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江城华华
2024-02-09 06:49

现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外出旅游成为时髦。为什么要出去旅游?因为各地气象万千,风景各不相同。住在城市的,每个城市各有特色:山城重庆,江城武汉,水城苏州,冰城哈尔滨;花城广州,春城昆明,泉城济南,温泉城福州,如此等等。各地风光,大有千秋:西北归来不探古,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

旅游有时候会很累,还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因此,旅游就是要有个好心情,不能生气,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生气。于是,导游就说了:经常自己生气的人,一般活50岁;经常受别人气的人,一般活60岁;自己生气也经常气别人的人,一般活70岁;经常让别人生气自己不生气的人,一般活80岁;不论别人怎么气都能淡然处之的人,一般活90岁;从不气别人自己也不生气的人,自然长命百岁。

那么,怎样才有个好心情呢?于是,有了这样的顺口溜:一帆风顺,两袖清风,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吉祥多福,万事如意。这些顺口溜常常成为旅游的热词。

但是,最热的旅游顺口溜是:“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跟团旅游,当然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会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啥也不知道”的情况呢?这里,我们可以从感性意识辩证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因为感性意识本来就是一个否定性的感觉运动过程。这一点,我们从“看山”的三重境界着手分析。

宋代禅宗曾经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即: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所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之后,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怎么理解?如何解读?

首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常人看到的真实事物,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着的山和水。你刚刚了解佛教的时候,你在参禅之初,还是一个常人的认知,还不知道佛教对于世界万物的看法,是以空无为世界本原的。但是,如果你的思想已经进入佛教境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佛教讲“四大皆空”,“苦海无边”,只有遁入空门,才能涅槃重生,到达极乐世界。因此,眼前直接看到的山和水,在佛教看来,都是虚妄不实的东西,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所看到的山和水,只是一些空虚的“色相”而已,“色相非相”,并非真实的存在。一旦你到达看空一切的境界,再来看山、看水,你就会进入新的境界: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山和水只是虚妄的色相,并非本真的非相世界。

在概念辩证法中,从感觉直观、感觉否定、感性共相的矛盾运动过程来看,“看山是山”只是最初的感觉直观,最初的感觉意识,具有个别性的意味,个别性的感觉与个别性的感觉对象的山体不可分离,这是个体感觉直观。当你一离开看到的山,看到了一颗树,看到了一所房子,新的感觉就否定了原有的感觉,山的感觉直观就被否定、被扬弃了,实际上存在的就是感性共相的“这时”或“这里”了,就会出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性共相状态。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命题,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当我的感觉认识,从具体的个别白马,进入“马”的共相的时候,实际上是我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个别成为共相了,因而白马不再是个别的白马了,而是成为共相的马了。当感觉个别的直观认识,上升到感性共相的境界之后,“看山不是山”,而是“这里”或“这时”的“存在”共相了。但是,在概念辩证法看来,共相包含个别,“这里”或“这时”的共相包含所有个别的这里或所有个别的这时在自身之内。因此当你达到思辨统一的思维境界时,你就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更高境界了。这里的山是个别又是共相,是共相与个别的统一,山的共相中包含所有的个别的山。

如果我们回到最初的案例,旅游回家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了”?就是因为感性意识的发展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感觉个别否定另一个感觉个别的否定性运动过程,当你从肯定性的个别感觉出发,沉陷于否定性的感觉个别运动之中时,你当然“啥都不知道了”。但是,一旦与别人谈起某个地方的景观,并拿出照片来欣赏时,你会十分肯定地表示,“这个地方我去过”。去过,表明你对那个“这里”的确认,这就是一个确定性的“感性共相”。同时,当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并且,当你经过认真反思,从个别感性经过否定性环节,最后在感性共相中返回自身肯定性,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了。你就会深切感悟到,旅游是人生的愉快之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增长阅历,扩充知识,而且拓展视野,净化心灵,提高生活质量,升华人生境界。

在概念辩证法看来,意识的发展从感觉开始,感觉与对象不可分离,以对象事物作为本质,展开相互作用过程。这是一个客观对象的规定直接进入感觉意识的过程,也是感觉意识自身否定性的运动过程。这种否定性的运动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就是一个个体性的感觉意识,否定另一个个体性的感觉意识的运动过程。例如,我看到“这里有一条河”,当我转身,又看到“这里是一棵树”,继而“这里是一座房子”,如此等等。这种否定性运动的结果,所得到的感性确定性,就是一个感性的共相“这里”或“这时”。从感觉个别到感性共相,是感觉运动的最初成果。(详见《感性-知性-理性》之《感觉-否定-共相》一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
人类认识的五层境界
传统脉诊三境界 详解
物与悟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从本质主义逻辑抽象到现象学感性直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