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新凯‖我的父辈们

         

我的父辈们
王新凯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才算是历史传承。

在三叔父王华经主持下,2003年春节期间,《王氏族谱》三修谱(支谱)正式出版。这是我们土楼村王氏家族的一件大事,关乎于传承族魂,弘扬家风,不仅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为子孙后代为人处世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教材。

《族谱》记载:土楼村王氏先祖于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山西冀州枣强(今河北省)迁到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石城村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大约清代乾隆年间,王氏九世祖随母南下迁至莱芜县方下镇土楼村。九世祖在土楼村生三子,枝繁叶茂,瓜瓞绵延。历经清、民国、新中国二百五十余年,王氏家族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成就辉煌,人口达到千余人。

2021年国庆期间,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深有感触。影片聚焦四个时代的家庭故事,以家庭关系为载体,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为历史坐标,通过“家与国”视角描写几代人奋斗经历,反映时代变迁,讲述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羁绊,弘扬血脉相连的精神传承,展现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王氏族谱》和《我和我的父辈》令我深思,联想起我砥砺前行的父辈们。

土楼王氏一族是书香门第,曾祖父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书教,字镕秋),曾祖父是国医学院毕业生,开办“松鹤堂”药铺坐诊行医,一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祖父从小聪明好学,入学私塾饱读四书五经之后,跟随父亲研习中医,自学书画,成为乡贤。

我的父亲王明经有兄弟姐妹六人,排行老大,1935年出生;二叔父王玉经,1936年出生;三叔父王华经,1938年出生;四叔父王美经,1942年出生;五叔父王金经,1944年出生;姑妈王翠英,1949年出生。父亲因病于2021年去世,享年86岁。二叔父十来岁时与玩伴在王氏祖茔玩耍,捡到一枚莱芜战役遗留下来的炮弹,敲打时引爆流弹,当场身亡。三叔、四叔、五叔和姑妈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皆三(四)世同堂,生活自理,幸福安康。    

我的父辈们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过旧社会的黑暗统治,经历过穷困潦倒的旧社会日子,经历过解放前夕黎明前的黑暗,经历过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生命历程宛如一本厚重的书,丰富经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父亲是家中长子,没有文化,推了一辈子独轮车,干了一辈子农家活,盖了一辈子庄户房,走遍了八百里泰沂山区。父亲结婚时,我的五叔父和姑妈还是不到十岁的孩子,全家十口人的生活,全靠爷爷行医和父亲劳作来维持,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作为长子,父亲勇挑重担,自然为家里付出最多。为了生计,父亲推着独轮车(沂蒙山区特有的交通工具)上济南,下泰安,去博山,用白菜、萝卜、姜、葱、蒜等土特产换取粮食,赚取微薄利润养家糊口。每天凌晨两、三点钟,父亲就要起床推着二三百斤的货物,往返一百多里山路经营买卖,回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来回两头不见太阳。倘若生意不顺利,父亲还要在路上将就一宿。父亲勤劳朴实,深明事理,心慈面善,纵然吃苦受累比弟弟们多几倍,却从来不跟弟弟们计较,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大家庭排扰解难。    

我的父亲母亲

大集体年代,我们兄妹六人相继出生,一家人的口粮以及年终分配靠出勤记工分计量。工分挣得多,粮食就分得多。为了多挣工分,父亲起早贪黑,日夜忙碌,母亲也是白天出勤挣工分,睌上纺线、织布、做鞋, 真正做到全家人穿戴不花钱。煎饼是我们家乡的主食,母亲几乎一年365天都在推碾倒磨,起早贪黑摊煎饼,累得腰酸背痛。改革开放后分产到户,我们家分得二亩水浇地,全家人非常高兴。父亲年近60岁,仍然每天干劲十足地在地里忙活,并跟着村上姓时的人家(个人)建筑队当泥匠挣点零花钱,解决了全家温饱并走上小康之路。    

与爷爷奶奶合影(前二排右一为爷爷)

三叔父是父辈中最优秀的一位,自幼聪明好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莱芜县最高学府——莱芜师范学校。学成毕业,三叔父服从组织安排担任莱芜五中教师,数年后被组织选调到行政岗位,先后担任人民公社(乡镇)党委秘书、管区书记、县农业局人事科科长、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等职务,最后以高级农艺师(正处)退休。三叔父一辈子从事文字工作,文、史、哲、经涉猎广泛,喜读古书,擅长书法,是我们家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在单位和家族里,三叔父都是公认的文化人。         

三叔父继承了爷爷的衣钵,是我们家族的精神领神,大事小情协调有度,棘手问题处理得当,威信很高。退休后,三叔父不顾年老体弱,组织编修了《王氏族谱》和家传的《王寿彭医学集》,传于子孙后代。三叔父儒雅随和,为人师表,严以律己,乐于助人,官德配位,一世清廉,通情达理,在他七十岁寿辰时,我请淄博书法家写了“大德长寿”四个大字作为贺礼,表达对三叔父的由衷敬意。    

左四:三叔父

四叔父是父辈们最会过日子的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四叔父年龄很大了还没有找到对象,爷爷急中生智,让四叔父接了他的班,成了公社(现在的镇)医院的工勤人员。四叔父没文化,只能在医院食堂为职工做饭,我们家中医圣手自此失传。四叔父言语不多,为人朴实,吃苦能干,钻研厨艺,做得一手好菜肴。尽管四叔父成了工人,骨子里却跟我父亲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过日子、种庄稼完全是“老把式”。四叔父闲不住,在单位做完饭,就回到地里拾掇农活,八十多岁了庄稼活计还是拿得起放得下,村里有红白公事他都去帮忙,深受村民好评和尊重。四叔父精打细算,头脑清晰,主持着三个孩子成家立业,子孙满堂。

右一:四叔父

五叔父是兄弟五个中的老幺,相对来说比较幸运,成年后在三叔父帮助下进入新汶矿务局当了工人,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出人头地。五叔父一生没有做到一官半职,但他记性好,讲故事,写诗词,交朋友,热热闹闹。他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花钱大手大脚,有名的“月月光”,是我们家族的老玩童、开心果。五叔父重情重义,对亲人朋友掏心掏肝地好。五婶娘病重卧床两年,无法控制排泄,五叔父起早贪黑洗衣喂饭,精心照料,使得五婶娘活得既有尊严,又得尊重。我的父亲母亲病重期间,五叔父天天去陪着聊天,逗我父母开心,鼓起勇气战胜病魔。我的父亲母亲能够分别活到了86岁、85岁高龄,五叔父功不可没。五叔父热心到爱管闲事程度,村里谁家有矛盾了,谁家有困难了,谁家有红白喜事了,他都积极参与,两边调解,化解矛盾,为此不惜自掏腰包请客吃饭。如今五叔父八十多岁高龄,家里高朋满座,络绎不绝,整天忙着迎来送往。五叔父开心地说:“这就是我的晚年生活!”    

中:五叔父

姑妈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小棉袄,虽然不是大家闺秀,也是村里的“一枝花”。姑妈嫁给了本村一位复员军人,姑父家里很穷,姑妈不离不弃,实心实意跟着婆家过日子。姑妈会裁缝,靠微薄收入将一儿一女养育得很好,并有所作为。姑妈和姑父如今在城里买了房子,含饴弄孙,幸福满满。

我18岁当兵离开父辈们,走到哪里都带着父辈们的痕迹。父辈们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孝老爱幼,面相和善,弟弟妹妹尊敬着哥哥,哥哥爱护着弟弟妹妹。他们之间从未高过声、红过脸、梗过脖,更没有发生过吵闹。即便妯娌之间有些许琐碎事情,引发心里不愉快,他们总是能很快化解,使王氏家族团结和睦,不失大雅。每当父辈们过生日,全家人热热闹闹好几桌,左邻右舍都非常羡慕。

左二:姑妈

父辈们的言传身教,晚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负重望,秉承家风家训,努力进取,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自上世纪七十代末恢复高考以来,王氏家族晚辈们考入本科、专科院校高达二十多人,另有七人投笔从戎。修完学业,服完兵役,王氏家族子孙们分别在莱芜、泰安、青岛、淄博、临沂、深圳、广州、多伦多等地工作,安家落户,良性发展,有的子孙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传承父辈的优良家训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家和万事兴,我们责无旁贷。

我很庆幸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感谢父辈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感恩前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关心爱护!

祝愿父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家庭生活照 



    
              


 【作者简介】


 王新凯,微名老K,山东莱芜人,公安交警部门工作,四级高级警长。曾为军人,中校军衔。从事部队、公安政治工作三十余年。喜欢文学,作品散见淄博日报、淄博晚报、东方散文、时代文学等纸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山的这位名人曾在淄川建一山村别墅
王长华||《桂湖的自信》之三:少年奇才 蟾宫折桂
锡雕·手工艺人的迷途
古代嫡长子爵位比父亲高时,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虎毒不食子,王莽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
透过旗袍看上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