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大IP”之前,作家们怎么恰影视饭?


近年来,“IP”这个词非常流行,甚至业界言必称“某IP”。IP这词儿其实是中国特色,原意无非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发展到现在,更多了点“品牌”的味道在里面。不过现代著名解构艺术家孙笑川先生用一句话道破了“大IP时代”的真谛:“要恰饭的嘛!”

文人固穷。文学创作最大的助力并不是阅历或胸怀,而是“饿的快要死了”;而文学创作最大的敌人也不是审查或攻讦,而是“真的饿死了”。吃饭问题,是作家们的主要矛盾。

不过作为人类智商的高地之一,这个古老的职业早已经找好了饭碗——戏剧影视。

从艺术学角度来讲,作家吃影视饭是有道理的。

文字是思想最灵活的载体,但也是最枯燥的。人们不得不在阅读时消耗掉大量脑细胞去和作者完成同步,这让“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甚至更接近与一种“天赋”。这样的门槛,当然也阻碍了文本内容的传播,看书的人自古就少。作品没人埋单,作家也就吃不上饭。

看书的人虽少,看戏的人却多。戏剧本就是声、画相结合的“多媒体”传播手段(依定义如此);这天生与“自然”的人类交互方式更接近。世界头号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全是剧作。而得益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语),影视业通过大量拷贝的发行,牢牢掌控着大众的眼球。作家需要发行量,而影视业也需要好的本子——这就是天作之和。

所以,“大IP”从来不是个新鲜事儿,而是作家恰饭的固有技能——甚至是被老前辈们玩儿烂了的技能。但是吃饭也要有吃饭的样子,相比于当下的群魔乱舞,老前辈们的吃相毕竟优雅的多。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去年仙逝的金庸老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新武侠响当当的招牌(也就是IP)

但写武侠只是查老先生用来恰饭的副业,他的主业是烧钱,啊不,办报纸。1955年,查老先生开始写《书剑恩仇录》,但这是为了支撑他和梁羽生、百剑堂主合办的专栏。后来,专栏成了专版,专版成了专刊,最终成为了查老先生自己创办的《明报》。

当时和现在不一样,办报不便宜,办政论性的报纸更贵,许多时候都是亏本发行。所以,查老先生开始在自己的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试图打开报纸的销路,至少维持《明报》的经营。这一写就写到了1972年,《明报》办了十几年,已经不用靠武侠小说支撑了;查老先生也不必亲自冲锋,而是可以专心在后方经营。随即,“金庸”宣布封笔。

但查老先生可能最初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副业会做成泰山北斗。自己不恰饭,饭也会找上门。十几年的耕耘,查老先生一个人就占领了武侠的半壁江山。

所以,正处于黄金时期的香港影视圈就找上了查老先生。老先生听到这话之后没什么想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佛系”。他表示,你们想改就改吧,自由发挥去吧,甚至在公开场合说谁要能把他的小说拍好,愿意1元钱转让版权(张纪中央视版笑傲的版权费就只花了一块钱)。然后继续办自己的报纸。

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金庸武侠影视作品有102部之巨,好的坏的自然也都有,各版本互相之间,以及与原著相比,都各有极大的差异;查老先生后来更是数次修订原著,这样一来差异就更大了。所以现在提到金庸作品,不管是原著还是翻拍,都一定会提“XX版”,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当然啦,查老先生毕竟文化人,对自己的作品也并非全不上心。

比如在TVB武侠剧的黄金年代,查老先生对李添胜监制的84版鹿鼎记赞不绝口(顺便一提,主演有刘德华、梁朝伟和刘嘉玲),之后与他合作了八部作品之多,甚至看完96版《笑傲江湖》之后还打了块牌匾送给他。

而同样是笑傲,徐克林青霞版虽然经典,但却颇不得查老先生欢心,之后遂不再合作。

至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更是彻头彻尾的魔改,查老先生反而能够泰然处之,想必是觉得与原著已经足够远,当做独立作品看待了。

最有意思的前文提到的央视,查老先生对“1元版权费”的央视版笑傲不太满意(实则口碑还不错),于是央视后来翻拍射雕的时候,查老先生要了80万(其实也不多)。一言以蔽之,查老先生虽然给出了充分的创作自由度,不过自己也会亲自把关上游合作者。这让金庸武侠的改编作品大部分都在水准之上;同时创作者自由发挥的部分,也为金庸武侠作品提供了很多新的经典桥段(比如胡军版乔帮主大战聚贤庄一段就有许多原创的改动)

如果说要在影视业中找一个能够和查老先生比肩的人,那么最恰当的并非是“四大才子”或“金古梁温”的另三位,而是陈喆女士——也就是琼瑶。武侠对言情,香港对台湾,二人的“恰饭”方式也完全相反;但偏偏作品影响力旗鼓相当,颇为有趣。如果把当年的剧坛分成三类,那么就是金庸,琼瑶,以及其它。

琼瑶对自己的作品改编的态度,简直就是影视业界的苹果。

琼瑶翻拍自己的作品,一定是自己亲自担任编剧;而且不是一般的编剧,一定是“编剧中心制”的编剧。一直到近些年力有不逮,才稍稍松了松手,但监制的位置,总还是要挂上的。

至于说授权,更是不存在。凡事亲力亲为的琼瑶女士,几乎没有授权任何第三方自由改编的权力。精细到什么程度呢?从女主角的妆容,到剧中的某一件道具都要亲自把关。据传言,拍摄《又见一帘幽梦》时,女主角撑的油纸伞突然坏掉了。负责的道具师未经请示,临时换了一把相似的。结果被琼瑶发现,立即开除出了剧组。

琼瑶的丈夫平鑫涛也不一般。平鑫涛这个名字或许对大众来讲有些陌生,但其在出版业却是如雷贯耳。琼瑶的处女作即发表在平鑫涛所有的皇冠出版集团下的《皇冠》杂志。二者后来又成立了巨星、怡人等影视公司,专司琼瑶作品的改编于发行,可以说是自产自销一把抓,掌握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了。

琼瑶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她自己也并非温柔的母亲,而是一位“虎妈”。事无巨细,严防死守,牢牢控制每一个细节;至于于正这样的“雷同”,换来的是琼瑶一气儿怼到了广电局。这样的态度,让琼瑶不仅仅是“恰饭”,更是自己做饭。

所以琼瑶剧的产量同样不少,而且质量稳定。虽然从剧情本身上来讲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单从对原著本身的忠实度来讲,比很多凭IP热度“恰烂钱”一通魔改的流水线烂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实,虽然本文中调侃的说金庸和琼瑶“恰饭”,但毫无疑问,他们向两个方向走去,殊途同归,共同形成了一个时代,现当代文学作品商业化真正成熟的时代。

这离不开他们和其他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的探索与努力。

现在,文学作品的品牌效应被空前的重视,不仅仅是影视业,而是包括游戏在内的整个泛文娱产业。“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真正决定好坏的,是每一位从业者乃至每一位观众的态度。希望从业者们都有饭吃,观众们都有好戏看。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读金庸,金庸江湖里你是那个门派?
金庸武侠影视作品混剪,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角色,看完后湿了眼眶!
群英出场,大侠谢幕!重温金庸武侠经典影视作品
【鹰眼头条】从金庸到紫金陈:“5+”影视化作者的更迭之路
《天龙八部》为畅游挣了300亿!金庸IP有多值钱? || 快报
从影视圈到企业圈,揭秘金庸背后的“影响力江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