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去世,刺痛了所有中国人
userphoto

2022.05.06 山东

关注

今天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

95年前的今天,20名革命志士被反动派推上刑场。

李大钊是第一个走上绞刑架的人。

行刑前,敌人给了他最后一次求生的机会,劝他认罪悔过。

李大钊神情镇定,回了四个字:“力求速办。”

牺牲,对李大钊来说是革命必然的结果,如果需要,他甘愿为自己忠爱的革命事业献身: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95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他的壮烈牺牲,我们心中总会生出很多悲痛和遗憾。

今天,我想纪念一下这位中国脊梁——李大钊。

“她既是我的妻子,又像我的母亲,还是我的姐姐。”

1889年10月,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的一个小乡村。

李大钊的童年有些凄惨,刚出生没多久,父母先后离他而去,祖母有病在身,他是祖父抚养长大的。

可随着祖父渐渐年迈,生活也无法自理,眼看着家中快要陷入困境,一个人出现了。

1899年,按照当地早婚的习俗,在长辈包办下,李大钊和赵纫兰结婚了。

此时的赵纫兰16岁,而李大钊才10岁。

赵纫兰嫁过来后,一个人挑起了照顾全家的重担,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供李大钊读书。

为了给他凑学费,赵纫兰把家里值钱的都拿去典当,四处找人借钱,才勉强凑齐学费。

李大钊常年在外读书,回不了家,她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她知道:“丈夫所做的事是大事,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事。”

对赵纫兰的付出,李大钊都默默地记在心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

1920年,李大钊把全家接到了北京。

刚搬过来时,家里常常有很多客人拜访,他们看到一位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忙里忙外,还以为是保姆。

此时的李大钊是北大教授、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学者,多个光鲜亮丽的头衔加身,是实打实的社会名流。

而赵纫兰只是个没读过书的乡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还缠着小脚。

在外人眼中,这对夫妻很不般配,甚至有人直接劝李大钊休了她。

李大钊却深情地说:“一夫一妻制自古以来最好,百年偕老最属难得。”

后来,每次家里有人来访,李大钊都会帮妻子换上合适的衣服,细心地为她扣好扣子,拉平衣襟,然后揽着她到外面,郑重地向客人介绍:

“这是我的夫人赵纫兰。”

最好的婚姻是陪伴彼此一起成长,赵纫兰也想了解李大钊的世界。

于是李大钊耐心地教她识字,后来赵纫兰不但能阅读报刊,还会写一些简单的信件,慢慢的《红楼梦》都能完整读下来,平时李大钊还会给她讲一些革命道理。

在李大钊心里,赵纫兰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她既是我的妻子,又像我的母亲,还是我的姐姐。”

这些身份的背后,不仅有李大钊对赵纫兰无私付出的感激,还夹杂着一些惭愧。

因为他舍弃了小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对于这些,赵纫兰全都理解:

“你是为劳苦大众而生,我是为你而生。”

赵纫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民族危机。

他见过太多山河破碎的场面,尚在孩童时就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十一岁时八国联军瓜分和掠夺中国,目睹着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这深深地刺痛了他年幼的心灵。

1916年的春天,万物复苏,中国满目疮痍,27岁的李大钊渴望着看到中国的春天,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青春》一文: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心怀众生的李大钊,坦然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只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图源:《觉醒年代》

每逢中国处于危难之际,他总会冲在第一线。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称帝,竟然和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当时在日留学的李大钊悲愤交加,立刻奋起反抗,写下了激昂澎湃的《警告全国父老书》

“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四万万人民一条心,日本是不能灭亡中国的,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我们必须要起来反抗。”

为此,他还丢掉了学业。

为了协调留日学生和国内的反袁运动,李大钊长期往返上海与日本之间,落下很多课程,早稻田大学以长期欠席为理由,将他除名。

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有着超乎寻常的乐观和激情。

当时留学日本的陈独秀,经历了多次革命失败,他经常在文章中流露出厌世情绪,对中国的前途毫无信心。

李大钊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应他,爱国就应该奋起去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而不能因为政客的腐败就厌弃自己的国家

“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更不宜以吾民从未享有可爱之国家,遂乃自暴自弃。”

在学生眼中,李大钊是可以和列宁、孙中山并列的好老师。

北大学生曾进行过一次民意测验,其中有个问题是:“当今世界和中国,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李大钊的名字,赫然与列宁、孙中山排在一起,名列前十名。

李大钊当上北大教授后,月薪在240到300大洋左右,可家里生活费常常不够用。因为每当看到贫困学生交不起学费,他总会自掏腰包。

北大校长蔡元培知道后,只能让财务部门每月扣除李大钊的一部分工资,直接交给赵纫兰。

学生们都很喜欢围在李大钊的身边,他们亲切地称李大钊为“老母鸡”,他们则是“小鸡”,每当李大钊“咯咯”地召唤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很快地聚集在李大钊的周围听他讲课。

对待朋友,他真诚热情。

青年的毛泽东也曾受过李大钊的帮助,当他来到北京为生计发愁时,遇到了一位“大好人”——李大钊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他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

寒冬腊月,他会热情地拿出自己新做的棉袄送给朋友;客人去拜访他,他总会做一桌子好饭好菜招待他们,“没有饿着肚子走出来的”。

陈独秀说:“他对同志的真诚,非一般人可比。”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与李大钊(从左至右)

李大钊为民冲锋在前,为友真诚善良,这都是他肩上的道义。

为了这份道义,他甚至可以献出生命。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勾结日本进攻天津大沽口,被国民军击退。

没想到,日本竟摆出《辛丑条约》中“海口不得设防”的条款,集结八个帝国主义国家,霸道地要求北京政府44个小时之内,必须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不准干涉外国航船。

这一消息彻底激怒全国人民,3月18日,5000多名北京群众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反抗“八国通谍”。

李大钊率领群众游行示威,他扛起鲜红的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浩浩荡荡的队伍直接冲向段祺瑞执政府门口。

图源:《革命者》

没想到,惨无人道的段祺瑞政府竟然下令开枪,当场打死群众47人,重伤上百人,李大钊也不幸负伤,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就是在这次革命运动中去世的。

这一天,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第二天,段祺瑞政府就发布逮捕李大钊等人的通缉令。

中央准备调李大钊去南方,可他执意要留在北京: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假如我走了,北京工作留给谁做?”

半个月后,李大钊不幸被捕。

当天下午,军警就迫不及待地对李大钊进行审讯,逼迫他说出中共的组织情况。

审讯中,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

敌人什么都问不出来,最后恼羞成怒,对李大钊用尽酷刑,电椅、老虎凳、竹扦插手指,甚至拔去了他的指甲。

可至死,他都没有透露半点组织的秘密。

他在狱中写下绝笔《狱中自述》,包揽了一切责任:

“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

没戴常日的眼镜,头发被剃光了,面容有些憔悴,少了些书生气,但多了些坚定。

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所热爱的革命事业,为了众生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解放: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看到过清政府的腐败,反动军阀的卖国,革命之士的壮烈牺牲,民众的苦难,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映入眼帘的还是流血和牺牲。

他永远留在那年的春天里,等待着「中国的春天」到来。

图源:《革命者》

95年过去了,又是一年春天。

守常先生,您看到了吗?「中国的春天」真的来了。

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任人欺负的国家了:

“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最大的幸运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逢危难之际,总有最勇敢的人挺身而出,将我们保护得很好。

点个「在看」,守常先生千古,您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纫兰:大他6岁,目不识丁,却成为李大钊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中国青年要有“砥柱中流之责任”
李大钊牺牲了,但后代子女成就很高,每个都是高官
陈珍 | 英明的预言「原创」
李大钊的妻子大他六岁,文盲、小脚,很多人都以为是她家的保姆
1927年,革命先驱李大钊被杀害后,他的妻子和子女结局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