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道》芮小丹:你不止是会扒拉铜板,还会扒拉灵魂。为什么丁元英会说芮小丹手段比他高?

说明:丁元英是电视剧《天道》中的主人公,电视剧改编自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电视剧《天道》/《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当时用丁元英的审问策略,成功审讯完王明阳,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你不止是会扒拉铜板,还会扒拉灵魂。

丁元英与芮小丹的对话

丁元英对此解释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这个听起来特别像是一种悖论。

这个事情如果解释了,反而导致你不是你了。如果不解释吧,可能你又会特别好奇。这个事情好像就变成了不可说,不可知了。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用一个概念就可以解释清楚这种悖论。

心理学家西恩·贝洛克的解释就是「知识的诅咒」。

指的是专家常常丧失与非专业人士沟通的能力。

更通俗易懂的解释是,你一旦理解了一个概念,就再也回不到不了解这个概念之前的状态。

比如,有些教书水平特别差的老师,脾气往往特别大,动不动就骂学生笨,觉得如此简单的问题怎么就搞不明白呢,你看别人都能听懂,你听不懂就是你的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知识的诅咒。由于再也没办法回到,当时他自己不了解这个概念之前的状态,导致无法与学生产生共情能力。

丁元英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他把这些事情背后的原理都解释清楚了,可能芮小丹就没办法保留她现在的思想状态了。而丁元英明显不想破坏她目前的状态。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一种本真的状态。

有一句俗语,有三个境界来描写人对于事物的理解状态: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0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个阶段往往是进化的本能,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的起步境界。

如果用一个概念来类比的话,就是「第一印象」。

与陌生人或是事情第一次接触或交往后的所得印象。

这种印象产生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最表面的程度。包括我们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很多时候也会处于这个层次。

比如,有个小故事:

小和尚

在一条河边,有个小娘子要过河。

老和尚看见了,就过去背她过了河。

小和尚不解,问老和尚,不是男女授受不亲么?你怎么能背女施主过河呢?

老和尚很有哲理的回答了一句:我已经放下了,但是你还没放下。

戒律背后,男女授受不亲指的是妄念,而非单纯的教条。否则,心中妄念无数,即使天天吃斋念佛,也变相在破戒。

小和尚这种对于戒律的认识,就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在商业中,当市场供小于求的时候,所有的产品都非常畅销,这时对于产品的定义,就是我是卖XX产品的。等到竞争激烈,产品就会慢慢变得高度同质化。

大家会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是XX产品提供商,而是消费者某种需求的服务商。

比如,以前卖床垫的会夸自己的床垫,质量多么多么好,自己就是个卖床垫的。后来就发现,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健康睡眠,床垫只是实现这个目的手段。所有能实现这个目的的其实都算是「床垫」。比如,小龙女一根绳子也睡的蛮开心。

这个阶段,人往往对于世界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是一种单一化维度的阶段。比如,读书要不然就是没用,要不然就是特别有用。好像凡事都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标准答案。

02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点功力,需要琢磨出一点味道来。看的是事物的差异性和深度。

任何人接触一种新的领域,想要有所成就,都需要经历这个探索阶段。需要看一些学术方面的理论,以及一些个人的生活经验,要完成一个先破再立的过程。

举个例子,真人秀《极限挑战》2015年有一期节目,里面有个冲突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节目中设定了一个任务,需要嘉宾完成。

当时孙红雷和张艺兴结盟,一起完成任务。

结果,孙红雷搞怪直接把张艺兴需要完成任务的箱子偷跑了。

等张艺兴从洗手间出来,得知一切后,觉得红雷哥怎么能这样,直接被气哭飙泪。

感觉被背叛了。

然而经过四季节目打磨,张艺兴已经对玩游戏过程中的背叛套路了如指掌,得失之心也彻底放下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变化?

思考一下,作为真人秀节目的核心是什么?是冲突和看点。

如果整个过程顺顺利利,反而会变得乏味而无趣,那么收视率肯定是上不去的。综艺节目一般都要有专业的编剧写冲突脚本的。

像孙红雷这种老演员,对于娱乐节目套路实在是太熟悉,各种搞怪,破坏规则,反而增加了节目本身的戏剧性,添加了非常多的看点,创造了第三种互动效果。就是观众会期待看导演的笑话,看导演如何应对搞怪孙红雷的挑战。

张艺兴作为新手,刚开始参与的时候,只能站在参加游戏者的视角,所以会较真这个事情。没办法从游戏本身中跳出来。

在现实中,孙红雷这种搞怪背叛的行为,朋友之间也是很容易翻脸的。因为违背了承诺。但是娱乐节目不是现实,追求的就是这种超越现实的效果。

所以后来张艺兴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开始有很大的转变,开始熟悉套路和使用套路。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层面转变,意识到所处场景不同,采用的策略也不相同。

再举个星爷的例子:

星爷在《喜剧之王》有一个经典的场景:尹天仇捧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苦读冥思。

尹天仇这个角色之所以让很多人产生共鸣,甚至是同情。就是因为他非常努力,但是一直没被接受。

他无比热爱表演,连扮演被打死的路人甲,都想出好几种死法。这种认真程度,甚至都让别人觉得他有点神经质。不断被别人骂是死跑龙套的。

这个桥段其实也是星爷自身的经历。在83版《射雕英雄传》里,星爷曾经扮演一个被梅超风一抓就死的龙套,星爷问导演能不能加个痛苦死去的表情,结果导演没同意。

但是人总是需要经历过这个阶段才行。

想要从看山是山,进入到这个阶段,就要不断的问问题。比如,遇到问题以后,要问5个为什么,促进思考,挖掘其背后的原因。

陈佩斯作为国内非常知名的演员,曾经分享过他的一段心路历程,当年他和朱时茂爆红,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极其有天赋,但并不懂背后的原理。

后来各种原因,开始进入到话剧领域。他静下心来花了好几年时间去研究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笑?

翻看了很多书,找了很多理论去研究这个问题,最终给出了一个他还算满意的答案,就是要给观众创造一种心理优势,观众才会笑。

然后基于这个原理去指导写剧本。出了一系列爆红的话剧,比如《戏台》豆瓣评分9.2分,已经上演几百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有过了这个阶段,才能慢慢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就像真正的好演员,不管什么样的角色都能接得住,表演还非常的自然。

03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一层就是一种圆融,看的是事物的相同点。

丁元英在第二层境界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从书中的角度来说,丁元英在第三层的某些方面做的并不够。但是如果跳出来看,这种角色的设计,会觉得这种境界刚刚好。

简单来说,如果丁元英在这一层实现了真正的圆融,不会让其前妻感觉到包容,也不会因为自己对于孝道的认识,惹他母亲生气。

既然已经深刻洞察人性,就要基于人性本身把这件事给做圆。既然知道对方不一定能接受这种观点,何必提出来让大家不痛快。

《论语-述而》有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简单来说,不到对方自己想要搞明白的时候,就不用白费口舌了,讲了也接不住。

这个也是我之前文章提到「没有过执迷不悟,就不会有云开见日」的原因。

如果自己没动力想搞明白,那给再多的知识也没办法解惑。

另一句类似的俗语,就是「医不叩门」。

不是说好的医生发善心,看对方可能要生大病,就主动跑过去给别人开药。这种人是要被挨打的。

为什么说丁元英这个角色的境界刚刚好?

因为如果丁元英已经圆融到你感知不到,那这个角色对于个人的参考意义也不大了。

只有处于这样的境界,刚好可以表现出这些不同,才可以启发一个人思考,这些背后不同的含义到底代表了什么。

这个阶段还有另一种「本真」阶段。

举个例子,王宝强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其早期的很多电影,塑造的角色都是其本真状态的自然流露。

《士兵突击》袁朗扮演者,《我的团长我的团》主演段奕宏对于王宝强的评价。

王宝强是个又可爱又可气又可恨的演员;

和宝强演戏很锻炼一个职业演员;

任何招式对宝强无效,宝强是以静制动;

当时段奕宏刚进《士兵突击》剧组,其他人就提醒他,王宝强这哥们是一炸禅,他不接招,弄得大家很被动;

以前对演员来说,对戏最难的是动物和小孩,现在再加一个王宝强;

和宝强演完第一场戏,突然觉得自己不会演戏了;

虽然已经做了接受宝强的心理准备,但到现场,宝强给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宝强真是就保持自个那个人物独特的一个状态,你给他很多信息,可他就是那锥子扎也扎不进去那种感觉,我当时就慌了,束手无策;

我不怕遇到更强的对手,可宝强的强法与众不同,宝强就像把你打过来的球给吃进去了,没反应,全是闷的;

段奕宏点评王宝强在《Hello!树先生》的表演时说,有些职业演员评论,王宝强在里面那个吸烟的动作不够帅,自己可以做出18种吸烟的姿势来,能玩出各种花活。

这种就是陷入到教条主义里面去了,故意去显摆自己的能耐,而不是基于角色本身。

恰恰是王宝强这种朴实的吸烟动作,更加符合角色的神韵。这部电影,让王宝强在在海参崴国际电影节、亚太国际影展(澳大利亚)、纽约中国影展及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亞亚洲电影节上获得共四个最佳男演员奖。

芮小丹其实就是处于这个「本真」阶段。丁元英在第二层境界上,花了很多年参啊悟啊。而芮小丹早就在前面等着他了。

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不愿意给她讲透的原因。本来她这种状态已经挺好了,非得要解释清楚了,反而就掉回到第二层,又要重新爬一遍。就像丁元英说的那句话:

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总结:

丁元英为什么跟芮小丹说: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这个背后的原理就是知识的诅咒。一个人一旦知道了某个知识,就再也无法回到知道这个知识之前的状态。所以,丁元英没有解释的太清楚。

对事物的理解有三个境界:

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个基本上就是人的本能认知阶段。这时的认知往往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对于世界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很容易陷入典型的二元思维,不是好就是坏。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时就需要开始理解世界的高度复杂性和差异性。开始尝试去研究其背后的原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多问为什么,比如,5WHY方法,连续问五个为什么。

基于问题去拓展知识面,不断找答案,从而来加深对于世界的理解。

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时候就需要从各种差异性中,找到共性,以及进行重要程度的排序。

比如,有人说丁元英在音响大战中能赢的因素太多了,这些具备了才能赢。这其实就是没有对于这些因素进行权重排序的结果。

对于本真的人,知道反而不如不知道;对于普通人,从不知道到知道则是必经之路!

如果您对天道的理念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建议阅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这出戏虽然高度简化,但有太多的疏漏。读几遍,再读一次,你就能看得更清楚,更精神。

修身不在山,不在庙,而在心境。《遥远的救世主》、《背叛》和《天幕红尘》三部曲为你打开了觉醒之门。

《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说:

所谓的神话竟是这么平淡简单,原来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原来能说老实话,能办老实事的人就是神!

《遥远的救世主》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数学等,其中提到的NT思维现在被各个领域的专家使用,但普通人却没有触及。

豆豆这三本书读起来真的令人茅塞顿开,仿佛烟消云散,灿烂的阳光重现。在这三部作品中,一部高于另一部。可惜的是,豆豆自从完成了《天幕红尘》之后,一直没有再出好佳作,《天幕红尘》也许就是豆豆的封笔之作了。

阅尽世间万本书,不如读懂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三部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道:丁元英的两首诗绝了,一首吓跑了庸人,一首引来了高人
拍完《天道》十几年,有一次左小青问王志文:“你当年有对我动心吗?”王志文回答得滴水漏!
《天道》:肖亚文为什么不敢爱丁元英?看芮小丹就明白了
《天道》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一位女人毫无保留站在你面前,你越是拒绝,她就会越兴奋!
《天道》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一位女人一丝不挂站在你面前,你越是拒绝,她就会越兴奋!
微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