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薇哭了,头发白了

新冠疫情爆发到如今,陈薇没有一天休息。短短半年时间,她头发由黑变白,也哭了几次。

从前很多让人流泪的时刻,她都挺了过来,但这次再难压抑自己。“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她不仅仅是那个在病毒面前有着钢铁意志的军人,她也是一个有孝心的女儿,一个照料家庭的妻子,一个被丈夫宠爱的女人……

几天前,陈薇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哭了。

那时她刚刚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国家荣誉,与她一起领奖的还有钟南山、张定宇等人。他们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那天的采访是从陈薇的头发说起的。

新冠疫情爆发时,她还是满头乌黑的头发,短短半年,头发白了很多很多。陈薇的母亲也在电视上看到了女儿的变化:“她变老了,都有白头发了。以前在抗击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的时候,头发都黑的,没一根白的,这次她是真操心了。”

说完老人家又颇为骄傲地说:“没事的,为人民服务嘛。”

半年前(左)如今(右)

头发变白,新冠疫苗研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球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有8种,中国占了其中4种。9月份,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企业展出了三个新冠肺炎灭活疫苗。采访过程中,陈薇数次流泪,她说:

“(新冠疫苗)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既然把你放到这个位置,也带出这个团队,你这个旗帜不能倒,你这个精神不能退!”


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而今天,也绝非是普通的一天。今天的文章,向“人民英雄”陈薇致敬。故事要从30年前说起,那时,她24岁,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 1990年,陈薇24岁,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在读硕士。彼时热爱文艺的她,并未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穿上军装。

年轻时的陈薇

学业繁重而枯燥,陈薇喜欢用跳舞调剂生活。清华大学女生相对较少,她便联合周围其他大学的女生一起搞了个舞会,还成为学校咖啡馆首批兼职服务员,前卫而时尚。

少女的心思细腻而缜密,陈薇爱上了文学,经常在学校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还担任了两年《清华研究生通讯》的副主编。那时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陈薇

如花似水的年纪里,陈薇也谈起了恋爱。对方比她大12岁,是当时一家酒厂的工作人员。年龄和身份的差距没能阻挠这份爱情,相反他们的相遇颇为浪漫。

1989年,23岁陈薇坐火车前往泰山旅游。没有买到坐票,在颠簸的火车上她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扶住她的,便是当时35岁的麻一铭。麻一铭将座位让给了陈薇,二人一路攀谈,互生好感。

临别,麻一铭鼓起勇气向陈薇要了电话。一周后,麻一铭出现在清华大学校园,两人也出现在彼此今后的生命中。

时间回到1990年,爱好广泛的陈薇看似与科研工作毫不沾边,她也从未想过从事科研。那时她已经被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医学公司签下,面试结束后对方老板非常高兴,请她和导师在香格里拉饭店吃了一顿饭,那是她第一次走进5星级饭店。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这个天性浪漫的女孩,可能会在深圳过上幸福的人生。

但一切都被一场意外打破了。

1990年12月,陈薇被导师安排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实验所需的抗体。走进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了。高精尖的顶级科研设备、前沿的科研课题,陈薇“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回去之后,她多方打探,听说军事医学科学院是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年轻的陈薇,一时热血沸腾。

1991年4月,她放弃高薪,特招入伍,加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那个曾经在清华园里跳舞的女生,开始了与病毒共舞的日子。

命运在暗中为每个礼物标好了代价,但同时,命运也为每一份代价,暗中准备好了礼物。陈薇放弃高薪入伍,很快品尝到了代价。两年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遇到了自己的师弟。几番攀谈,她得知对方的收入很高……与收入上的挫败相比,更让她觉得寂寞的,是科研工作的枯燥。

成天面对着冷冰冰的实验器材,重复枯燥地整理实验数据,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她把自己埋在了实验室,为实验效果发愁。更为苦恼的是,这样的辛酸并没有快速换来成果。几年的时间里,她的工作仍旧没有太大的建树。而稍有不慎,自己长时间的攻坚克难,还会顷刻间化为乌有。

有一年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她离开实验室,回家看望公婆,再回来时,却发现实验室一地液体,陈薇当场傻了眼。

一个人站在实验室,看着满屋子的狼藉,几个月的努力白费,她哭了,“脑袋里全是李清照的那个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陈薇也想过放弃,但脑海里总是去不掉炭疽、鼠疫、天花这些烈性微生物。

“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或者恐怖袭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对铸造‘生物盾牌’,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怀着这种信念,她坚守到如今。她的同事介绍,从毕业到现在,她很少有晚上12点之前下班回家的情况。

12年冷板凳坐穿,陈薇拿到了生物学、医学双博士学位,被研究所破格提升为研究员。家人以为她终于开始过上了相对舒服的生活,但殊不知,命运对她的考验,似乎刚刚开始。

2003年,非典爆发,人们从未了解的病毒在国内蔓延,数万人确诊,无数医务人员感染,全国人心惶惶。

危急关头,陈薇接到命令,对非典致病原因及相关疫苗研发,展开研究。一头扎进实验室就是无数个日与夜。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病毒,确定这就是非典元凶。随后,陈薇证实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对非典有抑制作用。

2003年4月28日,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为了满足医务人员的需要,陈薇组织全室人员加班加点生产,连续奋战20多个昼夜,并亲自将2000多支重组人ω干扰素送到当时的小汤山医院。

数据统计显示,彼时使用“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的1.4万余名医务工作者,无一感染非典。

当干扰素被运送到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手中时,陈薇已经将近100多天没回家,即便她的家距离实验室只有几公里。丈夫和儿子在家中焦急等待。

一天上午,有记者提前告诉麻一铭,说晚上的《东方时空》可能会有陈薇的镜头。丈夫带着儿子早早蹲守在电视机前。当陈薇的镜头出现,儿子抢先扑上去,亲吻了电视上的妈妈。

那之后,她的丈夫麻一鸣,也常常在房间的窗户里,看着不远处陈薇的办公室。

深夜,陈薇下班,丈夫一定会出现在研究院门口,二人一起牵着手回家。

非典之后,有人问陈薇,每天和非典病毒面对面你怕不怕?陈薇则坦然地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应该做的。”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她率先前往灾区,参与灾后瘟疫的防治。

从灾区回家不久,她又马不停蹄参与到了“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08年,陈薇在汶川

时间来到2014年,陈薇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袭。当时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和美洲,致死率达到了惊人的50%——90%。即便与中国远隔万里,但陈薇还是敏锐地觉察到:“埃博拉距离我们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她提出,要把病毒挡在国门之外。为了更好地了解不断变异的埃博拉病毒,铸造中国“生物盾牌”,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非洲去。

2014年9月,陈薇研制成功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次年9月,在非洲塞拉利昂,陈薇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开创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无数次攻坚克难之后,疫苗最终研制成功,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也保护了当地的部队中国维和战士。

2017年10月19日,该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

为感谢陈薇,非洲人民将她高高抛起

2016年,因“抗击埃博拉”贡献突出,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的陈薇没有骄傲,她提及最多的,是孩子。

在非洲,陈薇曾到访过一家孤儿院,那里有48个孩子,全部都因为埃博拉失去了家人。陈薇说:“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因为非典、埃博拉等烈性病毒,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一声祝愿背后,是她近30年与病毒战斗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陈薇与非洲孩子在一起

2017年,电影《战狼Ⅱ》上映。剧中,吴京饰演的中国退伍军人冷锋,在非洲上演了一场救援险戏。

当年,很多人都被这一幕感动:陈博士为保住拉曼拉病毒的“活体疫苗”,临危向冷锋托付女儿……

很少有人知道,电影中那个援助非洲从事病毒研究的陈博士,人物原型就是陈薇。那时,她被誉为“埃博拉终结者”。

人类与病毒的战斗,已进行了千年,未来也不会结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伴随着确诊人数的增多,武汉封城,工厂停工,人们隔离在家。但陈薇没有。

1月26日大年初二,陈薇带领军队专家组乘专机奔赴武汉前线紧急驰援。4个昼夜的赶工,他们在武汉建成了一座用帐篷搭建的移动检测实验室。陈薇迅速参与到检测试剂盒研发中,其中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确诊时间。

在最初确诊等于救命的情况下,陈薇的科研成果,挽救了不知多少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

陈薇和同事们在帐篷中工作

1月28日,中国疫情逐渐严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在12个周的时间内,研制成功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当记者问到当时被寄予厚望的陈薇时,她自信地说道:“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

3月16日20时18分,陈薇团队所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终于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从研发,到志愿者接种,再到取得重大进展,陈薇仅仅用了68天。这次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不仅代表了中国科技实力的进步,也彰显了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旦疫苗真正应用,造福的将不仅仅是中国,更是给全世界每一个被疫情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

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快,是她最大的特点。走路快,说话快,工作节奏也快,很多同事评价她:“她的思维非常敏锐,我们总跟不上她的节奏”。甚至1998年怀孕生子后,陈薇仅仅休息一个月,就重新回到实验室,投入到工作中。快,是陈薇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她自己解释,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自己更快点,从死神手里抢来更多生命。

而这种“快”的背后,是陈薇多年的“慢”。

毕业进入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所时,她默默工作很多年,工资不如外面同学多,机会也不如外面同学多。但她仍旧坚守住了自己的内心,拯救无数生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聪明人,有太多才华横溢的人,但也有太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他们认为聪明能够抵消勤奋,殊不知,这个世界上的捷径只有一条:

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前,在田间地头从事科研工作将近20年;钟南山在非典、新冠疫情中力挽狂澜,也与他多年的深厚积累不无关系。

无数次的事实也证明,那些耐得住寂寞,奋力向前的人,才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真正的支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英雄陈薇,结婚30年没做过家务,丈夫:做家务是对她才能的浪费
【百鸟朝凤】与“毒”共舞30年的女人,终于登上热搜
49岁当上将军、53岁成为院士,她告诉儿子人生做好二件事才能成功
“人民英雄”陈薇:忙到飞起来的病毒猎手
埃博拉疫苗可望于2015年年初上市
独特思路研发出埃博拉疫苗,抗疫一线女院士陈薇: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