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日春分,农村俗语为何说“春分无雨莫耕田,秋分无雨莫种园”?

“春分”节气源于何时?老祖宗说的“春分无雨莫耕田”,是啥讲究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好时节,当“立春”节气奏响春天序曲之时,大地就会从沉睡中苏醒而万物则纷纷萌芽。按照古人根据星象及自然规律发明的历法来看,春天一共被分为六个特定节令,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从“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自然规律可以发现,包含在春天中的六个节令对全年气候发展,以及农民播种耕地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春雨惊春清谷天”节气,其实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都十分密切。

古代社会虽然没有可以监控气象的专业设备,但是古人却可以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一套完全符合生产生活的“历法”。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充分体现出,古代先民的智慧以及“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春分”作为春天第四个节气,不仅是天气逐渐转暖的信号,同时也提醒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备耕的时间到了。我国大多数地区在春分这一天,都有吃春菜、萝卜、驴打滚、太阳糕的习俗。笔者认为其实际寓意就是迎接春天,以及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身体安康。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的历史由来

古人根据星象学以及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立了季节变换与“二十四节气”。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一直依赖气候变幻与自然变化。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与大自然接触,亦或是与其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变化规律。

于是根据自然变化及其客观规律制定出了,非常适合农业发展与生产生活的“二十四节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二十四节气”,就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代表性产物。由于农业生产与大自然节气变化息息相关,所以只有顺应天气变化与农时,才能利用季节变化创造农业经济价值。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古人根据观察星象所衍生出来的,关于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知识体系。“春分”作为这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古人预测天气变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客观依据。

1.春分节气由来

关于“春分”最早记录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这段记载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即“二月中,分者半也”。所谓“二月中”泛指春分节气,而“分者半也”则是指黑夜与白昼时间平均。

这一点其实可以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得到证实,“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段史料中更加嗯明确的说出了,春分节气“昼夜均”、“寒暑平”的特性。不仅昼夜时间大致相等而且冷热也十分均匀。

这其实也是春分被称为“日夜分”或“日中”的主要依据,而“仲春之月”则是指春季分为三个月,“仲春”就是春天的第二个月。而大多数情况下仲春都在农历“二月中”,这个时节正是天气由寒转暖的关键时期。

笔者认为从“夏历”到汉代“太初历”,其实不仅是古代人对天文历法的执着研究。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与自然气候紧密结合的重要历史阶段。而“春分”作为古代历法中的重要节气之一,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昼夜平均、气候转暖,农民在这个节气之后就要开始准备春耕。

“春分”的意义除了在于平分白昼、寒暑之外,同时也寓意着将春天一分为二。这主要是因为春分处于春天三个月之中遂平分了春季。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春分”其实的最大涵义就在于“分”字,这其实也是自然规律中的一大特色。

2.春分时节中的天气变化

正所谓“春风不刮,草芽不发”,春天到来之后最突出的气候特色,就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大风和扬沙天气。虽然寒冷气候逐渐退却但风沙却随即而来,尤其是北方地区风沙天气更为明显,并且还会出现连续阴雨天气。

如果按照古语来讲春季的气候特点,其实可以总结为“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其实将春季中的六个节令,用最为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总结。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其实指的是,春分时节由于风沙较大乌鸦无处安家,所以才会不断在天空盘旋并啼叫不止。而“地皮干”则是说“春分”虽然到了,但是却还没有达到下雨的条件,再过半个月左右清明时节就会雨纷纷了。

由此可见“春分”作为昼夜、寒暑、季节的平均线,其实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气候现象。如果春分到来之后天气情况比较恶劣,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还会对春耕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3.春分节气与祭祀活动

在古代社会各种时令节气其实都与祭祀活动有关系,“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令,其实也是古代社会中的节日和祭祀庆典。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曾云:“祭日于坛”,说的就是春分之时祭日大典。

据《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这句话其实再次强调了“春分祭日”习俗,同时也写出了春分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发展春分逐渐从祭祀、农时,演化出了各种极具特色的习俗活动。

大家比较熟知的“踏青”其实就是,从春分开始然后一直延续到清明节,所以民间一般将春分算做踏青的正式开始。很多地区还出吃春饼、春菜、萝卜、太阳糕等食物,实际寓意就是表达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春分节气谚语中蕴含的古老智慧

我国作为拥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古老国度,从“刀耕火种”时期就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气候、季节、天气变化,都可以对农业生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风调雨顺之年就可以获得大丰收,反之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就会颗粒无收。

所以古代先民为了能够收获更多粮食,在不断耕种庄稼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他们根据气候冷热以及雨水多寡,就可以有效判断出庄稼的长势与收成。同时,还可以根据四时以及节气变化,了解何时翻地、播种、除草、收获、储藏。

这其实就是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历史来源,而这些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其实就是人类对大自然不断了解之后的结果。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所以才会从中总结经验并提前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农谚”作为古代农民群体创造出来的,饱含生活经验与知识性的语言。其实就是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最好证明,在“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经济社会中,人们只有充分掌握自然现象才能保障旱涝保收。

1.“春分无雨莫耕田,秋分无雨莫种园”

由于古代社会并没有天气预报,所以古人只能根据物候变化不断总结经验。这些源于社会实践之后得到的经验,不仅可以用来预判天气变化,同时还可以知晓东升西落与春夏秋冬。大家千万不要小觑这种看起主观的经验之谈,在古代社会中这些经验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做好用。

“春分无雨莫耕田,秋分无雨莫种园”,春分到来之际如果还没有下第一场春雨,说明此时天气比较干燥而且还会影响农时。而秋分前后若不下秋雨就不要在园子中种菜了,因为秋分之后天气越来越凉,不仅不利于种植蔬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损失。

虽然这句农谚仅有十四个字但是却将春分,以及秋分两个节气的特征写得非常直白。同时,古代农民群体还对气候对庄稼的影响了如指掌。比如,“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正应对“春分无雨莫耕田”一句。这说明在古代社会春分时节如果“雨不歇”,在清明之后就可以正常耕种农田。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风调雨顺并拥有好收成。

“春分无雨到清明”则是指春分如果没下雨,那么即使在清明节的时候也不会有雨。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农谚从其实质涵义上去分析,就会发现正应和了“春分无雨莫耕田”。正常情况下春分之后就要开始翻地犁田,但如果没有下雨就会影响耕种进度。

2.“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这句农谚其实说的是春分时节,一旦刮起春风就基本上会延续到清明节左右。这其实也是春分风沙较大的一种映衬,笔者认为这些看起来不具备文学素养的俗语,反而蕴含了很多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这十六个字乍一看 好像平淡无奇,但是大家仔细阅读之后就会发现,不仅写出了春分节气的重要特征,同时也表达出了气候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 “春分不暖,秋分不凉”、“春分分芍药,到老花不开;秋分分芍药,花儿开不败”;“春分雨多,有利春播”、“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这些农谚都是古代先民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根据天气变化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结 语

“春分”作为古代“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令,不仅与大自然发展变化十分吻合,而且也是古代农民开始翻地备耕的重要信号。作为可以平分春天昼夜、寒暑、季节的中心点,春分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容忽视。

北文学家苏轼创作的《癸丑春分后雪》一诗中,曾云:“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这四句诗文其实就表达出了春分节气的主要特征,春分时节既可以飘雪也可以下雨,但由于天气逐渐转暖所以更有利于农耕。


【参考文献】

吴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

程南方《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春分》

张斯思《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品味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夏季)
二十四节气,随天气气候变化的智慧“坐标”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
二十四节气——白露
寒露节令:邮票上的寒露入暮愁衣单/寒露节气特辑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