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太阴中风证、太阴发黄证、太阴腐浊不化证——附思维导图



274、275、276

条   


   

   

   

   

原文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注释

论太阴中风的脉证特点、治法和预后。

这段主讲:辨少阳病及阳证的预后。

讲解

本证成因:风邪侵袭四肢末梢。

主症和病机:四肢烦疼,烦犹剧也,四肢烦痛,就是四肢剧烈疼痛,这是由于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四肢气血失和,筋脉拘挛所致。此证无头项强痛和发热恶寒,故不能诊断为太阳病;无偏头痛和往来寒热,故不能诊断为少阳病;无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故不能诊断为阳明病。脾主四肢,四肢为太阴之表,因而仲景就把风寒邪气侵袭四肢之证称作太阴中风,我这里则称其为太阴表证。有人说三阴病皆为阴证、里证,不能有表证。其实表证与里证,阴证与阳证,皆是相对而言的。就太阴病来说,脾脏为里,经脉相对来说就偏于表,而四肢末梢,就更属于表了。太阴病是以阴证里证为主,但当风寒邪气侵袭太阴所主的四肢末梢时,难道也能称其为里证吗?因此太阴病是可以有表证的。有人说本条是太阴脾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把四肢烦疼看成是太阳表证。但原文并没有提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太阳表证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提到下利、腹满等太阴里虚寒证的基本表现,因此这种说法尚可商榷。何况如果是太阴里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的话,其下利当有自利益甚的特征,如何可以自愈?更何况里虚兼表者,仲景常用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往往先补其里,用理中汤或小建中汤,即使里虚不太严重,也还是要用桂枝人参汤,而在第276条直接用桂枝汤,显然不应当有太阴里虚寒证的表现。

太阴表证的预后:阳微阴涩而长,是言脉轻取由浮转微,提示在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已衰,也就是《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的“大则邪至,小则平”中的小则平;脉沉取由涩而转长,说明里气已经恢复,这就是《脉要精微论》所说的脉“长则气治”。从脉象的变化来看,提示了邪退正复,故“为欲愈”,这是太阴中风证将要自愈的表现。那么太阴中风证如果要自愈的话,其自愈的最有利的时间段是什么呢?第275说“从亥至丑上”,也就是从晚上9时至次日凌晨3时,在这个时段,是阴尽阳生的阶段,这就为太阴正气驱邪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太阴表证的治法:如果太阴表证,四肢烦疼,不能自愈,当如何处理?这就是第276条所说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所言太阴病,当是指第27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证,脉见浮象而不沉,说明里气不虚,正气能抗邪于外。邪在四末之表,故用桂枝汤疏通经脉,以祛四末之风寒邪气。我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痹证的肢节疼痛、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的下肢酸痛等就本于此。


   

   

   

   

配图


259

条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这段主讲:论太阴寒湿发黄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伤寒发汗,损伤脾阳,而且素有“寒湿在里”。

主症和病机:身目发黄,为阳虚湿盛,寒湿郁阻,壅遏气机,影响肝胆疏泄,致使胆汁反逆,泛溢肌肤,故见发黄。即“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关于发黄的病机,也有从脾胃论述的,因在五行学说中,黄为土色,而脾胃属土,其本色为黄。当寒湿中阻,迫使脾之本色外露时,则发身黄。

治法:于寒湿中求之,从治疗寒湿病证的方法中寻求治法。据后世经验,湿邪盛于寒邪者,治用茵陈五苓散利湿退黄,寒邪盛于湿邪者,治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四逆汤助阳散寒祛湿退黄。

鉴别:湿热发黄是黄色鲜明,身黄如橘子色,并有其他湿热表现,如小便短赤,渴饮水浆等。寒湿发黄,色黄而晦黯,并伴有其他虚寒表现,如畏寒喜暖,体倦肢冷,大便溏泄,口淡不渴,脉沉迟,舌胖质嫩等。


   

   

   

   

配图


187、278

条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注释: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非指邪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脾阳充实之义。

腐秽:指肠中湿腐秽浊之物。

这段主讲:论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

讲解

主症和病机: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伤寒脉由浮紧而变为浮缓,但无发热、汗出和头项强痛等症,知此证已非太阳病。症见手足自温,则为太阴受邪之兆。由于太阴为至阴,其阳气抗邪之力不足,感邪后一般不能出现全身的发热,但本证以邪盛伤阳为主,而不是以阳虚正衰为主,故脾阳尚能达于四末,而表现为手足自温。阳明和太阴皆主四肢,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手足温而不渴者属太阴,以此为别。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是言邪入太阴,与太阴之湿相合,若小便不利而湿不得下泄,则寒湿郁滞在里,影响肝胆疏泄而发黄。若小便自利,则湿有出路,寒湿不能郁阻,故不能发黄。湿由小便去其大半,虽不能发黄,但湿浊腐秽不可能皆随小便而出,于是存留体内和肠道,日久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下利排出体外,从而病证痊愈。这就是“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湿浊腐秽内盛的太阴病,以邪盛为主者,至七八日当脾阳恢复的时候,正气驱邪外出,腐秽湿浊之邪则通过下利从大便而去,腐秽去净,下利自止,其病则自愈。这和太阴脏虚寒证的“自利益甚”,是完全不同的。太阴脏虚寒证,以正虚为主,下利越来越重,不可能有自愈的机转,因此“当温之”。二是外迫阳明,出现大便硬,这是由于脾阳虽然恢复,但太阴湿浊腐秽未去,在肠道郁积七八日后,从阳明化燥,从而出现了大便硬,于是病证便由阴出阳,脏邪还腑,形成了阳明病,这就需要按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了。这也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例证之一。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02

漫画说伤寒论


       

       

点击此动图进入漫画版伤寒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5 讲 辨太阴病证并治(2)
太阴表证解析及方证列举
无忧山秘籍之太阴病脉证并治一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5
【《伤寒发微》曹颖甫】太阴篇 四
太阴病证并治(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