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根聊课】肖培东《回忆我的母亲》(八上7课)实录、视频及赏析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草根聊课】

肖培东《回忆我的母亲》(八上7课)

实录、视频及赏析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你们读的这个语段,是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的语段。其实在初一我们就读过一篇写母亲的文章,史铁生的什么文章?《秋天的怀念》。今天,我们同样学一篇写母亲的文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同志回忆他的母亲的文章。题目读~~~文章读过的举手!读过,都举手了。
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读过了以后,你都读出了什么?有一点就说一点。你来说。
生:朱德的母亲是个好(生读的是四声)。
师:什么劳动?看看注释,自己改,重新说。
生:朱德的母亲是个好(这次读的是三声)劳动。
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朱德的母亲很勤劳。请坐。谁再来说?你来说。
生:读出了朱德的母亲能吃苦,肯干活,并且不放弃,很坚强。
师:也就是说,读出了朱德母亲的一些品质。还有谁再来说?
生: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生:我读出了朱德的母亲聪明能干。
生:朱德的母亲支持“我”去走上革命这条道路。
师(作表扬、点评后):好了,同学们,你们所读出的这些三三两两的信息,归纳起来就是读出了朱德对母亲的感情,读出了母亲的一些品质。
三、感悟勤劳一生
师:其实课文中有一个段落,就把这些东西做了一个很简要的概括,你知道是哪个段落吗?一起说。
(生答第一自然段)
师:一起读,速度慢,预备起。
(生读,略)
师:这个段落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来说。
生:感情。
生:母亲去世很悲痛。
生:勤劳一生。
师:这是母亲的经历,或者说是母亲的优良的品质。
生:我爱我母亲。
师:说得真好!这句话很重要。既然是爱母亲,怎么读?预备起。
(生齐读)
师:把这个“爱”字重重地圈出来。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永远回忆。
师:很多事情永远回忆,所以这篇文章就写回忆母亲的回忆。请坐。这么多词语,我们一起把这个段落再好好读一读,关键词都读出了味道来,好不好?“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预备起。
(生齐读)
师:嗯,集体读得不错,个别读怎么样呢?你来。
(一生读)
师:嗯,不错。再来齐读。
(生读)
师:有一个词我觉得也可以注意一下,“特别是他勤劳一生”那个“特别”。朱德在回忆自己母亲的时候,特别回忆母亲哪方面的一些事情?一生勤劳的事情。注意不仅是勤劳,还是一生,是不是?你读过课文以后,告诉老师哪些语段,或者说哪些句子在写朱德母亲的勤劳?想想看,我该怎么读出来?你来说。
生:第四自然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进意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
生:第七自然段的第四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亲见祖父……”
师:不仅写母亲勤劳,而且还在写这一家人都很勤劳。对,找得真好,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第13自然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直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生:母亲整日忙碌着。
师:第几自然?划出来。同学们,文章当中好多地方都在写母亲的勤劳。老师整理出来了,来,我们一起把母亲勤劳的句子读一读,第一段,预备起。
(教师打出图片,生齐读)
师:这些都在写母亲的勤劳。哪个同学愿意把第一节给大家读一读?(没有学生举手)读书总愿意吧?该举手了我们班同学也不敢举手!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能读第一节的举手!还要读第一节的举手!还能读第一节的举手!现在都能了。来,你把第一节读一读。
生读:母亲是个……
师:“还能”跟“还要”能不能换位置?“母亲把饭煮了,还能种田、种菜、喂猪、养蚕、放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要挑水……”这两个词我来换一下行不行?你来说。
生:还要的意思,在语境中应该是要;还能是可以选择的。
师(问同桌):你帮她再评价一下,还要什么意思?还能什么意思?
生:“还要”是她必须要做什么;“还能”是可以做可以不做。
师:“还要”是她必须要做的,“还能”是她能力上可以做的,是这意思吗?请做。所以同学们,刚才我就问你了“还要读第一节的举手!还能读第一节的举手!”两次都举手了,说明你们不但有能力,而且你们觉得自己能读好。来,再来读一读:“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读。
(生齐读)
师:“还要”那是规定动作,“还能”,那是自选动作。母亲一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怎么样读出母亲的忙碌?你来读读看,大家听。
(生读)
师:相当不错。同学们,这里要把母亲的忙碌读出来,这几个句子,一定要读好。这几个动词一定要读出味道来。老师带个头,大家读下去,看看能不能读出母亲一天的忙碌。
(师起头,生齐读)
师:大家看,这个词几个字?两个。这个、这个……到这里,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句子,在读的时候节奏相对来讲?你来说。
生:相对快一点。
师:注意,把母亲的忙碌读好,这个节奏把它读出来。母亲把饭煮了还要~~
(生齐读)
师:注意:稍微快一点,不等于没有停顿,因为它是什么标点符号?逗号。想想看,那个活,都不容易干,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把母亲忙碌的情景读出来——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放棉花,预备起。
(生齐读)
师:“纺棉花”几个字?“挑水挑粪”几个字?。我先读“纺棉花”,后面再读“挑水挑粪”,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更好听?你的想法是什么?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之前说过“还能”是选择性的,“还要”挑水挑粪的。
师:就说前面这些词是“还要”带出来的,她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不是?而这个,属不属于母亲的责任范围里?但是母亲却做了,这就说明挑水挑粪原本就不是女人做的事情,谁做的?男人做的。但是因为母亲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所以你看,母亲承担了多少家庭的重任!母亲做了多少的事情!因此把这些句子读一读,你就会读出朱德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感恩,读出母亲的不容易,对母亲的心疼。来,我们把它读好,老师停下来,你就连下去: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今天一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
(生接着读)
师:读着这段文字,你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想想看,这个时候九点多,十点多,她大概在做什么?你说。
生:在纺棉花。
生:在养蚕。
……
师:所以你想想看,我们在这个时间里好好读书,她,忙不完的活,忙不完的事情,这些语言把母亲的忙碌给写出来了。(面向一个学生)你写过母亲的文章没有?如果你写你母亲忙碌,你是怎么写的?
(生不能回答,又叫另一名同学回答,略)
师:可能我们会具体地把母亲的某些姿态、动作等等都写出来,朱德有没有这么写?没有,他就是很简单地把这个事情给罗列下来了,但是这又不影响我们大家对母亲忙碌的感受。来,我们一起把它读好:母亲把饭煮了,预备起。
(生齐读)
师:第二段我不作讲解,看看谁读得好?
(学生举手者甚少,教师鼓励,一生读)
师:谁能够读得比他更好?你来。
生:母亲这样的整日劳碌着……
师:同学们,谁能够把第一句话就读好?就第一句,很短的一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忙碌,你要读好哪几个词儿?
生:整日。
师:整日这样的。这个“这样”是指什么?是不是指上面这些事情?母亲就这样整日劳碌。朱德的用词非常简洁概括,但是写出了母亲的忙碌。所以孩子们读书不能随意读,来,我们把第一句话读好:母亲这样的整日劳碌着,预备起。(生读)
师:后面要想把母亲的忙碌读好,要注意天还没亮,一个接着……这个节奏要读好,说明这一家人,都起得早。一个人的勤劳一定会感化全家人的。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老师能不能这样改?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能不能像第一节一样写成“喂猪、砍柴、挑水”?
生:我觉得不可以。原文可以看出这家人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干的事情。
师:各司其职,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这就说明什么,这里不能像第一个那样改。改成喂猪、砍柴、挑水,这样的话大家都去抢什么事情?简单的事情,对不对?哪个事情省力,我就去做哪个事情,这个家里就打架。但是原文这样写我们大家觉得各司其职,井然有序。来,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读~~
(生齐读)
师:这三件事情你要选择哪件事?
生:喂猪。
师:因为你瘦弱,对不对?挑水挑不动的。你来说。
生:挑水。
师:你真的确定挑水?那个水缸可大了。所以同学们如果没有把家里经营好,都抢自己省力的事情去做了。所以我们看母亲不但是个好劳动,还是一个治家的好手,是不是?好了,同学们,这样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母亲的勤劳,和我们一般人写母亲,或者说和你我写母亲可能有所区别,他有没有展开细腻的描写?没有。语言很朴实,很平淡,但是你读过去以后,母亲的勤劳丝毫没有减损,这就说明朴实的语言同样也有表现力,同样也充满了情感。接下来一起带着感情读好最后一段。记住充满情感,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感恩,“母亲最大的特点”,预备起。
(生齐读)
师:读到这一段一个词的时候我就特别感动,知道是哪个词?
生:曾。
生:生我前一分钟。
师:孩子们,一个女人要分娩,要生孩子了,前一分钟她还在劳动,这个是真不容易!你们终于选了这个,你们把生产当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了,回去问问妈妈。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你再想想看,孩子们,当然你们刚才读的这些词语都对的。好,再一起读:母亲最大的特点,预备,起。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发现了母亲真的是勤劳一生,对不对?而且我们也感觉到了作者的语言特别的平实特别的朴实。好了,同学们读读最后一个红笔字。
生: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四、感悟伟大人格
师:可是读过这篇文章,我们就会觉得我们的母亲绝对不仅是勤劳一生,现在我把勤劳这个词抽出来,特别是她什么一生,再换词语,整篇文章,特别是她什么一生?
生:劳碌。
师:那还不是勤劳吗?我们不再讲忙碌,不再讲勤劳了,换个词语,你来说。
生:爱自己的孩子。
师:爱自己的孩子,哪个地方?
(生读,略)
师:也正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内心深处会有如此多的惨痛和悲哀,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她悲痛一生,对不对?艰难一生,母亲爱孩子一生也对的。还有没有?
生:母亲善良一生。
师:善良一生,哪个地方看出来?
生:第七节自然段:母亲同情贫苦的人……
师:一生对贫穷的人有同情心,因此母亲善良一生,同情贫苦人民一生。接下来再说,你来。
生:辛苦。
师:哪里辛苦?就是勤劳一生,我们不重复。还有没有?你来说,要找出理由来。
生:节俭。
师:哪里看出节俭来了?读出来。
生: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
师:母亲和父亲决定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说明她俭朴一生。那么培养一个读书人,说明这个母亲什么?作为一个农民,她觉得家里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劳动妇女,她是非常有什么的?文化耶。这个也是文化,很朴素的文化,说明母亲聪明,一般人想不到,她想到了,一般人就想着自己的孩子就在土地上长大,她一定要把自己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这个母亲有远见,是不是?有远见,记下来。还有没有?很多地方都能说。不知道,没有找到,怪我没有给你读书时间,我们来看看别的同学找到了没有,你来说
生:渴望和平。
师:渴望和平。哪里?
生:12自然段,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
师: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说明她支持革命,对不对?深明大义。有没有?再给最后一次机会好不好?哪个同学说?
生:奉献一生。
师:这个词的概括非常强,母亲的一生不但奉献给了土地,奉献给了家庭,还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对不对?好,你来说一个。
生:悲惨。
师:讲过了,经历了悲惨,经历了很多的艰难,而且我们还发现母亲宽厚仁慈,母亲对人非常和蔼,这些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这就说明这篇文章当中,母亲的品质远远不止勤劳这一点,是不是?但是作为中国的农民,什么是本色?勤劳是本色,所以作者写了这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特别是母亲勤劳一生。
师:我们的母亲勤劳一生,我们的母亲宽厚善良,我们的母亲深明大义,支持儿子走上革命事业,我们的母亲对劳动阶级有朴素的情怀,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的母亲的形象,这就是一位特别的母亲,所以特别的母亲才有了这特别的回忆。
五、体会写作特色
师:接下来,我的问题来了:特别的母亲,特别的语言,你还能在这篇文章当中找出哪些特别之处吗?
(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参考课后题目,可以同桌前后桌商量)
生:议论。
师:你马上到了,看找到议论的同学,举手。都找到了。这篇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结合了议论。那么议论最充分的地方是文章哪些地方?你来说。
生:文章的结尾几段。
师:也就是14段、15段、16段,一直到最后,议论抒情非常明显。好,请坐。来,我们来读读这些议论段落,我应该感谢母亲,预备起。
(生读)
师:议论不是这么读的,软软的,它是有力量的。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预备读。
(生读)
师:下面咱们合作读。我读了,停下来以后,你们就一起读刚才读过的这个段落,也就是第14段。我到四五岁时……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读。
(生接着读)
师:请思考,我读的部分和你读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你来说。
生:前后呼应。
师:前面写我怎么爱劳动,后面就写我对母亲的感激,因为她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是不是?所以这个议论,到这个地方就使得这个情感更加饱满,就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是不是?因此这些议论句子我们一定要好好地读,好好地去感受,再来读读看好不好?我应该感谢母亲,读。
(生读)
师:同学们,当一种意志,当一种品质,当一种知识成为财产的时候,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回头看一看那个远去的母亲的背影。考虑一下朱德写母亲还有一个特点,他不仅仅把母亲放在一个家庭背景当中去写,他还把母亲放在一个什么背景当中写?
生:社会的背景。
师:所以在文章当中的第八段开始,我们就看到母亲对穷人的同情,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母亲朴素阶级意识,以及到最后母亲对革命的支持,也正是如此,母亲才是一个特别的母亲,是不是?中国的母亲其实都很勤劳,但是,我们的母亲,除了朴实的勤劳本分以外,她还有阶级情感、阶级意识。难怪毛主席送上了这样一幅悼词,好,我们大家都看预习提示,读。
生读: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师:所以,母亲不仅是劳动完人,更是劳动阶级完人。这就说明这篇文章有一个很特别的视角,很特别的背景。它不像我们平时写母亲一样,在家庭的背景,它还有一个更宏大的社会的时代的背景,母亲的形象由此更加光辉。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最后两节,深情地读一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感恩,也有他心里的悲痛,也有他内心深处更深沉的爱。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读。
(生齐读)
师:最后,作者由爱母亲上升到爱国家,爱人民,爱我们的民族,这就是一份特别的感情。下课。

第二部分:课堂赏析
      肖老师这节课设计得非常成功。他先是用“你读出了什么”这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接着聚焦到母亲“勤劳的一生”,然后顺着这个句子——“特别是母亲勤劳的一生”,抛出“还写了母亲什么的一生”,引领学生感悟母亲的伟大人格,最后体会文章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几个环节一环扣着一环,衔接自然,浑然天成。
      上面是肖老师的整体设计。在局部设计方面,肖老师也花费了大量心思,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指导学生朗读,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准确性训练(至少有三处:(1)“还能”跟“还要”能不能换位置?(2)我先读“纺棉花”,后面再读“挑水挑粪”,可以吗?(3)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能不能像第一节一样写成“喂猪、砍柴、挑水”?)等等,都设计得非常巧妙。
      要说不足,应该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相对要差一些,虽然肖老师多次鼓励,却仍不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肖老师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到位。
      老师们在课堂上,尤其是初中、高中课堂上,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冷场”现象,有的老师将其称为“学生不配合老师”,真的是“学生不配合老师”吗?课堂上,应该是“学生不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显然,应该是后者。作为教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呢?我觉得老师抛出问题后,应该做到“三个充分”,即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在“三个充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答,就绝对不会出现“冷场”的问题了。其实课堂快结束的时候,肖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同桌前后桌进行交流”,结果学生举手的立即多了起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做到“三个充分”,课堂时间允许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肖老师这节课,完全可以压缩学生反复“齐读”的时间,而改为学生自己研读,边读边思考,随时展开同桌前后桌讨论。如此一来,仅仅是读课文的形式发生了改变,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
      另外,在分析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能不能像第一节一样写成喂猪、砍柴、挑水?”这一问题时,肖老师说:“这样的话大家都去抢什么事情?简单的事情,对不对?哪个事情省力,我就去做哪个事情,这个家里就打架。”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也是不妥的。
      “草根聊课”,完全是一己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第三部分:视频链接
肖培东的课:回忆我的母亲_腾讯视频 (qq.com)若不能打开,请复制后到浏览器搜索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精品课件)
《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与解读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1
「党员的家风家训」朱德元帅的一生告诉你,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多重要
建议成立一个假日——“孝顺日”,子女回家陪父母3天
6 回忆我的母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