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因为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的连年下降,“大龄剩男”和“大龄剩女”们的归宿也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身边有一位朋友,今年刚满29岁,因为家境不错工作也好,她几乎没吃过什么苦,样子看着也还很年轻,神态和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没什么区别。
即便如此,她在年龄上的焦虑也是一年高过一年。
首先是来自于家里的压力,从22岁大学毕业开始,家里人就开始不断给她介绍对象、安排相亲;
可临近“三十大关”,相亲数量却骤然减少,好像她的价值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从炙手可热变得无人问津。
即使知道心里知道29岁还算不上“老”,然而这种落差感却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就是同龄朋友的减少,她这个年纪,同龄的朋友要么结了婚回归家庭;
没什么出来聚会的时机,要么在大城市单身打工,逢年过节才能回来一次。
没有朋友,就像和这个世界脱节,失去了归属感。
最后就是恋爱和婚姻问题,她一边担心自己年龄有些大被人嫌弃,一边又害怕遇到的相亲对象这个年纪了还没结婚可能有什么缺陷。
如果想要来一场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势必要谈上一两年相互了解。在了解过程中察觉不合适,又要重头再来。
她的年纪和对方的年纪,都不可能支撑这样的像小年轻一样的折腾了。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早在2022年,我国的单身人口就已经超过了2.4亿;
而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很可能已经飙升到了3亿之多,也就是每4个中国人中,就会有一个单身人士。
社会的压力、生活的成本、再加上对自我的追求,“不婚不育”早就成为了新的时尚潮流,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
在这些不想结婚或者被迫“剩下”的人们中,到底会是剩男更惨,还是剩女更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现实又扎心——无论是剩男还是剩女,最惨的只有那些没钱的!
剩男剩女“价值论”
看过一档街头采访,采访的问题就是“大龄剩男和大龄剩女,哪一个晚年会更悲惨一点?”
有人认为大龄剩男更加悲惨,因为更多的大龄剩男并不是主动选择单身,而是被市场筛选淘汰下来的;
这其中农村和县城的底层男性占比巨大,他们很可能无法顾及到自己的晚年。
又有人认为大龄剩女会更加悲惨,因为男性35岁之后虽然性欲衰退;
但生育能力不受影响,仍可以与年轻伴侣生育后代,年轻时选择单身容错率较高。
而女性35岁之后卵巢功能衰退,流产率上升,婚恋价值随着生育价值的降低而降低,她们的单身生活成本太高,很难回头。
不仅如此,大龄单身女性还面临着社会的歧视,男人大龄单身被称为“钻石王老五”;
而女人大龄单身就是“性格强势不好驾驭”,选择权大幅受限。
然而,这些观点似乎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假如单身是主动选择,那么后面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被淘汰”、“被贬值”、“生育能力问题”等等矛盾,就会简简单单被一个“钱”字所解决。
如果你有能力覆盖未来晚年的支出和重大疾病花销,那么不论单身与否都可以活的非常滋润。
如果你根本没有能力负担生活成本,那么不管有没有组建家庭都会把日子过得一团糟;
区别只在于是你自己一团糟,还是拖着你的家人孩子和你一起一团糟。
相对剥夺感
现在的许多单身人士与已婚人士展开的激烈讨论,大多围绕着单身人士晚年的生活,而已婚人士晚年的生活似乎已经被笃定为“老有所依”。
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能够轻松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孤寡老人的独身生活、被子女抛弃的父母、以及常年待在养老院的孤单老人们。
这并不是说养孩子就一定没用,而是在说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会存在风险;
在这个钱会贬值、孩子会远走高飞的时代,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为晚年做的准备一定奏效,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单身人士焦虑于自己没有孩子,未来可能生活受限;已婚人士焦虑于自己被家庭困住,未来不一定能收获回报。
而现在,单身人士中又分裂出了男女两方,三方人士开始相互观察、相互羡慕、又为了证明自己而相互指责。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相对剥夺感”,它是指当个体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参照物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感受到的消极情绪。
而这样的比较往往都是主观的,甚至带着一些扭曲的想象。
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陷入焦虑情绪之中,世界上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不要去比较、去想象,只需要相信,自己走的那一条路才是最好的。
做好养老储备
真正的“老有所依”,从来都离不开金钱的滋养,当下社会对于单身人士的晚年生活的担忧其实不无道理;
因为真正该做的养老储备几乎没有人去实行。
对于很多被迫剩下的大龄单身人士,以及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的年轻人来说;
在面对养老储备和当下消费的选择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更关注当下生活的享受。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时间贴现理论”,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事件的价值估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
因为人们会根据事件的结果进行决策,而时间会无限拉大这样对结果价值的认知。
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对未来的收益给予较低的权重,而更愿意追求即时的满足感。
这并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果我们因为前期储备不足因而需要在晚年应对经济上的困境,这个时候所面临的,才是真正悲惨的结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或许我们不应该再用刻板的眼光和负面的标签去看待任何一个群体;
但社会的歧视和偏见仍旧存在,只要选择了某条道路,就注定会迎接这条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每个人的生活幸福不该用“是否结婚”来衡量,当摒弃了这样片面的评级标准,你就会发现:
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