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岭南医学寒温之争

寒温之争始于宋代,争论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伤寒病证可不可以包括温病;二是《伤寒论》六经及方药能否辨治温病,历千年而争论不休。逐渐分化出两派:1、寒温统一派,即伤寒理法可辨识温病,经方可治疗温病;2、寒温对立派,即伤寒温病迥异,伤寒方药不能论治温病。概括起来,寒温之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病因病机异同、辨证方法异同、治疗范式异同。

实质上此问题在岭南也是论争的热点。医家在伤寒理论与岭南医学的对接过程中关于岭南是否有伤寒病,伤寒方药是否适合岭南运用等问题上进行积极论证,观点也有两面性。其中一类医家是立足于岭南地方气候温热,疾病以热证偏多的特点,在肯定伤寒理论的同时,认为运用伤寒方药治疗岭南地方病的时候应该有所变化,以求因地制宜,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何梦瑶、郭元峰、陈庆保、郭梅峰、刘赤选、沈炎南、何炎燊等人;另一类医家则是忠实的仲景理论实践者,所持观点岭南有亦有麻桂青龙证,另伤寒理论非单一为伤寒病而设,而是六经理论为人体整理立言,无论寒邪、热邪、外感、内伤,只要辨证正确,均可使用,代表人物有陈焕堂、易巨荪等。

1、立足岭南,对伤寒理论兼收并蓄

何梦瑶、郭元峰是岭南打着仲景旗号发展中医热病学说的医家。其两人是岭南地区尊信刘完素、朱丹溪的代表,应该说《伤寒论》理论跟刘、朱的理论从中医学术流派角度看,简要的说,一派用药偏于温燥,擅于治疗伤寒病,一派用药偏于寒润,偏于治疗热病,并非一个体系,加之岭南地处炎方,温病、热病多发,因此何、郭二人在伤寒理论研究中,仍着意于地域特点,在仲景理法方药学习中多从温病、热病伤发挥。

如何梦瑶在《王叔和序例》篇尤其重视温病、热病的论述,不赞成“伏气温病”提法,认为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感温气者自病温,感热气者自病热,且春自有温病,夏自有暑病;郭元峰提出外感病有伤寒和感冒之分,两者有轻重和地域的差别,东南之人以感冒为多,未及伤寒之重:“伤寒乃感冒之重者,感冒乃伤寒之轻者。在西北则多伤寒,在东南则多感冒,在三冬为正伤寒,在春夏秋为时行,伤寒于外为阳证,传经;伤寒于里为阴证,不传经。”

在岭南太阳病的治疗上,郭氏变易仲景汗法为宣解法,甚至清解法,如“太阳经本证”篇,郭氏认为:“此经非发汗不能愈,初起发热恶寒为本病,后头疼痛身痛为标,病不拘日数多寡,即宜解散……九味羌活汤、十神汤、败毒散之类。不解即当用清解药兼阳明以治,如石膏汤加知母或栀子升麻汤、白虎汤之类。”阳明病“余热咳嗽”一症上,则用清润法治疗,并谓此法得到何梦瑶的赞赏:“有阳明证,宜汗不得汗,渐见咳嗽吐痰者,此时取汗益不可得,只投清润之剂,如二母二冬花粉地骨之类;寒热未止者小柴胡为主加入上药,久久痰清嗽止,经络热邪即从此解,虽终不得汗,亦有渐愈之理,西池何先生曰此论甚精。”

陈庆保融合伤寒温病学说精华,将湿、温、热三种病性引入六经体系,且提出“阳明为温病之数,太阳为受温之原”的论点,说明温病与太阳阳明二经关系密切。治疗上领会仲景之治温之法:“轻则辛寒,重则苦寒”,反对阴柔滋腻,推崇芩连知膏。

民国岭南名医郭梅峰亦认为广东偏热,汗出腠疏,不宜滥用辛燥伤阴,故主张法度从仲景,用药要变通,他常用苏梗代桂枝疏解,用茉莉花代柴胡和解。他治肠热,“用甘凉生津以抗热,饮流质养料以扶元,如牛奶、饭汤、粥水等。方药以生地为君,保肠膜之不坏。金蝉花、杭白菊以平脑,白薇、环钗以退热,麦芽、生苡仁扶胃气而止利,葛花、南豆花使病邪透向外而不耗阴。数十年来均以此用药经验治肠热,已为群众所共知。但此治法亦有应变通加减者,如孕妇当除麦芽、苡仁而加莲须、淮山;产后加枣仁;肺病宜加冬虫草、蕤仁。”

岭南另一擅长治疗温病医家刘赤选,对伤寒造诣亦甚深。他认为南方温热病十分广泛,在急性外感热病中,温病总是占大多数,所谓“伤寒十无一二,温证十有六七”,常常教导后学“精研《伤寒论》经典著作之余,不能囿于仲景成法而固步自封,忽视后来之发展;而读通温病学说之后,亦不能忘记源出于伤寒,妄自抹煞古人成法”、“研究温病者,必先钻通仿寒。”亦主张“治重症大症,要用仲景经方,治温热时病,叶派时方,轻灵可取。”

东莞名医何炎燊持伤寒温病融汇论点,他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和补充,应融合而不应对立。何老精研伤寒温病数十年,既融会贯通,又有所创新。例如,1959年东莞流感大流行,患者多出现外寒束内热的大青龙汤证。何老体察其时是夏末秋初,酷热复兼淫雨,乃遵仲景法但不泥其方,用人参败毒散重加石膏,有立竿见影之效。一月间治愈700多例。可见何氏运用仲景理论而未囿于成方,而是大胆创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沈炎南在五十年代初期,就明确指出伤寒与温病在理论上同出一源,两者一脉相承,有互补之妙。充分吸取两种理论的长处,临证中灵活运用。如他根据《伤寒论》理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两感证”,根据温病学的理论,用吴又可的达原饮加减治愈登革热病等等。对于“阴阳交”这一病证,沈教授受《伤寒论》及温病学有关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指出阴阳交其病有二:一是温病的邪恋气分,二是伤寒的阳明腑实证。而救治之法,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并列举了用黄芩滑石汤加味和用大承气急下存阴,分别治愈阴阳交的验案加以佐证,使阴阳交的辨证论治有法可依。

2、立足伤寒,坚持仲景理论解决岭南地域问题

陈焕堂是岭南忠实践行仲景理论的医家,其有感于时年医家对伤寒理论的误解,决意肃清流弊。直言岭南亦有正伤寒,且只要麻桂运用得当,岭南亦可放胆使用。他认为伤寒病由于地域原因,可以说:“北方寒多则病多,南方寒少则病少”,而不能说:“北有寒则有伤寒,南无寒则无伤寒”;可以是“南人无不夹杂症之伤寒”,而不能是“南人并无正伤寒”。因此仲景麻桂青龙三方,从营卫出发,如伤及营卫,症状与麻桂青龙所治之症吻合者则当用。

民国易巨荪,更是明确提出伤寒方药,只要辨证正确,也可以治愈时行温病。他认为仲景所立各方,俱可治温病,但伤寒宜温散,温病宜清,热药需忌。他虽认为伤寒与温病不同,但对温病的认识仍以伏气温病为主。对于仲景论温病,有论无方的问题,易氏认为虽无明确方论,但从其条文病机考定,温病表证用麻杏石甘汤。热势加重,发热、伤津、伤阴则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如无头项强痛但发熱,欲饮水数升者,宜白虎加人参汤;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宜猪苓汤;心中恼舌上苔者,宜栀子豉汤;心烦不得卧者,宜黄连阿胶汤。”湿热相博而为发黄症者则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概而言之,岭南医家虽有不同言论,但总的目的是是伤寒理论更好的服务岭南地方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上诸家均是寒温统一派,均是认为伤寒学说在岭南可以得到发展,岭南区域卫生保健可以倚重伤寒学说理论,伤寒方药准确辨证可以治疗岭南疾病。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1):温病 · 上

◆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2):岭南温病学术源流

◆ 岭南中医流派集萃(3):岭南温病名家名方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病学临床价值不容忽视
中医人要读哪些医书?
仲景之后无突破?且看历代医家对“汗法”的运用
​“伤寒学”、《伤寒论》与“《伤寒论》学”(原创)李心机
从中医理论三次飞跃思考中医发展
仲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