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母亲

我 的 母 亲


十月怀胎受难生,世间母爱最真情;

养儿育女茹辛苦,勤俭持家铸美名。

任劳任怨同甘苦,风雨同舟历练行;

相夫教子人称颂,启后承先业竞成。

父亲与母亲



我的母亲姓林名竹君,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一个漂亮、贤惠、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由此可见我外公的聪慧与精明。母亲的老家在内江城外的郊外,一个叫“白马庙”镇下面的乡下,地名叫“柑子湾”的农村,这个村子大都姓林,外公家虽不富裕但也还算过得去,外公外婆一共生育七个子女,母亲排行老二。
母亲这七姊妹当中,老大和老三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所以母亲就算大的了,下面剩下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她十八岁那年,经媒人牵线搭桥,把她嫁给了长一岁的父亲。当年,父亲听说母亲是个乡下姑娘,又没文化,死活都不答应这门亲事,但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是由不得子女的,更不能违抗。直到花轿抬进门,父亲都还不甘心,不情愿地和爷爷奶奶吵闹。闹也没用,心不甘情不愿地拜了天地,入了洞房,我父亲揭开盖头一看,不闹了!原来这个新娘长得好漂亮,双眼皮、大眼睛、瓜子脸、皮肤白,身段很好,这哪里是乡下姑娘,明明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母亲刚好姓林)父亲满意地笑了,从此他们互敬互爱,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生儿育女到白头,一路相伴,不离不弃。

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知书达礼、温柔贤惠、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无论过穷日子还是富日子她都无怨无悔,与父亲同甘共苦,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为这个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母亲除了对这个家、对我们无私的奉献,任劳任怨,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关怀备至。听母亲说她在结婚后没几年,她的父亲母亲相继过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妹妹和一个未满四岁的弟弟。在农村这样的情况下怎么生存?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就和父亲商量,说什么也不能丢下几个弟弟妹妹不管。在这非常时期,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父亲义无反顾地将这四姊妹接到家里供养起来。
解放前夕,由于对共产党不了解,又轻信谣言,听说共产党来了对有钱人整得凶,所以父母非常害怕,丢下所有财产来到成都避难,没有了经济来源,一家大小十来口要吃饭,要生存,怎么办?父亲除了摆地摊,倒菜卖,母亲也没闲下来,她帮人洗衣服。那时条件很差,没有洗衣机之类的东西,更没有自来水,洗衣服被子全靠双手搓、刷子刷,洗好头道后再抬到井边用大木盆和水桶到井边打水来,再用水桶把井水一桶桶打上来一遍遍洗干净。母亲的双手冻红了,开裂了,但她从来不叫苦,不抱怨,默默地和父亲一起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在那个不讲计划生育的年代,封建思想禁锢着人们,不懂科学生养,怀了就生。因此母亲一共生了十四个姊妹(其中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孩子多,负担之重几乎把父母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之后来一系列的各项政治运动,使父亲收入不稳定,工作也危机四伏。为了我们的成长,父亲只有拼命工作,踏踏实实地干好各种事情。母亲更是一个贤内助,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把生活搞得井井有条。记得小时候,由于子女多,吃穿用都要精打细算。一件衣服老大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几番轮下来衣服早已是补丁缝补丁了,但在母亲的巧手中,尽管补丁重重,但还是洗得那么干净,补得那么平整。由于没钱买鞋子穿,母亲就把家中破烂的衣服、被套撕剪下来,用浆糊把它们一块块贴在门板上,一层层地糊起来,晾干后撕下来做成七八层的布壳,再剪成鞋底,最上面和最下面才是新的白棉布。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用亲手搓的麻线一针针、一线线地纳起来,做成一双双布鞋供全家人穿。母亲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就从来没闲下来过,缝衣服,做布鞋……
尽管日子过的不是那么顺畅,但我们也有快乐的童年时光。记得刚到古蔺的那两年,我们一家十口人居住在这偏远贫穷的山区,生活物资是比较便宜的,物质也很丰富。那时父亲的工资才三十块,加上合营后的利息每季度一百一十快。平均下来我们就有七八十一个月,比当时的县长都高,所以在当地我们家算比较富裕的了。特别是到过年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记得一进入冬季,母亲就买来一匹匹的毕几布、灯草绒,并请街对面的罗裁缝到家里来为我们做新衣裳。那时没有缝纫机,全靠一针一线手工缝,一家大小十口人的衣服全靠她手工制作。因此来我家最起码也要呆一个月之久。除了工钱,还要供吃。到了冬至母亲就开始搞卫生、洗被子衣服,那时家家户户基本上没有床单可洗,每张床都是用稻草铺一床在床板上,再在上面铺一床草席。母亲先把被子衣服刷好头道,再用热水烫一汤。然后我和大一点的妹妹就挑到河边清洗。先找一块光滑的大石头把被子、衣服放在水里荡几下,在抓到石头上用棒槌使劲敲打,把污水打出来再在河水里清洗,拧干水,拿回来在竹竿上晾干。接着母亲又买回来几十斤糯米,拿些来磨吊浆汤圆面,还要拿几斤来做醪糟。这可是母亲的强项,她做的醪糟又香又甜,可好吃了。做好醪糟,磨好汤圆面后,母亲又买来红糖、芝麻、花生,把他们磨碎,再放一些熟猪油,汤圆心子就做好了。
到了腊月冬至后二十八日那些天,各家各户都忙开。每家都把炉子里的煤火烧得大大的,旺旺的。大人们就忙着煮腊肉、蒸香肠。母亲也不例外,她最拿手的就是蒸烧白,有甜的,有咸的。父亲最拿手的就是牛尾巴骨炖白萝卜,老母鸡炖天麻。总之母亲总是做满满的一大桌,还有几锅鸡、鸭、肉、汤,一大家人要吃到正月十五。
初一早上,我们吃了母亲包的汤圆,再揣点包谷花,拿着父亲给的五角压岁钱上街去了。我们大一点的姐妹就穿上统一的花衣服,墨绿色的灯草绒裤子,一排走在那不宽的街上,立马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回头率可高啦!人们都羡慕地议论开来,“呀!袁站长的千金们一上街就像一只只花蝴蝶,穿的又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
我们从上街走到下街,一人买一个玻璃制的廉价玩具“兵蹦子”,一路吹着,还没走几步就吹破了。正如顺口溜描述的那样“兵蹦!兵蹦!上桥买来下桥送!”。我们沿街看耍龙灯的、舞狮子的,还有划旱船的,特别是到了晚上,男女老少都涌向大礼堂外的广场上看热闹。有放鞭炮的、耍龙灯的、放孔明灯的,还有最令我们兴奋的撒铁花!广场周围支起煤火炉,拉起风箱,大人们用铁块在火上烧化成铁水,再用板子拍打开来,这是火花四溅,绚烂缤纷,好看极了,跟现在的礼花有的一拼呢!
这开心的日子没过几年,一九五九年“大跃进”开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用来大炼钢铁。因此,土地荒芜,粮食欠收。在这三年的自然灾害中,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农村,许多人都被饿死、病死。在这非常时期,母亲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粮食不够就在公路边上,围墙角落种瓜种豆;没有肉吃就在房前屋后养鸡喂鸭。那时父亲一人工作要养活全家,很劳累很辛苦,母亲为了保障父亲有更好的身体来工作,必须要加强营养,于是养鸡有蛋后每天早晨都先煮两个荷包蛋给父亲吃了再去上班。晚上巡夜回来,还用开水冲一块米花糖给父亲当宵夜。对待子女母亲也注重轻重缓急,由于七妹从小身体弱,爱生病,母亲就会在有限的鸡蛋里优先给她补充营养。看到妹妹吃鸡蛋,我们几姊妹也理解她,从不争也不闹。那时我们的早餐几乎都是瓜儿豆豆煮稀饭,中午青菜拌米和包谷的干饭。有时母亲用红苕和麦麸或细米糠揉在一起做窝窝头,就点酸菜豆豆汤下咸菜。晚上大多数时间是南瓜红苕稀饭,就这样在勤俭持家的母亲精打细算下,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度过三年自然灾害。

母亲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十一姊妹养大成人,这是十一姊妹中,有教师,有工人,有医生,有解放军战士,也有下乡当知青的农民,还有在商业战线奋斗终生的精英。总之工农兵学商全都占了,在这些岗位上各自都继承和发扬了袁家的光荣传统,那就是勤奋、努力、善良、不怕吃苦。十一姊妹也成为了母亲骄傲和自豪的资本。哪怕是她在病危之中也还在念叨着:儿女们啊,我勤劳勇敢的儿女们啊!
母亲用无私的爱,吃苦耐劳的精神影响和教育着我们,我们这一代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延续着诚信做人、努力奋斗、互帮互助、团结向上的光荣传统。母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感谢您,我的母亲!

1995年父亲八十大寿,全家人拍摄于古蔺
本文摘自红叶家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江厚|一生勤俭持家的母亲
钱饺子
文学看台626 | 刘祖建的连环画
金佰安‖梦母亲
一枚顶针
妈妈(游筱箐)青年时期的一段官方记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