,而是跨越类型的底层心法。(记得找小伙伴预约)
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说明书”而来,父母要做的不是硬把他塞进标准模具,而是读懂他的独一无二。共勉!
世上没有完美的妈妈,也没有标准的孩子,只有独一无二的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