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散原创】苑秀萍作品丨寻根洪洞大槐树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老家有两个习俗:一是大年三十早晨,老少爷们要到坟上去请先祖们回家一起过年,而正月初三再送回,以此告诉晚辈们自己的祖宗是谁,根在哪里。二是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外面都种有几棵大大小小的槐树。老人们说槐树平时看家护院,酷暑时可以为人们遮阳避雨。

对于我心中的那棵大槐树,只记得奶奶在世时,曾经跟我们提起过。那时奶奶每天会坐在大门口左侧的一块石墩上帮我们看家。石头圆润,光滑。可坐三四个人。印象中的奶奶是瘦高的个子,脑后梳着一个小小的发髻,小脚,手里经常拄着一根拐杖。奶奶看家的同时哄着我们一群孙男娣女。小孩子们经常围着老人问这问那,有一天哥哥突然说:“奶奶,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奶奶说:“你们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来的。”没有说是从大坑里捡回来的,更没有从生理学的角度给我们说起。“大槐树是什么样子的呢?”奶奶说:“我也没去过。”依稀记得当时我奶奶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后来大点了,各村里经常在露天巡回演电影,我就跟屁虫儿似的总是跟着哥哥们去看。有一次看到《苏三起解》中苏三唱道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就又再一次想起 “我为什么是大槐树下来的”“洪洞的大槐树和我家里种的槐树一样吗”等问题。这些问题就这样几十年一直在我心中打着问号,灵魂深处也一直藏着一棵高大的枝繁叶茂的大槐树。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竟然一直没有去过,觉得很是愧对先祖。

于是二零一八年正月初三,我们一家三口便踏上了去往山西洪洞县的旅程。

刚启程时我便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过年,我们一直行走在探亲访友的路上。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情义酣畅淋漓地洒满心田。亲切,温暖。初三祭祖日,我们开启了多年梦想的寻根问祖之旅,期待在洪洞大槐树下聆听古训”。

一路想象着大槐树的样子,一路欣赏着高速两边的风景,渐渐地我发现越往西南走这土质越不一样,先生说这是黄土了。偶见直上直下的土坡上有一个窑洞,洞门是拱形的,门口有一条大黄狗在悠闲地走动。院子是用木栅栏圈起来的,里面还有一辆白色的轿车。这景象安静祥和。接着“山西”两个红色大字渐渐映入眼帘,哦,到了山西与河北交界的收费站了。可这时我突然想起“洪洞”的“洞”字可能写错了。朋友圈里那么多人,堂堂的高中语文教师出现错别字可不应该,如果真这样也够尴尬。赶紧百度了一下,才发现没问题。原来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可我顿时又产生了疑虑:为什么“洞”在这个词里面读作“同”音?

从上午九点二十分上京港澳高速,后转向京昆高速,历时九个小时终于到了山西洪洞县。这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我们先是通过导航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然后才在网上订了惠丰宾馆。在去宾馆的路的尽头有一块大影壁,尽管是在夜幕之下,但它上面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大字醒目有力。宾馆离着祭祖园很近。我们在小吃城匆匆吃完刀削面,就又急急急忙忙地回到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门口。昏暗的灯光之下浑厚敦实的大门就像是镶嵌在我那棵魂牵梦绕的大槐树的树根之上的。大树用力地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大地,而这大门就像一位沧桑伟岸的老者,紧紧地阖住心门,静静地沉思着。安谧的夜色之中很多人像我一样在大门口徘徊着,张望着。就这样我一直认为大门就在大槐树下。可“奶奶为什么说我是山西大槐树下来的?”不经意间低头看到了一块黑色的明代移民旧址石碑。我隐隐感觉到这可能与我来自哪里的问题有关系。

第二天早上在祭祖园大门口前蜂拥着上万人,路南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第十二届大槐树民俗中国年大型实景演出《开门迎亲》”的红字;路北高高的戏台上身着飘逸的红绿蓝色古装的演员们唱着婉转的晋地古戏。锣鼓声铿锵有力,好一派热闹而又浓烈的过年景象。当地人用这种隆重的仪式喜迎着从四面八方前来寻根问祖的游客。把游客当做亲人!这让年节里外出的我心里倍觉温暖,也一下子拉近了与洪洞的距离。远观大门里有一个小小的“根”字正对着大门,鲜亮的根字似乎与戏台上的演员们一起闪转腾挪地迎接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仪式结束后才打开大门,验完票我们快速进入景区。之后我们聘请了一个身穿淡蓝色唐装,年轻漂亮又稳重的导游。我迫不及待地询问:“洪洞的‘洞’为什么读‘同’的音,怎么解释?”导游说:洪洞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古代洪桐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汾河。‘洞’是洪水滔滔的意思。”我用心记着,因为现在忘性大。导游讲解之后也才知道正门口的大槐树其实是做的根雕,并不是我日思夜想的大槐树,真正的大槐树在公园里面。我们怎么是移民的后代?移民与大槐树有什么关系?带着好奇开始了真正的游览。

举步前行,只见八字门楼中间的影壁上红色的圆面里镶嵌着一个遒劲、稳健、端庄、圆润、活泼、鲜黄的“根”字。但是“艮”的一撇藏在了捺的左下方,且与原来的方向正好相反,似乎像人的大腿根儿,而那一捺像是一条小腿抬起一只脚,似落不落的劲头儿。它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题写的。如果从书写的角度看是不规范的。但是此字隐含象形,包含着浓郁的桑梓之情,好像道尽了离乡游子复杂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张院长的创意别出心裁。圆圈外面的四角是黄色的花边,悬挂着的红色的中国结将这个根字的香囊包围起来,特别喜庆吉祥。转过去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结合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一组青铜质地移民浮雕图。整图以大槐树为背景,由左至右分为移民之始,惜别,迁徙三个版块,生动再现了移民始末的悲壮场景。其中惜别场景动人心魄:大树的左侧有一位男子肩扛一个小孩在树上挂吊件;其他人折槐送行。树的右侧树冠之下有一个耄耋男子手扶大树荷杖深情远眺,满含着不舍,还有一个人举起一口锅用力要砸碎的样子,据说将来兄弟相认以此为凭证。左下方有几个人在树下摆上供果祭拜的,还有一个马夫举起鞭子驱赶一匹奋力埋头拉车的马儿,车上坐着一个怀抱着婴儿的老妇。壮年男子后面是一个身披铠甲举枪逼人前行的将官。一行人恋恋不舍地回首眺望大槐树,好一个撼人心魄的离别场面!导游说首次迁民是强迫性的。明政府广贴告示:“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晋南、晋东南人都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数名将士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我想这个变形的“根”字就像是当时移民犹豫的心态吧:有对故土的热恋,有对家人的不舍,有对移民新地的恐惧。这样迟迟舍不得放下自己的脚来离家前行。因为这一别就是永远。于是浮雕上老人折槐枝送给远行的亲人,深情嘱托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住这棵大槐树。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也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这个大大的“根”字牢牢地刻在了我心里,也应该深深地镌刻在了每一个游客的心中了。这是我的根!亦是很多海内海外华人的根祖之所在!

继续东行,路南有一个解手场,隐隐觉得这就是卫生间,可景点为什么这样写?导游一解释才知道了我们平时常用的“解手”一词的由来,捎带知道了我们经常“背手”一词的根源。据说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我想起自己和周围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背手前行的习惯,不由得心里一笑。另外还有“连手”一词。洪洞很多地方称朋友为连手。因为移民在路上手连接着手,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到了目的地后就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

多次移民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元代黄河三次决口,河水泛滥,长年自然灾害。造成中原地区荒无人烟。二是人为原因:第一种传说是三洗怀庆府。元军和朱元璋的农民军在怀庆作战,老百姓被迫一会儿拥护元军,一会儿拥护农民军。有聪明人于是做了一块牌子,正反两面分别写上元军和农民军,谁来了那一方就朝上面,后来被农民军发现,农民军领袖一下怒之下就下令血洗了怀庆府,不留一个活口。致使这里的人绝迹。第二种传说是胡大海复仇。他曾在河南行乞因面目丑陋凶煞遭人们拒绝羞辱他。后因力大无比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帝册封、赏赐均拒绝。只复仇一个要求。朱元璋于是允许他在一箭之地的范围之内。但到河南时他看到一只大雁,胡大海射中了它的尾部,于是尾随大雁在空中飞行的脚步,一路杀戮,杀了个昏天黑地,自己也战死。这一箭之地范围就大了。朱元璋知道后也难控制了,自此这里人烟稀少。第三种传说是后来燕王朱棣扫碑由北而南直到南京,火烧宫殿,朱允炆不翼而飞。长年战争造成中原地区人少。所以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洪武元年,决议先后移民总共十八次,有被动的,更有很多次是当地人主动迁出的,范围涉及到当今二十二个省,人数达160万人,可见规模之大,范围之广。

《根在洪洞》一书中说“从正史资料看来,虽然并未明确提及在洪桐大槐树下集中签名,但是正史记载,迁山西,平阳之名却有数处,洪洞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是重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洪桐县地处交通要道,北关外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被迁之民记载了自己背井离乡的沉痛历史,他们折槐为记,依依惜别,走远了,还在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能是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了,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家乡故土的唯一标志。

正史有记载,野史有反映,民间有传说,加之数百上千个县市的史志口径一致,这些足以证明明朝大移民与洪桐大槐树的关系了”。

终于来到了“古大槐树处”。这棵让我魂牵梦绕的大槐树啊此刻就在我的眼前。据记载1800多年前作为山西移民心中永远见证物的这棵一代大槐树,生长在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许的广济寺遗址左边,西200米处是汾河,东面为同蒲铁路。可惜今天的它是仿制的。它上边的枝干像龙爪一样遒劲有力,翘首伸向四方。记载当时树围是“七庭零一妇女”也就是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妇女连手才能合抱过来。男一庭为五尺,女一庭为4.5尺。所以仿造的树身的周长为13.14米,直径为4.18米。寓意大概为洪洞后裔相守一生一世,祈愿子孙世世代代兴旺昌盛发达吧。

眼前威严的广济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当时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人众多,香客络绎不绝。唐宋以来,这里建有驿站,房舍宽广,驿站常住。从一代大槐树下通过各方办理公差的车马人员往来于阳关古道间,明初移民官方也是在这里设局驻局,点名编队颁发凭照川资,但不幸的是,清顺治八年即1651年汾水泛滥,冲毁了广济寺和这棵一代大槐树。现在仿制以作纪念。

东左边是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虽在一代大槐树东边孽生出这棵第二代古槐,然而这里昔日的繁荣景象却一去不复返。至今只剩枯干虬枝,上面挂满了红红的中国结以及由八百多个姓氏组成的连绵的三角彩旗。当时官府并不重视移民遗址建设,直到清末才有各级官吏景大启、刘子林、贺柏寿深为民间浓烈的移民祭奠情怀感染后陆续筹款修建。其中景大启是古大槐树移民遗址纪念地最初的倡导者、保护者和创造者。也被称作我国文化创意鼻祖。传说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所派的卢永祥进攻山西时一路烧杀抢掠,可到大槐树下却顶礼膜拜,还把抢来的钱财供奉在大槐树下,以祭祀先祖。传说当时这棵一代大槐树荫蔽洪洞人民免遭了一场战乱之苦。“荫蔽群生” 之功掀起了空前高涨的修建大槐树古迹的热情。一直到民国三年即1914年,大槐树古迹修建工程竣工。

眼前的碑亭,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里面竖立青石巨碑,上刻着“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上刻有迁民事略,此时这里香气缭绕,人们虔诚地焚香跪拜。

茶室在碑亭西,楣匾为“饮水思源”四柱上两对楹联为:茶可解烦碧乳澄清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香挹行禁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老家人的热情和质朴民风。

牌坊在碑亭南,四角三门,古色古香,正面横额上写有“誉延嘉树”寓意为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 背面为“荫蔽群生”, 匾两边配有四首诗。之后我一个人登上了碑亭后面的石经幢,它为广济寺的唯一遗物。

1974年,已经干枯的二代古槐被飓风吹倒,政府拨专款整修用钢筋水泥加固。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

第二代古槐北边,又同根孽生出我们所见到的第三代槐树,由二代大槐树同根荫生出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大树枝繁叶茂,后此地被辟为古大槐树公园,这里一年四季不停地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游览拜谒的游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中央到地方对大槐树遗址特别重视。让大家有了更强烈的寻根问祖心愿。这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1984年大槐树旅游景区成立。1991年4月1日起至10日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至今年已经举办了多届。

经由先民筚路蓝缕,代代相沿,现在大槐树的根系已经铺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大槐树也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根文化符号。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可的一个根。这根不仅连接着我们和先祖的血脉,也连接着先祖的智慧和哲思。它是一个家族的命脉,也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仰望着古槐,再看看此时演员们在槐树下演绎的悲壮宏大的移民场面,不禁感慨万千。盘桓留恋,我久久不愿离去。

继续北行,我们来到了“验甲”“划甲”处。你可以把自己的脚伸进去验证一下自己是不是来自大槐树下的子民。据说官兵强迫集中到大槐树底下受骗的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的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甘肃等地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小脚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

穿过福禄寿喜财五道门中的福门,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祭祖堂。眼前陈列着先贤用过的供桌,醢,轿子。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先主古典的气息。祭祀的物品生动逼真:三牲活灵活现,布帛鲜艳亮丽,五谷装在碗中。另有华夏,世尊鼎,其中杨侯鼎特别引人注目。它因洪洞在春秋时期杨侯国而得名。此鼎上刻有365个大槐树移民姓氏,雕刻有篆体“根”“祖”,祭祀时将五色土和四海水融化在鼎里。寓意大槐树移民后裔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也被亲切地称为老家鼎或大槐树鼎。转到中华姓氏苑,这里供奉着433个姓氏牌位。我们一行六人总共涉及四个姓氏,我们逐一翻阅屏幕查找,我家先生姓方,方姓承系姬姓,始祖方叔(姬宸)方雷,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八号供橱,方氏家训为“论治者,常大天下 ,而小一家;然政行乎天下者,世未尝乏;而教洽乎家人者,自以为难。岂小者固难而大者反易哉?君子之道,本于身行诸家而推于天下。修身和齐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德”和“法”并举。正家之道也是如此”。而我的苑姓祖宗供奉在三号供橱。其他姓氏部分家训分别张挂着,这些家训在那里熏陶着每一个祭拜者。

回首再看这个民祭园,它恰似镶嵌在晋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托着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的无限沉思与希冀。我也带着无限的眷恋告别了这个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我国唯一大型民祭圣地。

回到家里,我又赶紧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洞”没有“同”音。之后又查阅了五本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词典,其中两本都只是“洞”的读音。三本有“同”的读音,其中一本是中国书籍出版社,海满刚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洪洞”是地名的义项。还有‘鸿洞’是弥漫无边的样子。”的义项。第二本是光明日报出版社,顺鹏,宗士勇主编的《状元之路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急流。”三是古汉语辞海转述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为“急流也。”

洪洞,古代因移民而闻名,今天以大槐树寻根祭祖而远播。来到这里的人们虽然彼此不相识,但游览过这里的海内外华人一定能记住洪洞,记住这三棵大槐树,更能永远铭记那些曾经在这里起居繁衍、舍小家顾大家的先祖们!也会把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子子孙孙传下去。

初夏五月,距离游览洪洞已有三月之余。百花已经相继凋落,而此时家家户户院里院外的槐树上却开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色槐花。那馥郁的香气昼夜裹挟着人们,引得蜂儿们嗡嗡地采蜜不停。酿得的槐花蜜香甜而又营养丰富。也有人将槐花采摘下来剁成馅儿,和上面儿,放在饼铛里煎着吃或在锅里蒸着吃。槐香的谐音不就是怀乡吗!眼下的我们在品尝着这时鲜的美味佳肴的同时,能否想到先祖在大槐树下折槐送别的无奈与痛苦?能否想到当时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对故土、对亲人深深的眷恋与希冀?能否更珍惜眼前这平静而又祥和的生活环境呢?

此时洪洞的那些大槐树应该也正碧叶葳蕤,繁花满枝吧?也正蜂儿嗡嗡采蜜忙吧?大槐树的亲人们能否感应到远方后裔的思念呢?


作者简介:苑秀萍,笔名萍水怡,河北省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爱好旅游,写作,摄影。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5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隆重举行
洪洞大槐树情结——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古槐移民后裔
情系洪洞大槐树(图文)
大槐树下的后人
中国有多少姓氏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来?这里又何以成为寻根之地
洪洞古槐移民有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