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大的痛苦:没有边界感

进化妈: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爱中,自由成长。

作者:水京雨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前段时间,一条新闻迅速登上热搜:

在江苏淮安,一母亲来到当地消防站求助,称家中小孩将改过密码的新锁套在了自己脖子上,被卡1个多小时,无法取下。

妈妈说:“今天刚买的锁,儿子喜欢玩,他觉得有意思,我在那边刷卫生间,他在那边玩,然后突然套我脖子上,直接锁起来,怎么也打不开了,困了一个多小时吧。”

消防员们查看后,立即将毛巾垫在妈妈脖子上,使用绝缘剪成功将锁剪断。

此事在网上引发网友讨论:“熊孩子一定好好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真的,我看完这个新闻,又好笑又生气!

孩子今天套个密码锁,指不定明天又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同时,也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变成了“熊孩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唐老师曾说:“边界感缺失会造成'熊孩子',他们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所以永远都在试探的边缘。”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孩子稍微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线。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

伤孩子最深

邦达列夫曾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在《中国新闻周刊》视频中,心理咨询师崔老师讲过这样的案例:

一个女孩家里条件非常好,父母对她管教很严,从小就帮她筛选了“合适”的交友范围。

等她再大一点,父母开始审查她的手机,排查她的通讯录以及短信,偷偷删掉他们认为不合适的短信。

每次外出的时候,父母肯定会连环发问:“和谁出去?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女孩好不容易熬到了分配工作,毫不犹豫地选择去了一个很偏远的山区,以这样的方式,逃离了家庭,逃离了父母。

崔老师说:“孩子想逃离家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边界感的爱,以爱的名义,不断地去约束她,她会完全生活在父母的想法和思维里面,所以等她成年之后,她必然要反抗,反抗的时候就要逃离这个家庭。”

父母以爱为名的控制,看似保护,实则给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笼,让他们不断地逃离,最终蔓延到孩子生命的每个角落,酿成人生的苦酒。

前不久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个14岁的男孩报警投诉自己的父母。他说,父母在他的房间里安装了监控,意图控制自己,侵犯了他的隐私。

他父亲说:我装监控监视你怎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不止是他,或许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就是自己的所有物,根本没有隐私可言,监视他是为了他好。

然而,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在一个名为《分享一下我父母在我房间安的监控》的视频下,很多有相同遭遇的孩子纷纷发声:

不管我做什么都在父母的监控下,太压抑了。因为这个我跟爸妈吵过很多次了,可他们每次都无动于衷。每次看到房间里的摄像头,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恶鬼盯着,毛骨悚然。

因为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所以孩子的个人意愿可以随便干涉;

因为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所以孩子的个人生活可以随便入侵;

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后,又怎么会幸福呢?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伤孩子最深。

没有边界感,

源于父母的自私

之前,台湾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刷屏全网。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留美硕士的妈妈在结婚后,为了家庭放弃继续深造的大好机会,成为一名全职太太,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中。

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茉莉处处严格要求。

事无巨细的为女儿安排着学习和成长规划,希望女儿变得像她一样优秀,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在家安装多个摄像头,360°无死角,女儿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

茉莉喜欢文学,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她很有天赋,可妈妈认为,看小说是不务正业,作文拿高分也没用。

逼迫茉莉学好数学,以后读医科才是正途,还美其名曰“为你好”;当茉莉表达真实的内心,换来的只有一句“没出息”。

最终,在母亲变本加厉地控制下,茉莉选择跳楼自杀,解脱妈妈对自己的束缚。

影片中的妈妈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贝伦·沃尔夫在《如何才能幸福》写道:“我是爱你的,所以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

是啊,所有的“为你好”,实际上是“为我好”,自私本质是边界感的缺失。

有人看到这里,会认为这个电影情节太夸张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但是仔细想一想,这样类似的场景,却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着所有的爱,模糊了孩子的边界。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当父母把过度的关注施加在孩子身上,更是对他们心理边界的打压与冒犯,阻碍着孩子的自我成长。

这样的爱愈强烈,会给孩子被吞噬的感觉。孩子会常常被动地满足父母的需要,但为了对抗这种被吞噬感,他们会形成一个保护壳。

即他们所有配合父母的行为,都是从壳外面生出的,而不是从内心发出的。久而久之,再亲密的亲子关系终将走向“冰峰”。

最好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

弗洛伊德认为:“家庭关系同样需要保持距离,家人之间感情再亲近,也需要通过一定距离来表达尊重。”那么,父母该怎么和孩子做好边界呢?

第一,拒绝做“直升机父母”。

有一种“直升机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始终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周围,监视其一举一动。

闺蜜的妈妈勤劳能干,同时也很强势,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妈妈在操心做主 ,从小对她的照料更是无微不至。

上学的时候,小到吃什么大到和谁交朋友,她的妈妈都要一一过问;

成年后,她的婚事自然是妈妈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妈妈甚至不放过她和男朋友相处的任何一件事情。

熬到了生孩子,妈妈又开始对她的孩子管教起来,孩子吃什么、玩什么,上什么课,她的妈妈都要一一过问。

闺蜜对我说:“我现在活得很累很累,她这哪里是关心我,分明是要毁掉我。”

因为妈妈的控制,她感觉自己活得很压抑,内心虽然明白,却无力摆脱这种束缚,将自己坠入无底深渊。

第二,把孩子当成“房客”。

演员陶虹曾讲述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每次外出工作的时候,哪怕女儿哭着哀求自己不要出门工作,她也只是温柔的拒绝,解释自己工作的意义。

她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却也拎得清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在接受节目采访中,她语出惊人:“我不会为孩子而活, 无论我们再爱孩子,她也是个房客,而我才是房子的主人。”

父母要明白,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你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知,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学需求。

父母应该学会及时放手,孩子小的时候,放手让他自己吃饭、穿衣、洗漱;等大一点,给孩子留有空间;等孩子成年后,及时退出孩子的生活。

第三,丰富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的价值。

武志红老师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到:父母要想办法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无聊、不空虚,那么你就不会太黏儿女。

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留白,有自己喜欢的事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在每天的忙碌中,抽出时间,读一本,逛逛街,和朋友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将自己从孩子身上剥离开来,我们才能放轻松,做一个孩子心中“清爽的父母。”

此时此刻,我想用纪伯伦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们借助你来到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所有的爱都是相聚的,唯独父母与孩子的爱是走向分离的。

点个在看,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爱中,自由成长。

作者简介:水京雨,富书专栏作者,一个有着10年幼教工作经验的宝妈,用专业与经验,陪您一起育儿,青云计划得奖者,优质育儿领域作者,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人父母最大的清醒:斩断青春期孩子的脐带
父亲装摄像头,孩子报警:以爱为名的监控,可取吗?
看完《了不起的妈妈》才明白:亲子关系,要在爱与成全中修行
“我积累了27年的人脉,被女友一键清空”:为什么很多人成年了但不成熟?
为什么说只有先懂得分离,才能达到真正的亲密?
父母责任的边界——老来要为自己留点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