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历十五年:薄薄小册背后,六个人基于大历史下的时代沉浮

人一生,长不过九九之数,短不过三五十载光影,以长衡量与数千年光景中也不过参海一粟,以短衡量则更不值一提。

所以一个人处于特定历史时期,对于历史解读,并不能称为大历史观,不过是着眼现代历史观的粗浅看法,只有将历史逻辑,推演前后三五百年,进而思索,论证才能算大历史观。

而这,就是宏观叙述史,宏观逻辑史下大历史观根源与核心。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为何如此流行?

皆在他将前后推演的历史观,用崭新方式,叙述给读者,找寻到历史逻辑和规律的轨迹。那么万历十五年这本薄薄的小册说的是什么?就值得研究!

这本书是旅美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

出生于1918年的黄先生,是中国新旧思潮交替时代表性文人,1936年就读南开理学院电机系,理工男背景,给了他比文科生更优的逻辑能力。

还未毕业的黄先生,因为抗战爆发,投笔从戎,又成了成都中央军校学生。

十万青年十万兵,是救国图存时代写照,无数精英,在哪特殊时代,都做出同样选择。

从学海无涯的书卷生活,走向风险不断的军旅生涯。

军校毕业后的黄仁宇,成了陆军十四师排长、代理连长,随后又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缅甸和中南半岛,任职上尉参谋。

军旅生涯后的黄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回归初心赴美留学,顺利获得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学位。

这些经历给了他那些体悟?

工科学习,让他感悟理性看问题方式。

抗战参军,让他体会军旅时光,进而收获仕途体验。

留学岁月,则让他通晓古今,学贯中西。

纯粹学者,如仅仅舞文弄墨,也许会有所成,可绝对成不了大家,出世入世是两个概念,出世入世后,在历练中,才能有思想升华。

(黄仁宇)

这升华,才是《万历十五年》成书的关键,因为他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惯性,那就是贯穿于文化基因中的“泛道德化”。

万历十五年,开篇从平淡见高度!

1587年,万历十五年,干支丁亥,属猪。去岁无大事,唯气候反常,北方夏旱,疫病流行,山西地震,小灾不断,简言之,并没大事,平平淡淡。

平淡则恰是其吸引人之处。因为大多数平淡,都是是问题积累时期。

有句话说的好:人生是默默忍受99%糟粕,享受1%精华的过程。(本人哲学老师语)

这话换成朝代也行的通。

朝代是忍受99%的平淡,承受1%暴力的过程,正是平淡充满惯性的99%,促成1%的爆发。

而这平淡,还有平淡中的无聊,和日积月累的问题,才是明朝灭亡根源。

万历十五年的明王朝在平淡中前行,可随前行而来的,却是政治体系失去动力,停摆甚至倒退。出问题的除了官员,也有皇帝,甚至万民。

(没有法律支撑的道德无用)

这一切爆发的原因,除了“泛道德化的惯性外,还有一个人的离去,那就是张居正。

这本书的起点延伸,就是从万历首辅张居正开始说起的。

明朝亡国前夕,无数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仁义道德的大臣和孤零零的崇祯皇帝几成对立。

一句:“得庸相百,不如得救时宰相一也”。

是崇祯的感叹,这感叹背后,更多是平淡问题积累之后的爆发,官员惯性口号化无作为和皇权瞎作为的爆发。

历数数千年王朝大脉络,对执政者、官僚甚至平民!

都在遵循外儒内法制,这个制度有个特性,就是强调:以道德代替法制,道德教化为主,法制为辅的治国理念。

这一伦理哲学,从孔夫子提出始,到宋朝集大成,直到明朝进入登峰造极之境。

如果是正面登峰造极当然好,可惜的是,他并不正面,反而比较缺德!

真正的道德楷模少,反而是口喊道德,行一己私利之实的人多。

唯一列外不过海瑞,他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标杆和另类,被万古传颂背后,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海瑞)

悲哀的起点是,不过是当道德成信仰教化之人遮羞布时,教化从真相变成妄言。

道德空泛化,以及延伸出的儒家哲学化,辩论化、工具化,成了时代标签。

哲学化后只剩下口号,辩论化则促成党争意识之争,工具化成就了科举。

没有没有法制规范化的时代,才是明朝政治体制最大问题。

由此,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明朝是潜水艇面包式社会结构。

这个社会结构下:只有两个社会层级出现,一个是最大面包占有者官僚,他们科举出生,饱读诗书,道德文章无可指摘,却并没有在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内成为执行者。

另一个则是居于下曾的大面包,亿万庶民,对于庶民,政府也没有行之有效管理手段约束,乡绅教化,维持稳定的关键。

上层官僚,有行政职能,可管理体系不科学,法制缺失,促使他们行动的从不是规则,这效率可想而知。

下层平民,感受到的只有说教,从不涉及经济、人权,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浑浑噩噩被统治。

这是一个庞大的,依靠礼仪和道德约束的时代。

如此时代,在惯性过后,则必定会有明规则和潜规则出现!

明潜之后,一个皇朝的运行逻辑就有了偏差。

居于最高点的皇帝,慢慢成精神上的道义支柱,存在目的,是彰显道德正统性,几乎被架空的皇权,在那一刻更多的只是一个符号,而不是实权持有者。

他对抗不了占据社会规则主流的官僚集团,不仅对抗不了,还屡战屡败!

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国本之争,争的是什么?不过是皇权希望从符号变实权而已,可螳臂当车的他,最后面对官僚集团也屈服了,屈服于群臣同时,更屈服于这强悍的体制和泛道德化惯性。

(万历的无奈)

皇帝都要屈服,其他人当然更如此,《万历十五年》大部分篇幅通过描述六个人,进而在历史宽泛的横截面中,探讨大明衰败根源。

万历帝之前说过,他是体制屈服者,另外五个则是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他们可谓各有特点。

张居正和申时行,属首辅组合,一个以救时宰相出名,精明强悍的他妄图打破体系,另一个则以和稀泥出名,穿梭体系内,维持平衡。

戚继光和海瑞,一个堪称名将,却是“循吏”,一个是道德楷模,明朝最清的“清流”,一个尊重道德一个尊重实际,又是对比。

至于最后的思想家李贽,则是政治文化,甚至体制和思想的叛逆者和反思者。

这六人的不同故事,组成明朝体制内,无奈、坚持、顺从、叛逆的无数人,那百态众生相。

勇于反抗的万历,位高权重,败于体制之手,无奈消极怠工,成著名的旷工皇帝。这表明,皇权面对体制充满了无奈。

革新定鼎,促成隆万中兴的张居正,则是行“循吏”之实,为国为民的真官僚。

他贪腐,奢侈,却在潜规则横行时代,纵横捭阖间,用自己聪明手腕和绝对权威,将无数人从不关心的国家,放在了第一位。

(抵不过滚滚官潮)

留下一个恢复发展的国度,和一句评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这感叹则来自同时代道德楷模海瑞,无疑是对张居正最大的褒奖甚至讽刺。

褒奖原因简单,道德楷模一样的海瑞,对张居正所作所为高度赞誉,这是对于真正忠于国事之人的肯定。

讽刺原因也很简单,被道德楷模高度赞誉的张居正,身死后,却被无数道德楷模攻讦,差点被挫骨扬灰。

海瑞是清流,攻讦者也是清流,只是一个为真清流,一群人为伪君子而已。

清醒的张居正,看到了明朝所有问题,土地兼并,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官员人浮于事专注牟利。

清醒的海瑞,同样也看到了明朝所有问题。

看到问题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致力于改变国家。

张居正身体力行,既然黑云遮日,那就化成黑云中最大的云朵,控制黑云,让日出生辉。

海瑞则坚持守身如玉,做无数黑云中那一朵白色的云彩,反射太阳的光芒,感染四周。

一个融入其中,称为入世。

一个洁身自好,称为出世。

入世出世间,明朝最清醒的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践行改造国家重任。

入世的张居正,成功了也失败了,他的成功在于用绝对权威,换回一时振奋,却在振奋后,被彻底清算,身前谋国,死后忘家。

出世的海瑞,成功了也失败了,他的成功在于留下千古第一清官名誉,却在滚滚黑云中感叹自己“扶摇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留名后世,也被无数人认为不堪大任。

(黑云从未见日出)

张居正的继承人申时行,在哪个时代,则是一个无奈的人。

作为张居正继任者和学生,内心感情而言,他深知老师功过,深知张居正所作所为对国家裨益,可身处首辅重任,作为政治家。

一个在重典过后存在的政治家,他并不能延续前任手腕和做派,原因也很简单。

权威不够是其一。

能力不够是其二。

反扑力量过大是其三。

物极必反是规律,一直以来遵循道德治国。从未有过上班打卡,按时交税概念的官员和地主,在张居正时代摄于权威都认栽,都按时上班、按数交税,可张居正个人权威并没法制支撑。

张居正一死,他们当然要报复,因为这不是法制允许的,而是基于权威促成的。

张居正在古典中国时代,用个人能力近乎于做到了极致,却依然难逃厄运,厄运根源就是没有法律做他的依托。

反攻倒算背后,是一个惯性思维,和体制集体意志的体现。

这时的申时行能做的仅仅是,维持该维持的,忍让该忍让的,在皇权和文官间找平衡和稀泥,要不等待他的下场也不好。

最后无奈的申时行左右为难,举步维艰,黯然退场,张居正政策最后的坚持者也败了。

明朝又陷入了历史惯性之中,在平淡中慢慢积累问题,知道最后灭亡。

(集体意志如何对抗)

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为何书中也要描述。

其实是描述一个想有作为之人,遵循潜规则之人,依然要被体制打击批驳的经历。

人言戚继光,都会说名将,英雄。

可顶着名将、英雄光环的戚继光,也是个“循吏”,南征北战背后,是一个深知官场规则的人,为了有所作为而不断入世的过程。

他行贿张居正,送美女张居正,致力于同僚关系建设,甚至吃空响给士兵发福利,这一切在明面看来都是不堪的,但是唯有如此!

才是他战功赫赫的先决条件,才有他连连升职的可能。

于理想和现实间游离的戚继光,用巴结权贵的方式,换取了自己的人生诉求。

这是哪个时代的无奈,也是想有所为者的必经路,张居正何尝不是如此?

反观同时代的名将俞大猷则不懂这些,吃了无数亏,功高不升职还备受上司鄙视,那么遵循明面好看的人,混的下去吗?

英雄都如此,不融入体制就完成不了抱负,最后无奈屈从体制,你让其他人如何办?

戚继光下场也不好,张居正死后,被文官集团清算,贫病交迫而死。

张居正和戚继光的遭遇,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

这个体制并不欢迎做事的人,反而欢迎遵循体制按部就班的人,也就是平淡的人。

如此体制内,要想做好事,你要有投机取巧的心里和巴结权贵的手腕。

以上这五人,皇权反抗体制,失败后成了旷工侠,张居正海瑞用不同方式践行理想,依然失败,只不过结局不同。戚继光则融入体制,成就事业,最后因党争成了牺牲品。

(英雄也不能免俗)

剩下的思想家李贽,就是一个斗士,毕生对抗体制,反思思想,最后用生命书写了自己的悲壮。

李贽其人,生平值得大书特书,是一个非典型读书人,禁锢思想时代的另类。

儒家经义学的666的,要不也不可能科举入仕。

可入仕之后,却越走越偏,越来越极端,最后在成知府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辞职了。

专注于讲学的背后,是一个时代思考者,对于时代的反思和抗争。

反思的是,这体制对于人性的禁锢,越来越不和宜与时代,甚至逼迫众人从恶。

抗争的是,如果思想是人性的载体,那么我就合身护道,开一片新天地给众人。

在反思和抗争后,李贽的选择是传道,他遵循内心,不断讲学,游历各地,推行自己的思想,甚至不畏政府的阻碍,教化众人。

在他的所有信徒中,既有一样在反思的读书人,也有不读书的农人,甚至有在理学压迫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人。

李贽才是践行有教无类的真儒士。

至暗时代当有光,思想的辉光才能动摇进而改变体制。

可是这思想的辉光依然被体制给扼杀,教授女子甚至尼姑学问,成了李贽的罪名,不断被打击的思想家,在著作等身,弟子无数后,选择用一把割发刀,终结自己的生命。

血淋淋的脖颈,是他用生命进行的最后抗争,是一个时代先行者的无奈,也是无数同样人的宿命。

(思想殉道者)

这就是大历史观下的众生百态!

张居正用权威抗争体制,他成功了也失败了,申时行用权衡去顺从体制,妄图有所为,最后他也失败了。

戚继光选择融入体制,他成功了,可是他最后依然失败了,因为他做事。

海瑞洁身自好,意图用教化去洗涤污秽的体制,他依然失败了,还留下不会为官的骂名。

李贽则用传道去抗争体制,最后悲壮身死。

至于万历皇帝,原本高高在上的皇权,也被体制所束缚架空,他都败了,其他人当如何?

没有法制的道德,空泛的教化,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背后,才是属于明朝,那个时代的大背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读《万历十五年》:看见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五分钟读懂《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到底揭示了什么历史大规律
帮你读《万历十五年》:任性皇帝和双重性格的文官们
万历十五年的路径困惑
《万历十五年》带给了我们怎样一种感受
万历十五年|帝国近黄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