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拆迁者语:我不羡慕高楼大厦,只想在自家的瓦屋里终老一生!

图文:姜言苏

我在城市里的房子和父母在乡下的房子,都拆迁了。同时被征用,这样的概率,应该算是个例中的个例。

我的房子拆迁,是因为居住的地方,要建设2020年的亚运会电竞场馆。父母的房子拆迁,是因为新农村建设,总之,不管什么原因,房子都将在不久后的某一天,彻底消失。

去年年底,区里说起房子征用的事,基本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管装修的优劣,每栋房子赔偿基本在1500万元上下,“不患寡而患不均”,政府这样的做法,应该说是一种智慧。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八位数的赔偿,应该是一个今生都很难企及的数字,但在城市里,我要想买一套和先前差不多面积和环境的房子,至少还要添加将近三分之一的金额。

当然政府也预备了几种方案,拆迁的家庭,可以拿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到400左右平米的房子。

为此,我和妻子最终选择了“拿房”,虽然还要再过五六个年头,才能够兑现,但,但感觉房子在,心里才会有那种踏实的感觉。从最初“拆迁”政策的宣贯,到最终人去楼空,中间仅仅是两个多月的时间。

人的恋旧情结是与生俱来的,那天,路过已经被拆的七零八落的地方拍照,我并不是试着想挽留什么,因为那里毕竟呆了将近5000个日夜。城市人,没有“故乡”的概念,因此,面临拆迁,也不会掺杂太多的情感因素,对于每个家庭而言,他们看重的只是赔偿金额,一旦达到心理的预期,即大功告成。

如今,我已经住在离拆迁处不远的另外一个小区里,每天早起晚归,一切依然。儿子在这幢房子长大,离开的这些日子,他从来没有谈及过关于“怀念”的任何字眼,好像那个地方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世界似得。

拆迁的话题,在短短的日子里,因搬入新房而迅速归于沉寂。

这,就是城里人拆迁的现状。

是喜欢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无论如何也走不出他自己的童年。在城市多年,我始终没有一颗积极的心态去融入其间。说真的,我虽是农村出身,但对很多农事,却是个一知半解的“半吊子”。相对于故乡而言,我觉得自己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被滋养他的那片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工作的罅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房子,那是一座瓦房。小时候,乡下人家,赶到饭顿的时候,便会端着碗“拜访”附近邻居,夏夜,特别是晚饭过后,大伙总会搬着自家的凳子出来,三三两两地围着坐着,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极为热闹,要到很晚才各自回家。

只是这种浓浓的亲情,被社会的发展渐渐稀释,以至于再也找不到最初的味道。

乡村的拆迁,牵扯到太多的林林总总。在老家,传了数年之久的拆迁,现在看来已尘埃落定了。前些日子,父亲在电话里说,家里的房子已经被丈量过,政府补偿的价格也出来了,总价是4.5万,在那块接近500平方的宅基地上,有爷爷和父亲先后盖的三栋房子。父亲还说,现在新农村的房子,价格在20万上下,如果入住,再加上简单的装修,还要额外支付一大笔钱。

如果单从种地的收入来讲,那笔费用无疑是“天价”。

我曾多次和村里人沟通,老百姓对拆迁的排斥,并不完全是因为经济状况的因素,更多的时候,是不想失去对老院的念想。在他们眼里,似乎拆迁,就是将最初“家”的味道消融殆尽。

老家的房子,我见证了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从最初的土房到最后的瓦房,院落始终是我儿时嬉笑怒骂的田野,留下了太多太多童年的美好记忆。那时候,爷爷尚在,每天我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他跟父母谈论他的孙子娶妻生子重新建房的事。

其实,乡村的每一幢房子,背后都有一段余味绕梁的故事。

家里最后一套房子,是四间带走廊板的东屋,建好的时候,父亲显得异常激动与知足,父亲原以为,这辈子的余生会在这里安然度过,但拆迁却更换了他们本已预设的频道。

但,社会的变迁,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我在一个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定居。

父母对城市有很大的排斥感,每次来我这里,都是匆匆折返,母亲直言不讳,在这里生活,无所事事,也没有邻舍聊天,院子再大,也感觉憋得慌,她说,自己的根在乡下的老家……

其实,很多年前(大概有七八年了吧),在风闻老家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我早早的给父母买了套房子,以便于他们在拆迁的日子,能够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这次,我之所以支持父母能够迁入新居,还是有一些私心在里面。希望勤劳的父母能不再那么劳累地种那几亩田,70岁的年纪,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该歇歇了。

终究,还是要拆了。一树一花一草,一石一砖一瓦,都盛装着或粗糙或精细的故事。那天,母亲说,我从不羡慕什么高楼大厦,我只想在自家的瓦房里终老一生。

在父母的眼里,未来的“新农村”,家里的手扶拖拉机、浇水的泵和水管、三轮车、打麦机、平车会无处安放,到时,再想在家前屋后种点蔬菜,也是痴心妄想。

所以,当我给父母说,自己在搬家时,几乎是净身出户,家里所有的家具、电器,都拱手送人了。电话那端,母亲心疼的一直叹息。

不过,我是很能体会父母这一代人对故居的感受的。

在乡村,那种环境的映射,很容易让人对房子产生依赖。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和爷爷居住了多年的三间土墙屋,在乡邻们帮忙拆墙的那一瞬间,我一个人躲在旁边的大槐树后偷偷的哭泣。那时,我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很没有出息的人,一栋破败不堪的老屋,居然纠缠在幼小的心灵里那么多年,如今,父母有如此万般的不舍,换位思考,我想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谁也不能挡住社会前进的车轮,我和我的父母,都会住进一个新家。成年之后,才发觉,不管物质多么丰腴,都不能和童年时在老房子里那段最无暇的岁月相比。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谁都有一座曾经属于自己的老房子,在那里,墙上的每一道划痕都在说着一个岁月的故事,于别人全不相干,可那每一道刻痕,都刻进了我们的生命。

有时,半夜醒来,我会感觉茫然失措。有时,我问妻子,咱们的家,究竟在哪里?

妻子笑着回答说:“咱们的家,将来在天上。因为,在这个世上,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我知道妻子想要表达什么,她在劝我,不要太拘泥于眼睛所能看到的事。

但事实上,因着这次拆迁,使我很认真的考虑关于家的问题。有父母和妻子儿子同在,才是没有缺憾的家。但现实总是那么无奈。也许半年之后,父母终会有那么一天,他们两个人,孑然的站在分给的“新农舍”里,面对着四周的白墙,发呆……

而我,在窗明几净的新居,则朝着家的方向,张望,再张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兄弟打工10年不挣钱,老家的房子至今土瓦房,到底哪出错了?
乡土散文:家
农村瓦房带小院效果图
户口不在老家,那还可以回农村盖房吗?
父母在农村都去世,儿女在城市上班,老家的房子卖掉好还是留着好
红瓦房,乡愁的归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