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乡学校四十年变迁简史

第 1953 期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到的冲击很大,教师受到的迫害也很深。教书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教师和所有的知识分子被人唤作“臭老九”。这种侮辱像影子一样几乎伴随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这些“臭老九”一边遭受着歧视,一边在学校忍辱工作。有时还被呼来唤去“支农”、“支工”,文化知识饱受践踏,学术权威颜面扫地,教学质量无人提起,也无人过问,学校成了文化革命的前沿阵地。这样的运动一搞就是十年。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知识改变着人的命运,学校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教师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臭老九”这个词人们才很少提及了。当时有一条标语令人难忘,那就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特别是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每年九月十日确定为教师节,充分肯定了教师为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春天。

       
伴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农村广大教师大多是半家户,他们的老婆孩子也分到了责任田。原来用微薄工资每年交农业社口粮款的日子过去了。教师在工作之余也参加生产劳动,收获也不少。有工资、有粮食,乡镇教师家里的生活富裕了。县城教师相比乡镇教师收入略少一些。

       
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有良心不愿误人子弟的教师虽然农活多了点,但去了学校就像又换了一个新的战场,尽心竭力地教孩子们学知识。那时候,学区一学期举行两次考试。考好了,学区表扬奖励。奖品不贵,重在精神激励。当然,也有一些教师耍奸偷懒,只顾干自家的活,到了学校不好好搞教学,让人唾骂。记得当时有人编排骂一个老师:“讲课不站(干农活累了),作业不判,考试包办(老师替学生答卷),学生捣乱不颤(方言,不管的意思),下校到学生家里吃饭。”不过多数教师是有责任心的。

       
高考恢复后,大学生毕业了国家包分配。开始比较好考,几年后试题难了就不好考了。每年高中考入大学的比例在百分之五以下,真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录取的大学生应届高中生少,往届高中生多,于是补习成为常态。一些望而生畏和高考无望的人流落社会,学手艺、做买卖、干苦力。你还别说,其中一些人也挣钱不少,有的甚至比国家工作人员还收入多。这样一来,好多人又不重视读书了,从小学起就开始混,社会一度出现“读书无用论”。这种情况大约持续十四五年。 

       
这期间城乡中小学教学虽然没有放松,但社会关注比刚恢复高考降低了许多。用一件事证明,就是每年高考后 人们很少议论谁家的孩子考上了,考了多少分,谁家的孩子没考上,仅差几分。“臭老九”这个雅号又开始对教师叫起了。1996年,大学生毕业国家大部分不包分配,招生数量增加,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建立,遍地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不值钱了。学校在人们的眼里也就那么回事,教师职业再次贬值。工资少且常被地方政府拖欠不发,逢年过节,政府发酒发炮,以抵工资。人们戏说“穷得发炮哩”。比起其他行业,教师只挣点死工资。作为乡村一支重要师资力量的民办教师,因为乡里拖欠工资干不下去了,有的到了山西私立学校,有的干脆不干另某职业,而一些拖家带口舍不得责任田的留下来硬撑(后来竟修成正果,那些在1985年前参加工作,从未离开学校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立教师)。公立教师中有的找门路转到了政府或企业工作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这些独生子女,基本是八零后,每个家庭的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入学教育,加大了教育关怀和投资,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有个好前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少部分人在城市安了家,孩子也在城里入了学。农村的生源开始减少,但大部分打工人的家还在农村,孩子仍旧在乡镇学校就读。

     
当时的县城学校虽然不比大城市学校,但比乡镇学校条件要好得多,所以,一些孩子开始转学到县城学校。乡镇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开始调动工作回城,回不去的也在县城盖了房,先让家属回县城陪孩子读书。乡镇学校的老师也不甘落后,纷纷找门路回城,特别是一些有点名气的老师,不用找关系,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调到县城学校。一股回县城的潮流在社会上漫延,于是,县城学校一时兴旺起来。乡镇学校小学的生源在不断减少,县城学校的生源在不断增加,而乡镇中学的生源相应也在减少,并即将出现断层。这段时间大致在1999年左右。

       
当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意识到乡镇学校日益衰退的时候,连忙进行控制。先是不让县城学校随便接收乡镇的转学生,后是让乡镇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做学生家长的工作。另外加强乡镇学校的管理,提高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改善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校舍盖新的,桌凳配好的。结果学习好的学生转学了,骨干老师调走了,考试成绩上不去,事实证明乡镇学校教学质量差。乡镇学校越办越糟,更坚定了家长给孩子转学的决心。于是动用一切关系,不惜花什么借读费,一窝蜂地往县城学校转学。

       
这时候,乡镇学校的老师开始徬徨起来,不能安心工作了。2001年我县个别乡镇中学停办了,到了2007年全部停办。乡镇小学大规模转学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乡镇学校教师回县城的在2007年最多。之后的乡镇小学已是风雨飘摇,尽管国家又出台给乡村教师每月涨了几百元工资,也毫无作用。个别学校学生人数少于教师人数。校舍白盖了,桌凳白换了,投资白搭了,工资也白涨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回顾“文革”到21世纪初这四十年家乡城乡学校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特别是当年乡镇学校的衰退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客观地与政治、经济以及生育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今,人们还在谈振兴乡村教育,其实振兴乡村教育谈何容易,如果没有振兴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教育只是一句空话。可乡村经济怎么振兴?

       
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在城市就读的孩子不可能再回到农村。虽然乡村学校学生很少,但又不能取消,只可缩小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场所。那些鼓励教师到乡村去的政策也应继续施行,但为乡村学校大量投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留守儿童中也有优秀的孩子,我们不能把这些孩子的学业耽误了,因为他们也是祖国未来的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李文元
文章编辑:王成海

作者介绍:李文元,内蒙古凉城县人,爱好文学,时有小作,愿笔耕不辍,与文学朋友互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教师“不愿”去县城学校的三个原因,凸显县城教师的无奈
这才是教师工资的真相。欢迎高尚人士都来当老师。
乡村往事漫忆(48):满腹辛酸一腔泪——记当年的代课教师
六年级语文最低2.5分,全班54人全不及格,乡村学校成绩差怪谁?
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乡村教育得真抓
一种叫最美的十字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