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渭南文坛 | 杨鹏举:从华州到新安,走进诗圣那段峥嵘岁月
作者 杨鹏举
《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杨鹏举,1981年出生于陕西蒲城,白水县仓颉中学语文教师。生活工作中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喜欢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见闻与感悟。《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从华州到新安
走进诗圣那段峥嵘岁月

©作者 杨鹏举


谈起杜甫青壮年时期游历齐赵之地创作的那首赞美东岳泰山雄伟险峻的《望岳》一诗来,大家自然耳熟能详,尤其是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然而很少有人知晓杜甫中年仕途失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面对巍峨挺拔的西岳华山而写的那首同题《望岳》一诗。在读过杜甫左迁华州大约一年时间里所创作存留下来的三十多首诗歌,尤其是那堪称千古不朽的传世名篇“三吏”、“三别”之后,更是令我对这位圣人在我们渭南这片土地上所留下生活的足迹感到自豪与神往,长久以来心中便生出追寻诗人足迹,感悟圣人情怀的想法。这一次终于有机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同行,以华州为起点一路向东经潼关过石壕抵新安,来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探寻之旅,从而走进诗圣那段峥嵘岁月。

杜甫因直言进谏被朝廷由左拾遗遣官华州司功参军这一年里常常充满屈辱与艰辛,初到地方为官杜甫对自己所负责的事务亦是兢兢业业,然而他所提出的主张却得不到当地官员的认可,处处受到排挤与刁难。简陋的生活条件与繁重而急迫的公务事宜,常常折磨得杜甫苦不堪言甚至到了发狂大叫的地步。他在《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一诗写道:“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天气酷热连饭都吃不下,居住之所晚上到处都是蝎子,入秋之后更多的苍蝇,更是令他烦恼忧愁,然而长官又急迫催促着他赶快完成簿书公文。心情郁闷愁结的他便因此而“束带发狂欲大叫”。

当然杜甫也会于污浊的官场之中寻求一片山水之地,来给那颗受伤的心灵以暂时的慰藉。据说在华州城西不远有一个叫西溪的地方,这里是一处“万壑风烟,眺游胜绝之所也”,这里水势浩大,风景绝佳,秋日里有百亩莲池和无边的稻田,当年杜甫时常游吟于此,与农人交谈,听鸟雀鸣啼,自是一番快意。后人为纪念这位诗圣便在当年他徜徉之地修了一座亭子名为“游春亭”,亭旁建有“杜基庙”,在西溪河上修了一座桥名为“西溪桥”,桥畔建有“工部祠”。

据专家研究杜甫当年在华州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在华州区杏林镇老官台武家堡附近,我特意选在夏末秋初这个时节驱车前往此处,以探寻与诗圣有关的遗存。在导航的指引下此地倒是容易找见,然而当年的怡人风光早已不复存在,就连后人修建的亭、桥、庙、祠也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荡然无存了,值得庆幸的是竟在一片荒草丛中找见一方“老官台遗址”保护碑。怅惘之际举目眺望南边那一带高低起伏、巍峨连绵的山脉,不觉又想起杜甫初次近距离眺望华山而写的那首《望岳》一诗来: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柱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此诗虽然少了诗人年少时面对东岳泰山时非凡的抱负与胸襟,但品读之中依然能感受到他渴望得到贵人相助而实现抱负的愿望。于是我和朋友在这燥热难耐的秋日午后,立于诗人可能生活过的地方,眺望着南方绵延不绝的山脉,吟诵起杜甫写于此地的这首《望岳》一诗来,遥想着千年之前古人眼中的华山风光,品味着诗人贬官之后内心的酸楚与期盼实现志向的豪迈之情。

杜甫在华州任上,因事前往河南偃师洛阳一带,返回途中正赶上朝廷军队因相州兵败为扩充兵源统治者便强行四处征兵抓丁的场面。广大百姓深受其苦,下至十几岁的小儿,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都被迫入伍,甚至连妇女都不能幸免。一时间哭声四起,泣泪成血,妻子儿女生离死别,父子兄弟纷纷战死。杜甫所过之处看到的皆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场面。“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是杜甫在《新安吏》一诗开篇写到的诗句,诗人一踏入新安县城,便目睹了喧闹征兵的场面。

在这嘈杂混乱的队伍中定然有那年龄尚幼的小孩,亦有那白发苍苍的老者,面对那牵衣顿足送行的亲人和那瘦骨嶙峋的充军兵丁,杜甫心中自是疑惑。“借问新安吏,县小岂无丁”小吏的如实相告也只能让这位心忧百姓的诗人发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悲叹。然而此时杜甫对朝廷仍心怀期望,向百姓解释这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安慰参军送行的人们守护城池没有那么辛苦“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劝勉送行之人无需太过悲痛,军中长官对士兵爱护体恤“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日暮时分,杜甫沿着崤函古道来到一个叫石壕的小山村。投宿一户人家,深夜遇到官吏来此抓拿兵丁,老翁连忙翻墙逃走,老妇开门应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面对愤怒而呼的官吏,老妇只能哭啼着苦苦哀求相告家中三个男儿全都充军戍城去了,况且已经战死二人,如今家中只剩下她和出入无完裙的儿媳与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即便如此这位老妇还是被官吏带走充军。心如刀绞的杜甫听了一夜幽咽的哭泣之声,天明之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遭遇不幸的这一家人了,只好满腹感伤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了。


杜甫来到潼关城下,看见那些疲惫不堪的士卒正在修筑高大险峻的城池,于是和一位守关的小吏交谈起眼前的雄关古道来。小吏一一向杜甫指点了这座关隘是如何险要高峻又是如何固若金汤,这自然让诗人想起哥舒翰以二十万重兵驻守潼关时,在杨国忠一味催战下草率出兵对战安史叛军而惨败,致使潼关失手,都城长安沦陷,黎明百姓流离失所。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杜甫在《潼关吏》一诗的结尾叮嘱告诫潼关守军:“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杜甫这次西行归来途中遇见一位新婚少妇傍晚刚刚结婚,早上起来就要面临丈夫被征入伍的生离死别而生无限哀怨悲惨之状。又遇见一位老人在子孙全部阵亡以后,仍需辞别妻子,于残暮垂老之年愤然从军。还有一人在邺城溃败之后返乡已是孑然一身,又被再次征召入伍,此人临行之时没有家人相送,亦无家可别。这些经历便成为杜甫创作诗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重要素材。

当年杜甫是于那兵荒马乱中由东向西艰难归来,如今我们却要在这太平盛世里由西向东执着探寻,期盼能在千百年的时光沉淀中与这位风尘仆仆的诗人在那神秘的时空交汇里相遇。从华州驱车直奔潼关古城,在黄河之畔的高地上建有一高大雄伟的楼阁,是为潼关博物馆。馆内依据史料记载,复原了当年依附禁沟修筑的十二连城的沙盘模拟图。这十二连城与身后的潼关古城、北边的黄河、南面的秦岭以及禁沟的天然天险构成了一条的坚固防线。又有杜甫与潼关吏交谈的蜡像及潼关守军修筑城池逼真图画,不觉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潼关吏》诗中那“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的画面便回荡在心间。

离开潼关继续向东进入中原大地,山河风貌自有一番神韵。在前往石壕这个村庄的路途中,有一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立即停车探访。经过考古发掘那千年古道上仍然清晰可见当年古人往来留下的那深深的车辙印迹,置身其中似乎依稀能够听见千百年间往来之人那欢声笑语或幽怨叹息之声。如今石壕村是隐匿在道路一侧山坳里的一个普通村庄。然而村口牌楼上的“石壕村”三个大字却是那么醒目,似乎有着无穷的魔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于此寻幽探访。

进入村中迎面一睹巨大的墙壁上正是雕刻着杜甫那首名扬千古的《石壕吏》一诗。纵是烈日暴晒,立于其下的造访者也会高声吟诵起“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来。离开石壕村我们又特意驱车前往距此不远的七里村,因为那个村中有一棵已经存活了几千年的古老槐树。据说当年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于七里之外便能看见此树。梁衡在其散文《死去活来七里槐》写道:“这是一个成了精的幽灵,它身重如山,杆硬如铁,树身如瀑布泻地,如山川纵横,树冠如乌云压顶,成龙成凤,如狮如虎,张牙舞爪,尽人想象。树浑身上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和深深浅浅的空洞,如老人臂上的青筋,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的积累,时光的磨痕……”因古槐坐落在长安到洛阳古驿道旁的一处高坡上,想必诗人杜甫当年往返其间,一定也会在这棵大树下驻足歇息,畅叙幽情。

杜甫当年走过的那座小小新安县城,如今已在老城的西边高地建成一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化都市。查询资料并未找到杜甫在新安县的相关遗存,于是我们驱车来到西汉之时东迁至新安的函谷关遗址,想必杜甫往返于华州与洛阳之间定然是要途经这座函谷关隘,可是在这里也未寻觅到诗人与新安的蛛丝马迹。后来终于在新安县博物馆内看到一幅专门介绍诗人杜甫的展板和一幅介绍杜甫与新安及《新安吏》整首诗歌的展板。这些也算是我们不惜长途奔波上百公里,“来到新安,自然心安”的现代新安县之行的些微收获吧。

杜甫回到华州一路上所目睹那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的悲惨场面,久久郁积于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促使他完成了在其创作生涯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组诗而流传千古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正是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才使得杜甫对封建统治者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坚定了他辞职离开这黑暗污浊官场的决心。冯至在《杜甫传》一书写到正是有了华州为官期间的经历才让杜甫从皇帝的侍臣成长为人民的诗人。离开华州杜甫便开始了他漂泊西南一带的生活,从此我们这位伟大的诗人也便踏上在万方多难中成就圣名的诗圣之路。

编辑 闵盼龙
《渭南青年网》总监、首席摄影
闵盼龙,2012年至2015年就职《渭南日报》。现为《渭南青年网》总监、首席摄影。渭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临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渭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第二届渭南好青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如何评价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
三吏三别 心忧黎庶 | 康震讲诗圣杜甫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甫篇》161首<81-100>
杜甫在渭南
中华文化—不可不读的百篇诗作《唐代篇》(9)
第四十一讲 杜甫诗(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