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习武历程。

80年代,童年的记忆是在乡村,从记事起就喜欢看武打片,《少林寺》至今记忆犹新,从小心里就有了学武的念头,可惜村里甚至周边镇里都没有人会武术,偶尔听父辈提解放前家乡有人会武术,武术在乡村已经只是一种传说。

90年代初,读小学二年级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到了一个小城市。这个几千人的国营企业没有人会武术,学校里也没有老师会武术。后来随着武术热潮,武校的招生信息越来越多,可是家里承担不了武馆的学费,我就看武术方面的书自己瞎琢磨,父亲用麻袋装河沙做了个沙袋挂在走廊上,就这样每天坚持自己锻炼。

后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台州工作,偶然的机会遇到江南武馆的李老师,才算真正开始步入武术的大门。李老师多次获得过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冠军,是国家高级教练,培养出无数的拳冠军,在武术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他看到我们喜欢练,就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教授我们,他比我们只大5-6岁,平常就是把我们当弟弟看待,我们都亲切的称他“李哥”,但是训练中他是极其严格认真。他特别注重武德,他经常跟我们说,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重礼仪,讲武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逞强凌弱等。

每次训练都亲自拿脚靶和我对练,手把手的反复教授我们,直到弄明白动作的要义才下课。也经常带上拳套和护具训练我们打实战。跟李老师学习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言传身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练武也是这个感觉,明师指导训练一个月,胜过自己瞎练十年。站上擂台上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武术实战的感觉,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训练累了,他鼓励我们说武术使你意志坚强,品性优良,武术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

空翻、腾空飞脚、花哨的连踢的确只是表演用的。看似简单的散打动作实战中却大有学问,开始体会到学武术进行系统训练的重要性。非常庆幸坚持跟随老师训练了年,收获太多,对武术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

有一次我问老师有没有练套路和传说中的绝招,他神情严肃的只说了一句:好多传统武术因缺乏实战和科学训练,逐步已经失去了实战价值老师跟我们说过他的学武经历,他很小就开始学武术了当年的传统武术主要以实战为主,后来因为练习武术的人少了,逐渐的没有人练习实战了,大多都是以练习套路为主,现在更是越来越少练习实战的了。后来因他练的不错,被选入省队,之后参加各种搏击比赛,在实战中不断得到提升。我大概能理解他说这话背后的心酸,中国近代经过连续的战争,解放后又经过“土改”、“文革”,很多武术家相继去世,幸存的武术家因为都是严守“择人而授”,所以中国武术各派虽有传人,但数量都不多,可是随着80-90年代武术热潮,名利的驱使下各种传说中的武林绝招和各种自创的流派层出不穷。

后来才明白武术冠军练的都是国家新编套路或是自编的套路,加入空翻、腾空、发劲等一些高难度动作,观赏性很强,但是已经没有了武术技击的内涵;现代散打源于武术,不过为适应现代搏击比赛,主要采用现代训练方法训练力量、速度、耐力、身体协调性,这样训练进步很快,但对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一旦训练中断,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功夫下降很快,而印象中很多武术高手原本身体弱,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后来身体练好了技击能力也练出来了,功夫上身以后随着年纪的增长功夫日益加深,很多前辈八九十岁时还精神抖擞照常可以练拳、推手。

我终于明白心中一直追寻的是传统武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机缘,2006年跟李老师学习了武式太极拳,从此开始了对传统武术的学习和探索。传统套路(也称拳架)每一招式都有攻防含义,手法、身法、步法、眼神都是有具体要求,而且招式朴实细腻,没有花哨的动作。每一个招式都可以单练,应用时还有变式,站桩、练拳、练功、推手、散手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每个招式和功法都有名称和口诀,这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后来才知道金庸先生武侠中的招式、口诀很多都是来源于太极拳。

2007年由于升职工作调到了杭州,之后的几年忙于工作,再到后来成家立业,如果说太忙没有时间练只是借口,主要是心静不下来,但还是坚持每天早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练拳,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晃又过了几年,公司业务逐渐稳定,太极拳的慢架、快架和推手都练熟了,但拳论所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练了这么多年对太极劲总没有明白,与恩师推手,总是一搭手就站立不稳。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过了而立之年,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真之心,将心中所想向恩师表明,恩师仿佛深知我心,沉思了一会然后问我无极式站多久,每天练几遍拳架,有没有坚持练功?无极式刚学太极拳时就知道,以为太简单了,站了一段时间没有感觉,又觉得站桩会影响步法的灵活,所以一直没有重视。

恩师把无极式的要领又讲了一遍,我边听边照做,恩师看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纠正,一个是心态的原因,另外有几个要点原来没有做到,这次我按照要点站好无极式,感觉大不相同。恩师让我把刚入师门时学的功法练一遍并做了纠正,他强调说这几个功法相当重要,要多练才能进步。此后每天早上练拳,晚上站桩、练功,慢慢的就开始感到脚上得劲了,再配合身法和步法,脚上的劲传递到手上,恩师说这就是太极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前看似理解了但是做不到,的确是因为练的太少,拳架和功法只有多练,隔一段时间再由明师指导纠正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后来恩师又传授了几个功法,强调说这是练太极拳必须要练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劲原来都是有具体方法练的呀,打手歌所提到的“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太极散手的口诀,练出这些“劲”才是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再加以勤练才能真正松沉、轻灵再到粘黏连随不丢顶。俗话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如果一直没有真正入门,练一辈子也谈不上出门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原来如此啊。体会到这些劲,再来练拳、推手和散手才感到得心应手。以前听恩师说师爷的功夫不可思议,八十多岁时跟年轻人推手能随意发人数米之外,慢慢才明白并不是遥不可及呀。练功日久,感恩之心愈深。我小时候对武术的印象来源于套路和对练,现在才真正明白如果没有明师指点和经过多年的训练,很难理解拳架的精髓,更谈不上技击应用了。

以前还有一个心态就是受武侠和书籍的影响,觉得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很神秘,比如千斤坠、呼吸与发劲、打坐与内功,恩师的几句简朴的话却让我豁然明白了许多道理。关于千斤坠,传说中只要运气下沉,身体重量犹如千斤之躯,恩师置之一笑,说到太极拳的推手、技击都可以用力学原理分析,身体重量不可能瞬间增加,推手是保持好中定将对方的劲力都传递到脚下,以地面为支撑,使对方推不动和难以摔倒。关于呼吸与发劲,恩师问:有没有拿过锄头?我回忆拿锄头干活的情景,拿起锄头是吸气,小腹收紧,锄头落下是呼气,腹部外翻,恩师说武术发劲就是这个道理。农民伯伯没有练过武术但是长期干活就自然按照这个方式呼吸。武术跟生活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的确是真的呀!关于打坐练功,恩师只说了一句:人的精力有限,你年轻为什么不站着练要坐着练?因为坐着练比站着练舒服?后来我才明白健身和技击在传统武术中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身体素质好的可以直接练站桩、练拳、练功,身体素质欠佳或者老年人就可以先打坐调理好身体再站桩、练拳,循序渐进。

一通百通,心中豁然开朗,以前跟随老师训练每天差不多都是2个小时,职业运动员每天训练的时间就更长了,虽然有训练方法和效率的原因,但是“功夫是时间的积累”是有道理的。传统武术的精髓也是在于训练体系呀,只是跟现代搏击运动的训练方法大不相同,武术源于生活劳动、狩猎和战争,经过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太极拳训练可以不用借助任何器械,拳架按照祖师张三丰的形体要求,刚开始练时非常费劲,但是绝不会伤身和伤膝盖,伤身的练法肯定就是错了。站桩和一些功法刚练时也感到非常辛苦,循序渐进适应以后越练越有乐趣,而且方法对了,不管怎么样出汗都不会气喘,真是佩服前辈们的智慧。太极拳的确应该年轻的时候多练,出功夫以后行、走、坐、卧都是练功状态,“三分练,七分养”终身受益,拳论说的“耄耋能御众”所言非虚!只是近代因为练太极拳养生的老年人多了,就形成一个太极拳是老年人才练的误解。

俗话说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在当今时代“名师”遍地,而明师难得,如果能遇到一位淡泊名利待你如亲人的明师,定要好好珍惜,恩师说,他现在的心愿是有几个得意弟子把他平生所学继承下来,就是最大的成就感。虽然说遇到明师靠机缘,其实首要也是在于自己对传统武术有所了解,对太极拳源流有自己的判断力,多读太极拳经、拳论,即使暂时遇不到明师至少不会轻易上当受骗。我相信心之所愿,诚心所致,方有所得。

太极拳本是道家修炼之法门,大道至简,但更有道不轻传的祖训。“文革”时期,北京的一位太极拳明师也被打成右派、一贯道,经常被批斗性命堪忧,一众徒弟都与其划清界限不再来往。这位明师虽然心灰意冷,却也想着把太极拳找个有缘人传下去。师爷当时在北京工作,比较清闲,怀揣着求真之心又幸得朋友介绍认识了这位明师,一颗诚心终于换得明师倾囊相授,师爷刻苦练习,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拳、练功,四年时间终于步入太极的殿堂!吉人自有天相,后来“文革”结束,那位明师得以平反,恢复了名誉,直到1998一代名副其实的大师陨落,享年98岁。

恩师说练好太极拳有几个因素,一是有好的老师,二是要自己多练多交流,三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毕竟只能当作兴趣爱好不能耽误工作,要兼顾好家庭。这朴实的几句话却饱含着恩师数十年的人生阅历,首先就是当今时代好的老师难遇,“名师”不一定是明师,误入歧途可能耽误一生,练传统武术鲜有不走弯路的;其次是要有恒心有毅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了多少能练出多少其实在于自己;再者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生活稳定,才能静下心来系统的学拳、练拳。以前看武林轶事很多武术前辈都是历经艰辛才学有所成,当时也就感慨一下而已。回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庆幸自己一直没有放弃对传统武术的追求,感谢杭州这座城市给了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能在这座城市创业安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能把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现在能静下心来自由安排时间练拳练功,家人也很支持,人生如此实乃幸事。如果把武术比喻成一座在山峰之上的殿堂,现在我隐约看到了登山之径,登山之路还很漫长,唯有每日精勤多练,也算是对前辈们最好的怀念。

恩师的“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

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增多,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打,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了中国文化,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习太极拳,何为懂劲?
太极散手的对抗训练(九)近身训练--为“搭手”正名
如何练出 太极拳的实战功夫(二)
“到此地位”,必经三种之境界:李亦畬《五字诀》集解(十一)
[转载]龙形太极拳及创始人李新华简介
只练太极拳技击不练推手可不可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