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谈六经钤百病(上)

· 六经钤百病渊源 ·

     近10年来国内经方的传承明显升温,越来越多的经方爱好者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六经钤百病之说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六经钤百病”提倡以六经为指导,方证为中心的治病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脏腑辨证,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应用型治疗思维,由于经方思维的简洁明快,基层的医生学习热情高涨并且受到大批基层西改中医生的欢迎。

     清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明确提出道:“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这是关于六经钤百病最早的书面记载,但这种理论的源头实际上更早,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一千多年来中医界一直以脏腑辨证为主,六经治疗杂病的观点无疑像丢入大海里的一个石子,激起一片小浪花随之悄然消失,并没有得到激烈的反响,只有少数人如陆渊雷、曹颖甫、祝味菊等在临床仔细品味经方的魅力。


2、六经的概念



     自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宋林忆、高保衡等人的整理,分为现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关于伤寒论的注解由古至今不曾间断,六经之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六经之义,或主经络、或主气化、或为脏腑、或为六气、或为症候群争论不休。恽铁樵曾曰:“《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 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 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 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刘渡舟先生曾说:“脱离了经络学说的三阴三阳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近代陈逊斋直接提出了六经即八纲的主张,他说:“伤寒六经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无独有偶,现代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六经来源于八纲。八纲中虚实寒热附属于于阴阳,为病情的描述,表里(半表半里)为病位的描述。六经乃表、半表半里、里三部与阴阳三二合之为六,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但是,历史的演变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演变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在趋向内在,从单味的药证到复杂的方证,一开始古人对于事物的划分应该是朴素的、单纯的将遇到的症状分为阴阳(亢奋者为阳,萎靡者为阴),寒热虚实应该是后来者在实践中逐渐对临床进行了思考进行了对原始思想的添补。所以六经是指将病人划分的六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太阳为表阳证,少阴为表阴证,少阳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为半表半里阴证,阳明为里阳证,太阴为里阴证。八纲应该是在六经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思考。



   中医存在各家学说,各家的着眼点不一样,辨证体系也复杂多样。六经辨证和传统的脏腑辨证,都是临床治疗的有效的准则,两者殊途同归,可以互补。两种辨证方式相同的是二者皆有病位与病情的反应,脏腑辨证更为仔细,有明确的脏腑、病邪、属性、病势判断;而六经辨证是总论概念整体思维,讲究方证对应。它的着眼点在于精准抓主症,如同画龙点睛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症状会先忽略。二者是相对独立的,从正本清源的方面讲六经辨证更符合伤寒论的辨证方式,属于经方思维而不是医经思维。

   六经钤百病,即将临床收集的症状、体征根据经方思维归属于某经病。但仅仅是方向的准确对于临床是不足的,还要追求高效。下篇讲继续讲解六经的核心方证思维,未完待续……

我知道你“在看”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观涛评点版《已近中年始学医,自学也能成大医——岳美中自述“无恒难以做医生”》
陕西宝鸡凤翔县常卫江:中医辨证思维的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六经辨证解温病,也可以卫气营血解伤寒(当代医家姚梅龄教授对此颇有研究
六经辨证治万病 方证对应最尖端(二)
裴永清:三阴三阳辨证方法是诸多辨证方法之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