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稿选粹】杨建增|​​​​兰州小景素描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兰州小景素描

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各地风景点布局基本上大同小异,要么依山取景,要么顺势造形,不论亭台楼阁,还是水榭回廊,总拘泥于一种模式之中,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也许是出于对文化的偏爱,在兰州的日子我特意避开那些泛众化的景区,而去寻觅那些更具内涵的小众景点。
黄河水车

知道兰州水车还是在读中学时,记得曾有同学为我寄来一张印有兰州水车图案的明信片,自此探寻兰州水车便成了我一直未遂的心愿。
为详尽了解水车的构造和原理,不喜热闹的我,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做过多次的拍客。因时代变迁老水车早已荡然无存,水车园现有的两轮水车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仿建的,它极像一个自行车的轱辘,工作原理也基本类似,只不过一个是用链条驱动滚轮转动,而另一个却是用水力推动叶片翻转。
自行车的辐条在轴心两两相对,到边缘铁环的凹槽处则斜交到一条线上,而水车两边的辐条是分开延伸的,车轮半径长达八米多。轮辐中心是被称为“千转木”的大轮轴,它是水车结构的核心部件,长约两米,直径约为一米左右。轮轴用厚实的贵重木板做成筒状,中间灌上起润滑作用的清油,然后把“千转木”插入中间,再把十六对辐条镶嵌其上。
这时的水车只是固定了一端,只有经过多次固定才可使用。先在离轮轴三四米处用榫卯套上木条把每面的辐条相连,远远看去像用木条挽就的一个圆圈。正中又用木条把相对的辐条隔一米分两次连接,像一个踩爬的梯子。在顶端处又把它们纵横相连,并装上刮板,这样水车就有了基本的雏形。
但水车最复杂的构造就在离顶端的四五米处。这时要把四面相邻的辐条连接成一个整体,用竖条和横条套成一个个的四边形。因顶端弧线较长,间距较大,因而装不了几个水斗,于是匠工们又在每个弧度的辐条间插入两排平行的横木,一头和顶端相连,另一头套在靠中辐条的竖木上。然后每两档分为一组,每组装有一个长方形水斗,水斗斜挂在四边形的对角上,这样便于舀水和倒水,顶部流水槽在那边水斗口就朝向那边。辐条尽头相连处装有一块刮板,大约六七十厘米宽,主要是用水力推动刮板转动,以达到让整个水车转动的目的。
水轮下面两侧筑有石槽,以便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和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在石槽两侧分别筑起一个两米多高的石墩,水车轴就架在其上的弧形木墩上,当水到达顶部斗口翻转向下时,水便倒入木槽流向田间。如不浇地时则用一根横木插在辐条之间就可起到阻挡作用。
据说兰州水车由曾任云南道御史的明代兰州人段续所创,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回乡后他借鉴云南筒制水车的原理加以改进,历经多年日臻完善,长期灌溉着附近六百多亩菜畦良田,“水车园”的地名由此而来。
历经四百多年的沉淀,这一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目录,作为兰州小众景点的代表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如果你以猎奇的心态去看,它仅仅是一辆旧水车,但你从创造的角度去审视,相信你会被它深深地震撼。
中山桥

“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是赵朴初先生写中山桥的一首诗作,语句虽短却隐含着深刻的意蕴。巍峨的中山桥两山对峙,河水滔滔,游客缓步,意兴满满,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跃然纸上。作为兰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中山桥成了人们最青睐的地方。
中山桥坐落在兰州市城关区,横跨黄河南北。始建于清末的1907年,初名叫“兰州黄河铁桥”,后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桥”。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后为加固桥身又在桥上架起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远远望去大有“长虹卧波”的美观与气势。
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兰州的镇守就在黄河上修建过浮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快都被拆毁。遇到洪水和冰棱,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直到明洪武十三年,才在中山桥附近建成镇远桥。如今在中山桥靠南处还能看到两根巨大的铁柱矗立在黄河之中,历经五百年沧桑见证着当时建桥的不易。
清末兴办洋务运动时,甘肃也顺势而为,几经周折终于修成了黄河上的“天下第一桥”。修建中山桥的全部建材从德国走海运到达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由美国人和德国人担当,施工人员大多从德国聘请而来。
中山桥建成后虽经过多次磨难,可却一直坚固牢靠,让人不得不佩服德国建造工艺的精湛。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却安稳如常。1989年8月9日,一艘自重二百六十吨的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可桥身仍然屹立不倒。在此后的维修中,发现几千万个零件中除极少的螺母有损外,绝大部分螺母、螺杆都严丝合缝。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9年铁桥保修期满八十年时,当年负责修建的德国公司还给兰州市政府发函,询问了铁桥情况并终止了合同。让人称奇的是桥墩水下部分用水泥铁柱砌就,而水上部分却用石块铺垫,虽历经多次重创,却没有大的错位和移动。传言德国人的一口锅可用三辈人,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工作态度从中可见一斑。
如今兰州市区已架起了十多座造型美观、工艺先进的铁路公路桥,中山桥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从2013年4月起机动车也就停止了运行。
由于喜爱书法,我有意观看了中山桥及附近一些匾额和石碑上的题字。桥的南北各有一块“九曲安澜”和“三边利济”的匾额,正南上方挂着“中山桥”三个大字,附近的石碑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黎泉所写“黄河第一桥”的题名,不论是草书,还是正楷,看上去都苍劲有力、厚重大气。
附近的石碑旁和桥面上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到此合影,作为来过兰州的留念。站在桥上看着汹涌的河水总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好似桥也不断地向身后退去,而往来桥下的快艇和羊皮筏子,又给人生命的挑战与活力。
夜晚的中山桥则是另外一番情景,此时遍布桥身的彩灯全部亮起,整座铁桥轮廓分明、斑斓耀眼。黄河外滩华灯璀璨,白塔山上绿黄相映,虽地处北国却可比肩江南。
长达百年的相依相伴,中山桥已成为人们抹不去的心头记忆。它如一部史诗,记录着黄河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和诸多桥梁相比,它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早已超过了交通作用。
读者大道

沿中山桥一直向东,大约过四五站路就可到读者大道,中国的城市街道撞眼率较高,被称做“四大金刚”的中山路、人民路、青年路、民主路想必大多数城市都有,除少数与景点、历史、地理相关外,大多数与时代背景相关。可在兰州有一条路却与一本杂志有关,恐怕它在全国也绝无仅有,这便是读者大道。
《读者》创刊于1981年,三十年间累计发行超过20亿册。它已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2004年兰州市把《读者》杂志附近的一条街道命名为读者大道,借此提升兰州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减却了炎热的初冬,天高云淡,落英缤纷,为感受大道的书香味,我专程走完了那段路途。读者大道长约三四里,在繁华的的城市,我认为她是一条最有“滋味”、最为“干净”的街道,整条大道没有一家商铺和饮食店。南面的居民区被一条两米多高的围墙隔开,灰白的墙壁上张贴着文化气息浓厚的名联、佳句。行道南面和中间的落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北面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上则飘满厚厚的落叶,像铺上一床红黄相配的大花被,踩上去软绵绵的,走在那富有情趣的小径上,心情立刻宁静下来,一种无形磁场让你不敢高声、不敢快步,否则会把自己丢失。
街道的两边遍植着许多高大的银杏树、栾树、碧桃树、山楂树以及的柳树、白桦树。种类以落叶树居多,由于落叶树树冠较大,种植密度小,遮荫效果明显,色彩丰富,因而在行道树中被广泛推崇。
漫步大道,是一次心灵的超越与升华,走累了可在长椅上坐一会儿。如有兴趣的话,可到附近的甘肃读书馆和美术馆去看看,那天我顺路去了一趟美术馆,欣赏了许多平日难见的大师真迹,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容当时的感受再恰切不过。
到读者大道不去读者集团走走,老让人觉得如同到了一家有特色的饭店却没有品尝美味佳肴一样意犹未尽。那天编辑部门口的自动售书机坏了,热心的门卫亲自带我到不远处的一间办公室询问。
办公室只有一个人,好像专为一些单位邮寄书刊,我以前买过好多的读者精华本,这次想把欠下的全部补齐。但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最近没有出精华本,合订本也要到当地新华书店去卖。看到我失望的表情,他没有说话,而是拿起一本最新的和一本校园版的《读者》,并盖上他们的刊徽送给我,我赶忙向他致谢,顺便参观了一下他们的书库。
很早前我就知道《读者》的标识是一只小蜜蜂的图案,其含义为蜜蜂采花,传播花粉,小蜜蜂给人类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物质食粮,而《读者》给予了人们真善美的精神食粮。翻阅完毕我决定收藏那本成人版的,虽然它是一本极普通的杂志,与我却有着一段难忘的记忆和一份珍贵的纪念。
“发挥品牌优势,突出文化内涵,打造精品街区”是确立读者大道的初衷与定位,坐在大道的长椅上读一本《读者》,你会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个文化人。

作者简介:杨建增,甘肃天水人,中学教师,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多篇(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风情线
在兰州读书4年,关于兰州这个城市,告诉一些有可能你不知道的事
黄河之都 兰州风光 (旅游览胜)
兰州水车历史
在兰州黄河边上漫步,不浪漫,有点累
感受“黄河之城”的独特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