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而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识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大量的事实证明,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对孩子的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儿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为我们指明了家庭教育的方向。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呢?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习惯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守旧,家庭教育观念偏差

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认为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的家长说,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有的家长说,我们工作忙,任务重,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无需什么科学知识,“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了;也有的家长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家长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想怎样管教就怎样管教,孩子必须绝对服从……如此种种。斯托夫人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但是,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要知道,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绝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理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子女不但是父母的后代,更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家长教育子女,不仅仅是培养和造就家业的继承人,而是为国家培养、造就和输送人才。如果每个家庭都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求来教育自己的子女,那么,我们的国家、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父母对于子女所负的责任,是他对于社会所付的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每位家长都应树立起正确的教子观念。

       (二)素质落后,缺乏正确教育方法

       许多调查表明,孩子品德不好,走上犯罪道路,差不多都是因为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和能力,在教育中有极大的困难和盲目性所造成的。这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是娇惯溺爱,就是简单粗暴、打骂体罚,结果把孩子推向了歧途。有句话说得好: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子女的教育者,家长应该理所当然地先受教育,以习得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我国著名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五十多年前就曾经告诫说:“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样养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当的发育?这些,都该弄得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作为家长,应多阅读一些教育书籍或留意身边的教育事例,多向成功的家长们学习,学习他们教育子女的成功做法。

       (三)不以身作则,缺乏威信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也有的家长,对孩子没少管教,态度也足够严肃认真,可孩子根本就不把家长放在眼里,把家长的说教当成耳边风,就像什么也没说似的。这些,都是家长缺乏威信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以身作则。其实,家长的以身作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最深厚、最真挚,他们相信、仰慕和崇拜父母。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孩子就会自觉自愿地按家长的要求去做;家长反对、厌恶的事,孩子也会自觉地不去涉足。正所谓:“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试想,如果家长教育孩子要和小朋友、同学团结友爱,而自己却经常和邻居为一点小事闹矛盾,或者夫妻之间经常口角,孩子会相信、听从家长的教导吗?答案不言而喻。

       二、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及建议

       (一)学会学习的习惯

       学会学习是小学阶段最基本的任务。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而培养学会学习的习惯应从学会倾听和主动学习开始。

1.学会倾听

       倾听习惯是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孩子进入正式学习的保证。但我们经常听一些老师和家长说有些孩子不会倾听,对所听的内容根本没听清楚或没听完整,课堂上白白浪费了时间,课后却需要老师和家长辅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

       受年龄特点的局限,有的孩子自制力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鲜活的、鲜艳的、新颖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同时,他们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一些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那些聪明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的孩子,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其他人的发言。

       (2)成人不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

       由于一贯的做法,许多成人包括家长和老师都不够重视或懒于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也有人认为,孩子的倾听能力是自然而然的,长大了自然就学会倾听了,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时,就采取训斥或责备的方式而不是教给具体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倾听的兴趣和欲望,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了。还有一种极端的做法就是:家长太过于以孩子为中心,认为孩子插话是孩子能干、自信的表现,不仅不予教育矫正反而褒奖有加,以致孩子愈加不会倾听。

       (3)成人的消极“榜样”作用

       父母、老师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榜样。有些老师和家长在和别人交往、在和孩子交谈时不注意、不懂得倾听,耳渲目染地,孩子也在无形中习得了这种不良的习惯。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或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听讲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家长示范,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孩子的不少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我们要求孩子听,首先自己要学会听。因此,不论多忙,也不管孩子的话是多么幼稚,建议家长们停下手中的事情,俯下身子,用眼睛注视孩子,耐心地、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哪怕不发表意见,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暗示,就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也是一种极好的示范。

       (2)称赞表扬,鼓励孩子养成习惯

       孩子对鼓励是敏感的、易于接受的。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称赞和表扬是他们学习前进的不竭动力。在日常交往中,如果孩子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就应及时表扬他们,让他们在鼓励中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3)具体指导,培养孩子学会倾听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大道理他们都懂,但具体怎么做却很迷茫。做为家长,我们要具体告诉他们,上课时要集中精神,眼睛要始终注视着老师,用心记住老师讲授的内容,在第一时间做到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尝试让孩子试当“小老师”,先让孩子复述老师上课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点拨指导,不但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提高课堂注意力,还帮助孩子把知识掌握得更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主动学习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但在工作中,经常听到有家长反映:孩子不会学习,作业磨蹭,本来几分钟、十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孩子用了30分钟甚至1个小时还没有完成,这种不主动学习的表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调控的能力。做作业的时候,他们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果家里比较杂乱,孩子就不能安心地学习。他们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点零食,特别是家长看电视,对孩子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2)没有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孩子们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足,时间观念也比较淡薄,对于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并不清楚,已经完成的作业用了多少时间、还没完成的作业尚需多长时间,他们是没有概念的。于是就出现了做作业不着急,边写边玩的情况。还有的家长,孩子的时间全部由家长安排,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写作业,什么时间休息,根本就不用孩子操心。孩子怎么会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呢?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低年级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孩子做作业时边写边玩,边玩边学,而家长由于没有意识或者工作确实忙、自己忙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导致家长没有培养、孩子也没有养成先做作业、专心作业的习惯。

       (4)依赖心理

       低年级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比较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从一年级开始就全程陪读,孩子的学习生活全在家长的掌控之中,一切全由家长安排,有时甚至包办代替,家长说结果,孩子写。长此以往,就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离开家长就不会写作业了。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呢?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遵循习惯培养的科学性

       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家长应学会不断地“帮、扶、放”。在学习习惯养成之初,家长适时地陪孩子写作业,并适当地给予指导、督促和鼓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家长就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尝试独立完成。当然,这时家长还要及时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放”。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的时候,这时家长就要真正放手,让孩子自然地丢掉家长这根“拐杖”,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一起制定学习时间表

       由于孩子的不成熟和缺乏时间观念,那么,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时间安排表,把时间交给孩子自己支配,而不是由家长包办安排。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对有多少作业,大致需要多长时间,每一项作业需要多长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不断地调整分析,一来二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强了,同时,通过不断地分析调整,孩子也学会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是非常有益的。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些与学习无关、可能引起孩子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不要在桌上摆放。另外,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千万不要干扰孩子,让孩子要像上课一样,不说话、不玩东西、不吃东西、不离位,更不能看电视,一气呵成,做完后还要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不要满足于做完了事。最后,还应引导孩子根据课程表收拾好课本、文具,装好书包。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多称赞、多鼓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克服“家长依赖症”。

       (4)产生学习成就感

       卡尔·威特认为,家长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父母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孩子对自己的信心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过多的失败经验,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即使孩子只有微小的进步,家长也要及时肯定与表扬,并相信他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要求,也应根据其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使孩子在学习后能“初战告捷”,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战胜更大困难的勇气。做家长的还应学会赏识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和鼓励,让孩子多一些被肯定的体会和成功的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学会自我欣赏,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和自我认识,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勤于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阅读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改变人生,无数成功人士都是从阅读中汲取成长的力量的。一个多读书的孩子,也许现在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将来的发展一定很好。但受电视、电脑和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目前很多孩子疏于阅读甚至对阅读不感兴趣。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阅读感兴趣,再没时间再累他也会乐在其中。家长应与孩子一起交流读书带来的好处,比如:让孩子谈谈读过的书的内容或感想,让孩子觉得读书原来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一件让人精神愉悦的事情,让他们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写作文时,会引用许多谚语、好词好句,不仅使作文生动形象,老师也会觉得好而获得高分……当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更要及时肯定与表扬,这样,孩子阅读的兴趣就会有增无减。

       (2)教给阅读的方法

伏尔泰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在课外阅读时,家长应指导孩子掌握几种读书的方法如默读、略读法、精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尤为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年龄较小还有很多字不认识,那么,不认识的字可以“不认识”,不用停下来每个字都去查字典,家长可以随口告诉孩子怎么读或者告诉孩子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认识没关系,能读懂就可以了,培养孩子轻松顺利的整体阅读习惯。如果怕孩子不懂,家长可以选择有拼音的读物让孩子阅读。另外,千万不要在孩子阅读后,就急于想知道孩子读懂了没有,考一考孩子,这样会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任务,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3)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环境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走进阅览室、图书馆时,不禁会被那安静的环境和浓厚的阅读氛围所熏陶和感染,会不由自主地坐下来加入到阅读的大军中来。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应在家庭里创设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让家庭弥漫着读书的气息。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书房或者一个书柜,摆上孩子喜欢的书,甚至于在孩子的床上、桌上都摆上书籍,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在家中,当孩子读书时,家长尽量不开电视、不玩电脑,保持安静;孩子看书时,家长也看些书报杂志,或者读一读孩子的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细节或者读后的感想。看到家长也在阅读,孩子自然就会投入心思去阅读了;休息日或假期,家长也可以带上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走走看看,或者为孩子购买喜欢的书籍,在浓浓的读书氛围当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的。

       (三)自理的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孩子看得很重,不仅舍不得让他们分担家务,而且孩子分内的事情也全都包揽。我们经常看见:在上学的路上,孩子的书包是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帮背的;一放学,父母就急忙接过孩子肩上的书包,生怕累着孩子。在一些新闻或报纸上,大学生不会洗衣服而带妈妈陪读的新闻时有曝光……试想,一个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还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适时放手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家长会说:“这是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挣钱。这样,孩子从小就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事情。作为家长,要学会适时放手,能让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让孩子自己做,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做到: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让孩子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2)适当的方法指导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有意识地训练和引导孩子取用东西后要物归原处、物品固定分类摆放、自己整理物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做事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自然会提高效率。慢慢地,孩子就会渐渐产生兴趣并形成习惯。

       (3)表扬与鼓励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在孩子学习做事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忌埋怨、指责,更不要插手或亲自代劳,而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与鼓励,表扬与耐心指导相结合,增强孩子自主做事的信心和勇气。

       (4)适当惩戒

 俗话说:“怕疼的孩子不容易受伤。”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有时除了讲清楚道理以外,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承担造成的后果,让他因此受到批评与责备,吃点苦头。这样,孩子就会从接受教训中学会承当责任,变成生活的“有心人。”

2.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目前,许多家长过多地关注孩子知识技巧的学习,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它的可以一概不管。多数家长经常这样对孩子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操心,你的责任是做个好学生,将来有所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当孩子想尝试做家务时,有的家长说:“去,去,去,念书去!你的任务就是把书念好,别的事不用你操心。”其实,家长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机会,一个只知道索取而不懂付出的孩子,他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呢?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将来又怎能有所作为呢?

做为家长,如何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从小教育孩子做家庭小主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事实证明,如果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就会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家庭责任感。而这种家庭责任感,便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作为家长,首先从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始,让他们承担一些家务,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每天固定一些家务如扫地、洗碗、拿牛奶等让孩子作为任务来完成;家里的大小事务,也让孩子参与讨论,虚心听取或适当采纳孩子的意见。当家长忙碌时,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买菜、煮饭、拖地等,让孩子为家长分忧解难,树立孩子的家庭主人翁地位。这样通过参与家务劳动,不仅使孩子亲身体会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具有责任心的孩子,自然会以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习。同时,孩子也在做家务中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锻炼了生活能力,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及时鼓励,呵护热情

通过调查,有很多孩子不是不愿意参加家务劳动,而是家长嫌孩子干不好或干得慢,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从小到大,事事父母做主造成的。因此,当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或帮做家务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肯定,激发他们的热情。比如说,“这碗是谁洗的,真干净!”“我家的某某真能干。”“多亏你的帮忙,谢谢!”孩子听了这些话,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他会越干越起劲的。

(3)循序渐进,悉心指导

小学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对孩子做家务,绝不能和大人一样要求。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刚开始做家务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让孩子当助手,分派给他一些简单的很快就能做完的小事,让孩子从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接着,家长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必要时还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去做,以后再逐步逐步让他们尝试独立完成。当然,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应耐心细致地指导、教育,鼓励孩子不要轻言放弃,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与卫生,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遵守规则的习惯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过马路时只要没有车辆行驶,就迫不及待地横穿猛跑,毫不顾及正在显示的红灯;候车的时候,见缝插针,公交车一来就拼命往上挤;走路的时候,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地;有些人以权谋私,危害他人利益,最终曝光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就像一个游戏场,走进去的人都应当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正因为有了规则,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转。而孩子年龄小,阅历浅,很多规则都不懂,家长应当从以下方面尝试培养孩子的规则习惯和意识:

1.从小确立行为规范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盗窃的少年被当场抓住,反绑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过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不孝,犯了罪还不够,还把母亲的耳朵咬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第一次偷了同学的写字板回来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我就不至于胆子越来越大,现在要被牵去处死。”

我们发现,呱呱落地、咿呀学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举动表现出的多是天性,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些是对、哪些是错,而那些伦理道德、规则法规就更不懂了。据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在最早出现时,如果不被及时制止,便有可能被强化。作为家长,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正面的引导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没有发生错误之前“打预防针”。当孩子第一次违反规则时,要及时加以制止,逐步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否则,形成一个坏习惯容易,而改变它就很难了。

2.家长做好表率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受教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诸种行为是子女学习的“教材”。父母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处事态度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在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身为父母,家长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有关规定,谦恭礼让,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孩子看在眼里,也会记在心上的。试想,如果一个家长带头不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又怎么能要求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呢?

    3.严格要求、奖罚分明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每一位家长都是一位教育者,有义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但要规定孩子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还要有明确的奖罚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可以与孩子就某件事事先商定好奖励与惩罚的规则,当孩子遵守规则而又控制了自己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孩子的进步;当孩子没有按照约定完成这件事时,家长就要严格按照规则,说到做到,决不食言和妥协,让孩子看出家长的决定和态度,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去思考今后怎么做,怎样遵守规则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五)人际交往的习惯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工具。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占85%。”《中国教师报》的总编刘华蓉指出:在教育引导之外,教给学生一点关系学,帮助学生建立在校园的良好关系,帮助他“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未来的关系、与风险的关系”,这也许是解决某些教育痛点的重要触点。作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1、多与孩子交流,树立良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工作多忙,家长每天都应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聊聊天,与孩子交流在学校的表现、与同学的关系、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在不经意间,提出一些为人处世的应有态度、方法和见解,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另外,也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孩子学会交往。比如,双休日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约上朋友也带上孩子外出郊游。这样,家长既能互相交流,也能让孩子在接触大自然中一起玩,多接触、多交流。当然,对孩子们的交往,家长应适时地指导,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能和技巧,逐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2、教会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

得知孩子发生状况时,家长注意不要一味地指责、打骂孩子,而应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和对策,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你怎么看待今天的事情?”“你认为自己有没有不当之处?”“你觉得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你觉得还可以怎样做更好一点?”“如果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如此下来,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冷静、理智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3、创设积极交往情境

交往能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提升的,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切积极交往的情境。首先,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孩子学会参与接待;有机会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购物时,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小争执时,大的原则家长把握,具体的处理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在种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孩子就会渐渐地学会了与人正确地相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是一块璞玉,更是国家的未来,需要家长、老师的精心雕琢和悉心培育。但教育和培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不断地探索、研究。家长要在了解孩子个性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及方法,克服急躁情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收获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孩子把家务劳动当作自己的事
正面管教方法之六(51~54)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五顶学习帽
【有关教育孩子的一些建议和经验之谈】 (陈怨蜚)
二年级教子经验
“穷养”儿女为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