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权诗七律《次林远村方伯留别秦州元韵,即送其解兵之任》五首之三、四赏析

(其三)

十万材官竞蹶张,凭谁入阵取余皇。

贼踪似隼翻何疾,民气如蚕冷欲僵。

爱士真倾醪入水,分餐兼煮弩为粮。

西城吴寨都横扫,觜距何曾得擅场。



注释

1. 十万材官竞蹶张:材官指步兵,又称材士,蹶张是指倒地死亡。这里指在战乱中,无数的官员和士兵死去。

2. 凭谁入阵取余皇:余皇,指的是皇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国家混乱,无人能拯救皇帝的无奈。

3. 贼踪似隼翻何疾:贼踪,指的是叛军的行踪。这句话形容叛军行动迅速,如同隼一般迅速。

4. 民气如蚕冷欲僵:民气,指的是人民的生存状况极端贫穷苦难。形容人民生活困苦,如同冷蚕欲僵。

5. 爱士真倾醪入水:爱士,指的是爱护士兵的将领。倾醪,是指美酒。这句话形容将领为了激励士兵,不惜将美酒倒入水中,与士兵共饮。指林之望治军能体恤士兵。

6. 分餐兼煮弩为粮:分餐,是指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煮弩,是指煮箭杆为食。这句话形容军队物资匮乏,士兵们只能煮箭杆充饥。

7. 西城吴寨都横扫:西城吴寨,是指当时的战场。这句话形容战场上的惨烈景象,如同被横扫过一样。

8. 觜距何曾得擅场:觜距,是指鸟类的喙和爪。擅场,是指占据优势。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战乱的无奈,形容战场如同鸟类的喙一样,无法占据优势。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语本汉张衡《东京赋》:“秦政利觜长矩,终得擅场。”



译文

十万个官兵争相倒地死亡。

有谁能进入战场救出我们的皇帝。

敌人的踪迹聚集起来,变化得像隼一般迅速。

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同冷蚕一样,快要冻僵了。

爱护士兵的将领真的把美酒倒入水中。

将领和士兵同甘共苦,煮箭杆作为食物。

西城和吴寨都被横扫一空。

战场的优势何时曾经被任何一方独占。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西北地区 时期的混乱和苦难景象,反映了国家的破败和民生的凋敝。诗中通过士兵的大量死亡、皇帝的困境、叛军的迅速行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将领的慈爱、军队的艰苦以及战场的惨烈,展现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 比喻生动:通过将士兵比作冷蚕、将领的慈爱比作倾醪入水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战争中的艰苦和人们的情感。

2.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诗中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3. 语言简练:诗中使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体现了王权诗歌朗朗唐音的特点。

4. 结构紧凑:诗的描述意象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了战乱的全貌。

其四)

建牙嶓冢已三年,东渡犀江万灶烟。

竟敢开关非脆敌,公然拔帜是兵仙。

擒渠洞口开妖雾,转粟泥中戴漏天。

不有偏师通饷道,客军深入恐难全。



注释

1. 建牙嶓冢已三年:建牙嶓(jiàn yá bēi)是指军事行动的开始,嶓冢(bēi zhǒng)是古代军中树立牙旗的地方。这句诗意味着军事行动已经进行了三年。

2. 东渡犀江万灶烟:犀江是指陇南犀牛江,这里是林之望率领军队和叛乱军队战斗的地方。万灶烟形容的是军营中炊烟袅袅的景象,表示军队规模庞大。

3. 竟敢开关非脆敌:开关是指打开城门,这里指的是打开城门主动出击,非脆敌表示敌人并不容易被打败。

4. 公然拔帜是兵仙:拔帜是古代战争中夺取对方旗帜的行为,兵仙是对林之望用兵的赞誉。

5. 擒渠洞口开妖雾:渠是指沟渠,洞口可能是指山洞的入口,开妖雾形容的是战场上的烟雾和混乱,可能也暗指用计诱敌。

6. 转粟泥中戴漏天:转粟是指运输军粮,泥中形容道路泥泞难行,戴漏天是指战士们戴着盔甲在恶劣天气中行军。

7. 不有偏师通饷道:偏师是指从主战场分出的小股部队,通饷道是指保持粮饷供应线畅通。指林之望打通粮道,为后来湘军进入甘肃平叛保障了供给。

8. 客军深入恐难全:客军是指远离本土作战的军队,深入是指深入敌境,恐难全表达了作者对军队安危的担忧。这里指湘军进入甘肃平叛。



译文

军队开始军事行动(建牙嶓冢)已经三年了,他们东渡犀牛江,军营中炊烟袅袅。能面对强大的敌人打开城门,主动出击,公然拔起敌人的旗帜,真是用兵如神。在山洞口擒获敌人,战场上烟雾弥漫,混乱不堪,战士们驾驶着战车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头顶上是糟糕的天气。如果没有分出的小股部队保持粮饷供应线畅通,深入敌境的军队恐怕很难全身而退。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清代同治回乱期间林之望率领的军队在甘肃战场上长时间的艰苦作战,赞扬了清军将领林之望的英勇和智慧。对研究甘肃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研究林之望的重要资料。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描绘,展现了林之望率领下的清军的英勇与艰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这首诗描述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景象,使我们今天仍然能感受到身处其中的种种极度艰难困苦危机四伏的场景。诗中提到了军队用兵已经三年,在建牙嶓冢,东渡犀江,军营中万灶炊烟,袅袅娜娜弥漫矿野,表现出军队的规模和战争的持久。敢于打开城门主动出击迎战,显示出他们的勇气和不易被打败的特性。而能够公然拔下敌人的旗帜,显示出其用兵如神的能力。在山洞口擒获敌人,战场上烟雾弥漫,战士们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头顶上是糟糕的天气,这些描绘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苦。最后两句表达了如果没有林之望派出的部队保持粮饷供应线畅通,深入敌境的湘军恐怕很难保障粮草供应。作者作为林之望的幕僚,参与了林之望指挥的甘肃的三年战争。在左宗棠率领湘军进入甘肃前,甘肃的局面一直是由林之望支撑,杨岳斌担任总督后,二人因对兰州发生的兵变处理上的意见分歧,演变为意气之争,导致两败俱伤,杨岳斌被降职,林之望随后也被平调湖北。

这首诗使用了生动的战争场景和形象的比喻,如“万灶烟”、“开妖雾”、“转粟泥中”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战争的紧张和惨烈。同时,通过对将领的赞扬和对战争结果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复杂情感。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在韵律上,七言律诗通常遵循平仄(声调)的规律,并且在特定的位置押韵。

1. 平仄分析:

建牙嶓冢已三年,东渡犀江万灶烟。(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竟敢开关非脆敌,公然拔帜是兵仙。(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擒渠洞口开妖雾,转粟泥中戴漏天。(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有偏师通饷道,客军深入恐难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押韵分析:

诗的押韵部分在每一联的第二个字上,即“年”、“烟”、“敌”、“仙”、“雾”、“天”、“道”、“全”,它们都属于同一韵部。

3. 节奏分析:

七言律诗的节奏通常是“四三”或“二二三”,即每句可以划分为四个音节,其中前三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元,最后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元,或者是每句分为三个节奏单元,每个节奏单元包含两个音节。

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来划分,如“建牙嶓冢/已三年”,“东渡犀江/万灶烟”等。总的来说,这首诗遵循了七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平仄交替,押韵严谨,节奏鲜明,有论者评论王权诗歌特征是“朗朗唐音”,就是有唐代律诗的典型风格。

(其四)

建牙嶓冢已三年,东渡犀江万灶烟。

竟敢开关非脆敌,公然拔帜是兵仙。

擒渠洞口开妖雾,转粟泥中戴漏天。

不有偏师通饷道,客军深入恐难全。



注释

1. 建牙嶓冢已三年:建牙嶓(jiàn yá bēi)是指军事行动的开始,嶓冢(bēi zhǒng)是古代军中树立牙旗的地方。这句诗意味着军事行动已经进行了三年。

2. 东渡犀江万灶烟:犀江是指陇南犀牛江,这里是林之望率领军队和叛乱军队战斗的地方。万灶烟形容的是军营中炊烟袅袅的景象,表示军队规模庞大。

3. 竟敢开关非脆敌:开关是指打开城门,这里指的是打开城门主动出击,非脆敌表示敌人并不容易被打败。

4. 公然拔帜是兵仙:拔帜是古代战争中夺取对方旗帜的行为,兵仙是对林之望用兵的赞誉。

5. 擒渠洞口开妖雾:渠是指沟渠,洞口可能是指山洞的入口,开妖雾形容的是战场上的烟雾和混乱,可能也暗指用计诱敌。

6. 转粟泥中戴漏天:转粟是指运输军粮,泥中形容道路泥泞难行,戴漏天是指战士们戴着盔甲在恶劣天气中行军。

7. 不有偏师通饷道:偏师是指从主战场分出的小股部队,通饷道是指保持粮饷供应线畅通。指林之望打通粮道,为后来湘军进入甘肃平叛保障了供给。

8. 客军深入恐难全:客军是指远离本土作战的军队,深入是指深入敌境,恐难全表达了作者对军队安危的担忧。这里指湘军进入甘肃平叛。



译文

军队开始军事行动(建牙嶓冢)已经三年了,他们东渡犀牛江,军营中炊烟袅袅。能面对强大的敌人打开城门,主动出击,公然拔起敌人的旗帜,真是用兵如神。在山洞口擒获敌人,战场上烟雾弥漫,混乱不堪,战士们驾驶着战车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头顶上是糟糕的天气。如果没有分出的小股部队保持粮饷供应线畅通,深入敌境的军队恐怕很难全身而退。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清代同治回乱期间林之望率领的军队在甘肃战场上长时间的艰苦作战,赞扬了清军将领林之望的英勇和智慧。对研究甘肃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研究林之望的重要资料。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描绘,展现了林之望率领下的清军的英勇与艰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这首诗描述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景象,使我们今天仍然能感受到身处其中的种种极度艰难困苦危机四伏的场景。诗中提到了军队用兵已经三年,在建牙嶓冢,东渡犀江,军营中万灶炊烟,袅袅娜娜弥漫矿野,表现出军队的规模和战争的持久。敢于打开城门主动出击迎战,显示出他们的勇气和不易被打败的特性。而能够公然拔下敌人的旗帜,显示出其用兵如神的能力。在山洞口擒获敌人,战场上烟雾弥漫,战士们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行,头顶上是糟糕的天气,这些描绘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苦。最后两句表达了如果没有林之望派出的部队保持粮饷供应线畅通,深入敌境的湘军恐怕很难保障粮草供应。作者作为林之望的幕僚,参与了林之望指挥的甘肃的三年战争。在左宗棠率领湘军进入甘肃前,甘肃的局面一直是由林之望支撑,杨岳斌担任总督后,二人因对兰州发生的兵变处理上的意见分歧,演变为意气之争,导致两败俱伤,杨岳斌被降职,林之望随后也被平调湖北。

这首诗使用了生动的战争场景和形象的比喻,如“万灶烟”、“开妖雾”、“转粟泥中”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战争的紧张和惨烈。同时,通过对将领的赞扬和对战争结果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复杂情感。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在韵律上,七言律诗通常遵循平仄(声调)的规律,并且在特定的位置押韵。

1. 平仄分析:

建牙嶓冢已三年,东渡犀江万灶烟。(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竟敢开关非脆敌,公然拔帜是兵仙。(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擒渠洞口开妖雾,转粟泥中戴漏天。(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有偏师通饷道,客军深入恐难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押韵分析:

诗的押韵部分在每一联的第二个字上,即“年”、“烟”、“敌”、“仙”、“雾”、“天”、“道”、“全”,它们都属于同一韵部。

3. 节奏分析:

七言律诗的节奏通常是“四三”或“二二三”,即每句可以划分为四个音节,其中前三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元,最后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元,或者是每句分为三个节奏单元,每个节奏单元包含两个音节。

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来划分,如“建牙嶓冢/已三年”,“东渡犀江/万灶烟”等。总的来说,这首诗遵循了七言律诗的韵律规则,平仄交替,押韵严谨,节奏鲜明,有论者评论王权诗歌特征是“朗朗唐音”,就是有唐代律诗的典型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言律诗的平仄与押韵
【如梦令】杨花
教你5分钟学会写格律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出处在哪里?
格律诗平仄格式
律诗的平仄确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