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息泛滥的时代,怎样才能免受其害?

    犹记得我小时候,电视机都还是黑白屏的,而且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

    计算机和互联网就更不用说了,你要告诉当时的人们,连上一根网线就能和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通话或视频聊天,别人肯定觉得你是个大忽悠。

    那时候,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无非是电视、报刊和广播等少数几种媒体,以及周围同样是无知的人群。

    现在回头想想,那时候的生活是多么封闭,思想是多么苍白呀。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和状态下,根本无从去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一个人的见识自然就会贫乏,认知也就变得浅显。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愚昧偏见或者封建迷信呢?

    就是因为信息和知识贫乏得可怜!

    没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来做参考和佐证,你就无从区分和辨别,再聪明的人也是枉然啊。

    现在好了,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互联网就犹如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了。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马斯洛需求论得进行修改了,“生理、安全、尊重、社交和自我实现”变成了“WiFi、电、手机、空调和西瓜”,这多半是哪个无聊的人在炎热的夏天历经停水停电的“惨状”之后想出来的吧。

    信息丰富了当然是件好事,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有机会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接触更多的人群和观点。

    然则,凡事过犹不及啊。

    以前,我们的信息传递模式和机制大概是这样子的:

    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占据了核心与关键地位,更多地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普通大众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接受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

    现在,我们的信息传递模式和机制则是这样子的:

    只要你想说、敢说、能说,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散播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信息和观点。

    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源。

    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被制造出来,每天我们都会接收无数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而言是过载的、同时很多又是低质量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它们不停地损耗我们的时间和心智。

    倘若我们对这些信息只是被动的接受或吸取,长时间过量地接受这些碎片化的、尤其是质量低劣的信息,却没法进行过滤、筛选和重组,最终我们的头脑就会变成一个信息垃圾场。

    不但难有真正的长进,反倒可能深受其害。

    轻则浪费时间和光阴,重则上当受骗、财产蒙受损失,甚至极端情况下还有家破人亡的惨剧发生。

    问题来了,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怎样才能免受其害?

    01 

    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

    人与人能力的差别其实源于认知的差距,认知的差距本质上反映的是信息的输入与排列重组的不同。

    因此,要提升我们的认知和能力,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入手,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就主动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信息进行区分,把好入口关。

    怎么来区分呢?

    从价值角度来看,无非是两个评判标准:1.是否与我们相关(相关性);2.是否会给我们带来重大影响(重要性)。

    如果某件事情和我们不相关,一般来说,我们就没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可以自动屏蔽相关的信息及信息渠道和来源,典型的如明星八卦、娱乐花边等,除非我从事相关行业,或者需要写相关文章与报道,否则我是不关注的。

    当然,并不是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说我们对于别人或者社会就漠不关心,而是对于不相干人的无关痛痒的事情少操心。

    倘若对于自身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毫不关心,那真的就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人都持有一种极度自私自利的态度,最终损害的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利益,包括我们自己。

    除了“相关性”,还需要考虑“重要性”,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啊,必须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重要的事情上。

    可是同样一个事情,对于不同人来说很可能是有不一样的意义。

    不过衡量某些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是否重要其实也不难,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 我知道了这个信息有什么样的好处或收益?对我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帮助和影响?

    • 我不了解这个信息会有什么损失吗?损失有多大呢?

    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应当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也就差不多心里有数了。

    根据信息价值的大小以及性质的不同可以对不同信息进行大致区分了,如下图示例:

    • “震惊体”文章、一般性谣言是负面的影响,但多半也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一般倒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自动忽视、不予理睬即可;

    • 一些实时资讯,能够开拓视野,但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偶尔关注了解即可;

    • 心灵鸡汤、娱乐八卦最多也就是无聊时的消遣,偶尔用来打发时光也未尝不可,但过多沉迷则是浪费时间,而且损耗心智,得不偿失;

    • 至于一些重要的内容,比如健康、职业、财富等相关,无疑影响是很大的,这方面的高质量信息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这方面的认知,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心智在上面;有害的信息则成了骗局或陷阱,必须给予足够的警惕。

    对于不同的信息进行区分,择优劣汰,可以使我们更加高效地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信息,降低上当受骗的概率,也不至于迷失于信息的汪洋之海,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和道路。

    当然,实际上要进行区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发财的机会和理财的骗局,你一时就很难进行分辨。

    因为分辨本身就需要以原有的足够多的正确的知识为前提,试想,当我们一无所知的时候,又如何能够准确分辨呢?!

    所以,我们应当有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可以从中不断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

    02

    选择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和来源

    信息的渠道和来源很多,考虑到传统媒体的衰落,这里就主要对于新媒体的各种信息渠道和来源进行分析吧。

    以下是我常用的一些信息渠道和来源,他们也大致是按照由低到高的价值进行排序的。

    一、传统门户网站与新闻网页

    以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提供综合类互联网资讯。

    这些门户网站提供的资讯内容包罗万象,娱乐、财经、股票、手机、女性、旅游、教育等……无一不涵盖在内。

    但是,几乎无一例外都属于“浅阅读”的内容,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很容易沉迷其中,但是对于增进我们的理解和认知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热点排行榜上基本都是吸引人眼球、满足人猎奇心理的标题和内容:

    图:网易新闻热点排行

    对于这类信息,我们只需要在茶余饭后浏览阅读、聊以消遣即可,一般不建议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否则,反倒是一种浪费。

    实际上,要不是为了写文章,这些信息我是懒得去看的。

    二、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我们不再接收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我们对与错。

    自媒体平台中影响力最大的应当是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以及今日头条。

    根据腾讯官方的《2017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截止2017年9月,2017年微信用户数已超9亿,公众号数量则超过2000万了。同时期微博月活跃用户则达到了3.76亿,今日头条用户数据称也是高达7亿之巨。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这些自媒体平台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也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主要是取决于订阅的内容,微博的信息主要源于自己所关注的人。至于今日头条,就像它所宣称的一样,“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它会运用算法推荐,源源不断地给你推荐你关心的内容,同时根据你对内容的“正负反馈”加以调整,包括你是否点击进去、进去后的停留时长、评论及分享等情况。 

    这样的好处很明显,让你看起来特别酸爽,简直欲罢不能。可同时,也很可能让你步入信息的“陷阱”,内容会逐渐狭隘,甚至进入传说中的“信息茧房”,无法自拔。

    很多微信公众号也是一样,不开玩笑,有些成功的自媒体真的是奉行以下两条原则:1.得屌丝者得天下;2.与其教育傻逼,不如赚傻×点钱。

    这两句话虽然不好听,但话糙理不糙啊,篇篇阅读量都是10W+的公众号,里头多半是情感和鸡汤类文章。

    看到那张图,我是不是也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为啥我的自媒体到现在为止还不成功呢,一是因为我的粉丝都不是傻×;二是因为我虽然也想赚点钱,不过还是老喜欢去教育人。唉!

    三、豆瓣、果壳、知乎等

    豆瓣、果壳和知乎等网站之所以获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激发了一批优秀人才参与创作的欲望,不断地分享他们的知识、见解和经验,这样,网站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内容,这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类似的人,最后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体而言,这类网站还算是相对有料、也有趣,信息的质量平均而言比很多其他网站要高不少。

    尤其是知乎,在创建初期邀请了大量互联网界的知名人士(在首批200名用户中,包括了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为社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氛围,而后在运营中通过“赞同、反对、没有帮助”等投票功能,以及外部输出的知乎阅读、知乎日报等方式鼓励用户共享高质量的内容。

    即便是日益“水化”的今天,知乎目前也仍然是最大的高质量中文问答社区,利用好这个渠道依旧能获得很多高质量信息。

    四、行业网站、专业论坛

    前面的渠道来源,不管其信息质量差异如何,都是综合性的,缺乏专业和聚焦,行业网站和专业论坛在某种程度上就弥补了这种缺陷。

    这个细分就太多了,没法一一阐述,关键就是结合自身所处的行业、所学专业以及所从事职业进行分析和选择了。

    比如,人力资源专业,就有很多专业网站或论坛,比如:

    • 三茅人力资源网

    • 中国人力资源网

    • HR帮帮网

    • 学信网(背景调查)

    • 栖息谷(管理论坛)

    其他的,比如财务、会计、营销等肯定也有相应的专业网站或论坛,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当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这些,应当是以专业或职业胜任力为基础去构建知识体系,这部分内容留待后文详解。

    五、书籍、专著和论文

    常言道,厚积薄发。

    这种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阅读书籍和专著,而非上网浏览各种信息。

    因为绝大多数互联网信息(包括行业网站和专业论坛)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同时也是相对肤浅的,书籍和专著则是成体系的,也更容易培养我们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至于论文,本就是用专门、系统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学理性文章,相对于书籍,一般会更为聚焦于某个细分的领域或者细小的问题。

    当然,浩瀚书海,也是良莠不齐;无穷论文,也还需切合自身所需。

    有关选书、读书和研究,后文也会详细地进行讲解。

    六、定制化咨询或培训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有些定制化的咨询或培训是质量最高的信息渠道来源,甚至某些情况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情况还真有可能发生。

    尤其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或者刚入行的时候,如果有机会接受牛人的定制化咨询辅导,或者参与他们的系统培训,绝对是一个效率最高、见效最快的信息来源渠道。

    要相信,有靠谱的老师指路,和靠自己从零开始独自摸索,真的会有天壤之别。

    这种肯定都是付费的,不过靠谱的咨询和高质量的培训是非常值得的,哪怕是付费。

    03

    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

    无论是哪种信息渠道,他们的质量终归都还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

    这里借助6 critical questions,当你看到某个信息或者某人说某个观点的时候你可以借助这留个问题进行提问并思考:

    1.Who

    这个观点是谁说的?是熟人、名人还是权威专家?这个人能力靠谱不?品行如何?与所说的观点或事情有何利害关系,能否做到客观公正?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名人或所谓专家的观点也未必靠谱啊。


    2.What

    他们说的到底是什么?

    • 是观点还是事实?

    • 是否真实和准确?

    • 是否全面和相关?

    这方面,我们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经很详细地分析了,参见:掌握这些规则,让你的思考从本能进化为技能

    3.Where

    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达的观点?私下场合还是公开场合?

    如果是公开场合,很可能就是逢场作戏说说而已,私下场合呢,则多半是真实想法。

    比如,毕福剑辱毛事件,私底下所说,应当是内心真实看法。

    再比如,酒醉吐真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高明的骗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私底下装作特别真诚地对你说,或者假装“酒醉吐真言”,借此来伪装或诈骗。

    4.When

    什么时候说的?事前、事中还是事后?

    最典型的就是事后诸葛,比如曾经有个哥们在14年花了48万买了100个比特币,2017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老哥要是能坚持到底,资产就上千万了。

    可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看他的网上文字直播记录就知道了。

    2014年1月8日开始,起初这老哥本来已经是下定了决心打持久战的,一开始对于冷嘲热讽完全视而不见,“怕什么,咸鱼也有翻身日,才跌了400,怕个鸟”。但在2月13日的时候心态就开始失衡,表示“不想看了,谁帮我看看比特中国现在价位多少”,后来又有了来自老婆和家庭的压力,心态终究还是失衡了,最终在2014年6月份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实际上,在2016年6月份,这位老哥又出现了,惊呼“马上回本”。

    然而,最终还是在黎明的前夜割肉,亏了18万卖掉了,万里长征倒在了最后一步,距离千万富翁仅有一步之遥,可这一步确实怎么也跨不过呀。

    事后诸葛真的很简单,但置身其中则是完全两回事。比如,最近比特币熊市,价格从最高点近14万一个跌倒我写这篇文章的现在3万多一个,有兴趣可以投进去试试

    5.How

    什么样的情形或情绪下说的。

    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或者写的文章总是在挑逗你的情绪,那么你就要多留一份心了。

    比如,【致贱人】、【致low逼】,“屁话”、“傻逼”等很容易让你情绪亢奋的词。

    图:某知名公众号高频词汇

    (数据来源于知乎路人甲的文章)

    这种文章读起来就很酸爽啊,然并卵,爽过之后就是空虚啊骚年。

    实际上,当一个人还处在高昂的情绪中的时候(尤其是负面情绪),千万不要和他讲道理或者讲逻辑。

    频繁处于这种情绪中的人,敬而远之吧。

    6.Why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逻辑和推理。

    为什么这么说?他们的观点解释充分吗?论证合理吗?证据充足吗?他们表达这一观点的立场或动机是什么?

    有一些不靠谱的论证,我们应当尽可能摒弃:

    • 感觉或直觉:比如,我觉得天蝎座的人比较腹黑?哎,凭啥黑我大天蝎啊,你倒是说出个理由来呀,我反正是第一个不服。

    • 个案:以偏概全,根据少数人情况得出总体结论,比如,因为我认识好几个天蝎座的都比较腹黑呀。

    • 他人证词:广告和书籍最多这种推荐了,比如“我给你推荐某某医院,因为隔壁王大爷说那里好”,你听信了可能就去了莆田系民营医院,因为王大爷是挺隔壁李大娘说的,李大娘是看广告的时候听说的……

    • 权威意见:这种也很常见,动不动就“马云说……”,马云表示自己真的很忙,没有说过这句话,或者即便是马云说的又如何嘛,也未必正确啊。

    • 统计骗局:数字看起来很经得起推敲,毕竟数字不会撒谎嘛,可是人会撒谎啊,会操纵和利用数据来进行欺骗啊,典型的包括来源未知(数据来源经不起考察)、被平均(村里十个人,一人千万富翁,人人百万富翁)和抽样调查偏差(故意选一些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板)。

    通过上述六个批判性思考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去这么做。因为只有当我们吸收了足够多的经得起检验的可靠信息的时候,我们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否则,这辈子都注定会活得稀里糊涂,人云亦云,受人欺骗和摆布,能不上当受骗就算幸运了,根本不用谈所谓的优秀或卓越。

    插句题外话,我看到有些HR非常热衷于讨论面相、手相、星座……真的是感到有点无所适从……

    04

    对信息进行排列和重组

    信息的排列重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收集再整理成体系框架;一种是事先建立好体系框架,然后收集信息填充完善。

    1.先收集信息再整理成体系框架

    这种方式更为常见,难度也较小,不过效率可能会相对低一些,但是适合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初学者。

    因为只有当信息和知识逐渐积累的时候,才会慢慢形成一定的认知,这时候也才能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知识框架体系。

    2.事先建立好体系框架再填充完善

    事先就建立好体系框架,然后再去寻找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填充完善,对于普通人或者初学者来说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一是因为信息的匮乏,二是因为逻辑思考能力欠缺。

    但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则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提升的效率,一方面是因为框架本身能够给我们提供指引,有的放矢去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较快地形成较为完备和整体地认知,而不是零散的、片面地理解。

    至于如何建立一个比较有效的体系框架,我们留待后文详解。

    实际上,这两种方法是可以综合使用的。

    在前期,作为一个菜鸟,啥都不知道,很难去建立一个完备的体系框架,可以先去搜集整理信息,一点一滴积累和吸收、消化。慢慢地,有了一定积累,事物的轮廓开始出现了,就可以着手建立一个框架,然后继续填充完善。

    结语

    过多的信息就如过少的信息一样,会对我们的认知提升和学习成长造成阻碍。

    为应对虚假的、劣质的、杂乱的以及过载的信息,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区分,尽量选择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排列和重组。

    选择好的信息渠道犹如开源,给我们的头脑提供新鲜的优质血液;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就犹如提供了一道滤网,去除杂质,吸收精华;对信息进行排列和重组,则犹如安装一台信息计算机器,帮助我们的头脑进行编程,形成新的认知。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免受其害,真正成长与成熟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用公众号、社群、百家三大体系,教您快速成为今日头条大V
【#知识体系】买房知识体系框架
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识和信息的
种一棵质量管理认知之树
在大学获取信息的渠道(论文篇)
醇和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