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为规范养成六阶段,不让你家宝贝成为“熊孩子”| 爸妈内参

作者:魏然(爸妈内参主笔)

幸福的夫妻,绝对不会说这句话 

“妈妈,别人家好有钱呀!”这位妈妈的回答真的绝了!

你要敢在女人生孩子期间对她不好试试?

1
传说中的“熊孩子”威力不小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近了,春运、民俗、年夜饭,又马上成为眼前晃悠的关键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熊孩子”,也马上闯入有限的春节假期。

去年一直工作到年前腊月二十八才乘车回家,买到的高铁一等座,想补补觉再精神的见父母。结果一个下午过去,我差点没有被闹出“精神病”来。

看起来是好几对父母彼此相识,一起带着孩子回家过年,三个孩子从七八岁到十多岁。开始各自拿着电子产品,后来听见他们父母呵斥“眼睛瞎了”,没收了手机平板。再后来,哗啦哗啦翻书,小声交谈。

他们就在我的后排,迷迷糊糊中,偶尔觉得椅背被冲击。我还调整一下位置,想孩子嘛好动难免,暗笑自己矫情。

到后来,这点内疚完全不见了。三个孩子拿出扑克牌,隐约中一个稚嫩的声音怯怯说:“不好吧,公共场所别吵到别人。”但是,经不起“玩”的诱惑,就开始了。

斗地主,打六家,砸红一,一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过程中,有人向列车员提出,希望声音小些。经过提醒,有了改善,可他们的声音一直在我耳朵边,彻底结束了我睡觉的念头。

大年初三,老妈一早就在里出外进地忙活收拾,我看见了笑她:“今天亲戚来,咱们出去吃,你还折腾什么?”进卧室一看,老妈把天鹅绒全新的床品全部换下来,套上平时用的家什。

看见我,老妈好像看见救兵:“别那闲着,你把这棉布垫子铺沙发上,快点。”

“你别弄了,多难看,过年今天来客人。”说着我就上去阻止。

“都是自家人怕什么?再说,你姑奶奶,家二孙子,不脱鞋之间往床上爬,姨奶奶家的白眼儿,也皮着呢……”看见我拿了垫子往外走,又嘱咐道,“还有你喜欢的小玩意,也收起来,你首饰盒锁抽屉里,还记得那年你那个限量挂坠吗?”

我的天!我暗想,这哪里是来亲戚聚会,明明是防“小鬼子”扫荡!

可是现在谁家孩子都少,每一个都是“中心人物”,只要不哭不闹,各种要求不管合不合理,尽量满足!所以,老妈才如此“防范于未然”!

可是,小孩子就必须有“特权”吗?去做客,在主人家会客的范围内活动,不随便进入内室,不随便翻找别人东西,即使再喜欢也不夺人所爱,这些很难做到吗?我们小时候,这些规矩好像人人懂得。

幼小时,以自己的要求为中心;稍长些,缺乏生活中的“界限感”,不能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缺乏“同理心”,不懂得何种情况会打扰到他人。是大多“熊孩子”的问题。

常常说,家长要为“熊孩子”的行为负责,于是很多家长会觉得委屈:我哪里不好好教孩子,我也是教孩子守规矩的啊?!

重要问题是:具体教什么?怎样教?

 

2
那些家长必须帮孩子跨越的阶段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被称为“每个最好的老师”,他连续25年担任五年级教师。五十六号教室的学生都是来自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但是他的成果显著到让人无法忽视。

在书中,雷夫老师举出了孩子在形成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几个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发现孩子身上出现这些阶段的特征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引导他们及时越过这些阶段。

1. 我不想惹麻烦。

在孩子们玩的时候,一个孩子抢了玩具不让别的孩子碰,于是一个小伙伴说:“你再不给别人玩,我告诉老师了。”这个孩子为了避免被批评惩罚,只好分享玩具。

因为怕惩罚,所以遵守规则。这并不是雷夫老师希望看到的。希望孩子有好的行为习惯的最终目的,是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

因为这样家长、老师等“执法者”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之间只有“法制”而非“信任”。而孩子对老师、家长的信任,是在相处时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信任,人与人就无法相处,一切教育都无从展开。

所以,避免孩子从小就有“阳奉阴违”的观念意识,不能使孩子本着避免惩罚的目的,遵守规则。

2. 我想要奖赏

正确的行为,是本该如此的,不是被奖赏的理由。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是为让孩子为达到眼前的目标,不择手段地完成。

物质的诱惑,可能一时很有成效,但是这样的效用能维持多久呢? 如果,你为了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许诺了糖果;当孩子的“胃口”你没能力满足时,好的行为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做吗?

可以鼓励和奖励孩子的努力、意志、决心等等某些品质,这些都是在孩子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任务结果本身。

3. 我想取悦某人,我才这样做

孩子很容易因为很喜欢某个人,而格外听他的话;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对这个学科格外感兴趣,成绩特别优秀。

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讨好”自己从内心认可的对象。一般是老师或长辈的个人魅力所致,这个看起来是,比刚才两个要好一些,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如果这个人不能继续陪伴在孩子身边了呢?因为调换老师,而成绩一落千丈的班级,并不在少数。

而且,过于受某些人的影响,可能会制约孩子本省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比如,孩子从小按照家庭的某些希望,选择和发展自己的学业,也许有一天发现并非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兴趣所在。

所以,把个人好恶,作为维持好行为习惯的理由,并不充分。发现孩子的这个倾向,一定要给予合理的引导。

 

3.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些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不合理动因与理想动因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孩子们把规则当成是死的教条来遵守,并行不悖,这是很多老师希望的状态,但并不是最佳的状态。

每个班级的班主任会根据自己班级、学生所处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行为要求。所以,每提出一个要求、确定一个规范的时候,一定让孩子明白如此要求的初衷。

这样,防止孩子成为刻板的人,而且还在影响着孩子另一个非常理想的处世方式——理解他人。这就是雷夫老师说的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对身边的人,产生同情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不就是圣人的观点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是怕被列车长批评才不玩扑克,是因为我觉得不能打扰到其他人;我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因为我没得到许可,我想谁也不希望自己家随便被翻乱。孩子如果能这样看待问题,“熊孩子”这个称谓将不复存在。

其实,孩子本身就具有纯洁善良的童心,建立起信任的纽带,在日积月累的细节中,影响和教诲孩子理解他人,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并不是难事。

最后一个阶段,是触及灵魂的信念与品格——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始终奉行。甚至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始终如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处世的最高境界,并且能向之靠近。

古人说的“君子慎独”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品行。雷夫老师提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影视经典,让孩子领悟“个人信念”的真谛与力量,比如《阿甘正传》《心灵捕手》这样的经典影片。

不要小觑孩子的理解力,当你和孩子一起欣赏,并停下来为孩子讲解,并且讨论之后,你发现心灵得到启迪的,不止是孩子,还有你自己。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往往取决于细节。

在生活琐碎之处,寻找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各个阶段,给予引导和教诲,家长与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是孩子将来的引路人。

作者简介:魏然,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坚持文字与美食,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载体。

👉中国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最美的四季科普》,用艺术的眼光解读大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打架时,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救孩子的只能是家长
清华校长良心忠告:小学没帮孩子养成这些习惯,将来一定没出息!
当心 养成熊孩子只需要三步|家庭教育|教育方式|熊孩子
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在大学吗?2017-07-05海心企鹅爸妈e家亲空白布局ThetimetoLive空白布局童年空白布局空白布局空白布局空白布局And空
孩子3岁前和3岁后入幼儿园的区别!影响意义深刻,值得所有家长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